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講講晶片的製程 數字真的越小越好嗎?

2020-12-06 太平洋電腦網

[PConline 資訊]無論你購買電腦還是手機,在介紹硬體陳列各種性能的時候,有一個參數會被經常提及,那就是製程。這個以納米為單位的數字已經逐漸從兩位數邁向一位數發展,但我們除了知道更小的數字意味著更先進的工藝,可能伴隨而來的是更好的能耗之外,其實我們並不清楚製程究竟是什麼,這個數字真的是越小越好,或者說這個數字是永無止境的繼續發展下去嗎?看完下面的介紹,相信你會找到答案的。

晶片的製程究竟是什麼

要想理解 「製程」這一個概念,要先知道晶片的組成單位——電晶體。在電晶體結構中,電流從 Source(源極)流入 Drain(漏級),其中Gate(柵極)相當於閘門,主要負責控制兩端源極和漏級的通斷。由於在這個過程中難免電流會出現損耗,而柵極的寬度則決定了電流通過時的損耗,表現出來就是晶片工作時會產生的發熱和功耗,寬度越窄,功耗越低。而柵極的最小寬度(柵長),就是我們常說的多少nm工藝中的數值製程的數值,它決定著電流通過時的損耗。

為什麼要追求更小的製程

晶片本質上是一個集成電路,製程工藝越小,在同樣面積上集成的電路越複雜,電路的性能就越強。這個收益放到手機上更為明顯,由於手機在追求輕薄的同時,實現能效的最大化,所以處理晶片的製程工藝當然是越小越好。其實除了能耗以外,更小的製程意味著在同等的單位尺寸中可以塞入更多的電晶體,而作為運算晶片的基本組成部分,更多的電晶體數量顯然能夠提供更好的性能,畢竟晶片不能做到無窮大。

其實除了能耗以外,更小的製程意味著在同等的單位尺寸中可以塞入更多的電晶體,而作為運算晶片的基本組成部分,更多的電晶體數量顯然能夠提供更好的性能,畢竟晶片不能做到無窮大。而且由於單一晶片的面積越小,同一塊晶圓可以切割出更多的晶片,製造商的製作成本也相應降低。

所以簡單概括就是,更小的製程是矽晶片發展的方向,得益於更小的製程可以實現更少的發熱和更好的能耗比,而且在完成初期投入之後,也能帶來製造成本的降低。

製程的升級是無止境的嗎?

既然製程越小越好,那對於製程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各家廠商都在面臨著電晶體內的電流洩露問題和光刻機等挑戰。

首先是電流洩露問題,上面已經介紹過電晶體的工作流程,而當製程越來越小,即便是在不增加電壓的情況下也會有微弱的電流通過柵介質,而一旦電路洩露,將直接增加晶片的功耗,為電晶體帶來額外的發熱量。同時,電流洩露導致電路錯誤,信號模糊。為了解決信號模糊問題,晶片又不得不提高核心電壓,功耗增加,陷入死循環。因而,漏電率如果不能降低,CPU 整體性能和功耗控制將十分不理想。

同時,當電晶體的尺寸縮小到一定程度,目前業內認為小於10nm之後,晶片會產生量子效應,這時電晶體的特性將很難控制,晶片的生產難度就會成倍增長。為了解決這樣的困境,製造廠商們也不斷提升自己的工藝技術。目前常用的主要有FinFET和FD-SOI技術。

FinFET(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稱為鰭式場效應電晶體,是一種新的電晶體,稱為CMOS,這項技術是把晶片內部平面的結構變成了3D,把柵極閘門設計成了像魚鰭般的3D結構,把晶體的厚度變薄,這樣額設計能夠很好地接通和斷開電路兩側的電流,大大降低了晶片漏電率高的問題,而電晶體空間利用率也得到了大大的增加。

而經歷了 14/16nm工藝節點後,FinFET技術目前也存在著不少的瓶頸,而各大晶圓廠都在研究心得 FD-SOI(全耗盡絕緣體矽)工藝、矽光子技術、3D 堆疊技術等尋求突破。而FD-SOI與FinFET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更加注重晶片底襯的設計。通過在矽電晶體之間加入絕緣體物質,可以降低電晶體之間的寄身電容,而且在設計和製造方面,FD-SOI也相對更加簡單。

而即將量產的5nm工藝又會是矽晶片的一個技術分水嶺,以上提及的兩種製造工藝都將在5nm之後失效,而目前學術界提出的方案是GAA MCFET(多橋通道 FET),這個工藝簡單來說就是將晶片電晶體內部的矽通道全都用柵極材料包圍,不僅能增加電晶體的密度,降低功耗,並提升晶片的性能。

說完製造的技術後,製造設備當然也是必不可少,而晶片製造的核心就是光刻機,目前大多數晶片廠商使用的是一種名為深紫外光(DUV,Deep Ultra Violet)的技術,而隨著製程的升級將逐漸從DUV向極紫外(EUV,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技術發展。目前全球僅有荷蘭ASML掌握該項技術,但光刻機是一種高尖端的機器,自身體積龐大且需要花費較長時間的調試,而且產能不高,這些都會成為未來晶片製程進一步發展的阻礙。

總結:作為目前人類尖端科技的結晶之一的矽晶片,並不能簡單用一篇千字文章就能講解清楚,不過對於製程這一個工藝,看完文章的你應該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人類對於技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而且我們的科技生活也受益於晶片製程工藝的發展。至於即將到來的5nm或者3nm工藝會為數碼產品帶來怎樣的改變,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相關焦點

  • 「晶片」真的是越小越好?看看7nm和10nm的晶片,差距到底多大?
    現在是科技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中融入了很多的智能設備,然而科技感滿滿的設備都只需要幾枚小小的晶片,晶片也是現在各國的非常重點的項目。眾所周知,晶片都是製作的越小越好,據了解,晶片是由電晶體組成的,製程越小,同樣面積的晶片裡,電晶體就越多,自然性能就越強了。
  • 越小的GPS定位器就越好嗎?
    GPS定位器對大部分使用者來說,隱蔽性很關鍵,因此生產商為了更好地增強隱蔽性,提升安全保障,都是把GPS定位器儘可能往小裡做,最小的GPS定位器以至於不到指甲蓋大小,有的連機殼也沒有,僅有一小塊晶片,直接嵌入到汽車線路裡。如此小的GPS定位器,究竟怎麼樣呢?
  • 買房潛規則:公攤面積真的是越小越好嗎?
    所以不少購房者認為公攤面積越小越好。那麼真的是這樣嗎?一、什麼是公攤面積?公攤面積指每套(單元)商品房依法應當分攤的公用建築面積。公用建築面積和分攤的公用建築面積的產權歸整棟樓購房人共有,購房人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對其享有權利,承擔責任。
  • 學歷越高素質越好是真的嗎?
    2020-11-24 08:44:44 來源: 肅竹 舉報   問:學歷越高素質越好是真的嗎
  • 為什麼越小越好?
    在平時的不管是手機還是電腦處理器平臺發布時,總是會聽到一個有關於CPU的專業名詞,那就是"製程工藝",而這個製程工藝一般都是幾納米幾納米,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裡說到的CPU工藝製程,指的是CPU上所形成的互補氧化物金屬半導體場效應的電晶體柵極的寬度,它也也被稱為柵長。所以一般來說這個柵長就以納米作為單位。那麼不同的柵長之間有什麼區別呢?為什麼我們平時聽到的CPU製程工藝是越小越好呢?
  • 【兆億微波商城】誰說晶片越小越好?晶圓級晶片將大有作為
    眾所周知,數字世界催生了一種趨勢,規模越小越好。那麼,為什麼在地球上有些人想逆轉航向,並使用大晶片呢?當然,我們沒有理由在一個iPad中用一個iPad大小的晶片,不過這樣的大晶片可能被證明是具有更具體的用途,如人工智慧和物理世界的模擬。
  • 用新的思維方式看待晶片工藝製程
    晶片的製程從最初的0.35微米到0.25微米,後來又到0.18微米、0.13微米、90nm、65nm、45nm、32nm和14nm。在提高晶片工藝製程的過程中,大約需要縮小十倍的幾何尺寸及功耗,才能達到10nm甚至7nm。從蘋果與臺積電合作到宣布實現5nm晶片只有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強調納米級製程真的重要嗎?
  • 晶片中,14nm工藝和7nm工藝有什麼區別?為何華為必須要用7nm工藝
    現在手機廠商會給大家一個訊號:處理器工藝製程越好,那麼這款處理器就越優秀。於是,我們似乎都認可了這種說法,只要手機的處理器工藝製程越小,手機的性能就越突出,功耗就越低。事實上,並非完全如此,這裡還看CPU以及GPU,包括全部的設計,能否讓手機的晶片的功耗真的保持在這種優勢下。
  • 全球最小的SRAM晶片,未來將可適用於先進的5納米製程技術上
    打開APP 全球最小的SRAM晶片,未來將可適用於先進的5納米製程技術上 李倩 發表於 2018-06-01 14:10:02
  • 濾波電容越大越好嗎?
    我們知道雖然電容越大,為IC提供的電流補償的能力越強。 且不說電容容量的增大帶來的體積變大,增加成本的同時還影響空氣流動和散熱。關鍵在於電容上存在寄生電感,電容放電迴路會在某個頻點上發生諧振。 在諧振點,電容的阻抗小。
  • 14納米的晶片與7納米的晶片,有什麼差別嗎?
    晶片中14納米與7納米,指的是晶片的製程。大家知道晶片是由電晶體組成的,製程越小,那麼在同樣面積的晶片裡,電晶體就越多,相對應的性能就越強了。以華為麒麟980及華為麒麟970為例,麒麟980是7nm工藝的晶片,麒麟970是10nm工藝的晶片。麒麟980為69億個電晶體,麒麟970為55億個電晶體,提升了25.5%左右。
  • 蘋果A13晶片或與A12同樣採用7nm製程
    日前,剛剛報導過蘋果A12晶片已在路上,並採用由臺積電代工的7nm製程,現在關於A13的消息已經傳出。,手機晶片的工藝製程越小,那麼核心面積也會相應減小,進而使得其性能增加,同時減少功耗,所以不管廠商還是手機發燒友都非常重視新品的製程大小。
  • CPU:納米製程背後的真真假假
    完整闡述了一顆CPU誕生過程,其中第七步的紫外線曝光就是最重要的光刻技術,而光刻工藝是集成電路製造過程中最直接體現其工藝先進程度的技術,其中光刻技術的解析度是指光刻系統所能分辨和加工的最小線條尺寸,決定了CPU中的電晶體最小特徵尺寸。
  • 乾貨丨晶片終極戰事!誰是製程之王?-億歐
    我們常用中性筆來寫字,想像一下,假設給你一個193mm的中性筆,讓你寫出粗細為1.0 mm的字,是不是簡直天方夜譚?(此處感謝科學家們的聰明才智)光刻機老大荷蘭ASML的EUV光刻機在跳票十多年後,終於在2016年成功量產。ASML也是全球唯一一家能生產EUV光刻機的公司。
  • 晶片製程之戰:從7nm到5nm,同場競技哪家強?
    2020年伊始,全球半導體先進位程之戰已然火花四射。從華為和蘋果打響7nm旗艦手機晶片第一槍開始,7nm晶片產品已是百花齊放之勢,5nm晶片也將在下半年正式首秀。這些逐漸縮小的晶片製程數字,正是全球電子產品整體性能不斷進化的核心驅動力。
  • 你真的了解銳度嗎?銳度越大越好?關於銳度你必須了解
    那麼你有沒有在自身上找找原因?你真的了解銳度嗎?知道如何提升照片銳度嗎?本文就來聊一聊銳度。一、什麼是銳度?銳度(acutance),有時也叫做清晰度,簡單來說,就是描述邊界處影像信息過渡的快慢,高反差的過渡速度非常快,可以形成非常明確的邊緣,而低反差存在一定的過渡緩衝,表現在成像上就是模糊的邊緣。
  • 加溼器真的越貴越好嗎?其實不然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問我,加溼器是不是真的越貴越好?而一時三刻,我還真的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是真正的好產品,也不見得是「貴東西」。而貴的加溼器,也不一定是最好,選購產品,還是以合適為主,所以選購加溼器也是同樣的道理。
  • 關於半導體製程/工藝/生產的性能分析和介紹
    但作為一個辣雞小編,其實我是看不太懂的,都是10nm製程,怎麼還能提升性能呢?這些 LPP、LPE 都是指的什麼,還有之前看到的 FinFET 這些詞又都指的什麼?相信和小編有同樣疑問的讀者不在少數,索性今天我們就來刨根問底一番,看看現在火熱的半導體究竟有哪些秘密。 製程的秘密:多少nm很重要嗎? 摩爾定律大家肯定都知道:每過18個月,單位面積上的電晶體數量增加一倍嘛!
  • 中芯國際只論性能,把14納米晶片做大,性能是否能到7納米水平?
    中芯國際去美化後的設備可以為華為生產晶片的,荷蘭阿斯麥公司表示了DUV光刻機不含美國技術,可以向中國出口。製程越小並不一定最好。就像攝像頭的像素一樣,像素越大不代表畫質越好。晶片有一個重要的指標是密度,拋開密度談製程都是耍流氓。製程越小,固體擴散現象越嚴重,壽命越短。
  • 汽車風阻係數真的越低越好?恐怕你錯了
    如今,各大車企為了宣傳自家產品,都儘可能的挖掘產品賣點,除了常見的外觀、內飾、配置、油耗和動力,風阻係數也常常被搬到檯面上說,這麼做代表了一定的研發實力,甚至有些車企還會將相關試驗數據公之於眾,並通過公式來呈現。對於吃瓜群眾,風阻係數真的那麼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