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定要斬殺馬謖?諸葛亮這一目的太狠了,令趙雲都心寒

2020-12-06 蜜罐先生

諸葛亮,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更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謀略家。諸葛亮原本深居於隱蔽之處,後被劉備的三次登門拜訪而打動並最終決定出山幫助劉備完成宏圖大業。諸葛亮跟隨劉備期間,鞠躬盡瘁,為劉備忙前顧後,成為劉備建功立業的一大功臣。

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不負先主所託,盡心盡力輔佐劉禪,為興復漢室嘔心瀝血,最終因病客死他鄉。諸葛亮一生做過無數令人拍手稱快的大事,當然也留下過很多謎點。例如,他曾下定決心要斬殺馬謖,這令眾人十分不解,今天我們便來聊聊這背後的玄機。

好的地理位置對於古代戰爭來說極其重要,因為其往往是大戰取得勝利的關鍵。在街亭一戰中,街亭便成了這場戰爭的要點,同時也是致命點,由於地勢十分重要,且易攻難守,所以諸葛亮在戰前再三告訴馬謖一定要守住這塊寶地,否則蜀軍便有全軍覆沒的可能。怎料敵軍實力不容小覷,再加上司馬懿、張郃等人親自指揮,馬謖最終大敗,失去了街亭。

事後,諸葛亮氣急敗壞,下定決心要斬殺馬謖,無論眾人如何相勸,諸葛亮絲都毫不動搖。最終,馬謖被斬,跟隨其出戰的張休、李盛等人也同樣受到牽連,諸葛亮甚至還罷免了劉備親自提拔的向朗,而作為殿後的趙雲也遭到了貶職,更重要的是,諸葛亮還親自上書要求將自己的丞相之職貶去。

諸葛亮連自己都不放過,他究竟為何要下如此狠心?其實背後真正的原因是諸葛亮打算整治朝廷上下的不正之風,但又怕引發異議,所以從自身開始做起,以此來讓眾人「閉嘴」。由此看來,諸葛亮為了漢朝真是煞費苦心啊!

相關焦點

  • 為何一定要殺馬謖?其實諸葛亮還有個目的,讓趙雲都感到心寒
    而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裡,出於戰爭的需要,謀略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史書對於謀略的描寫,大多都較為淺顯和簡單,實際上,很多謀略都是錯綜複雜的,遠不像史書上簡簡單單的記載的那樣,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便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諸葛亮為何執意要殺馬謖?他的目的不簡單,趙雲知道都後怕 導語:三國時期蜀漢的創立可以說是所有勢力裡面最艱辛的一個,因為當時的諸侯都有身家背景,而劉備這邊只能白手起家,經過幾十年南徵北戰終於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漢。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同樣兵敗,為什麼馬謖被殺,而趙雲只是被降級
    所以如此算來趙雲的失誤並不比馬謖小太多,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諸葛亮在戰後總結的時候,才會說「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那麼同樣的失誤,為什麼馬謖被斬殺,趙雲卻只是被貶職呢?作為獨當一面的大將,他卻沒有未雨綢繆,這是失誤之二;再說幾乎沒有損失一事,當時魏軍本是倉促應戰,以退敵為目的,既然諸葛亮已經撤退,曹真也不必再追,否則的話,他能否安全撤退,實在難說。那麼為什麼趙雲的結局完全不同於馬謖呢?
  • 諸葛亮為何不讓趙雲去鎮守街亭?一句話概括:誰去都得丟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這是一首關於三國的歌曲,裡面描寫的是三國時期的一位大人物,這個人是曹操。曹操在歷史上沒有什麼好評,不過和曹操是死對頭的諸葛亮倒是歷史上流傳的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劉備,直至劉備離世後依然輔佐劉備的兒子。如此優秀之人也還是會有失算的時候的!
  • 趙雲的真正死因是什麼?簡單分析一下,就會得出答案!
    因此,曹真才敢主動進攻趙雲。《三國志·趙雲傳》: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在史料之中有所記載,當時由於趙雲兵少,根本不是曹真敵手。趙雲當時選擇斂眾據守,這才保住了蜀軍的有生力量。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趙雲只得退軍,當時趙雲讓鄧芝先行,自己親自斷後。而且,趙雲把棧道都全部給燒毀,其目的就是讓曹魏兵馬無法繼續追擊,如此便可以保全蜀軍。
  • 趣味冷知識:木乃伊曾被當作補藥吃了800年,馬謖不是諸葛亮殺的
    3.高俅是大文豪蘇軾的書童元祐八年(1093年),高俅原本是蘇軾的「小史」(書童),將高俅推薦給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詵(即王晉卿)。王詵是宋神宗皇帝的妹夫。歷史上高俅不但壽終正寢,而且有三個兒子,都跟他沾光。其中兩個兒子一個叫高堯康,一個叫高堯輔。
  • 馬謖失守的街亭相當於現在什麼位置?為何街亭戰略地位如此重要?
    這是諸葛亮一直對馬謖強調的一句話,因此,足以看出街亭對於北伐的重要性。可是就算有了諸葛亮的再三強調叮囑,馬謖最終還是讓諸葛亮失望了。沒有按計劃守住街亭,最終諸葛亮被迫中止了北伐計劃。一個小小的街亭為何如此的重要?它又位於什麼地方呢?
  • 劉備為什麼判斷馬謖不可大用?可能是因為這件事的關係
    劉備、諸葛亮、馬謖之間有一件事情,相信大家都清楚。劉備提醒諸葛亮說,馬謖不可大用,諸葛亮當了耳旁風。結果在諸葛亮一伐的時候,諸葛亮重用馬謖,讓他去守街亭。馬謖違背諸葛亮的命令,一頓騷操作把街亭給丟了,導致一伐的失敗。很多人根據這件事判斷劉備有識人之明,比諸葛亮更加會用人。馬謖還沒有出現「街亭之戰」這樣的重大失誤,劉備就看出他不堪大用,證明劉備確實有獨到的眼光。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三國:為什麼趙雲死了諸葛亮只是哭,而張苞死了,諸葛亮卻吐血?
    蜀漢建興6年,諸葛亮士兵康馬莊,糧草豐裕,準備北伐。突然颳起了大風,吹起了法庭前的松樹。孔明看到大事不好,打一分也要「打敗隊長!」說。大家都不相信,在喝酒,在喝酒,突然趙雲的兩個兒子來看丞相。孔明大為驚訝,把杯子扔在地上說。「結束了,子龍不見了!」「兩個人進來哭著說。」
  • 為何諸葛亮到死也不重用五虎上將趙雲,原因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陷
    很多人都知道諸葛亮,他不僅改寫了中國歷史,也把當時的軍事政治鬥爭推向了新的高潮。年輕的劉備四處遊歷,在結識諸葛亮之前,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領導核心,包括關羽、張飛、趙雲等等。
  • 在劉備心中,有一個人的分量,已經超過了諸葛亮
    其一,劉備伐吳,要給關羽報仇,諸葛亮和趙雲等人屢次勸諫劉備,不要伐吳,主要敵人曹魏,但是,劉備不聽,執意伐吳,打孫權,結果夷陵之戰遭到慘敗,令蜀漢元氣大傷。當時,諸葛亮沉痛地說,如果法正還在,肯定能制止皇上伐吳。《三國志 法正傳》記載: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徵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住白帝。
  • 明知曹操必走華容道,諸葛亮為何不派張飛或趙雲去截,而是派關羽
    今天操兵敗,必走華容道;若令足下,必放他過去。所以不敢教,」雲長說:「好軍師!這一天,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斬顏良,斬文丑,解白馬之圍,報給他。今天碰巧碰上,豈肯放過呢孔明曰:「若放手一搏,又如何?」雲長曰:「以軍法為依!」孔明曰:「依軍法為依!」雲長於是令人立令。雲長又笑曰:「豈不聞兵法為虛?操練雖能用兵,但只能對他隱瞞。
  • 三國演義:趙雲的話讓劉備明白,最寵的趙子龍從來不是忠誠於他
    ,趙雲也是三國時期最為亮眼的一個將領,他跟隨劉備幾十年,對劉備忠心耿耿,劉備也一直把趙雲當作關羽、張飛之後的第三個拜把子兄弟,雖然趙雲並沒有和劉備拜把子;但這一定都不影響劉備對趙雲的信任。劉備是什麼人,他很快就搞懂了趙雲話裡的意思,而仔細一想心都涼了,這個跟了自己一輩子的男人,竟然不是忠誠於自己,如果自己不姓劉,身上沒有流著漢家皇族的血液,那麼趙雲或許是不會跟著自己的。
  • 諸葛亮北伐一共幾次?數六次的那位同學站住!
    諸葛亮北伐一共幾次?很多人認為六次。一開始我也以為六次,後來看了這一段史記我才明白,根本不是六次,而是五次!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究竟是哪幾次。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曹叡繼位。這次北伐中,魏延提出驚天謀略『子午谷奇謀』,由魏延帶領小股精英部隊襲取潼關,和從斜谷出兵的諸葛亮大軍會師,一舉拿下長安以西的地區,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同意,認為魏延的做法風險太大,萬一有去無回,那就太得不償失了,還是穩紮穩打的做法適合諸葛亮,更適合現在的蜀軍。派趙雲、鄧芝吸引曹軍主力,由諸葛亮親率大軍從祁山攻入,一時間各郡紛紛投降響應諸葛亮,而且諸葛亮得一員大將—姜維。
  • 諸葛亮殺馬謖的真實動機是什麼?難道非殺不可嗎?
    就在局勢一片大好之際,魏國的援軍逼近街亭,如果不在此處擋住魏軍,那麼諸葛亮的北伐成果不僅會喪失,甚至自己都有危險。為此,諸葛亮派馬謖到街亭去阻攔魏國的援軍,在出發前,諸葛亮特地向他強調了街亭的重要性。而馬謖也拍胸保證自己能守住街亭,如果失誤,就甘願受軍法處置。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馬謖丟了街亭,最後也被諸葛亮所殺。
  • 劉備為何近龐統遠諸葛亮?只因龐統具備一個諸葛亮沒有的「美德」
    ,帶的是法正黃忠趙雲魏延,諸葛亮的責任還是看家。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是劉備放心地把自己的後背交給了諸葛亮,並認為諸葛先生就是自己的蕭何。但是這與諸葛亮的志向是有一半相悖的:自比名相管仲和名將樂毅的諸葛亮,是要出將入相的,可是劉備卻只允許他「入相」而不讓他「出將」——劉備在世期間,諸葛亮從未單獨指揮一場戰役,甚至連前敵參謀長都沒當上。即使劉備稱帝諸葛亮當上了蜀漢丞相,也沒有開府,也就是沒有獨立的辦公機構。
  • 三國將士英勇非凡,有24人讓諸葛亮,二爺,曹操都流下眼淚
    三國將士英勇非凡,有24人讓諸葛亮,二爺,曹操都流下眼淚文/曉倩三國中的將領,在我們的印象中,一般都是像關羽、張飛那樣忠肝義膽,對主公忠心耿耿的。這些將領甚至讓諸葛亮、關羽和曹操都流下了眼淚,不過眼淚也分很多種,有喜悅 、悲傷和憤怒等等。到底這些將領做了什麼能讓這三位大人物流下眼淚呢?在此主要說三個人物。首先是讓諸葛亮流淚的馬謖。馬謖在歷史上出名,倒不是因為他的才幹,而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個流傳千古的故事。馬謖此人一開始就跟隨在劉備身邊,擔任著不大不小的官職。
  •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接連敗退,真相終於曝光,太讓人心寒了
    圖為諸葛亮演員劇照新版《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場面讓人印象深刻,那曾助劉備三分天下的諸葛亮,為何在劉備死後就接連敗退呢?其實,很早就有歷史學家說出了諸葛亮屢戰屢敗的原因,該學家表示,劉備死後給諸葛亮留下了其最不想去處理的問題,這就是蜀國多年徵戰所消耗的國力以及孫劉聯盟的破裂,而奉行事必躬親的諸葛亮勢必會因此而最終累死。更讓人觸目驚心的是,諸葛亮在死後甚至都沒有經過真正高規格的厚葬就被後世隱藏了起來,可以說是十分寒心。
  • 盤點三國十大用槍高手,趙雲僅為第二,第三是個不知名小將
    在三國時期,猛將數不勝數,但是這些猛將們在武器上的選擇,卻基本偏好用槍和用刀兩種;用刀的代表人物是關羽,而用槍的代表人物是趙雲(似乎都是蜀漢的猛將?),但是趙雲並不是用槍的第一高手,現在來盤點用槍的前十高手。TOP、10 夏侯惇據說夏侯惇是西漢開國元勳夏侯嬰的後代,少年時以勇氣聞名於鄉裡。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將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