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太陽不如類似的恆星活躍,9000年來更是非常平靜!

2020-11-24 騰訊網

按照宇宙普遍恆星的標準,我們的太陽是異常單調不活躍的,當然也多虧了太陽這樣不怎麼活躍,才能讓地球生命能夠相對很安全的生生不息,這也是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研科學家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結果。科學家們第一次將太陽與數百顆具有相似自轉周期的其他恆星進行了比較。大多數都表現出更強的太陽活動。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太陽是否經歷了幾千年來異常平靜的階段?太陽活動的變化程度(如太陽黑子的數量和太陽亮度)可以用各種方法重建,這至少在某一段時間內可以這樣。例如,自1610年以來,一直有可靠的太陽黑子覆蓋記錄;碳和鈹的放射性在樹輪和冰芯中的分布,使科學家能夠得出關於過去9000年來太陽活動水平的結論。在這段時間裡,科學家們發現,周期性的波動與近幾十年的強度相當。

圖示:太陽亮度變化與類似恆星KIc 7849521的比較,差異非常之大。

新研究的第一作者、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科學家蒂莫·萊因霍爾德博士說:然而,與太陽的整個壽命相比,9000年就像眨眼一樣。畢竟,我們的太陽已經快50億歲了,可以想像,太陽幾千年來一直在經歷一個平靜的階段,因此對我們的太陽有一幅扭曲圖像。由於沒有辦法了解太陽在原始時期的活動程度,科學家們只能求助於其它恆星,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和韓國空間研究學院的同事們一起:

原力般的磁場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科學家家研究了太陽與其他恆星相比是否表現「正常」,這可能有助於對其目前的活動進行分類。為此,研究人員選擇了在決定性屬性上與太陽相似的候選恆星。恆星圍繞自己的軸旋轉的速度是一個關鍵變量,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主任、研究的合著者薩米·索蘭基教授說:除了表面溫度、年齡和比氫和氦更重的元素的比例外,研究人員首先觀察了自轉周期,恆星自轉有助於在其內部的發電機過程中產生磁場。

磁場是所有活動波動的驅動力,磁場的狀態決定了太陽在猛烈的噴發中發射高能輻射和將粒子高速拋入太空的頻率,決定了太陽表面有多少黑子和明亮區域,因此也決定了太陽的亮度。一個包含數千顆恆星自轉周期的綜合星表僅在近幾年才有,它基於美國宇航局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測量數據,該望遠鏡記錄了從2009年到2013年大約150000顆主序恆星(即那些處於壽命中期的恆星)的亮度波動。

研究人員仔細研究了這個巨大樣本,選擇了那些在20到30天內繞自己軸旋轉一周的恆星,而我們的太陽需要大約24.5天才能做到這一點。研究人員利用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的數據進一步縮小了樣本範圍。最後,篩選了369顆恆星,它們在其他基本性質上也與太陽相似。對這些恆星從2009年到2013年亮度變化的準確分析揭示了一幅清晰圖景。而在活躍期和非活躍期之間,太陽輻照度的平均波動僅為0.07%,

比太陽活躍且波動較大

而其他恆星的變化要大得多,波動通常是原來的五倍。研究小組負責人、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亞歷山大·夏皮羅博士說:大多數類似太陽的恆星比太陽活躍得多,這讓我們非常驚訝。不過,無法確定克卜勒望遠鏡觀測到的所有恆星自轉周期,要做到這一點,科學家們必須在恆星的光曲線上,找到某些周期性地重新出現的凹點。這些下降可以追溯到使恆星表面變暗的恆星黑子,旋轉出望遠鏡的視場,然後在固定的時間段後重新出現。

對於許多恆星來說,這樣的周期性變暗是無法檢測到;它們消失在測量數據的噪音和覆蓋的亮度波動中,通過克卜勒望遠鏡觀察,即使是太陽也不會揭示其自轉周期。因此,研究人員還研究了2500多顆自轉周期未知的類日恆星,其亮度波動比另一組小得多。這些結果允許兩種解釋:已知自轉周期和未知自轉周期的恆星之間可能存在無法解釋的根本區別。

同樣可以想像的是,具有已知和類太陽自轉周期的恆星,向我們展示了太陽活動的基本波動。這將意味著我們的太陽在過去9000年裡異常微弱,而且在非常大的時間尺度上,波動更大也是可能的。然而,沒有理由擔心,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跡象表明太陽會出現這種「過度活躍」。相反:在過去的十年裡,太陽一直表現出相當弱的活躍度,即使以太陽的低標準來衡量也是如此,對未來11年活動的預測表明,這種情況不會很快改變。

博科園|研究/來自: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研究發表期刊《科學》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太陽不如類似的恆星活躍,9000年來更是非常平靜!
    圖示:太陽亮度變化與類似恆星KIc 7849521的比較,差異非常之大。新研究的第一作者、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科學家蒂莫·萊因霍爾德博士說:然而,與太陽的整個壽命相比,9000年就像眨眼一樣。畢竟,我們的太陽已經快50億歲了,可以想像,太陽幾千年來一直在經歷一個平靜的階段,因此對我們的太陽有一幅扭曲圖像。
  • 研究表明,太陽不如其他恆星活躍
    「文章介紹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太陽與369顆在顏色、質量、成分、年齡、溫度和自轉速率上與太陽相當的恆星發現,大多數類似太陽的恆星都比太陽活躍得多。科學家們對此做了兩種推測: 由於太陽內部較差自轉的變化,太陽發電機正在向低活動狀態過渡; 恆星活動水平會發生波動,而太陽處於平靜期。」
  • 研究表明,太陽不如其他恆星活躍
    「文章介紹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太陽與369顆在顏色、質量、成分、年齡、溫度和自轉速率上與太陽相當的恆星發現,大多數類似太陽的恆星都比太陽活躍得多。科學家們對此做了兩種推測: 由於太陽內部較差自轉的變化,太陽發電機正在向低活動狀態過渡; 恆星活動水平會發生波動,而太陽處於平靜期。」
  • 研究發現太陽不如其他恆星活躍
    Study Suggests Sun Less Active than Similar Stars研究發現太陽不如其他恆星活躍上周研究人員發布了一項針對369顆恆星的研究報告。他們將這些恆星的表面溫度、大小和旋轉情況等與太陽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其他恆星的亮度可變性平均是太陽的五倍。
  • 人類在宇宙中或是唯一,科學家發現:太陽要遠比大多數恆星都平靜
    《科學》雜誌5月1日刊登了德國馬克思·普朗克太陽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家研究團隊的一篇研究報告,該項研究發現,我們的太陽和大多數同類型恆星相比較表現得太過於平靜,因為人類的觀測歷史很短目前無法得知我們的太陽是進入了這樣一個平靜的時期
  • 我們的太陽處於9000年的衰弱期嗎?
    我們的太陽比它應該的弱嗎?有沒有一個我們一無所知的周期?新的研究表明,太陽與其他類似的恆星活動周期存在較大不同。圖註:2017年8月21日,在俄勒岡州奧喬科國家森林附近的米歇爾市的Big Summit草原牧場,在日全食期間,月亮從太陽前掠過,可見太陽的日冕。
  • 科學家:太陽要遠比大多數恆星平靜
    因為我們人類的觀測宇宙的歷史很短,我們無法知道我們的太陽正進入和太陽一個平靜的時期,而太陽本身也是平靜的。無論如何,我們需要知道,太陽的和平對於地球上的生命是必不可少的。為了判斷近幾千年來的陽活動強度,科學家們正在極地地區採集深冰芯,根據冰芯中一些特殊元素的含量判斷,科學家們發現,近9000年來,雖然陽的磁場活動周期很小,但卻異常平靜。
  • Science:「慵懶」的太陽——新研究發現太陽比其它類太陽恆星更不活躍
    Science:「慵懶」的太陽——新研究發現太陽比其它類太陽恆星更不活躍由於太陽演化本身觀測資料和地球保存的資料有限,我們最多可以獲得其在全新世的演化,對於更長時間尺度上的演化,只能藉助於其它類太陽恆星來推演。然而,目前對太陽活動水平與類太陽恆星活動水平是否相似一直存在爭議。恆星的自轉周期與其磁活動密切相關。之前的類太陽恆星活動性研究並沒有要求其自轉周期接近太陽自轉周期,這很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
  • 研究:我們的太陽出奇地平靜
    一份對近400個和太陽類似恆星的調查顯示,我們的太陽相比之下是很平靜的天體,爆發太陽風暴的概率比其它恆星小得多。這是巧合嗎?還是有未知的力量在維持太陽的穩定?科學家使用太空望遠鏡的數據,搜集了一批和太陽在質量、年齡和表面溫度都類似的恆星,再對它們的金屬成分、自轉速度篩選,
  • 新研究:相比同類恆星,我們的太陽似乎異常安分
    據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介紹,縱觀宇宙,相比同類恆星,我們的太陽似乎異常安分。科學家首次將太陽與數百顆最相似的恆星進行對比,發現太陽的活動變化幅度要小得多,可能經歷了幾千年異常穩定的階段。太陽活動的強弱通常可以用太陽黑子、太陽耀斑以及太陽亮度等因素進行衡量。
  • 與其他恆星相比,太陽既懶又無聊
    人類生活在太陽系,太陽每天放出熱量為生命提供能量,然而與其他恆星相比,太陽的表現實際上是非常懶惰的。研究小組將太陽與300多個類似的恆星進行了比較,這些恆星具有相近的旋轉周期、化學成分、質量、年齡和表面溫度,通過對比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太陽系的獨特特徵。
  • 科學家說,我們的太陽是一顆懶惰無聊的恆星
    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會把這些詞跟太陽——這顆熾熱的等離子體聯繫在一起,它使我們所知道的生命成為可能。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就像太陽一樣的恆星而言,我們的太陽有點懶散。在本周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我們的太陽與369顆被認為類似於我們太陽系中心的恆星進行了比較,這些恆星需要20到30天的時間在其軸上旋轉,同時具有可比性的化學成分、質量、年齡和表面溫度。
  • 長達9000光年,銀河系最大結構被發現,卻是個「恆星託兒所」
    恆星是如何誕生的?天文學理論認為恆星誕生於星雲之中,原始星雲都是由塵埃形成的分子氣體雲,微小的塵埃先是凝聚在一起形成塊狀物,再凝聚成更大的小行星,無數的小行星撞擊凝聚在一起形成行星,繼續變大的話,當質量達到太陽質量的8%左右的時候,這個星體就可以激發出內部的氫核聚變,成為一顆恆星了,我們的太陽就是這樣形成的,它是一顆中等質量的恆星。
  • 長達9000光年,銀河系最大結構被發現,卻是個「恆星託兒所」
    天文學理論認為恆星誕生於星雲之中,原始星雲都是由塵埃形成的分子氣體雲,微小的塵埃先是凝聚在一起形成塊狀物,再凝聚成更大的小行星,無數的小行星撞擊凝聚在一起形成行星,繼續變大的話,當質量達到太陽質量的8%左右的時候,這個星體就可以激發出內部的氫核聚變,成為一顆恆星了,我們的太陽就是這樣形成的,它是一顆中等質量的恆星。
  • 最大恆星相當於太陽的45億倍,而最重恆星更是超越了恆星極限
    宇宙間的天體多種多樣,像地球一樣的行星,像月球一樣的衛星以及如太陽一般耀眼的恆星。更有如中子星和黑洞之類帶有神秘色彩的天體。而在我們的太陽系之內,太陽就是唯一的一顆恆星,而且太陽這類恆星對於地球來說意義重大,因為有太陽,所以才有生命。古人更是將太陽奉為天神的象徵。
  • 科學家發現銀河系中新結構:長9000光年的「恆星苗圃」,成因不詳
    恆星是如何誕生的?天文學理論認為恆星誕生於星雲之中,原始星雲都是由塵埃形成的分子氣體雲,微小的塵埃先是凝聚在一起形成塊狀物,再凝聚成更大的小行星,無數的小行星撞擊凝聚在一起形成行星,繼續變大的話,當質量達到太陽質量的8%左右的時候,這個星體就可以激發出內部的氫核聚變,成為一顆恆星了,我們的太陽就是這樣形成的,它是一顆中等質量的恆星。
  • 黑洞撕裂恆星瞬間是怎樣的 一顆和太陽差不多大小的恆星
    黑洞撕裂恆星瞬間是怎樣的 一顆和太陽差不多大小的恆星時間:2020-10-15 13:24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黑洞撕裂恆星瞬間是怎樣的 一顆和太陽差不多大小的恆星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當地時間9月27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用 的望遠鏡
  • 宇宙中有多少個類似銀河系的星系?有多少顆類似太陽的恆星?
    天文學家保守估計在可觀測的宇宙範圍內大約有兩千億個如銀河系一樣的星系,每個星系含有數千億顆類似太陽一樣的恆星。其實在這裡數字已經完全沒有意義了!旋臂上大多是年輕恆星較活躍呈現藍白色,而中心核球處大多數是老年恆星呈現黃紅色。我們的太陽系就處在銀河系的一條旋臂上,距離銀心大約2.6萬光年。一般旋渦星系如果中心呈棒狀又可以稱為棒旋星系,例如我們的銀河系。
  • 吸血鬼恆星吸食伴侶恆星增壽 亮度超太陽百萬倍
    科學家們把這種現象中的「吞噬者」成為「吸血鬼恆星」。這種恆星溫度和亮度極高,質量也非常巨大。它們比較活躍,但壽命較短,在星系演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謂的「吸血鬼恆星」是指一個雙星系統中體積較小的成員,「吸食」另一顆恆星的物質。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休格斯-薩納表示:「這種恆星是恆星家族中的大塊頭,體積是太陽的15倍以上,亮度更是達到100萬倍。」
  • 人類首次發現彗星環繞一顆類太陽恆星運行
    目前,一支國際天文學家研究小組首次發現冰晶彗星環繞一顆類似太陽的鄰近恆星運行,通過研究環繞該恆星的殘骸物質,有助於揭曉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研究人員使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天線陣列(ALMA)的觀測數據研究宇宙中最寒冷天體釋放的光線,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採集到環繞HD 181327恆星周圍存在著少量一氧化碳氣體,該氣體數量等級類似於太陽系的彗星。據悉,HD 181327恆星距離地球160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