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26日上午8點,上海永安棉紡三廠,一個叫俞昌時的醫生,在依約而來的病人眼前,給自己打了一針鮮雞血。五年後,他回憶這次「當眾表演」時說,「不到三小時,就感覺奇餓,中午吃了八兩飯」。
醫生的親身示範消釋了病人們的疑慮。從下午1時開始,四十多人讓俞注射了雞血,奇蹟立刻顯現:「有的頻頻咳嗽,注後五分鐘即愈;有的喘息數月不能睡,當晚即睡得極甜;有的胃痛即止;有的癤腫大消」。
肇 始
據俞昌時自述,1952年11月,在江西南平搞衛生工作的他,偶然從雞肛門量了量雞的體溫,竟在42℃以上,又測了好多隻,平均都在43℃左右。他判斷,雞的「常溫如此之高,當然是其神經中樞的調節作用和血液的發熱機能特別高的原故」。在中醫傳統文獻裡,有很多內服或塗敷雞血以治病的記載。俞冒出一個大膽的猜想:如果把雞血注射進人體呢?
「於是,我就大膽地再打了幾次,又打到別人身上。」俞的試驗對象,包括自己經常腹痛的15歲的女兒,一個大腿發炎的農民,一個患陰道癌的婦女,「都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很好的療效」。
1959年元旦,《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迎接新的更偉大的勝利」的社論,肯定1958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俞昌時的機會來了,藉著大搞「技術革命」的東風,1959年5月,已經進入上海永安棉紡三廠的他開始在職工中試驗,「一個月多的時間內,打了三百多病例,都只打了一二針,最多的五六針,就發生了許多的奇效和顯著療效」。
上海市靜安區衛生局調查證實,俞的確用「雞血療法」治過203個病例,「由病人口述所得的資料分析:對月經過多、胃潰瘍、偏頭痛等主覺症狀有改善者達65%」,但同時也指出,「其中有36%發生高熱、尋麻疹、淋巴結腫大等反應」。據此,衛生局認為需要進一步實踐,經過時任區委書記的李梅生同意,組成包括俞在內的研究小組,設置實驗室。
試 驗
研究小組首先進行動物實驗,「初步印象」是,鮮雞血有血清反應,但比馬血清弱。半年之後,「就在有搶救休克準備的條件下開始了臨床應用」。到1962年為止,共治療132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