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崑崙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延伸到青海境內。說到崑崙山,人們腦海中冒出的多是乾旱、貧瘠、荒涼、厚重這一類詞語。這裡少有森林,環境惡劣,卻生活著一種珍貴罕見的小鳥——紅翅旋壁雀。
很多小鳥,都是在樹上築巢,在空中飛翔,但紅翅旋壁雀一生都在懸崖峭壁上生活,在懸崖上築巢,在峭壁上飛舞,在石縫裡抓蟲子吃。
小而神秘的紅翅旋壁雀,由於行為奇怪,吸引了許多鳥友的關注。一位新疆的鳥友拍到紅翅旋壁雀後,興奮地說,它飛舞的樣子像美麗的蝴蝶,它在陡崖上飛簷走壁,就像電影中的「蝙蝠俠」。
紅翅旋壁雀又叫爬樹鳥、石花兒、爬巖樹,每個稱呼都體現出它的形態與習性。它是鳥綱雀形目旋壁雀科中的唯一成員。
紅翅旋壁雀棲息在懸崖上,體型小巧,體重在15-23克左右,主色調是灰黑色,有一定偽裝作用,當它收起翅膀時,很難被發現。但是當它張開翅膀時,就會露出鮮豔美麗的翅膀。
尾巴不長,但雙翅寬闊,翅膀上面有明顯的緋紅色大斑,點綴著白色的小斑點。扇動翅膀,在陽光的照耀下,斑斕多姿,非常像一隻美麗的蝴蝶。所以紅翅旋壁雀被稱為「懸崖上的蝴蝶鳥」。
小小的一隻蝴蝶鳥,卻有著又細又長的嘴巴,嘴峰黑而尖,稍稍向下彎曲,如同太陽鳥的鳥喙。不同的是,太陽鳥用長嘴來吸食花蜜,而紅翅旋壁雀用長嘴來吃峭壁縫隙裡的小蟲子。
紅翅旋壁雀小巧美麗卻生活在荒涼之地,對於它們來說,若沒有傍身的絕技,都不好意思在自然界混。
為了適應高山懸崖的生活環境,紅翅旋壁雀除了美麗的翅膀,還長了一雙猶如鋼爪般的腳,與它美麗的翅膀,看上去挺奇怪,還不搭調,但卻是生存的重要「法寶」啊!
據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馬鳴介紹,紅翅旋壁雀擁有一雙像彈簧一樣可以回縮的腿,以及爪子特別強健,具有天然的吸附力和強大的「抓壁力」,所以它能輕鬆「站」在垂直的峭壁上,而且能飛簷走壁。
除了強力的爪子,還需要寬而圓的翅膀來協助,當它在峭壁上攀巖時,翅膀可以起到協助與平衡的作用。
我們看到紅翅旋壁雀在毫無著力點的垂直峭壁上,輕鬆遊走,靈活快速,有賴於它雙爪的防滑性,以及翅膀的平衡能力。
紅翅旋壁雀進化出這項高超的「攀巖能力」,不為別的,就為了吃,只有填飽肚子,才能生存下去啊!
所以紅翅旋壁雀在懸崖上「攀巖」或者跳躍、飛舞,很多時候都是為了尋找食物。它專門在懸崖峭壁上找蟲子吃,細長而下曲的嘴巴,可以伸入狹小的石縫裡,啄食蟲子。
當紅翅旋壁雀覓食時,身體緊貼著巖壁,雙爪會緊緊抓住巖壁,展開雙翅不停地扇動著,以保持身體平衡。
紅翅旋壁雀的食物主要是躲在巖隙間準備冬眠的昆蟲和蜘蛛,主要以甲蟲、金龜子、蛐蛐、石跳蟲、蜈蚣、夜蛾、蚱蜢、黑螞蟻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經常抓蝗蟲打牙祭。
平常,紅翅旋壁雀總喜歡單獨行動,無論是覓食,還是在懸崖上活動,都是形單影隻。自個兒攀緣在巖壁上休憩,或是波浪式飛行前進,在短距離內遊走。
不喜熱鬧卻天性好動,行動飄忽不定,只有到了繁殖期,才會固定在一處懸崖巖壁上築巢、產卵、繁殖後代。
繁殖期在4-7月,雌鳥會選擇在高處的峭壁巖石縫隙中營巢,就地選用苔蘚、地衣、雜草、羽毛等築巢。
巢穴要隱蔽,且鳥窩裡十分柔軟,還具備很好的保暖性,畢竟高處不勝寒,要保證溫度雛鳥才能順利破殼。
一窩產卵4-5枚,孵化期約20天,育雛期約30天。在繁殖期,平常獨來獨往的雄鳥,變得十分有責任感,對雌鳥百般呵護,守衛小窩,尋覓食物,看護幼鳥。
而且,在這段時間雄鳥的行為有異於平常,出巢、歸巢都會十分小心,經常會沿迂迴路線回巢。雄鳥寧願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繞彎路回家,只為了避免被天敵發現與尾隨,給雌鳥與幼鳥帶來無妄之災。
不得不說紅翅旋壁雀既瀟灑又有責任感,平時自個兒自由自在,一旦與雌鳥「結婚生娃」,就負責到底,真是個負責的「好男人」。它會一直照顧雌鳥與幼鳥,直到幼鳥長大,可以獨自生活。
紅翅旋壁雀分布較為廣泛,一般棲息在高海拔山區的懸崖峭壁和陡坡上,或是林區多巖石的懸崖峭壁上,甚至在青海一些衝刷切割嚴重、深邃的壑谷中也有它的影子。
不過在冬季也會遷徙到海拔500米以下的荒原或低山地帶,專門挑人跡罕至的地方,哪裡最荒涼,就在哪裡安家。
關於紅翅旋壁雀的種群數量,還未有相對可靠的數據,但它分布廣泛,分布於歐洲、西南亞地區,國內,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與四川等省區都有可能見到它美麗的身姿。
紅翅旋壁雀的「怪」,體現在它的反差大,明明是個貌美如花的小精靈,卻喜歡生活在荒涼的懸崖峭壁;明明平常喜歡獨來獨往,自由自在,但一到繁殖期就很有「家庭責任感」,盡心盡責地守護雌鳥與幼鳥。
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紅翅旋壁雀是一種比較陌生的鳥類。目前,關於紅翅旋壁雀尚有許多未解的問題,例如它的起源與演化、種群結構、家庭關係,以及更清晰的行為習慣等,都有待科學家研究發現。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
參考資料: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大自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