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頓大學:解釋了數十年來使人迷惑的水的奇異行為

2021-01-20 量子認知

水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是太普遍而且太重要了,它是我們生命存在的源泉。水會結冰,這看起來很簡單也司空見慣。可是水結冰的奇異行為,卻迷惑了物理學家數十年:為什麼冰的密度小於水?其他液體凍結時會沉沒,為什麼冰卻會漂浮?科學家們過去提出了一些有爭議的理論,但一直缺乏有力的證據。

普林斯頓大學的一項新的研究,為有爭議的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即在非常冷的溫度下,水以兩種不同的液體形式存在,一種形式的密度較小,而結構形式卻比另一種形式的更為緊湊。研究人員通過對水分子進行了計算機模擬,以發現一種液相轉變為另一液相的臨界點。該研究發表在本周的《科學》雜誌上。

普林斯頓大學的教務長、1950年來的工程和應用科學系教授、化學和生物工程學教授、巴勃羅-德貝內蒂(Pablo Debenedetti)說:「臨界點的存在為水的奇異特性提供了非常簡單的解釋。」 「發現臨界點等同於為使水變得奇怪的許多事物找到一個好的、簡單的解釋,尤其是在低溫下。」

水的奇特之處在於,隨著水的冷卻,它膨脹而不是收縮,這就是為什麼冷凍水比液體水密度低的原因。在較低的溫度下,水也變得更易壓縮或可壓縮,冷凍時其分子還可以有至少17種排列方式。

臨界點是溫度和壓力的一個唯一值,在該溫度和壓力下,物質的兩相變得無法區分,並且恰好在物質從一相轉變為另一相之前發生。

德貝內蒂說,臨界點的存在很容易解釋水的怪異。在物質的性質上感覺到臨界點的位置離臨界點本身很遠。在關鍵時刻,分子行為的可壓縮性和其他熱力學度量(例如熱容量)是無限的。

該團隊使用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和兩種高度逼真的水模型,確定液體-液體臨界點在大約190至170開氏度(約-83至--103°C攝氏度)的範圍內,約為2000倍海平面上的大氣壓。

對於參與數十年探索的研究人員來說,確定臨界點是令人滿意的步驟,以確定對水的異常性質的根本物理解釋。幾十年前,物理學家提出理論,將水冷卻到低於冰點的溫度,同時將其保持為液體,一種在高空雲中出現的「過冷」狀態,將在足夠高的壓力下暴露水的兩種獨特的液體形式。

為了驗證該理論,研究人員轉向了計算機模擬。到目前為止,使用現實生活中的水分子進行的實驗難以提供明確的臨界點證據,部分原因是過冷的水有迅速結冰的趨勢。

如下圖所示圖A(左):使用兩個不同的水模擬計算機(上面板和下面板),研究人員檢測到了在密度不同的兩個液相之間振蕩的過冷水的密度特性的波動。圖B(右):模擬顯示了兩個液相之間的臨界點,其微觀密度不同是微觀上起源於高密度液體中通用中心分子局部環境中額外水分子的侵入。

這項新研究使用了當今更快、更強大的研究計算機以及更新、更準確的水模型。即使使用了當今功能極為強大的研究計算機,該研究模擬也花費了大約一年半的計算時間。

研究人員說:「當我們開始看到臨界波動正好按照預期的方式運行時,可以想像是很喜悅的。」 「現在我們可以睡個好覺了,因為經過25年的努力,我們的最初想法終於得到確認。」

在兩種液體形式的水的情況下,兩相在低於冰點的溫度和足夠高的壓力下不平衡地共存。隨著溫度下降,兩種液相進行拔河,直到一場勝利,整個液體變成低密度。

在研究人員進行的模擬中,當他們將溫度降低到遠低於冰點的溫度到過冷範圍時,水的密度就如預期的那樣劇烈波動。

研究人員說,水的某些奇怪行為可能是水賦予生命的特性的背景。 「生命的流體是水,但是我們仍然不知道為什麼水不能被另一種液體替代。我們認為原因與水的異常行為有關。其他液體沒有表現出這些行為,因此必須與作為生命液體的水聯繫起來。」

之所以出現水的兩相,是因為水分子的形狀會導致兩種堆積方式。在較低密度的液體中,四個分子以稱為四面體的幾何形狀圍繞中心第五個分子聚集。在較高密度的液體中,第六個分子被擠壓,這具有增加局部密度的作用。

該團隊在兩種不同的水模型中檢測到了臨界點。對於每種模型,研究人員對水分子進行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以尋找臨界點。兩種方法都找到了關鍵點。

水物理學(water physics)

1970年代有關過冷水性質的實驗的先驅之一、亞利桑那大學教授、C. Austen Angell評價說,毫無疑問,這是在水物理學(water physics)模擬中的一項英勇嘗試,得出了非常有趣和頗受歡迎的結論,」 「作為一名能夠獲得對真實水進行長期物理測量的實驗學家,我一直感到計算機模擬器能夠搶佔「安全的」先機。」

參考:Second critical point in two realistic models of water, Science (2020). DOI: 10.1126/science.abb9796量子認知 | 簡介科學新知識,敬請熱心來關注。

相關焦點

  • 數十年來證明水奇異行為的理論的證據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為一個有爭議的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即在非常冷的溫度下,水可能以兩種不同的液體形式存在,一種形式的密度較小,而結構形式則比另一種形式的更為結構化。普林斯頓大學和羅馬薩皮恩扎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水分子進行了計算機模擬,以發現一種液相轉變為另一液相的臨界點,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自然》:普林斯頓大學在量子拓撲物質研究有重大發現
    由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了一種展現出奇異量子效應的拓撲磁鐵,這種新型的磁體具有可擴展至室溫的新型量子效應。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尹嘉欣(Jia-Xin Yin)為在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系拓撲量子物質和高級光譜學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的中國學者,在該研究論文作者中還包括另外16名中國學者。該論文研究主導、扎希德·哈桑(M.
  • 水這種液體的奇異特性,或許是生命存在的關鍵
    從伽利略時代起,科學家們就一直在嘗試挖掘水的奇異性質,但始終沒有收穫。如今,通過Nilsson和其同事的工作,我們可能接近於理解為什麼水會有這些行為。他們的解釋就像水自身一樣奇特:水不是一種液體,而是兩種。水的第二臨界點?在某些層面上,水具有多種不同的形式,這並不奇怪。
  • 風靡網絡的「迷惑行為」到底是什麼意思?
    那麼所謂的迷惑行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日語裡的「迷惑行為」「迷惑(めいわく)」一詞,原本來源於日本,字典上的解釋是「因別人做出的行為而產生不快的感覺。」可以翻譯成麻煩、困擾、為難、打擾,等等。再舉個具體點的例子,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在坐電車的時候有很多規矩。那麼電車上的迷惑行為大家知道有哪些嗎?下面這張圖是日本民營鐵道協會就「2018年度車站與電車內迷惑行為」進行調查的結果。
  • 科學家發現一種拓撲磁體:表現出奇異的量子效應
    箭頭代表電子自旋從向上的指向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磁體他們的發現為一個30年前的電子如何自發量化的理論提供了解釋,並展示了一種發現新拓撲磁體的原則性證明方法。量子磁體是無耗散電流、高存儲容量和未來綠色技術的前景平臺。這一發現的根源在於量子霍爾效應的工作原理。這是拓撲效應的一種形式,是198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主題。理論數學的一個分支,即拓撲學,首次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構成我們周圍世界的物質的描述和分類方式。
  • 從近數十年來國家人才流失看高科技核心技術受西方擺布本質原因
    但有的網友發現,「嫦娥」登月核心團隊成員的學歷背景,引發了國人的深思,值得一探:嫦娥五號總設計師楊孟飛,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嫦娥系列探測器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葉培建,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的院長;探月工程的
  • 憨批含量最高的節目來了!每一幀都是迷惑行為,笑到自閉!
    97位選手的初放送和現場直拍,看得我腦闊嗡嗡的……這幫人成功讓我對wink有陰影了↓想給這位先生眾籌個抗疲勞眼藥水↓除了致命wink,這位還特別擅長致命嘟嘴↓這屆選手對自己適不適合嘟嘴嚴重缺乏B數↓沒點心理準備恐怕會當場膩死在哥哥的啵啵裡↓ballballyou收手吧!我答應你記住你一輩子還不行嗎?
  •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 「拓撲」:開啟研究奇異物質的大門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一半授予美國華盛頓大學的David J.Thouless,另一半授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F.Duncan M.Haldan以及布朗大學的J.Michael Kosterlitz。
  • 藤門留學-普林斯頓大學校訓及含義
    同時普林斯頓大學也是全球最具學術研究能力的大學之一。真是因為這樣的變化,普林斯頓大學曾經有一句拉丁語普林斯頓大學校訓:她因上帝的力量而繁榮。而現在,它擁有著一句新的非官方的普林斯頓大學校訓:普林斯頓——為國家服務。
  • 斑馬條紋及其在迷惑蒼蠅中的作用
    過去十年,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蒂姆·卡羅教授一直在進行這一研究,他們已經否定了許多流行的理論,比如斑馬紋被用作迷惑捕食者的偽裝,冷卻身體,以及在社會互動中的作用等等。斑馬條紋用來迷惑捕食者是一種常見的解釋,但從科學數據來看,它也是有缺陷的。相反,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斑馬紋主要是用來迷惑寄生蠅。
  • 物理學家使用經典概念來解釋超冷氣體中奇怪的量子行為
    它們充滿了奇異的量子榮耀: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本科生Alec Cao和他的David Weld儘管這些位置空間布洛赫振蕩是在近一個世紀前預測的,但它們只是在最近才被直接觀察到;實際上,Weld的小組是2018年第一個看到它們的人,採用的方法使這些通常快速,無窮大的晃動變得又大又慢,並且易於觀察。十年前,其他實驗通過對Bloch振蕩系統施加額外的周期性力使其增加了時間依賴性,並發現了更劇烈的活動。發現了振蕩之上的振蕩(超級布洛赫振蕩)。
  • 日本又一人類迷惑行為!肥宅快樂水C位出道
    導讀:要說肥宅快樂水,那可是二次元愛好者,無論是出門旅行還是宅家鹹魚看動漫、打遊戲都必備的飲料,但你相信,肥宅快樂水也有C位出道的一天嗎?最近日本出現了又一人類迷惑行為,「珍珠奶茶」將要被納入中學教科書!
  • 量子研究新發現:能產生奇異量子效應的拓撲磁體
    據美國&34;網站7月22日消息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在本周的《自然》雜誌中報導,他們在一種原始磁體中發現了量子化的拓撲相位,而這種磁體與新型量子效應相關的特性可以延伸至室溫環境中。這一發現為三十年前的「電子如何自發量子化」的爭論提供了新見解,並展示了一種可用於發現新型拓撲磁體的原理證明方法。這一成果與量子霍爾效應(QHE)密切相關。
  • 人類幼崽迷惑行為合集,你家娃有嗎?有就對了!
    來源 |echo小茵茵(ID:echoxiaoyinyin) 嬰幼兒是一種做事動機和目的全靠大人「猜」的生物,有時候他們的行為讓人覺得真的很迷。 到底需要了解多少迷惑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在愛與和平的環境中養大一個小孩?
  • 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學 | 星河滾燙,你來回答宇宙之問
    2019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1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詹姆斯·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 )、瑞士日內瓦大學天文教授米歇爾·梅耶爾(Michel Mayor),以及他的學生迪迪埃·克羅茲(Didier Queloz)共同獲得。
  • 科學家發現一種拓撲磁體,表現出奇異的量子效應
    普林斯頓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團隊發現了一類新的磁體,它表現出新穎的量子效應,並延伸到室溫。研究人員在一個原始磁體中發現了一種量化拓撲相。他們的發現為一個30年前的電子如何自發量化的理論提供了見解,並展示了一種發現新拓撲磁體的原則性證明方法。量子磁體是無耗散電流、高存儲容量和未來綠色技術的前景平臺。
  • 動物的迷惑行為大賞
    動物的迷惑行為大賞 2020-09-15 18: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最新研究:要解釋暗物質,引力一定要變得很奇怪
    該研究分析強調了解釋暗物質的難度。卡內基梅隆大學理論物理學家、斯科特·多德爾森(Scott Dodelson)表示,認識到這種引力理論「太複雜了,似乎不可能有人提出可行的方案。」儘管如此,一些理論物理學家還是說有可能通過測試。
  • 植物界的迷惑行為,簡直像人一樣,那些最奇幻的植物
    植物界的迷惑行為,簡直像人一樣,那些最奇幻的植物我們在遇到有趣的事情,常常會做出一些迷惑行為大賞,但是你知道動物界植物界也是一個樣子的嗎?世界上的植物千千萬,還是有很多奇幻的植物的,今天我們介紹一下植物界的迷惑行為大賞。
  • 如果顏寧沒有遠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她最終能成為中國院士嗎?
    顏寧被阻攔在中國科學院院士門檻之外時,轉身去了普林斯頓大學,做了美國外籍院士,這使得她夾在讚譽與蜚聲之間。在討論她的家國情懷之餘,另一個問題出現了——若顏寧沒有出國,她在國內能被授予同等榮譽嗎?事實上,除此之外,推薦人也很重要,這也就意味著參選者需要在人際關係上有一定背景。顏寧參選時就有人開解她名額會留給年紀快到參選上限的學者,她年紀尚小,之後還有機會云云。這種傳統、官僚的競選方式註定年紀輕、資歷淺、人脈窄的學者很難僅憑研究成果在競選中一蹴而就。顏寧若留在清華大學熬年限,不出走普林斯頓大學就能選中院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