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三駕馬車」之毫米波雷達,原理其實蠻簡單

2020-12-03 汽車人參考

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被稱為自動駕駛傳感系統的「三駕馬車」。雷射雷達很貴,攝像頭有先天缺陷,但毫米波雷達卻是所有高級別自動駕駛ADAS不可或缺的標配,本文從科普角度為讀者介紹毫米波雷達。

什麼是毫米波

毫米波,英文名稱為Millimeter Wave,縮寫為MMW,波長為1~10毫米,頻率為30~300GHz的電磁波。

毫米波的頻率介於微波和紅外線之間,因此兼有這兩種波譜的優點,同時具有自己的特性:

① 與微波相比,具有體積小、質量輕和解析度高的優點;

② 與紅外、雷射相比,穿透煙、霧、灰塵能力強,傳輸距離遠,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特點;

③ 性能穩定,不受目標物體形狀和顏色的幹擾

因此,毫米波雷達很好彌補了紅外、雷射、攝像頭等其他傳感器在車載應用中所不具備的使用場景。

毫米波頻段之爭

大氣層中的水汽、氧氣等會對電磁波有吸收作用,針對於毫米波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大氣窗口」和「衰減峰」頻率上。

「大氣窗口」是指毫米波通過大氣層時,衰減比較小、透射率高的波段,主要集中在35GHz、45GHz、94GHz、140GHz、220GHz五個頻段附近。

「衰減峰」指的是毫米波衰減出現極大值的波段,集中在60GHz、120GHz、180GHz三個頻段附近。

「大氣窗口」頻段適用於點對點通信,目前已被低空空地飛彈和地基雷達採用,而「衰減峰」頻段多被一些隱蔽網絡所選用,以滿足網絡安全的要求。

因此,車載毫米波雷達主要集中在24GHz和77GHz這2個頻段。

其中,24GHz的波長是1.25cm,嚴格意義來講,它應該被稱為釐米波。24GHz是最早被劃分出來作為民用的頻段,也是汽車最早就一直使用的頻段雷達。

77GHz的波長是3.9mm,是真正意義上的毫米波。由於天線尺寸隨著載波頻率上升而變小,所以77GHz波段的毫米波雷達系統尺寸也會比24GHz更緊湊。

77GHz毫米波雷達正逐步取代24GHz,成為汽車領域主流的傳感器。

工作原理及組成

毫米波雷達工作原理與雷射雷達和攝像頭類似,通過天線向外發射毫米波,並接收目標反射信號,通過對信號進行對比和處理,最終完成對目標的分類識別。

毫米波雷達主要由收發天線、前端收發組件、信號處理器及算法三個部分組成。

① 天線

主要用於發射和接收毫米波,由於毫米波波長只有幾個毫米,而天線長度為波長1/4時,天線的發射和接收轉換效率最高,因此天線尺寸可以做的很小,同時還可以使用多根天線來構成陣列。

目前主流天線方案是採用微帶陣列,即在印刷電路PCB板上,鋪上微帶線,形成「微帶貼片天線」,以滿足低成本和小體積的需求。

② 前端收發組件MMIC

是毫米波雷達的核心部分,主要負責毫米波信號的調製、發射、接收以及回波信號的解調。

收發組件包含了放大器、振蕩器、開關、混頻器等多個電子元器件,常採用單片微波集成電路(Monolithic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MMIC)。MMIC,屬於半導體集成電路的一種技術,能降低系統尺寸、功率和成本,還能嵌入更多的功能。

③ 信號處理器以及算法

通過晶片嵌入不同的算法,對信號進行處理,實現對探測目標的分類識別。

下圖為某毫米波雷達的實物拆解圖,其中微帶貼片天線和前端收發組件MMIC為核心部件,信號處理器集成在了前端收發組件上。

主要作用

為了滿足不同距離範圍的探測需要,一輛汽車上會安裝多顆短程(SRR)、中程(MRR)和長程(LRR)毫米波雷達。

其中24GHz雷達主要實現近程(Short Range Radar)和中程探測(Middle Range Radar),可用於汽車盲點監測、車道偏離預警、泊車輔助等功能。

而77GHz雷達主要實現遠程探測(Long Range Radar),可用於自動緊急制動、自適應巡航、前向碰撞預警等主動安全領域的功能。

下圖為奔馳S搭載6個毫米波雷達,包括5個短程雷達和1個長程雷達,分別安裝在汽車不同部位,以實現泊車輔助、主動巡航控制、制動輔助等功能。

目前毫米波雷達技術主要由大陸、博士、電裝、奧託立夫等國外汽車零部件巨頭所壟斷,特別是77GHz毫米波雷達。

本文節選自《一本書看懂無人駕駛》,新書計劃年底出版,歡迎讀者關注。

相關焦點

  • 【牛車實驗室】趣味解讀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 自動駕駛的「電子眼」
    自動駕駛從概念化走向現實世界似乎非常迅速,對於自動駕駛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對大量交通數據進行運算,最終得到最優的行車路線和速度,車輛實現無人幹預的自動行駛。但是最關鍵的技術難點卻在於獲取數據,所以雷達變成了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硬體。自動駕駛汽車通過雷達將複雜的交通數據全部捕獲。
  • 毫米波不簡單!毫米波雷達測方位原理+優勢
    一、汽車毫米波雷達基本原理毫米波是指波長在1-10mm的電磁波,其帶寬大,解析度高,天線部件尺寸小,能適應惡劣環境。車用毫米波雷達,通常採用結構簡單成本較低,適合近距離探測的FMCW(調頻連續波)雷達體制。
  • 自動駕駛的眼睛:雷射、毫米波雷達&攝像頭三種技術產品之比較
    」的觀點後,在自動駕駛領域引起軒然大波。 qT1EETC-電子工程專輯目前無人駕駛汽車上主流的「眼睛」有四種: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超聲波雷達、攝像頭。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特點,超聲波雷達是最基礎最簡單最便宜的雷達,在汽車上主要用在倒車方面,本文不進行過多分析。
  • 毫米波雷達的工作原理及發展趨勢
    主要是當前雷射雷達這麼火,但主流的自動駕駛方案卻並未完全拋棄毫米波雷達,今天就是來探索一下其中的緣由。所以對於工程師而言,在簡單場景中,毫米波雷達仍然是最優選擇。 毫米波雷達晶片發展趨勢        目前汽車領域的毫米波雷達主要基於FMCW技術,即發射出調頻毫米波信號,並根據首發毫米波之間的頻率差來確定目標的位置以及相對速度。
  • 自動駕駛導航技術興起,國產毫米波雷達前景如何?
    在汽車防撞傳感器當中,根據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不同,分為超聲波雷達、紅外雷達、雷射雷達以及毫米波雷達。> 推薦閱讀 毫米波雷達的自動駕駛功能在電磁幹擾環境下的表現 為了提供更好的乘坐體驗,未來汽車的自動駕駛等級會越來越高。
  • 淺析毫米波雷達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所以與微波相比,毫米波的解析度高、指向性好、抗幹擾能力強和探測性能好。與紅外相比,毫米波的大氣衰減小、對煙霧灰塵具有更好的穿透性、受天氣影響小。這些特質決定了毫米波雷達具有全天時全天候的工作能力。 大氣窗口和毫米波雷達的頻段劃分 通常大氣層中水汽、氧氣會對電磁波有吸收作用,目前絕大多數毫米波應用研究集中在幾個「大氣窗口」頻率和三個「衰減峰」頻率上。
  • 聊自動駕駛不用言必特斯拉,咖啡智駕要改變你的看法
    事實上,特斯拉之所以讓我們誤以為更先進,只是它敢於激進地推送新功能罷了,這種冒進的策略其實讓自動駕駛系統喪失了穩定、安全的保證,國內外那些AP失控、幽靈剎車的例子這裡不用多說了吧。所以,論自動駕駛的技術實力,還得看傳統車企和科技巨頭。不久前,長城集團發布了咖啡智駕「331戰略」,並且由WEY品牌率先搭載。
  • 自動駕駛的未來,是雷射雷達還是視覺識別?
    首先我們來看看特斯拉跟雷射雷達還有計算機視覺識別的軼聞。 在特斯拉CEO馬斯克眼中,雷射雷達是一種落後的東西,他在2019年4月曾經說過:「雷射雷達和高精度地圖都是自動駕駛中錯誤的解決方案, 只會減慢自動駕駛商業化的速度。如果你只是在限制區域行駛, 那也不能叫做自動駕駛。」
  • 感知、探測、定位……毫米波雷達被這家企業玩出了新高度
    「點雲成像是毫米波雷達的終極目標,也是我們持續研發的方向。」王宗博說。在智能駕駛領域,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被稱為自動駕駛傳感系統的「三駕馬車」。然而,雷射雷達貴,攝像頭又有先天缺陷,於是,毫米波雷達成為所有高級別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傳感器。
  • 歐菲光發布新一代短距毫米波雷達 賦能自動駕駛
    目前智能汽車市場上的低速雷達 傳感器配置以超聲波雷 達為主 。 但是超聲波 雷達在應用中不足之處明顯,其 精度較低、探測距 離近、 高 速時無法 獲得 更精 準的信 息,且 容易受到表面 汙損、雨滴、冰雪等 影響,使 傳感器不 能完全發揮其功能。 相比之下,歐菲光短距毫米波雷達造價與超聲波雷達相當,但在低速短距性能上遠高於超聲波雷達,達到了業內領先。
  • 自動駕駛離不開雷達,分兩種不同類型
    ,自動駕駛的汽車對周邊環境的感知與理解,是實現自動駕駛的基本前提,所以要實現要自動駕駛的基礎是各種各樣的傳感器的協調工作,才能讓汽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只有準確及時的感知到車輛周圍的道路、其他車輛、行人等信息,自動駕駛汽車的駕駛行為才會有可靠的決策依據。
  • 自動駕駛技術之——FMCW 雷達簡介
    三角波線性調頻連續波利用差拍傅立葉方式在一個周期內就可無模糊確定目標距離和速度,處理簡單,易於實現,它利用發射信號的線性調頻和從目標反射回來的接收信號頻率的變化相關和頻譜配對來進行動目標的測量,比較易於實現的測距測速連續波雷達,因此三角波線性調頻連續波雷達的設計和實現,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 詳細了解毫米波雷達概念以及原理和產業研究
    以及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核心傳感器之一! 毫米波雷達測距原理很簡單,就是把無線電波(毫米波)發出去,然後接收回波,根據收發的時間差測得目標的位置數據和相對距離。雷射雷達市場預計在2021年啟動大規模增長。 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和攝像頭在尺寸、價格、適應場景、成像、測距、定位、物體識別等方面各有優劣,無論哪種單一傳感器都無法獨立支撐起未來自動駕駛汽車對外部環境感知的要求。雷達和攝像頭的融合可以獲得更為精確的環境數據、提升冗餘,最大限度確保ADAS和自動駕駛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 一文讀懂毫米波雷達測方位原理及優勢
    汽車毫米波雷達基本原理   毫米波是指波長在1-10mm的電磁波,其帶寬大,解析度高,天線部件尺寸小,能適應惡劣環境。車用毫米波雷達,通常採用結構簡單成本較低,適合近距離探測的FMCW(調頻連續波)雷達體制。雷達天線向外發出一系列連續調頻毫米波,頻率隨時間按調製電壓的規律變化,一般是連續的三角波,發射與接收信號如圖2所示。圖中實線是發射信號,虛線是相對靜止和相對運動物體的反射信號。反射與發射信號波形相同,只是差一個延時時間td。
  • 從構造和原理到應用,毫米波雷達為何還未被雷射雷達取代?
    嚴格來說77GHz的雷達才屬於毫米波雷達,但是實際上24GHz的雷達也被稱為毫米波雷達。z7tednc在工程實踐中,雷達天線具體實現的方法有很多種。目前車載雷達中比較常見的是平面天線陣列雷達,因為相比其他實現方式,平面雷達沒有旋轉機械部件,從而能保證更小的體積和更低的成本。下面以目前常見的平板天線雷達為例,介紹車載雷達的構造和原理。
  • Lunewave龍勃透鏡毫米波雷達成自動駕駛汽車「雙眼」
    打開APP Lunewave龍勃透鏡毫米波雷達成自動駕駛汽車「雙眼」 胡薇 發表於 2018-09-27 10:39:42 Lunewave
  • 汽車自動駕駛之雷射雷達行業深度報告
    雷射雷達:三維點雲建模構建傳感基石 路徑之爭:雷射雷達為什麼是 L4 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傳感器? 自動駕駛的環境監測傳感器主要包括攝像頭和雷達兩類:1)攝像頭通過圖像識別技 術實現距離測量、目標識別等功能;2)雷達利用發射波和反射波之間的時間差、相位差 獲得目標物體的位置和速度等數據,按所使用的不同類型的波,雷達可以分為毫米波雷達、 雷射雷達、超聲波雷達三類。
  • 毫米波雷達及其應用
    位置、速度和方位角監測是毫米波雷達擅長之處,再結合毫米波雷達較強的抗幹擾能力,可以全天候全天時穩定工作,因此毫米波雷達被選為汽車核心傳感技術。毫米波雷達與雷射雷達隨著自動駕駛的火熱,雷射雷達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因為其具有高精度、大信息量、不受可見光幹擾的優勢。
  • 毫米波雷達進入成像時代,低線束雷射雷達危險了!
    毫米波雷達以較低的成本、較早上車的發展歷程和ADAS系統標配的身份迎來新的技術發展浪潮,成為各國企業追逐的產業新高地。 即日起,車東西推出自動駕駛產業系列報導之毫米波雷達專輯,將以行業趨勢拆解分析、行業大咖深度對話、創業公司追蹤報導等角度,全景掃描產業現狀,解讀未來大勢,本文為毫米波雷達專輯之一。
  • 車載毫米波雷達的原理和應用技術
    來源|牛喀網摘要:本文分析了車載毫米雷達市場應用情況;介紹了其工作原理以及工作波形和工作調頻機制。車載雷達應用市場潛能巨大,有效的保障了行車安全和操控的舒適度。引言毫米波雷達作為汽車主動安全領域關鍵傳感器部件,可有效穿透霧、煙、灰塵,實現全天時、全天候工作負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