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 禦寒,編輯 石燦。36氪經授權發布。
普通用戶苦微博久矣。
一方面,微博的信息流越來越混亂,廣告、熱門微博和正常微博交錯在一起,限流、殭屍粉、自動關注和垃圾私信等問題依舊沒有解決,大大影響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另一方面,所有人都在抱怨:「微博越來越無聊了。」如今的微博儼然變成了一個追星工具和八卦平臺,比起分享自己的生活,人們更喜歡在微博上偷窺別人的生活。
8月29日,一款名為「綠洲」的App在各大應用商店悄然上架,開發者正是剛過十歲生日的微博。該產品目前還在內測,除了被邀請的KOL和明星,普通用戶需要憑邀請碼才能參與內測,每個邀請碼可以邀請 20 個用戶。現在進入綠洲,已經可以看到很多明星、網紅和普通用戶的內容。
站在十年的節點上,微博既要突破微信、抖音、快手的重圍,也要衝破自身發展的瓶頸。此情此景下,微博給新產品取名為「綠洲」,頗有一番意味。
在社交平臺極度飽和的現在,這片綠洲,能否覆蓋住微博圍城內的荒蕪之地?
「太像了!」
熟悉Instagram的人,在看到「綠洲」之後,不難發出這樣的感嘆。
打開綠洲,以圖片為主的信息流最先出現到眼前,形式類似於朋友圈,用戶可以進行評論、點讚和分享至外部。在搜索界面,有穿搭、美食、旅行、美妝等多個社區,形式類似於小紅書。在分享界面,可以上傳圖片和視頻並對其進行編輯,發布時可以對圖中的品牌、人物和地點進行標記。
微博給綠洲的定位是「清爽社交圈」,slogan是「在綠洲,發現美好世界」。種種設置都和Instagram都如出一轍。
左綠洲,右Instagram
對比國內外主要的社交平臺,不難發現其中的對應關係。主打資訊和微博客的推特,對應新浪微博;Facebook主打熟人社交,對應國內的人人網(原校內網);Messenger、Line和Whatsapp等通訊程序,對應國內的QQ和微信。
比較特殊的是Instagram,它兼併了熟人社交和生活方式平臺,除了有好友分享、照片圈人等傳統社交的功能以外,還有大量由KOL和商家生產的流行趨勢和營銷內容。作為Facebook的子公司,Instagram幫助Facebook實現了天花板外的二次崛起,彌補了其在廣告營銷和商業變現上的不足。
先發優勢消失後,Facebook的用戶增長速率大不如前。根據Facebook第二季度的財報,Facebook的月活躍用戶超過24億,日活超11億,比去年同期僅增長8%。
而Instagram自2010年10月開放以來,用戶量呈現出指數式增長。2014年3月,Instagram達到了200萬月活,共花了41個月;第二個200萬增長發生在2015年9月,時隔18個月;15個月後達到600萬,之後保持了每9個月增長200萬的速度。
圖源:giditalgyd
2018年6月,Instagram宣布其月活躍用戶已超過10億,日活超過5億,將近三分之一的網際網路用戶有Instagram帳號。每天,有超過一億條照片和視頻被上傳到Instagram上,可以收到42億個贊。Instagram的用戶基數依舊差Facebook一大截,換言之,Instagram依舊有海量的潛在用戶尚未被發掘。
最為重要的是,Facebook走的依然是傳統社交平臺的路子,而Instagram的變現通道已經打開。
誕生於大學的Facebook,一開始就立足於熟人社交,從學校,到家庭、公司和社團,實現的是現實中各種社群的內部連接。同時,Facebook上內容的主要傳播形式是文字。在這樣的條件下,廣告只能是直接投放,缺少多樣化的宣傳模式和路徑,微博也正面臨這樣的困境。
Instagram則打破了這種限制。人們不僅期待在Instagram上看到熟人分享生活,也期待能看到新事物。對商家來說,尤其是服飾、美妝、汽車、旅遊等設計和體驗為主的產品,在Instagram上發布照片,既符合用戶的心理預期,也可以打造藝術性的品牌形象。
另外,用戶可以在圖片中任何地方標記用戶,加上地點和描述,最後選擇是點對點分享還是公開發布。這些功能大大簡化了KOL和明星的推廣過程,他們只要上傳一張使用產品的照片,直接在照片中標記品牌名稱,或者將地點設定為商家旗艦店,就可以達到宣傳的效果。
圖源:Instagram@raintianie
2018年6月,已經有超過2500萬商家入駐Instagram,約有71%的美國商家都有Instagram帳號。同時,Instagram擁超過50萬KOL,其中一半以上會在Instagram Stories發布短視頻進行品牌推廣。Instagram在2018年的總收入超過60億,並計劃在2019年達到140億。
Facebook的財報顯示,第二季度的廣告營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8個百分點,其中移動端的廣告收入達到156億美元,佔總廣告收入的94%,這很大程度上要感謝Instagram。未來,Instagram將成為Facebook營收的主要驅動力。
2017年,微博方面還堅持將微博努力打造成為Twitter+Instagram+YouTube的集合體,並沒有拆分的意思。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境況變了。
9月3日,綠洲登上蘋果社交App免費排行榜首,總榜第三。用戶量過大,導致伺服器過載,部分用戶反映使用綠洲時非常不暢。
國內還未有一個社交平臺完全複製Instagram,硬要比較的話,Instagram約等於微信朋友圈加上小紅書。暫時沒有競爭對手,可能也是微博向這種模式下手的原因。
2009年到2013年,是新浪微博的黃金時代。
2009年,微博客一詞橫空出世,給網際網路世界帶來了新的機遇。繼老牌微博產品飯否、騰訊滔滔之後,新浪、騰訊、搜狐和網易四大巨頭都陸續推出了微博。
其中,最早試水的新浪微博,憑著較為完善的戰略,淘汰了騰訊、搜狐和網易的競品。2014年3月27日,新浪微博宣布改名為「微博」,並在4月17日正式登陸納斯達克,成為微博客江湖的武林盟主。彼時的微博風光無限。頂級明星和媒體機構紛紛入駐,營銷號和段子手自發生長,各色內容欣欣向榮。
野蠻增長的後果就是後勁不足,而微博的背後,名叫「微信」的風暴正在襲來。
微信是騰訊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免費即時通訊工具,2012年3月微信用戶數突破1億大關, 2013年10月超過6億,每日活躍用戶1億。與此同時,朋友圈依託於微信的通信功能,一躍成為最受歡迎的社交分享平臺。用微信進行交流,在等待回復的間隙刷一會兒朋友圈,幾乎成了所有人的習慣。
2014年後,微博陷入瓶頸,手裡攥著一票明星、媒體和段子手等頭部用戶,也拼不過後來居上的微信朋友圈。上市時,微博的發行價為每股17美元,而到了2015年,微博股價一度跌下9美元。
圖源:新浪科技
2015年,微博開始進行用戶的下沉運營,同時在50多個垂直領域培養代表帳號和扶持中小。2016年9月,微博啟動了MCN計劃,引進商業機構在網紅身上做文章。憑著三四線城市用戶對自媒體的追捧。2016年8月,微博市值首度突破百億美元大關,第二年8月又翻了一番。
微博,「二次崛起」成了整個網際網路圈口口相傳的佳話。
然而,這種風光沒有持續太久。
新策略徹底改變了微博的性質,熟人社交的屬性逐漸削弱,媒體功能被持續放大。如今的微博緊靠企業、MCN機構、明星和大V賺錢,營銷能力在國內的社交媒體平臺中稱雄。不追星、不吃瓜、不給微博帶去直接效益的路人群眾,很難在微博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2018年,短視頻崛起更是給了微博一記重拳。正如當初大舉進入微博一樣,如今的人們急速向短視頻平臺遷徙。抖音和快手不僅帶走了大量用戶,搶走了他們刷微博的時間,也帶走了廣告商。
也是在第二季度,微博公布了最新月活用戶為4.86億,讓很多在其他平臺開設帳號的明星人物不得不開通微博帳號。這也足以證明它如今的江湖地位未退。
在微博內部,有一個價值驅動模型:用戶規模x用戶活躍x用戶變現。微博CEO王高飛說,商業化方面,微博充分把握廣告產品向移動、社交和多媒體化的持續演進,為廣告主提供獨特的社交營銷價值。
但對於微博來說,它至今在孤軍奮戰,並沒有明星矩陣產品。在商業化上,內容難以大規模變現,試水知識付費領域的模塊並未給微博帶來更高收益,只能依賴廣告。微博2019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淨營收4.318億美元,廣告和營銷營收3.70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
微博信息流中的廣告
為了彌補廣告數量和費用的減少,微博只能加大投放的頻率,這又成為了用戶順暢使用微博的障礙,引發更多的不滿。
用戶體驗被破壞,是大多數年輕人「逃離微博」的主要原因,抖音、快手、豆瓣、即刻、小紅書......都是他們的可選項。
用戶的流失直接體現在微博的年線圖上。截至發稿,微博的市值僅為93億美元,每股收41.37美元。一年前,每股是76美元。
微博不是沒有對策。超話,一直播,微博故事,都是微博的困獸之鬥,今天,這個名單上又多了一個「綠洲」。
前十年,微博圍坐江山卻尚命途多舛;下一個十年,綠洲將走往何方?
網際網路世界瞬息萬變,除了拼誰的眼光準、動作快,還要看你的競爭對手是誰。微博用頭五年成為網際網路浪潮中的領跑者,卻又在後五年成為每一次風口中的落後者。
以短視頻為例,從140字短文字發家的微博,至今沒有在這條賽道上找到突破。
2017年6月,微博上線了微博故事,也是它首個專注於短視頻的產品。微博故事的內容不可分享和轉發,是微博中較為私密的功能之一。然而,此時的微博已經從社交平臺轉變成社會化媒體,對想要了解資訊和追星的用戶來說,建立在社交基礎上的微博故事沒有多大吸引力。
直到今天,微博故事的使用率依然很低,而微信的相似功能小視頻要成功很多,原因就在於此。
在直播這塊大蛋糕上,微博也只碰到了邊角料。2018年底,微博收購一下科技旗下的一直播產品,藉此推動明星和網紅直播。然而,就和流量明星演電影一樣,個人流量對整體流量的貢獻終究是有限的。在虎牙、鬥魚、快手的陰影下,一直播可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如今,綠洲要面對已經高度分化的市場,前有微信朋友圈,後有小紅書。將已經在小紅書上站穩腳跟的KOL和粉絲,帶到從零開始的新平臺上,以及讓習慣在朋友圈裡分享私密生活的用戶,重新接受這種半開放式社交,都是擺在綠洲前最難的問題。
怎麼把用戶留存下來?至今都沒有一個很好的案例出現,近一年上線的不少明星產品,在用戶留存上都撲街了。
當然,Instagram火得有理有據,微博推出綠洲也理直氣壯:那麼多寧願在外也要用Instagram的中國人,不如都來用綠洲。
圖片社交平臺是綠洲的最大優勢。
自面世以來,Instagram的招牌就是即時和美觀的圖片分享,一開始就樹立了有藝術感的平臺形象。在Instagram上,用戶可以輕鬆地對照片的大小、角度、色彩、光線等進行編輯,加上十餘種濾鏡選擇,吸引了相當一部分對照片質量要求較高的用戶。如果綠洲能把握住優質照片的車頭,複製Instagram的成功不無可能。
Instagram的圖片編輯功能
同時,綠洲重新拾回了人人網時期的社交模式。
不可否認,微信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二次社交。試想你在刷朋友圈的時候,在某合照中看到了自己認識的人,除了直接詢問發布者,很難與其建立聯繫。而在綠洲上,發布者可以將照片中的人圈出來,消除了二度好友之間的交流壁壘。
在Instagram的基礎上,微博也在綠洲裡加上了其他的嘗試。
比如,在個人主頁的右上角,有一個水滴狀的按鈕,點擊進入後會看到沙漠中的一棵植株,類似於螞蟻森林。這是綠洲內的積分系統。通過邀請註冊、發送動態可以積累水滴,水滴可用於兌換福利、打賞內容和投票打榜。
總體來看,綠洲希望打造一個輕鬆的社交平臺,但多種功能又給人繁重之感。尤其是在信息流的設置上,能否吸取微博的教訓,真正讓人擁有「清爽社交圈」,對可持續的用戶積累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