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越來越多做開源項目,年輕人可玩兒的東西從機器人上升到了宇宙。
我們在一個越來越開放的網絡環境裡,編程成為一種深入了解世界的方式。公開的數據和代碼已經讓編程這件事情成為站在巨人肩頭的遊戲。
在 2008 年的一場加拿大蒙特婁的 TED 大會上,微軟發布了一個叫做 WorldWide Telescope 的項目。
通過使用哈勃天文望遠鏡和十多臺地球衛星拍攝的畫面,WorldWide Telescope 把太空中行星位置坐標的數據和它們的圖像對應起來,通過在畫面上添加圖層,還能直接把用戶連接到學術論文、維基百科、基本數據列表等深度信息上。WorldWide Telescope 成為了一個可視化的宇宙百科全書。
![]() |
WorldWide Telescope 界面 |
今年一月,微軟首次公開了打算開源這個項目的打算,在 6 個月後,昨天,微軟正式宣布,這個項目的代碼已經逐漸放到了開源社區 Github 上,任何有興趣的人都可以下載使用,在這個基礎上做自己的改進。
過去 WorldWide Telescope 一直提供 Windows 程序下載,也能在支持微軟的 Sliverlight 平臺的瀏覽器上打開。但很長時間以來都局限在 Windows 環境下。
為什麼能夠看得到的宇宙顯得很重要?NASA 也一直在公開一部分空間探索數據,但是過去數據和圖片並沒有建立具體的空間聯繫。有這樣一個成形的軟體代碼開源,在 Oculus Rift 消費者版就要上市的時候,也許很快我們就能有自己關於宇宙沉浸式的程序。
大公司開源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事情,微軟在這一波公司裡都算保守的。同一天,Google 開源了它的機器學習程序,能夠把普通圖片轉換成使人產生幻覺的圖像。目前 Facebook 已經在 Github 上有 200 多個開源項目,最新公布的是一個自動檢查代碼錯誤的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