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技術扎堆,寶馬、百度慧眼識珠:龍勃透鏡毫米波雷達

2021-01-18 MEMS


Lunewave誕生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是一家為賦能自動駕駛和5G無線網絡打造創新型傳感器的創業公司,據麥姆斯諮詢報導,近日該公司宣布完成了5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用於開發其突破性的雷達和天線技術。本輪融資由Fraser McCombs Capital(FMC)領投,BMW i Ventures(寶馬風險投資)、百度風險投資等公司戰略跟投。

「我們非常感謝頂級投資公司FMC和其它知名戰略夥伴的鼎力支持,」Lunewave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John Xin(辛江)說,「FMC、寶馬、百度等其他公司在全球汽車和科技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我們期待頂尖人才的加入,加速產品開發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Lunewave致力於製造專門的Luneburg lens(龍勃透鏡)天線和雷達傳感器,為自動駕駛汽車打造「雙眼」。


龍勃透鏡圖解


龍勃透鏡,由物理學家R.K.Luneberg於1944年發明。龍勃透鏡天線是一種具有梯度介電常數結構的介質球天線,可以實現電磁波的會聚和定向發射。它可以將入射的特定波長的電磁波匯聚,然後沿著原射線方向反射回去。由於龍勃透鏡對平面波束的聚焦特性,當雷達波通過該透鏡時,透鏡的雷達反射截面積比其物理截面要大很多。因此,龍勃透鏡最廣泛的應用是作為雷達反射器來提高自身雷達反射截面積。



Lunewave利用其龍勃透鏡天線為更安全、更經濟的自動駕駛汽車而開發的3D傳感系統



Lunewave創新的球形傳感器具有360°視野,即使在遠距離和惡劣天氣下,也可以實現車輛周圍環境的高解析度探測,而這通常只有使用多個傳感器才能實現。這為汽車製造商提供了一種低成本、更強大的替代方案,可替代傳統的傳感器系統,從而加速自動駕駛進程。Lunewave的技術高度可定製,意味著它可以應用於廣泛的行業,包括航空航天和無線通信等。


現代毫米波和微波系統通常需要專用的天線設備,Lunewave提供定製化的龍勃透鏡天線,覆蓋各種信號源、尺寸和工作頻率,可以應用於汽車、無人機、5G通訊、無線通訊、安防以及航天領域


Lunewave執行長辛江稱,龍勃透鏡天線首次開發於20世紀40年代,Lunewave基於該天線技術,利用3D列印創造出了新的架構,使其功能更強大,實現了相比目前市場上的傳感技術更大的傳感範圍和更高的精度。


Lunewave利用3D列印技術打造的龍勃透鏡天線


Lunewave由辛江和Hao Xin(辛皓)兩兄弟基於辛皓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擔任教授期間的研究而創立。辛皓在2000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曾在Raytheon(雷神公司)和Rockwell Scientific(羅克韋爾)等美國國防企業工作多年。

弟弟辛江則選擇了偏商業的道路,他為PricewaterhouseCoopers(普華永道)和Liberty Mutual等公司提供諮詢和金融服務。

哥哥辛皓在亞利桑那大學利用3D列印技術研究增強龍勃透鏡天線的性能,Lunewave是他9年研究成果的結晶。憑藉這背後的科技和智慧,辛皓說服了弟弟辛江加入他的創業之路。

「他非常希望將他的發明商業化,」辛江談及辛皓時說,「他希望可以將他的技術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



Lunewave獲得的500萬美元融資,將幫助辛皓將已經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開發的技術真正推向市場應用,其第一個目標市場便是自動駕駛汽車。

辛江稱,Lunewave專注於為自動駕駛車輛提供「眼睛」。目前,自動駕駛技術採用了多種不同的傳感技術,包括:LiDAR(雷射雷達),使用雷射照射目標並用傳感器測量反射回來的雷射脈衝;攝像頭;雷達,使用電磁波來探測物體。



針對火爆的自動駕駛汽車市場,開發或改進這些傳感技術的初創公司已經吸引了數億美元的投資。今年6月,攝像頭傳感技術開發商Light從SoftBank(軟銀)募集了超過1.2億美元;與此同時,LiDAR技術開發商Quanergy和Leddartech已經分別融資1.34億美元和1.17億美元。據麥姆斯諮詢報導,LiDAR市場規模在去年就已經達到了52億美元。

Lunewave執行長辛江表示,目前大多數自動駕駛汽車開發商都採用了上述傳感技術的某些組合,不過,市場上現有的產品大多存在顯著的局限性。

辛江認為,憑藉龍勃透鏡天線的獨特性能,Lunewave的技術可以在相比現有產品更遠的距離(300米)、更寬的視野範圍內探測更多的物體。

可以將Lunewave的龍勃透鏡天線視為一個具有360°「視野」的巨型高爾夫球,相對於雷射技術的距離限制,Lunewave的技術探測距離更遠。


辛皓及Lunewave龍勃透鏡天線原型產品


「LiDAR傳感器由于波長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雨、雪等惡劣天氣條件,對它們的性能影響很大,」辛江說,「我們的雷達傳感技術能夠在各種天氣條件下正常工作。我們龍勃透鏡天線的硬體架構具有最佳的距離性能,並且其球形特性使其天然擁有360°探測能力。」

2017年, Lunewave在其創立同年就推出了原型產品。Lunewave是誕生於UrbanX加速孵化器的早期公司之一。


推薦培訓:

2018年10月18~21日,由麥姆斯諮詢主辦的《光學MEMS和傳感器培訓課程》將在無錫開幕,知名講師傳授結構光和ToF核心技術,包括雷射雷達應用:(1)MEMS微鏡技術及應用;(2)紅外焦平面陣列探測器技術及應用;(3)紅外光源(以VCSEL為主)技術及應用;(4)衍射光學元件(DOE)技術及應用;(5)矽光電倍增器(SiPM)技術及應用;(6)ToF圖像傳感器技術及應用;(7)可見光圖像傳感器、光學指紋傳感器技術及應用;(8)選修課程:光學MEMS設計與有限元仿真。

詳情及報名請聯繫:

麥姆斯諮詢
聯繫人:彭琳
電話:17368357393
E-mail:penglin@memsconsulting.com


延伸閱讀:

《3D成像和傳感-2018版》

《汽車雷達技術-2018版》

《德州儀器77和79GHz單晶片汽車雷達傳感器:AWR1642》

《英飛凌76GHz雷達接收和發射晶片:RRN7740 & RTN7750》

《恩智浦MR2001多通道77GHz雷達RxTxVCO扇出RCP晶片組》

《英飛凌77 GHz雷達接收器和發射器:RRN7745P和RTN7735P》

《汽車和工業應用的雷射雷達-2018版》
《汽車雷射雷達專利全景分析-2018版》
《大陸集團最先進的ADAS雷射雷達:SRL1》
《LeddarTech固態雷射雷達(LiDAR)模組:LeddarVu》


相關焦點

  • Lunewave龍勃透鏡毫米波雷達成自動駕駛汽車「雙眼」
    打開APP Lunewave龍勃透鏡毫米波雷達成自動駕駛汽車「雙眼」 胡薇 發表於 2018-09-27 10:39:42 Lunewave
  • Lunewave 發明 3D 列印龍勃透鏡,專攻自動駕駛市場
    毫米波雷達是一種常見的感知技術,其工作頻段在毫米波頻段,波長在 1mm~10mm,即帶寬在 300GHz~30GHz(1GHz=109 Hz)之間。這個頻段的波長相對較長,可以感知的範圍遠,但是往往精度也比較低,比如輔助駕駛常用的 77GHz 頻段,精度遠遠低於基於可見光的攝像頭,更不用說雷射雷達。
  • 自動駕駛導航技術興起,國產毫米波雷達前景如何?
    該公司專注於76~81GHz車載毫米波雷達技術研究與應用,對於汽車主動安全駕駛信息系統、汽車輔助自動駕駛系統進行開發。據了解,其在毫米波單片集成電路方面,已完成8mm波段VCO、混頻器、倍頻器、開關、放大器等單功能晶片的研製。目前,隼眼科技與恩智浦正在進行合作,未來隼眼將致力於為Tier 1提供毫米波雷達系統級解決方案和技術支持。」
  • 【牛車實驗室】趣味解讀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 自動駕駛的「電子眼」
    自動駕駛從概念化走向現實世界似乎非常迅速,對於自動駕駛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對大量交通數據進行運算,最終得到最優的行車路線和速度,車輛實現無人幹預的自動行駛。但是最關鍵的技術難點卻在於獲取數據,所以雷達變成了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硬體。自動駕駛汽車通過雷達將複雜的交通數據全部捕獲。
  • 自動駕駛的眼睛:雷射、毫米波雷達&攝像頭三種技術產品之比較
    」的觀點後,在自動駕駛領域引起軒然大波。 qT1EETC-電子工程專輯目前無人駕駛汽車上主流的「眼睛」有四種: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超聲波雷達、攝像頭。(一)       毫米波雷達毫米波雷達,就是指工作頻段在毫米波頻段(30-300 GHz
  • 無人駕駛黑科技:毫米波雷達穿透力強,雷射雷達精度高
    上周,特斯拉發布了一條最新消息,當前所有在產車型(包括即將上市的Model 3)都將搭載Autopilot2.0硬體,並且新的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實現最高級別自動駕駛(Level 5)。這套硬體中,除了8個攝像頭和12個全新超聲波傳感器之外,一個前向探測雷達引起了鎂客君的注意。
  • 無人駕駛的雷達黑科技:毫米波穿透力強 雷射雷達精度高
    上周,特斯拉發布了一條最新消息,當前所有在產車型(包括即將上市的Model 3)都將搭載Autopilot2.0硬體,並且新的自動駕駛系統可以實現最高級別自動駕駛(Level 5)。  這套硬體中,除了8個攝像頭和12個全新超聲波傳感器之外,一個前向探測雷達引起了注意。
  • 關於龍勃透鏡天線,看這一篇就夠了!
    由於龍勃透鏡對平面波束的聚焦特性,當雷達波通過該透鏡時,透鏡的雷達反射截面積比其物理截面要大很多。因此,龍勃透鏡被廣泛用於製造雷達反射器,用於提高武器自身雷達反射截面積。例如,我們國家最先進的隱身飛機殲-20,就會掛載龍勃透鏡。如果不掛,連自己的雷達都發現不了,無法進行有效指引。殲20掛載的龍勃透鏡龍勃透鏡第三個,是毫米波技術的快速發展。
  • 天線中的戰鬥機,龍勃透鏡天線詳解
    由於龍勃透鏡對平面波束的聚焦特性,當雷達波通過該透鏡時,透鏡的雷達反射截面積比其物理截面要大很多。因此,龍勃透鏡被廣泛用於製造雷達反射器,用於提高武器自身雷達反射截面積。例如,我們國家最先進的隱身飛機殲-20,就會掛載龍勃透鏡。如果不掛,連自己的雷達都發現不了,無法進行有效指引。毫米波通信需要天線有更高的增益,更好的波束能力,而龍勃透鏡天線非常擅長。
  • 歐菲光發布新一代短距毫米波雷達 賦能自動駕駛
    近日,經過智能汽車研發團隊的技術攻堅,歐菲光(002456)新一代短距毫米波雷達正式發布,在低速短距性能上業界領先。市場上目前有超聲波傳感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三種解決方案可實現此功能,相比之下,歐菲光開發的毫米波生命監測雷達覆蓋範圍大、精度高、體積小、價格優勢明顯,滿足客戶對價格和性能的要求且便於安裝。
  • 自動駕駛「三駕馬車」之毫米波雷達,原理其實蠻簡單
    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被稱為自動駕駛傳感系統的「三駕馬車」。雷射雷達很貴,攝像頭有先天缺陷,但毫米波雷達卻是所有高級別自動駕駛ADAS不可或缺的標配,本文從科普角度為讀者介紹毫米波雷達。MMIC,屬於半導體集成電路的一種技術,能降低系統尺寸、功率和成本,還能嵌入更多的功能。③ 信號處理器以及算法通過晶片嵌入不同的算法,對信號進行處理,實現對探測目標的分類識別。
  • 毫米波雷達與雷射雷達兩種類別的雷達技術究竟有什麼區別?
    ADAS系統需要多種傳感器配合工作,毫米波雷達由於其眾多優勢,成為ADAS不可或缺的核心傳感器,也是自動駕駛和無人駕駛的關鍵傳感器。雖然毫米波雷達可能不如攝像頭滲透率高,也不如自帶光環的雷射雷達那樣未來感十足,但在自動駕駛領域,毫米波雷達也越來越不可或缺。相比昂貴的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無疑更接地氣,更能應對複雜多變的天氣條件,在技術上也較為成熟。 0124GHz和77GHz毫米波雷達 毫米波實質上就是電磁波,頻率為30-300GHz(波長1-10mm)。
  • 【深度】詳解自動駕駛汽車三大主流傳感器主要功能
    導讀 近幾年,自動駕駛無疑已經成為科技圈和汽車圈的熱點話題,谷歌、百度、蘋果及Uber等科技公司以及特斯拉、奧迪、奔馳、寶馬等主流汽車廠商紛紛投入自動駕駛領域。
  • 能放手、會併線,寶馬「自動駕駛」是怎樣的體驗?
    2018年亮相的新一代X5、2019年在國內先後上市的7系中期改款和全新3系,以及剛剛上市的4系、首款純電SUV iX3等,近年來寶馬新車上都少不了OTA升級、駕駛輔助系統等技術與體驗亮點。從提出A.C.E.S.到新技術上車,寶馬動作很快,甚至可以說是走在眾多傳統車企頭部的那個。除了上市和開始預售的新車外,在今年的廣州車展上,寶馬自動駕駛輔助系統Pro也走到了臺前。
  • 實現高級自動駕駛,一定要用雷射雷達嗎?
    在技術之爭上,支持雷射雷達的一派和支持純視覺計算的一派還在吵得不可開交,同時也還有技術廠商試圖用毫米波雷達來取代雷射雷達。可見雷射雷達在高級自動駕駛所處的「C位」的地位仍然面臨挑戰。為什麼大多數的自動駕駛公司都認可雷射雷達技術?而偏偏又有少數公司不走「尋常路」,不接雷射雷達的招?箇中原因嘛?既有傳感器的技術路線之爭,也有自動駕駛車企對商業路線的判斷。
  • 自動駕駛的現狀、案例與趨勢
    根據歐盟交通部,歐盟於2015年發布了《歐洲自動駕駛智能系統技術路線》,提出了歐洲自動駕駛發展戰略。德國是自動駕駛技術進展最快的國家之一,2017年,德國通過首部關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法律《道路交通法》第八修正案,允許駕駛員雙手離開方向盤測試,德國還推出了關於自動駕駛的首套倫理道德標準,《道路交通法》有望促進大眾、戴勒姆和寶馬等德國車企對自動駕駛的研發投入。
  • 毫米波雷達
    伴隨著這一趨勢,自動駕駛汽車應用而生,且國內很多自動駕駛研發企業快速成長。「自動駕駛」等相關熱詞也一直是行業關注的焦點。—自動駕駛核心技術。各位可知道,自動駕駛核心技術包括:V2X、高精度地圖定位、人機互動、車輛決策、車用雷達、計算平臺、信息安全、感知算法等八大類。今天我們就細聊一下車用雷達這個事兒。自動駕駛汽車作為解放人類雙手和提升效率的未來出行工具,需要大量黑科技加持,其中傳感器是其底層支撐的重要部分,車用毫米波雷達就扮演了傳感器的角色。
  • 自動駕駛離不開雷達,分兩種不同類型
    ,自動駕駛的汽車對周邊環境的感知與理解,是實現自動駕駛的基本前提,所以要實現要自動駕駛的基礎是各種各樣的傳感器的協調工作,才能讓汽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只有準確及時的感知到車輛周圍的道路、其他車輛、行人等信息,自動駕駛汽車的駕駛行為才會有可靠的決策依據。
  • 汽車自動駕駛之雷射雷達行業深度報告
    對於自動駕駛傳感器的選擇,目前市場上存在著兩種不同路徑:一種是由攝像頭主導、 配合毫米波雷達等低成本元件組成,構成純視覺計算,典型代表為特斯拉、Mobileye 和 國內唯一自動駕駛純視覺城市道路閉環解決方案--百度 Apollo
  • 毫米波雷達要被「顛覆」?球型/3D列印天線/180度視場角,見過嗎?
    一、寶馬、上汽投資 今天的ADAS及自動駕駛傳感器在性能、可靠性和成本效率方面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 尤其是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傳感器的性能、探測範圍和精度在做鬥爭,此外還要平衡不同傳感器的成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