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luster 5。初步研究表明,與非突變型病毒相比,第5組中的...

2021-01-16 FX168財經網

文 / 夏洛特2020-11-07 02:08:23來源:FX168

【丹麥血清研究所正在研究水貂變異新冠肺炎病毒】當地時間11月6日,丹麥廣播電視臺(DR)報導,丹麥血清研究所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在丹麥發現了5種不同的貂類變異新冠肺炎病毒,即cluster 1— cluster 5。初步研究表明,與非突變型病毒相比,第5組中的這種病毒對抗體敏感性降低,這已在實驗室實驗中得到證明。這一發現令人擔憂,因為它可能會對新冠肺炎疫苗產生影響。還使用相同的方法檢查了來自cluster 1的病毒,但是沒有發現降低的抗體敏感性的證據。其他變體(cluster 2–4)也正在測試敏感性。但是,這些研究需要花費數周時間,因為需要培養病毒。

聲明:FX168財經報社僅提供交易相關數據及資訊參考,由此帶來的投資風險由交易者自行承擔。FX168財經報社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來源於網絡,我們尊重原作版權,但因數量龐大無法逐一核實,圖片所有方如有疑問可與我們聯繫,核實後我們將予以刪除。

相關焦點

  • 丹麥血清研究所正在研究水貂變異新冠肺炎病毒
    當地時間11月6日,丹麥廣播電視臺(DR)報導,丹麥血清研究所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在丹麥發現了5種不同的貂類變異新冠肺炎病毒,即cluster 1— cluster 5。初步研究表明,與非突變型病毒相比,第5組中的這種病毒對抗體敏感性降低,這已在實驗室實驗中得到證明。這一發現令人擔憂,因為它可能會對新冠肺炎疫苗產生影響。還使用相同的方法檢查了來自cluster 1的病毒,但是沒有發現降低的抗體敏感性的證據。其他變體(cluster 2–4)也正在測試敏感性。但是,這些研究需要花費數周時間,因為需要培養病毒。
  • 丹麥新冠病毒發生突變,或致疫苗失效?世衛組織回應
    「cluster5」,來自被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水貂。  據央視新聞報導,11月5日,丹麥宣布在北日德蘭半島發現11人感染「cluster 5」病毒,在中西蘭發現了1人。  實際上,新冠病毒已被發現多起包括水貂在內的動物與人之間的互相傳播,即動物與人類的接觸中感染新冠病毒,隨後病毒在動物中傳播,最後病毒再傳染給人類。而此次令人擔憂的是,在丹麥水貂與人之間的病毒傳染中,新冠病毒發生了突變。
  • 世衛組織:水貂攜帶的新冠病毒出現變異,但仍是同一種病毒
    令人擔心的是,水貂這樣的哺乳動物是很適合新冠病毒的動物宿主,新冠病毒可能在這些物種內逐漸變化。需要在農場內確保生物安全,避免新冠病毒再從動物傳給人類。現有證據顯示,變異後的新冠病毒行為並無不同,只是在具體特徵上可能有輕微區別,但仍是同一種病毒,其具體影響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確定。
  • 突發:世衛證實新冠病毒變異,或致疫苗無效?
    日前,丹麥北部發現的783例感染案例中,新病毒被稱為「cluster5」,一半與水貂有關。11月5日:丹麥宣布在北日德蘭半島再次發現11人感染「cluster 5」病毒,在中西蘭發現了1人。,即cluster 1— cluster 5。
  • 新冠病毒出現潛在「耐藥性」基因突變,對控制疫情有何影響?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日前,丹麥政府宣布,將殺掉全國水貂農場中的超過1700萬頭水貂,以預防新冠病毒突變株的潛在傳播。並且,至少有12人被這一名為「cluster 5」的病毒突變株感染。
  • 新冠病毒突變毒株席捲全球,《科學》確認其傳播性更強
    首先,與最早出現的野生型病毒株對比,D614G毒株展現出了更強的感染性。在四種細胞系裡,它的感染力是野生型的3.7-8.2倍。隨後,研究人員們把D614G毒株與野生型病毒放在一起,感染來自人類的氣道上皮細胞(LAE cells)。當兩者比例是1:1時,發生D614G突變的病毒輕鬆成為了培養基裡的主流毒株。
  • 中疾控等重磅研究揭示新冠病毒演變:突變如何顯著增強傳染力
    系統發育分析表明,與人類SARS、MERS和其他冠狀病毒相比,這11個新的2019-nCoV病毒株與其他2019-nCoV病毒株類似,它們與蝙蝠冠狀病毒RaTG13病毒株同源性更高。在胺基酸水平上,它們只在與人類和蝙蝠SARS中相應胺基酸序列相同的一致序列位置上有少量隨機突變。
  • 解讀|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新冠突變速度約為流感病毒的1/2,愛滋病毒的1/4除研究新冠病毒在內的新發突發高致病性病毒外,張林琦長期重點研究愛滋病的致病機理,並研發抗病毒藥物、抗體和疫苗。張林琦對記者表示,「從現在看,相比愛滋病毒和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的突變率是相對比較低的。」
  • 新冠待解|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張林琦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從現在看,相比愛滋病毒和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的突變率是相對比較低的。」有研究顯示,典型的新冠病毒每月在其基因組中只積累兩個單鹼基突變,其突變速度約為流感病毒的1/2,愛滋病毒的1/4。
  • 詳述新冠|突變是病毒的「天性」,這會成為疫苗「剋星」嗎?
    在前後兩任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所長胡志紅、陳新文主編的《普通病毒學》一書中,病毒的突變率通常定義為在病毒的每個複製周期中,病毒子代基因組中產生核苷酸突變的平均數。他們提到,與其他生物體相比較,病毒具有很高的突變率。
  • 研究首次對新冠病毒6大毒株進行跟蹤分析:G株佔主導,L型和V型正在逐漸消失
    科學家們目前已經從新冠病毒中分離出至少6個不同的毒株。他們表示,儘管病毒發生了變異,但幾乎沒有變化,這對正在研製可行疫苗的研究人員來說是個好消息。初步結果令人鼓舞:新冠病毒幾乎沒有變化,每個樣本大約有7個突變。普通流感的變異性率則達到了新冠病毒變異率的兩倍多。「新冠病毒可能已經優化到可以影響人類,這就解釋了它的低進化變化,」尤尼博研究員、這項研究的協調員費德裡科·喬吉(Federico Giorgi)解釋說:「這意味著我們正在開發的治療方法——包括疫苗,可能對所有的病毒毒株都有效。」目前,新冠病毒共有六種毒株。
  • 夏普Plasmacluster推進 「新型冠狀病毒」防疫研究 可有效抑制空氣中病毒數量
    (Plasmacluster)的病毒實驗裝置,將夏普自動除菌離子對浮遊於空氣中的「新型冠狀病毒」進行照射30秒,根據實驗結果證實,可減少90%以上的感染粒子。  此次試驗由夏普與長崎大學感染症共同研究處 安田二朗教授(兼 熱帶醫學研究所)、同研究處 南保明日香教授(日本病毒協會理事)、及島根大學醫學部 吉山裕規教授(日本病毒學會理事)共同協助完成。
  • 組蛋白H3.3 G34R/V突變在神經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由於H3K27M突變在瀰漫性中線膠質瘤的獨特性表達,2016年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中將其單獨分為一個新的類型。目前H3K27M突變在膠質瘤領域是研究熱點之一,與此同時對H3G34R/V突變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現對H3.3 G34R/V突變在膠質瘤致病及診療中的作用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 新冠病毒D614G突變株系複製能力和傳播性更強!
    令人擔心的是,該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流行還遠未停止,隨時可能會出現導致發病機理,致病力或傳播能力改變的突變。已有研究報導,目前流行的SARS-CoV-2中已廣泛出現了D164G變體,其假型病毒在連續細胞系中的感染力更強,感染患者的上呼吸道病毒載量更高。
  • 1型、1.5 型、2 型、3c... 糖尿病分型最新盤點!
    1 T1DM 刪除 1A 和 1B 兩種免疫學分型 既往,T1DM 根據是否伴隨免疫學指標分為免疫介導性 1 型和特發性 1 型。這兩組 T1DM 以前也被稱為 1A 型「自身免疫型」和 1B 型「非免疫型」糖尿病,但這一術語不常使用,在臨床上也沒有幫助。因此,新版指南僅提及 T1DM,不包括 WHO1999 年分類中使用的亞型。
  • bioRxiv:截至目前 新冠病毒的突變似乎並沒有增加其傳播力
    世界各地的研究團隊都在持續監測SARS-CoV-2的基因組多樣性,特別是新興突變的分布和特徵。冠狀病毒突變主要通過三個過程實現:1)病毒複製過程中的複製錯誤產生突變,而SARS-CoV-2的校對機制會減少這種突變的產生;2)由於重組或重配而產生的基因組變異;3)由宿主RNA編輯系統誘導產生的突變,這是宿主自身免疫的一部分。
  • 新冠病毒已突變系誤讀 研究表明其可能分為兩種類型
    行業媒體BioArt團隊分析相關科研團隊研究後表示,有媒體所稱的「新冠病毒已突變」系誤讀。BioArt團隊指出,前述被「誤讀」科研成果的正確理解應為,新冠病毒可根據基因組不同的突變位點分為L、S兩個類型,但這兩個突變型在病毒爆發的早期可能就已存在,並非近期突變而成。
  • 新冠病毒再次變異!複製能力不變,毒性大幅降低
    他們發現,在新冠疫情早期曾出現了一個缺失382個核苷酸,ORF8不能轉錄的新冠病毒變種,這個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與野生型相比,複製能力沒有下降,但是毒性卻大幅降低,感染者全身釋放的促炎細胞因子較少,而且症狀更輕。據了解這種突變類型的新冠病毒在今年3月份已經消失。
  • .| PAKT研究:Capivasertib+紫杉醇顯著改善PIK3CA/AKT1/PTEN突變...
    TNBC的主要治療手段為化療,但化療給患者帶來的獲益有限,患者通常很快會出現耐藥和疾病進展。與其他類型的乳腺癌相比,TNBC患者的療效較差,中位生存期約為1年。TNBC中磷脂醯肌醇3-激酶(PI3K)/AKT信號通路經常被激活,同時常見PTEN缺失。PI3K/AKT通路的激活與不良預後存在關聯。
  • Nature子刊:多組學技術解析1型單純皰疹病毒
    不過,最近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ORF遠遠不止這些。對很多人來說,1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是陪伴一生的「壞朋友」。這種病毒不僅會造成疼痛難忍的唇皰疹,也可能帶來嚴重後果,比如讓重症監護室的病人患上肺炎。一旦感染了HSV-1,這個人將終身攜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