「知名網站現『13歲讓老師懷孕』等低俗內容,家長崩潰!」
這不是一條出沒在親戚微信群的震驚體新聞,這是4月15日某都市報上的嚴肅報導,標題指的「知名網站」,是我們熟悉不過的B站。
B站又雙叒叕被媒體批評了?是的,而且指控還挺嚴重。但這次不太一樣,當新聞轉到微博和微信上,畫風是網友一邊倒為B站說話,甚至質疑媒體被蔡徐坤粉絲當槍使用來攻擊B站的。
這是怎麼一回事?總的來說,是這篇新聞報導的專業性和真實性都存在較大毛病。
一是報導有「立場先行,拼湊論據」的嫌疑。
文章開頭提到,「記者接到多位市民投訴,稱該網站包含大量大尺度動漫和低俗內容」 。但事實是,其所列舉的「投訴」似乎都非常牽強。
先是一位叫「歡歡」的女教師,聲稱自己讀大學期間因沉迷B站荒廢學業,差點無法畢業。然而,這其實是去年家長圍剿《王者榮耀》,將孩子學業退步歸結到沉迷遊戲的老調重彈,早已被主流媒體批判為一種家長用來推卸教育責任、學生用來為自己辯護的藉口。在「玩物喪志」論不得人心的今天,記者採信這麼一個案例,似乎是要鬧笑話的。
接下來便是標題重點突出的「13歲讓老師懷孕」。原來,這句話是出自B站上一個叫《13歲男孩讓女老師懷孕這部爆笑喜劇我看沒那麼簡單》的視頻,內容是對一部電影的影評,這部電影確實提到師生戀的情節,但視頻並沒有把這些情節放出來,所以up主充其量是標題黨,還談不上低俗。記者把評論師生戀等同於宣揚師生戀,還用來做標題,確實有點不分青紅皂白了。對此,有網友評論道:「Netflix國內也不讓看,那難道評論Netflix上的《愛死機》《紙牌屋》都不行了嗎?」
「誘導式提問」是立場先行報導中常見的一種邏輯謬誤,在這篇文章中也不例外。什麼是「誘導式提問」呢?簡單來說,就是發問人為了獲得某種回答,直接把答案鑲嵌在問題中,教你怎麼回答。
在報導中,記者竟然對一些家長做出了「如何看待B站上出現大尺度內容」的發問,正常情況下,你向別人發出這樣的提問,除了「嚴厲打擊」,你還能期望得到什麼回答?不問「是不是」,就急著去問「怎麼樣」,如果說上面提到的毛病都可以算是粗枝大葉所致,那記者在這段採訪的主觀意圖就有點明顯了。
二是報導引用的諸多事實真偽無法考證。
事實是新聞的生命,事實不存在則新聞無意義。一般而言,如果報導內容的真實性存在爭議,記者有責任提醒讀者注意分辨,但在這篇報導中,就有多處事實模糊不清的致命傷。
回憶B站,那位最後成功戒除網癮大學畢業的「歡歡」說,「不少未經審批便播出的大尺度境外劇和未刪減版的電影在B站都有資源」。但很多B站老用戶應該都有一個共同的經歷,就是這一兩年自己收藏夾裡多年積攢的很多視頻都被下架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版權問題。我們不禁疑惑,「歡歡」說的到底是哪個時候的B站?記者沒有負到考證的責任,就貿然採用信源,這是一個新聞寫作所犯的典型事實錯誤。
類似的事實錯誤還有記者對「B站首頁曾出現直播造人」的指控。這宗指控來自一條2016年的新聞,當時一位新註冊的用戶通過直播在B站播放淫穢視頻,但隨即被審核發現並封禁了直播間,整個過程只有52秒。
先不說正因為B站的審核嚴格,才成功攔截了這次直播,試問一段只存在了不到一分鐘的直播,又怎麼可能登上網站首頁?原報導就沒有出現過「首頁」字眼,記者未免有夾帶私貨之嫌。
此外,報導提到的幾處疑似打擦邊球的視頻截圖,在B站上也無法搜索出結果,截圖的時間也未明確標出,不禁讓人懷疑這是拿舊圖說事。
歸結起來,在網友看來,這篇報導是打著「新聞」旗號的議論文,在寫作前,記者就先預設了「B站低俗」的觀點。而支持這個觀點的,要麼是存在邏輯漏洞的推導,要麼是真實性時效性都值得打問號的論據,也難怪網友氣憤。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真的去把報導讀完並指出其中邏輯性錯誤的,幾乎全都是用過B站的人。
相反,少數對報導內容持贊成態度的讀者,則絕大多數只是發表一兩句類似「嚴肅處理」「救救孩子」之類的口號性評論,似乎還不知道B站是一個怎樣的網站。這折射出一個值得深思問題,這種被有意炮製出來的報導,也許並不是只為了滿足記者一個人的臆想,而是為了迎合某些人對B站乃至整個青少年群體的刻板印象。
在以二次元文化為代表的年輕人亞文化興起的今天,主流文化仿佛產生了一種「危機意識」,即看不懂的都是危險的,尤其當事情涉及年輕人,問題就上升到危害國家民族未來的程度。所謂槍打出頭鳥,匯集了這個國家最多年輕人的兩款產品——《王者榮耀》和B站就先後被主流媒體盯上。
但這種立場先行式的報導往往從一開始就錯了。一方面,文化娛樂只是年輕人的成長環境的一部分,一個正常的中小學生絕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學校和家庭中,這兩個環境的教育基礎才至關重要;另一方面,文化娛樂行業自有相關部門的監管約束和行業的自淨能力,如果年輕人的文化產品真如媒體說的那樣不堪,恐怕主流文化根本就沒機會看見那些糟粕。
事實上,如今的B站在年輕人群體眼中更多是正能量文化的集中地。從帶有傳統文化復興意味的一系列國風音樂舞蹈服飾作品,到共青團中央、中科院等官方機構入駐與面對面溝通交流,B站近年對年輕人起到的正面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個別媒體對這種客觀情況選擇性忽略,轉而捕風捉影試圖打擊自己所不鍾愛的亞文化,甚至不惜捏造事實,這恐怕非嚴肅媒體所應有之態度。
換個角度思考,當主流聲音為不能打入年輕人視野而焦慮,繼而將這種焦慮表現為對亞文化的污衊的時候,他們事實上正在失去更多年輕人的選票。主流媒體並不意味要迎合主流,媒體的存在意義應是為社會提供一種從獨立立場看待問題的視角,發出正義之聲音。試問如果連媒體都帶有偏見,那麼誰來為真相發聲?這些年來,共青團中央、紫光閣等官方機構和張召忠、唐國強這些老前輩在年輕人中收割大量人氣,靠的可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主流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