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定要殺馬謖?其實諸葛亮還有個目的,讓趙雲都感到心寒

2020-12-06 顛覆歷史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群雄起而逐鹿,以天地為銅爐,萬物為薪,輔以生靈,與山河並煎其中。在三國時期的舞臺上,無數的英豪紛紛走向了天地間的疆場,兵戈相接,戰馬嘶鳴,為的不過是能夠建立一番豐功偉績。而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裡,出於戰爭的需要,謀略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史書對於謀略的描寫,大多都較為淺顯和簡單,實際上,很多謀略都是錯綜複雜的,遠不像史書上簡簡單單的記載的那樣,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便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了解三國的人,對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事想來是不陌生的,蜀漢後期,諸葛亮派遣馬謖和王平帶兵駐守街亭,馬謖只懂紙上談兵,不顧王平的勸阻,將部隊駐紮在了山頭,卻被魏軍包圍,最終失了街亭,諸葛亮因此將馬謖斬首。這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將領犯錯,被主持政事的人砍頭,但其實又不那麼簡單。

縱觀蜀漢的整個發展來看,還沒有誰是因為失了地而被斬首的,更何況馬謖雖然實戰經驗不足,但也算熟讀兵書,對於當時本就缺少人才的蜀漢來說還是很珍貴的,由此可見,諸葛亮斬馬謖的理由,不應該僅僅只是馬謖失誤丟了街亭而已,還應該另有它圖。那麼諸葛亮還有什麼目的呢?讓我們看看諸葛亮後面的一系列動作,便可管中窺豹,略知一二了。

之後,諸葛亮上表向後主劉禪承認錯誤,又以街亭失守為由,將與馬謖同犯的大將張休和李盛斬首,罷免了向郎,將黃襲貶職,收軍權,全權掌控住了蜀漢的兵權,把近衛換成諸葛均。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把和劉禪親近的一些人以及掌握軍權的一些重要人物給整頓了一番。

從上到下,從裡到外,整個蜀漢的發起戰爭的效率、兵馬調度的效率,都被諸葛亮提升到了一個層次,除此之外,整個蜀漢的軍隊都被諸葛亮牢牢掌握在了手裡,不穩定的因素也相對減少了太多太多,而這也表示,諸葛亮已經計劃要全身心投入到復興漢室的大業中,把自己擁有的籌碼全部扔上了三國的賭桌。也難怪,連趙雲都評價他:太狠了!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導語:三國時期蜀漢的創立可以說是所有勢力裡面最艱辛的一個,因為當時的諸侯都有身家背景,而劉備這邊只能白手起家,經過幾十年南徵北戰終於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
  • 為何一定要斬殺馬謖?諸葛亮這一目的太狠了,令趙雲都心寒
    諸葛亮,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謀略家。諸葛亮原本深居於隱蔽之處,後被劉備的三次登門拜訪而打動並最終決定出山幫助劉備完成宏圖大業。諸葛亮跟隨劉備期間,鞠躬盡瘁,為劉備忙前顧後,成為劉備建功立業的一大功臣。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同樣兵敗,為什麼馬謖被殺,而趙雲只是被降級
    當時趙雲接到的任務是守箕谷,並佯攻魏國的郿縣,目的在於吸引魏軍主力。結果他對上了魏國名將曹真,很快就被擊敗了。這個時候,因為街亭已失,諸葛亮已經在退兵了,所以曹真沒有繼續追擊,但是如果街亭不失呢?曹真一定會繼續進攻的,因為過了箕谷,便是褒中和南鄭,是蜀軍運輸糧草的必經之路,就算曹真無法拿下,只要簡單的包圍,諸葛亮就得乖乖撤退。
  • 諸葛亮為何不讓趙雲去鎮守街亭?一句話概括:誰去都得丟
    曹操在歷史上沒有什麼好評,不過和曹操是死對頭的諸葛亮倒是歷史上流傳的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劉備,直至劉備離世後依然輔佐劉備的兒子。如此優秀之人也還是會有失算的時候的!這場戰爭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中的決定性戰事。就在魏太和二年的春天諸葛亮決定帶兵攻打曹魏。諸葛亮這次北伐的動靜比較大,震驚曹魏,魏明帝還親自到長安督戰,並且還派出了張郃攻打進攻祁山的諸葛亮。對於這次的戰爭諸葛亮做足了準備,出戰派誰諸葛亮都有自己的想法並沒有聽從旁人的觀點,堅持派自己很賞識的馬謖去鎮守街亭,儘管自己策劃的再好,也還是會有失算的時候,最后街亭失守了。
  • 趙雲的真正死因是什麼?簡單分析一下,就會得出答案!
    說到三國時期的「常勝將軍」趙雲,不少朋友便會聯想到一個關鍵詞,「儒將」,的確趙雲一生不求名,不求利,他真正跟隨劉備打天下其實只是為了能夠早日匡扶漢室天下,從而還給天下百姓一個太平的世道。公元214年劉備成功拿下益州,當時劉備非常高興於是就準備把新得到的,田園,還有宅子都打算賞賜給手底下的將領們。
  • 諸葛亮殺馬謖的真實動機是什麼?難道非殺不可嗎?
    就在局勢一片大好之際,魏國的援軍逼近街亭,如果不在此處擋住魏軍,那麼諸葛亮的北伐成果不僅會喪失,甚至自己都有危險。為此,諸葛亮派馬謖到街亭去阻攔魏國的援軍,在出發前,諸葛亮特地向他強調了街亭的重要性。而馬謖也拍胸保證自己能守住街亭,如果失誤,就甘願受軍法處置。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馬謖丟了街亭,最後也被諸葛亮所殺。
  • 趣味冷知識:木乃伊曾被當作補藥吃了800年,馬謖不是諸葛亮殺的
    3.高俅是大文豪蘇軾的書童元祐八年(1093年),高俅原本是蘇軾的「小史」(書童),將高俅推薦給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詵(即王晉卿)。王詵是宋神宗皇帝的妹夫。歷史上高俅不但壽終正寢,而且有三個兒子,都跟他沾光。其中兩個兒子一個叫高堯康,一個叫高堯輔。
  • 馬謖失守的街亭相當於現在什麼位置?為何街亭戰略地位如此重要?
    這是諸葛亮一直對馬謖強調的一句話,因此,足以看出街亭對於北伐的重要性。可是就算有了諸葛亮的再三強調叮囑,馬謖最終還是讓諸葛亮失望了。沒有按計劃守住街亭,最終諸葛亮被迫中止了北伐計劃。一個小小的街亭為何如此的重要?它又位於什麼地方呢?
  • 三國演義:趙雲的話讓劉備明白,最寵的趙子龍從來不是忠誠於他
    ,趙雲也是三國時期最為亮眼的一個將領,他跟隨劉備幾十年,對劉備忠心耿耿,劉備也一直把趙雲當作關羽、張飛之後的第三個拜把子兄弟,雖然趙雲並沒有和劉備拜把子;但這一定都不影響劉備對趙雲的信任。在《三國演義》的人物中,趙雲以武藝高強,忠心護主而聞名,劉備認為趙雲忠誠於自己,但是趙雲真的就忠誠於劉備嗎?其實還並不是這樣。  趙雲真正忠於的是漢室,而不是劉備  雖然說《三國演義》裡趙雲的所有行為,例如新野一戰,長坂坡之戰,趙雲多次挽救劉備以及劉備的至親,這些都證明他十分忠誠於劉備,但在《三國志》真實歷史裡,趙雲其實忠誠的並不是劉備,而是漢家天下。
  • 劉備為什麼判斷馬謖不可大用?可能是因為這件事的關係
    劉備、諸葛亮、馬謖之間有一件事情,相信大家都清楚。劉備提醒諸葛亮說,馬謖不可大用,諸葛亮當了耳旁風。結果在諸葛亮一伐的時候,諸葛亮重用馬謖,讓他去守街亭。馬謖違背諸葛亮的命令,一頓騷操作把街亭給丟了,導致一伐的失敗。很多人根據這件事判斷劉備有識人之明,比諸葛亮更加會用人。馬謖還沒有出現「街亭之戰」這樣的重大失誤,劉備就看出他不堪大用,證明劉備確實有獨到的眼光。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三國:為什麼趙雲死了諸葛亮只是哭,而張苞死了,諸葛亮卻吐血?
    蜀漢建興6年,諸葛亮士兵康馬莊,糧草豐裕,準備北伐。突然颳起了大風,吹起了法庭前的松樹。孔明看到大事不好,打一分也要「打敗隊長!」說。大家都不相信,在喝酒,在喝酒,突然趙雲的兩個兒子來看丞相。孔明大為驚訝,把杯子扔在地上說。「結束了,子龍不見了!」「兩個人進來哭著說。」
  • 三國將士英勇非凡,有24人讓諸葛亮,二爺,曹操都流下眼淚
    這些將領甚至讓諸葛亮、關羽和曹操都流下了眼淚,不過眼淚也分很多種,有喜悅 、悲傷和憤怒等等。到底這些將領做了什麼能讓這三位大人物流下眼淚呢?在此主要說三個人物。首先是讓諸葛亮流淚的馬謖。馬謖在歷史上出名,倒不是因為他的才幹,而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個流傳千古的故事。馬謖此人一開始就跟隨在劉備身邊,擔任著不大不小的官職。
  • 為何諸葛亮到死也不重用五虎上將趙雲,原因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陷
    很多人都知道諸葛亮,他不僅改寫了中國歷史,也把當時的軍事政治鬥爭推向了新的高潮。年輕的劉備四處遊歷,在結識諸葛亮之前,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領導核心,包括關羽、張飛、趙雲等等。
  • 劉備為何近龐統遠諸葛亮?只因龐統具備一個諸葛亮沒有的「美德」
    很多人都感到奇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劉備也是當世梟雄,而且一貫以知人善任著稱,但是劉備入蜀,帶的是龐統龐士元,諸葛亮被留在荊州看家;龐統犧牲後才緊急招諸葛亮張飛黃忠趙雲馳援,而平定了益州有了法正法孝直之後,諸葛亮又靠邊兒站了——劉備去跟曹操徵漢中
  • 諸葛亮北伐一共幾次?數六次的那位同學站住!
    這次北伐中,魏延提出驚天謀略『子午谷奇謀』,由魏延帶領小股精英部隊襲取潼關,和從斜谷出兵的諸葛亮大軍會師,一舉拿下長安以西的地區,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同意,認為魏延的做法風險太大,萬一有去無回,那就太得不償失了,還是穩紮穩打的做法適合諸葛亮,更適合現在的蜀軍。派趙雲、鄧芝吸引曹軍主力,由諸葛亮親率大軍從祁山攻入,一時間各郡紛紛投降響應諸葛亮,而且諸葛亮得一員大將—姜維。
  • 明知曹操必走華容道,諸葛亮為何不派張飛或趙雲去截,而是派關羽
    玄德曰:「吾弟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奔華容道,只怕是要放手了。」孔明曰:「明夜觀乾象,操賊未合而死。保住這個人情,教雲長做,也是一件好事。」根據小說情節發展,周瑜燒毀赤壁,擊敗曹軍,倉皇而逃。諸葛亮安排了張飛和趙雲前去阻擊,唯獨沒有理會關羽。關羽禁不住發生了責問,諸葛亮說有一個隘口很要緊,卻不敢讓關羽前進。
  • 夷陵之戰中,為何劉備麾下都是資歷很低的將領?劉備已經盡全力了
    要知道劉備此番攻打東吳,幾乎是拼死一搏,然而讓人奇怪的是,他東徵時麾下將領的資歷都不高,比如馮習,張南,吳班和傅肜等人在此前都沒有什麼戰績,讓人感覺十分平庸,而黃權和馬良雖然有一定的名聲,但他們倆仍不是蜀漢當時最強的將士。反觀東吳方面,不管是陸遜,還是朱然,徐盛,朱桓,都在夷陵之戰前有一定的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