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率先實現...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光照要求低、原料易獲取、生產能耗低、美觀

【人民網】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技術成果實現轉移

2016-08-20 人民網 姜泓冰

【字體:

語音播報

  太陽能電池可以做成有美麗色彩花紋的建築玻璃幕牆、景觀道路甚至穿在身上,在密林、室內、光線斜射環境裡依然可發電,成本低而且原料、生產工藝過程無廢物汙染——今天剛在上海完成技術成果轉移籤約的第三代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讓人充滿期待。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所自2006年起就和索尼公司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專門從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發。十年磨一劍,在科技部、上海市政府以及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該成果已達到中試規模。標準化125×125mm?單電池認證效率達到9.7%,組件認證效率達到9.2%。上海矽酸鹽所成功開發出全球首條兆瓦級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生產線,關鍵材料實現低成本批量化生產;將所內一幢大樓建成染料敏化電池光伏一體化幕牆示範;形成較完整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智慧財產權體系,申請發明專利50餘項,形成可滿足產業化需求的全套系統工藝文件,制定電池產品企業標準4項,初步形成較完善的標準化體系。

  今天舉辦的合作籤約儀式上,上海矽酸鹽所將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關鍵材料及器件技術整體轉讓給深圳光和精密自動化有限公司,轉讓費共計人民幣1億元,該所技術團隊將為企業提供三年的技術支持。轉讓後,該項目將在上海嘉定設立集團總部及研發中心,推進現有技術的產業化,並設立生產製造基地,在智能建築、智能交通、物聯網、分布式能源等領域推進染料敏化電池的應用和規模產業化,並將繼續開展新型寬光譜響應太陽能電池研究。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簡稱DSSC)是模仿光合作用原理研製的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相比於第一代晶矽、第二代薄膜太陽能電池,具有光照要求低、原料易獲取、生產能耗低、無汙染、工藝和設備簡單、便於大面積連續生產、顏色可調、美觀、有裝飾效果等特點,是我國光伏產業面臨巨大轉型壓力背景下的一種有效產品。

  「它可在室內光條件下工作,可與室內家居產品一體化融合設計,特別適合在旅遊景區及都市廣場等景觀設計要求較高、光汙染控制嚴格的地點推廣應用。在智能公交車站、交通信號燈、太陽能公路、可穿戴設備自供電等領域,還有廣泛的市場應用空間。」上矽所綠色光電轉換技術研發項目部主任劉巖說。

  據介紹,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理念由瑞士人格蘭澤爾教授在1991年提出。國內外許多大學、科研機構都曾投入研究,卻因技術難度高逐漸放棄。上海矽鹽所是堅持最久的團隊之一。劉巖說,他們也碰到了許多困難。但該所2011年即將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關鍵材料及器件研究列為「十二五」規劃中的「三個重大突破」之一,進行集中支持。項目組成員即使多年不發表論文,也不影響職務晉升、績效考核,保證了他們全身心投入。他們還創新管理體制機制,以市場應用需求為目標,形成了以專利、標準等為核心的成套智慧財產權體系,實現了全面質量管理,形成了從材料—器件—裝備—系統—示範應用的創新鏈,為其產業化奠定了基礎,得到了企業的認可。

  太陽能電池可以做成有美麗色彩花紋的建築玻璃幕牆、景觀道路甚至穿在身上,在密林、室內、光線斜射環境裡依然可發電,成本低而且原料、生產工藝過程無廢物汙染——今天剛在上海完成技術成果轉移籤約的第三代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讓人充滿期待。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所自2006年起就和索尼公司成立了聯合實驗室,專門從事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發。十年磨一劍,在科技部、上海市政府以及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該成果已達到中試規模。標準化125×125mm?單電池認證效率達到9.7%,組件認證效率達到9.2%。上海矽酸鹽所成功開發出全球首條兆瓦級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生產線,關鍵材料實現低成本批量化生產;將所內一幢大樓建成染料敏化電池光伏一體化幕牆示範;形成較完整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智慧財產權體系,申請發明專利50餘項,形成可滿足產業化需求的全套系統工藝文件,制定電池產品企業標準4項,初步形成較完善的標準化體系。
  今天舉辦的合作籤約儀式上,上海矽酸鹽所將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關鍵材料及器件技術整體轉讓給深圳光和精密自動化有限公司,轉讓費共計人民幣1億元,該所技術團隊將為企業提供三年的技術支持。轉讓後,該項目將在上海嘉定設立集團總部及研發中心,推進現有技術的產業化,並設立生產製造基地,在智能建築、智能交通、物聯網、分布式能源等領域推進染料敏化電池的應用和規模產業化,並將繼續開展新型寬光譜響應太陽能電池研究。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ye Sensitized Solar Cell,簡稱DSSC)是模仿光合作用原理研製的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相比於第一代晶矽、第二代薄膜太陽能電池,具有光照要求低、原料易獲取、生產能耗低、無汙染、工藝和設備簡單、便於大面積連續生產、顏色可調、美觀、有裝飾效果等特點,是我國光伏產業面臨巨大轉型壓力背景下的一種有效產品。
  「它可在室內光條件下工作,可與室內家居產品一體化融合設計,特別適合在旅遊景區及都市廣場等景觀設計要求較高、光汙染控制嚴格的地點推廣應用。在智能公交車站、交通信號燈、太陽能公路、可穿戴設備自供電等領域,還有廣泛的市場應用空間。」上矽所綠色光電轉換技術研發項目部主任劉巖說。
  據介紹,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理念由瑞士人格蘭澤爾教授在1991年提出。國內外許多大學、科研機構都曾投入研究,卻因技術難度高逐漸放棄。上海矽鹽所是堅持最久的團隊之一。劉巖說,他們也碰到了許多困難。但該所2011年即將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關鍵材料及器件研究列為「十二五」規劃中的「三個重大突破」之一,進行集中支持。項目組成員即使多年不發表論文,也不影響職務晉升、績效考核,保證了他們全身心投入。他們還創新管理體制機制,以市場應用需求為目標,形成了以專利、標準等為核心的成套智慧財產權體系,實現了全面質量管理,形成了從材料—器件—裝備—系統—示範應用的創新鏈,為其產業化奠定了基礎,得到了企業的認可。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_理論網_堅持「四個面向」 加快建設...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四個面向」對於匯聚科技創新資源要素,形成重大科學研究成果,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實現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
    侯建國表示,科技期刊是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載體,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是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科技和文化基礎。  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主持會議,就圍繞規範管理和培育中英文一流科技期刊提出意見,要求院屬各單位紮實做好整改工作,更加關心、重視和支持科技期刊發展。  中科院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視頻會議還分析了該院科技期刊辦刊現狀和存在問題,並研究討論培育一流期刊和加強規範管理的思路與舉措。
  • 中科院展示「率先行動」重大成果
    多項化學和化工類成果位列其中  近日,中國科學院在系統梳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眾多科技成果的基礎上,凝練歸納出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並在官網進行展示,多項化學和化工類成果位列其中。  這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包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18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29項和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12項。
  • 堅持「四個面向」的理論邏輯
    核心閱讀: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提出,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 科技部:正組織編制面向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規劃
    央視網消息:5月19日,國新辦就「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在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學技術本身是無止境的,創新也沒有止境,創新型國家建設也一直在路上。
  • 精準定位「四個面向」 用好科技創新「指南針」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是推進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縱觀華夏五千年歷史,從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就已經扎穩了中國走在世界科技前沿的根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實力大幅提升,一躍躋身於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之一。在新時代更多資源、更多保障的前提下,我們定彰顯大國風採。 面向經濟主戰場是推進科技創新的基本原則。「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
  • 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公布 新疆一項目上榜
    來源:天山網天山網訊(記者趙梅報導)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於近日發布,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西北乾旱區水循環與生態水文過程研究」榮列榜單。據「西北乾旱區水循環與生態水文過程研究」項目負責人、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荒漠與綠洲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亞寧介紹,水資源是制約西北乾旱區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生態環境變化的最關鍵因素。全球變暖引起的水循環加劇和極端氣候水文事件增強,導致水資源不確定性加大,供需矛盾加劇,對西北乾旱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脆弱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加大。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公布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包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高溫超導體研究」等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等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黃淮海科技會戰和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等10項。  據介紹,中科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該院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以「三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為線索,綜合凝練歸納出40項具有代表性的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並經中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審核把關和公示,已收錄於《改革開放先鋒 創新發展引擎——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四十年》一書。
  • 中國科大6項研究成果入選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
    近日,中科院圍繞「三個面向」凝練總結出59項「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我校負責的光量子計算、大尺度光量子信息處理和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譜成像等研究成果以及參與的空間科學前沿探索與月球探測、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和科學研究進展等5項成果入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進展。
  • 浙江大學「四個面向」勇攀科研高峰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歲末寒冬,室外寒風凜冽,屋內暖意融融。面向未來五年,浙大分子影像領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及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正在舉行啟動會,這也是學校該領域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歷史性突破。
  • 中科院公布改革開放40年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包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高溫超導體研究」等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等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黃淮海科技會戰和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等10項。  據介紹,中科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該院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以「三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為線索,綜合凝練歸納出40項具有代表性的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並經中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審核把關和公示,已收錄於《改革開放先鋒 創新發展引擎——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四十年》一書。
  • 改革開放40年中科院40項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超快雷射、高精度衍射...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通過官網公布改革開放40年來該院40項具有代表性的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包括15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成果,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成果,10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成果。據介紹,超強雷射技術及裝置、高精度衍射光柵製造技術項目和大口徑碳化矽反射鏡項目入選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成果,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及裝備研製項目入選國民經濟主戰場的成果。
  • 濟南:加快建設山東省實驗室,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培育國家實驗室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夏侯鳳超27日,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記者獲悉,濟南將加快推進建設齊魯科創大走廊、中科院濟南科創城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加快建設山東省實驗室,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培育國家實驗室。
  • 中國科協發布《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
    ——如何實現農業重大入侵生物的前瞻性風險預警和實時控制?  ——信息化條件下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如何防範重大電磁威脅?  ——矽光技術能否促成光電子和微電子的融合?  ——如何解決集成電路製造工藝中缺陷在線檢測難題?  ——無人車如何實現在衛星不可用條件下的高精度智能導航?
  • 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四十年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 |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經綜合凝練歸納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15項,不含專用領域)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
  • 《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將出版
    9月15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圖書將正式出版。在此之前,本書已經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正式向社會各界進行發布。
  • 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大工高性能鋰硫電池電極材料...
    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大工高性能鋰硫電池電極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2020-10-26 2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將正式出版
    9月15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圖書將正式出版。中國科協自2018 年開始組織開展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的徵集發布活動,充分尊重科學家對科學前沿的敏感性和探索精神,發揮科學共同體組織優勢,引導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研判趨勢識別問題,匯聚科學共同體戰略共識,探索出「全國學會主導、知名科學家領銜、科技工作者廣泛參與、國際科技組織聯合支持」的重大問題難題凝練機制,在科技界引起強烈反響。
  • 面向國防重大需求 「五維一體」的國防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
    成果完成人:王海燕 張衛紅 李 勇 李春科 晁小榮 郭喜平 李玉龍 林歡歡 李 聖 謝發勤 侯 俊「五維一體」人才培養體系以培育研究生解決國防重大科技問題的綜合能力為導向,總結了研究生能力培養的五個要素,構建了理想構築工程、翱翔學術平臺、一論三品鏈路、三創一特平臺和多元協同機制五個維度的能力培養抓手,通過鑄魂、提素、育能、實戰和協同的途徑,最終實現培育國防科技創新人才的目標。
  • 中國科學院六調辦院方針 實施「率先行動」等改革實踐的啟示
    2002 年1月,根據中央領導重要批示、題詞精神,中科院總結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實踐,提出了新的辦院方針,即「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加強原始科學創新,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為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簡稱「三性一攀登」)。這也是中科院第五次確立辦院方針。在知識創新工程時期,科研基礎條件大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