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是一門學問。目前,生物流行七等級劃分法:界、門、綱、目、科、屬、種。它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進行劃分的。仍舊沒有跳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圈子。
會分類是一種能力,每一種能力背後都有基礎,那就是相關的知識。知識從哪裡來?最直接的途徑是學習,最有興趣的途徑是探究,最有效的途徑是學習+探究。
人類之所以能雄霸地球,最主要的是人類學習能力比其它生物更強,而且人類通過獨有的語言和文字進行知識傳承,使人類產生由知識到智慧的升華,最終,人類的文明程度遠高於其它物種。
文學巨匠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宋真宗趙恆作《勵學篇》勸學:「書中自有黃金屋」、《後漢書》強調「言傳身教」等,無一不是說明學習的好處。有些人過著豬一樣的生活模式,卻幻想著有人一樣的智慧、尊嚴、自由......
如今,學習的人很多,但是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人,卻沒有擁有知識的人多。因為達不到「學以致用」的境界,知識沒有轉化為能力。生物分類法雖然在我國傳播了近百年,看看街頭的雜貨鋪,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亂」!
有的家庭幾代人開雜貨鋪,最終也沒能演化成連鎖店、超市之類。在這種店裡買東西,如果老闆臨時有事,換了其他人幫忙守店,他想找你需要的商品,就像破一個沒線索的案件。類似的現象,也發生在有些學生身上。例如,上課不是忘帶了課本,就是找不到試卷呀、筆寫不上呀......翻翻他的書包,像個垃圾袋;瞅瞅他的書桌,像個垃圾堆;參觀一下他的房間,就像進了垃圾場......
這類孩子的學習效果,不難想像。
有人說,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邋遢的行為養不成嚴謹的習慣,粗疏的習慣背後,映射的不是處世的大智若愚,而是能力的捉襟見肘,失去的將是命運的機遇。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
學過生物分類的學生,應該嘗試在學習、生活、交友時分類。例如,學習內容按重要程度分類,學習材料按時間和科目分類;衣服按季節或著裝部位分類;朋友按摯友、益友、諍友、損友分類;讀書按目的而分類,等等。
學會分類的人,來到社會上,個個「火眼金睛」會把接觸的人按善惡或其它標準分類,會把工作按時間和輕重緩急進行分類。他們與人合作時,總能達到房謀杜斷的境界,完成工作總是顯得遊刃有餘。他們會是各行各業的精英,甚至領袖......逐漸撥開一條從青澀到成功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