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變金融是個偽命題嗎?

2020-12-02 騰訊網

作者丨鮑捷

策劃 | 蔡芳芳

2015 年可能是金融科技(Fintech)行業從業者開始感到痛苦的一年,整個產業仿佛遇到了一堵牆。2015 年之前,高歌猛進;到 2015 年之後,整個行業突然慢了下來,接下來遇到的每件事情都異常困難。我們經歷了智能投研、智能投顧、個人網際網路徵信等業務的暫時性挫折。到了 2019 年,網際網路金融全行業崩潰,P2P 行業團滅。其實這說明金融行業在解決了淺層問題以後,進入到了深水區。

Fintech 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難道科技改變金融是個偽命題嗎?如果網際網路金融有問題,那科技對金融發揮作用的長期價值到底在哪裡?

智能金融的重構之路

2015 年之前,所謂的網際網路金融解決的其實是觸達問題,是如何把線下做到線上的問題;2015 年之後面臨的則是重構的問題,我們需要把原有的組織結構、原有的生產過程漸次打碎,再加上一些新的元素和任務,組合成一個新的生產系統,這個過程絕對不是在一夜之間就能完成的。重構階段的核心工具就是智能金融,這個過程並不是原有的金融業務的簡單延伸,而是會有很多全新的業務冒出來。

智能金融的重構之路大概分為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又可以歸類成兩個大的階段,第一個階段叫中臺業務後臺化(也是 AI 化),第二個階段叫前臺業務開放化。

第一階段,中臺業務後臺(AI)化,又分為兩步:數據的結構化,和流程的自動化。

當前我們大量耗費人工做中間的資源調度、大量文檔處理以及大量內部信息傳遞。中國現在有 800 萬金融從業人員,其中至少有 200 萬人年花在了枯燥無聊的機械性文檔處理工作上,這一塊每年對應的成本就有 6000 億,這些完全可以用人工智慧(AI)來替代。我們第一步要解決的問題是文檔數據的結構化,過去三四年的實踐證明這件事是可行的。

有了數據之後,第二步就是基於這些數據實現流程自動化。這也是為什麼不早不晚,在 2019 年中國的 RPA (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產業興起了,因為離開了第一步的數據結構化,流程自動化性價比並不高。

完成這兩個步驟後,就可以得到一個高度敏捷化的內部調度系統。這個調度系統能夠把原來要消耗大量人力的傳統中臺業務(middle office)部分自動化。由於這一階段需要大量的 AI 算法支持,所以它既是中臺化的過程,也是 AI 化的過程。

第二階段,前臺業務開放化。在有了標準化的服務之後,這個服務一定會變成一個開放式的互聯體系。2019 年經常聽到一個詞叫「開放銀行」或者「銀行 4.0」,就是開放化組織具體業務形態的落地。

未來的銀行就好比滴滴,它並不需要把所有業務放在自己手裡,但是它有調度系統,可以調度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調度才是核心問題。中臺業務後臺(AI)化實現的是組織內調度,前臺業務開放化實現的則是組織和組織之間的調度。組織內智能化調度是組織間智能化調度的基礎設施。

未來所有金融機構都需要一個智能中臺

《銀行 4.0》的作者布萊特 · 金(Brett King)認為,到 2025 年的時候,銀行的組織架構跟現在會有很大的區別,不再是原來的按照各種業務類型劃分部門條線,而是需要有更加靈活的架構,以應對不斷暴增的新業務。如果還是保持傳統架構,以後將面臨更加複雜多樣的市場需求,可能要建立 100 個事業部,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組織中一定要有一個靈活的、能夠賦能其他所有部門能力的部門,才能夠適應錯綜複雜的新業務的出現。《銀行 4.0》的副標題「金融服務無所不在,就是不在銀行網點」就充分反映了這個理念:銀行不再是一個地方,銀行是一種服務,有數據的地方就有銀行的服務。

(圖片來源:《銀行 4.0》)

而 AI 中臺恰恰就是未來銀行、甚至所有金融機構都需要的這樣一個高度敏捷化的調度系統。傳統的數據管理方式,不管是人工方式還是資料庫、數據中臺,都不能實現這種靈活調度。

銀行 4.0 什麼時候能夠實現?中國可能會比美國晚幾年。如果非要給一個時間期限的話,我認為五年內(2025 年)能夠實現中臺業務 AI 化,做到更加靈活的機構內資產調度;十年左右(2030 年)可以大體上實現前臺業務開放化,在這期間完成內部標準化工作,進而實現組織間秒級數據交換(現在仍然是以周、月為單位)。屆時所有金融機構都會變成軟體公司,開放銀行自然會出現。用二十年左右有可能實現金融大工業化和過程標準化。

這個過程中可能還涉及一些其他的技術融合,特別是分布式信任機製作為一種社會基礎設施的建立,包括信任物的電子化(如電子籤名、電子合同、電子發票)、行為的可追責性(accountability,如區塊鏈、溯源圖譜 provenance、證據支撐推理 justification)、開放調度系統(如 Web 服務技術、服務編排技術、服務發現和註冊)等多種技術。

金融的調度智能化,只是整個知識產業智能化的一個分戰場而已。未來十年,幾乎所有的白領工作(當然,製造業可能也是),都會經歷這樣的從「內部調度智能化」(中臺業務 AI 化)到「外部調度智能化」(企業間服務的相互線上提供)過程。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內部的流程管理(BPM)、人力資源管理(HCM)、企業資源管理(ERP)、IT 管理(ITSM)、產品管理(PLM),還是外部的客戶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財務監管(FMIS),都可能被深深地改變。

結語

最後用兩個公式來總結這一展望:

內部調度智能化階段(中臺業務 AI 化):

大數據 + 智能數據理解 + 流程自動化 = 智能中臺

外部調度智能化階段(開放式企業服務互聯):

智能中臺 + 分布式信任系統 = 開放企業平臺

回到開始的時候我們提出的那個問題:難道科技改變金融是個偽命題嗎?

智能金融是一個離錢很近、又離錢很遠的事情。如果我們直奔著錢而去,想找一匹」更快的馬「,我們反而可能就會離錢越來越遠——過去幾年的一些行業慘痛教訓告訴了我們這一點。所以,我們更應該靜下心來想想,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金融行業正在發生大工業化的變革,而不會永遠停留在手工業階段。順著這個大趨勢往前走,雖然現在看起來好像離錢遠,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離錢近的正確道路。

作者介紹

鮑捷博士,文因互聯 CEO、聯合創始人。衣阿華州立大學博士、倫斯勒理工學院(RPI)博士後、MIT 訪問研究員,專業領域為知識圖譜和金融自然語言處理。曾任 W3C OWL 工作組成員、中國中文信息學會語言與知識計算專業委員會委員,及金融知識圖譜工作組召集人、W3C 顧問委員會委員、中文開放知識圖譜聯盟 (OpenKG) 發起人之一。讀者可以在鮑捷博士的個人公眾號 xiguatalks 後臺留言聯繫他。

相關焦點

  • 金融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哪些改變?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策略!
    可謂是只有想不到的,沒有科技做不到的。那您知道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是如何創新的嗎?如平安銀行早已在移動互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分布式計算和區塊鏈等方面布局,會讓未來關於金融需求會更加便利,需要資金打開手機輕鬆一點即刻到帳,企業經營貸款也不用準備各種材料,直接可以在線申請辦理,銀行還明確公示沒有給任何中介機構或個人授權辦理貸款,無需任何費用,大大降低了我們用款成本。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是怎麼實施落地的?
  • 網際網路思維真的是偽命題嗎?
    網際網路思維到底是顛覆現代商業規則的新思維,還是徹頭徹尾的偽命題,一直引發關注和討論,從未間斷。日前在博鰲論壇上多名網際網路大佬又一次拿網際網路思維開刀,甚至劉強東直言,網際網路並沒有超越傳統企業的所謂思維。
  • 唐涯:金融能讓社會變得更好嗎? ——科技時代的金融未來
    最近兩年以來,大家更感到金融+網際網路科技以一種不可以思議的速度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在北上深杭這樣的城市裡,無現金社會不再是傳說——一個手機將我們的衣食行,娛樂社交,投資理財全部打通,支付寶,微信,滴滴,美團,餓了麼,還有王者榮耀和狼人殺們,輕易的佔據主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金融開始和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這些詞語頻繁的聯繫在一起,「科技金融,或者金融科技(TechFin, or Fintech)」
  • 環保經驗主義的幾個典型偽命題
    北極星大氣網訊:編者按:本文不針對任何人,就事論事地把日常碰到的幾個貌似很有道理卻是偽命題的事例擺出來,供各位同仁共勉。希望大家各抒己見,共同探討。環保政策日新月異,環保技術時時更新紛紛雜雜,稍不跟進就會被甩出十八條大街,然而也出現很多過時的經驗主義。這些想當然讓人頭疼又無奈,你可曾在環評評審會上或是驗收會上,碰到技術上的偽命題?
  • 城投「信仰」根深蒂固 打破剛兌是個偽命題?
    就筆者與地方政府以及金融機構相關人士交流來看,業內多認為,由於前幾年地方政府舉債過於兇猛,在目前監管政策收緊的大背景下,借新還舊的模式難以為繼,債務壓力之下,未來幾年類似逾期事件可能還會時有曝出,甚至更為頻繁,但同時認為,不太可能爆發大面積的違約風險,金融機構對城投平臺的「信仰」仍在。  這種「信仰」根深蒂固。
  • 平衡金融科技與金融安全的關係是重點
    10月24日,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財政部副部長鄒加怡表示,要平衡好金融科技與金融安全的關係,防止金融科技助長「贏者通吃」的壟斷。在此次峰會上,鄒加怡談到了全球金融體系的風險和應對問題。她認為,為有效防範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風險,需要妥善處理好幾個關係,包括要把握好逆周期調節和金融穩定的關係,協調好金融監管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以及平衡好金融科技與金融安全的關係等。
  • 金融支持創新需要作出「六大改變」
    金融市場與科技創新的資源「錯配」,導致大量科技產業和創新企業沒有穩定可靠的融資渠道,金融市場本身也尚缺活力。這種「錯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企業創新需要的資金供給結構失衡。資金,向來是中國企業尤其是科技企業發展面臨的最突出因素之一。
  • 三分鐘帶你了解什麼是Fintech(金融科技)?
    現在有不少金融公司都開始向消費者主打「Fintech」(金融科技)這一個概念,但你知道什麼才能算是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嗎?首先,Fintech(金融科技)是 Financial + Technology 的合成詞,即:金融和科技。
  • 時評|金融科技監管水平關乎未來全球金融中心競爭力
    很顯然,就目前及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看,在金融領域,金融科技監管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金融監管的水平。金融科技將改變金融行業生態還是以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模型作為觀察樣本。從這四個重要領域看,幾乎都是影響整個金融行業的重要方面,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金融科技並不是單一環節的片面應用,它是有效實現數據流在用戶、運營、銷售、物流以及成本等各種方面結構化的應用,換言之,所有金融機構進行創新與改革的都要充分應用金融科技手段。
  • 後金融科技時代:銀行向左,科技向右
    在大廠徜徉在互金領域高歌猛進,還叫「金服」的年代,銀行屬於被撩的一方,廣大銀行從業感覺冥冥中這就是「一生之敵」,馬老師也說「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口水戰、互撕持續了好久,但最終還是走到了一起,在現金貸、消費貸領域郎情妾意,如蜜裡調油,哪怕政策約束如那悟空的金箍,但銀行在「金融科技」輸出、賦能領域還是嘗到了甜頭,「仙人撫我頂,結髮受長生」。
  • 這完全是個偽命題
    但是我還是想寫,因為我自身很牴觸過於神化,賈躍亭只是個普通人而已,只是他的夢想更容易觸動人心,一般情況下,在我們公司,他更適合做情感分析師…我為什麼說標題是偽命題呢?首先我們看看FF91怎麼樣?到底有沒有說的那麼牛逼。
  • 中國科學院吳朝暉:金融科技作為金融發展核心要素的三大特徵
    放眼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教育革命加速會聚,正在引領人類社會進入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時代,特別是以常態化防疫為標誌的後疫情時代、以智能化為驅動力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以擴張與退縮並存為特徵的新一輪全球化等大事變的疊加影響,正在深刻改變全球力量對比與創新格局,加快包括金融在內的各行各業向網絡化、數位化、智能化全方位轉型。
  • 巨頭們的修羅場:金融科技與數字科技如何平衡
    數字科技,便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誕生的。現階段,以阿里、騰訊和京東為代表的科技巨頭幾乎都有涉足數字科技的業務,並且開始用數字科技的相關手段來改變那些在網際網路時代無法解決的痛點和難題。在很多情況下,數字科技是以金融科技的替代者的身份來出現的,人們對於數字科技的認知都經歷了一個從金融科技時代向數字科技時代轉移的過程。
  • 解碼科技金融:萬字長文,為科技金融正本溯源
    科技金融起步期|政策回顧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首次明確、清晰地定義了科技金融。2015年,中關村科技租賃發行全國首單「科技租賃」資產證券化產品,並於20年在香港上市;2018年,科技保險險種已發展到20多個,科技保險保費收入88.92億元,提供風險保障金額14728.95億元。直接融資規模不斷擴大,2019年科技行業投資數額達到1311億元。
  • 中部首個!湘江金融科技孵化器空間揭牌
    中部首個!湘江金融科技孵化器空間揭牌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23日訊(記者 王晗 通訊員 潘雅)今天上午,中部地區首個金融科技孵化器,也是湖南金融中心扶持雙創、完善金融產業鏈的重要一環——湘江金融科技孵化器在湖南金融中心正式揭牌。
  • 金融科技的定義與辨析
    主要類別及監管挑戰總體而言,金融科技主要包括網際網路和行動支付、網絡融資、智能金融理財服務以及區塊鏈技術等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在技術和商業模式成熟程度、對於現有金融體系的影響程度完全不同,因此對監管的挑戰也各不相同。
  • 金融科技企業如何在開放金融中創新發展?
    未來,金融科技企業和數字科技企業的創新發展情況,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開放金融的發展速度和質量。一、開放金融中金融科技企業的功能定位大金融科技企業(Bigtech)是已在數字服務市場中建立業務並開展金融服務的科技企業,又稱大科技公司或科技巨頭。
  • 前沿譯文 | 金融科技的前景:後疫情時代的普惠金融(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數字經濟與法律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許可  摘要  科技正在改變金融領域的面貌,以深刻的方式增加了獲取金融服務的途徑。這些變化歷經數年,幾乎影響了世界上所有國家。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技術為數字金融服務創造了新機遇,既加速和提升普惠金融,又疏遠社會距離和控制對策。
  • 日新月異的金融科技
    這一年,央行出臺了一系列金融科技監管政策,制定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指明了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方向,促進了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為特徵的新興技術縱深發展。同年10月,央行聯合國家市場監督總局發布了《金融科技產品認證目錄》以及《金融科技產品認證規則》,制定了金融科技產品的認證依據及標準;11月,央行又發布了《關於發布金融行業標準加強移動金融客戶端應用軟體安全管理的通知》,旨在有效保障金融科技創新產品的安全應用。
  • 度小滿金融朱光:後疫情時代的金融科技價值
    導讀:新冠疫情加速了世界格局的演變,衝擊了全社會生活、經濟秩序,同時推動著各經濟體的重構和進化:我們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和協作模式發生了改變,線上化、數位化、智能化發展全面提速。對金融行業來說,疫情凸顯了金融科技不可估量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