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寫過一本書叫做《第三選擇》,這本書被樊登老師稱作為解決所有難題的關鍵思維,史蒂芬柯維本人是被稱作為推動美國歷史進程的二十五雙手之一。可能他寫的另外一本書大家會比較熟悉一點《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所謂第三選擇不是一方打敗另外一方,不是零和博弈這種單方面的輸贏,而是雙方共同找到一個解決方案,而且這個方案對雙方都有好處。舉個例子,一個蘋果兩個人分,常見的解決方法要麼就是你吃,要麼就是我吃,或者平分一人一半。而第三選擇思維的人會怎麼做呢?他們可能會把蘋果賣了換錢,然後合夥做生意,等賺錢之後,兩個人再平分。還有一個小女孩提出的解決方案更有意思:把蘋果種到地裡,等蘋果長出來之後,再平分。
第三選擇的核心思想是創造力和共贏。就是雙方願意就所面對的問題去共同創造一個雙方都有好處的解決方案。
在《令人心動的offer2》裡面有兩個我覺得非常符合第三選擇的案例。一個是加油團的楊天真關於雜誌封面問題的解決方案。之前範冰冰有一個雜誌封面,是刮鬍子拌男生的一個很有突破性的封面,但是雜誌有一個廣告客戶想在封面下面打上他們的廣告,但是楊天真會覺得廣告會影響整個封面的質感。
那麼問題就來了,楊天真希望去掉廣告,但是廣告客戶的需求是封面上要做廣告。
厲害的人思維上往往還是會先人一步。在雙方通過協商的基礎上,找到了一個第三選擇,就是把給封面做了一個外圍,廣告套在上面,售賣的時候不影響廣告露出,同時也能保證封面的完整性。
這個一個比較經典的第三選擇案例。
《令人心動的offer2》第二個案例是朱一暄和丁輝在關於客棧設計著作權糾紛案的時候,朱一暄現場的表現,首先朱一暄以當事人(當事人是名人,算傾權方)合作的方式進行協商,在對方律師否定的前提下又以少量經濟補償(5萬現金補償,但是對方提出50萬)+當事人(名人效應)的粉絲經濟和圖文推廣等廣告效益進行補償。協商雖然沒有現場達成一致而中止,但是這也是一種第三選擇的思維,而且中止本身也是第三選擇的一種。
對於一個剛從大學出來的學生,能有這樣的思維已經很厲害了。從王釗律師對於朱一暄現場的表現以及王釗律師對於朱一暄的點評來看,其實也是十分的滿意。
當然現實生活中我們有很多的想法或者意見可能跟朋友,親人,同事,客戶有分歧的時候都可以通過第三選擇的思維去溝通,然後解決問題。
現實中還有一個比較經典的案例是paypal(全球在線支付)和X.com的合作。埃隆馬斯克(特斯拉的創始人)搞了一個支付網站叫做X.com,而彼得蒂爾這個大神搞了一個paypal的網站,1999年年底兩家打得要死,到2000年的時候納斯達克指數崩潰了。
兩人覺得勢頭不對,再打下去融資不到就完蛋了,於是他們倆決定合併,合併之後成了支付裡面最大的一個,然後融資1.9億美元,最後兩者的份額都做大了。這也是經典的第三選擇案例。
當然西方人解決問題的時候都是分步驟的,比如把大象放進冰箱需要幾步?這對我們來說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對於西方人來說,大象放進冰箱只有三步:打開冰箱,把大象放進去,關上冰箱。
怎麼做到第三選擇,在《第三選擇》裡面也有詳細的分出步驟來,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第三選擇》這本書,相信一定會對我們有所啟發。
喜歡我的文章,請記得關注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