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太陽不如其他恆星活躍

2020-08-27 天文在線

「文章介紹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太陽與369顆在顏色、質量、成分、年齡、溫度和自轉速率上與太陽相當的恆星發現,大多數類似太陽的恆星都比太陽活躍得多。科學家們對此做了兩種推測: 由於太陽內部較差自轉的變化,太陽發電機正在向低活動狀態過渡; 恆星活動水平會發生波動,而太陽處於平靜期。」

我們對太陽已經有充分的了解。科學家們甚至發射了一個前往太陽的探測器,這是從未對其它恆星進行過的。太陽離我們很近,因此我們有很多機會去研究它。現在看來,太陽是一個典型的G型主序星,或黃矮星。

(圖解:赫羅圖是以恆星的絕對星等或光度相對於光譜類型或有效溫度繪製的散布圖,太陽屬於G型主序星;圖源:space.fm)

最新的研究表明事實並非如此。在調查類似於太陽的恆星後,科學家發現,至少在目前這個階段,太陽活動好像被抑制了。與其它恆星相比,太陽亮度的波動和黑子的活動都遠遠低於平均值。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而且這個現象可能會對未來在地球上的生活造成影響。

(圖解:太陽的結構;圖源:ESA)

我們知道,在一個長達11年的周期內,太陽的亮度會發生細微的變化。在每個周期的開始,太陽活動比較平靜。在這一時期,太陽產生的磁場在其兩極之間對齊。但由於赤道自轉速度比兩極快,磁場會發生變形。這導致了太陽增強的活動、變化的亮度和黑子的產生。最終,約11年後,磁場迅速恢復對其,兩極翻轉,太陽又回到了最初的平靜狀態。

(圖解:太陽經歷一個周期的變化;圖源:NASA)

通過理解太陽活動如何變化,我們可以預測太陽的未來。實際上,有個強大的工具就在身邊:地球。通過研究樹木年輪、冰芯和化石中各元素的比例,我們能夠知曉太陽如何隨時間變化。從這些記錄中,我們得知,在過去9000年裡,太陽活躍程度與現在差不多。可是我們很難知道,在更遙遠的過去,太陽的運轉是否與現在有所不同,也很難判斷其當前的活躍程度是否只是暫時的。「與太陽的壽命相比,9000年仿佛只是眨眼之間。」 蒂莫·萊因霍爾德(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MPS)的天體物理學家)說道。「畢竟,我們的恆星有近46億年的歷史。然而,我們能夠想到的只是太陽所經歷了幾千年的安靜階段。因此,我們對太陽的理解在某種程度上是扭曲的。」

(圖解:克卜勒任務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設計來發現環繞著其他恆星之類地行星的太空望遠鏡;圖源:NASA)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研究其它恆星:將太陽與其他恆星進行比較,以確定太陽的活動是否具有普遍性。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對同一片天空連續研究了四年,並記錄與黑子有關聯的亮度變化。藉助克卜勒望遠鏡,天文學家們獲得了非常詳細的數據,因此能夠計算視場內數萬顆恆星的自轉速率。這是關鍵所在——因為恆星的自轉速率影響了其磁場強度。「磁場又會造成恆星活動的波動。」MPS的天體物理學家薩米·索蘭基說道。

(圖解:太陽磁場;圖源:NASA)

研究人員從克卜勒數據中選取了自轉周期在20至30天的恆星(太陽的自轉周期為24.5天)。他們將這些恆星與來自蓋亞衛星的數據進行了對照參考,並確定了369顆在顏色、質量、成分、年齡、溫度和自轉速率方面與太陽相似的恆星。緊接著,他們將這些恆星的亮度變化與太陽的亮度變化進行了比較。結果很明顯,與大多數其他恆星相比,太陽活動波動非常微弱。通常,其他恆星的波動是太陽的五倍。MPS的天文學家亞歷山大·夏皮羅說:「我們沒有想到大多數類似太陽的恆星比太陽要活躍得多。」 但是,因為不是所有恆星都能探測到太陽黑子,所以科學家無法記錄這些恆星的自轉速率。 因此,研究小組進行了更範圍更廣的比較,測量了2500個旋轉速率未知的恆星——在這種情況下,太陽似乎顯得比較正常。

(圖解:太陽與恆星KIC 7849521的比較;圖源:MPS)

我們並不清楚這一發現意味著什麼。一種可能性是旋轉速率已知的恆星與旋轉速率未知的恆星之間存在著根本差異。研究人員認為,如果用克卜勒望遠鏡對太陽進行遠距離探測的話,太陽很可能屬於後者。他們在論文中寫道:「比如,有人提出,由於太陽內部的較差自轉發生了變化,太陽發電機正處於向過低活動狀態的過渡期。」 「根據這種解釋,自轉周期未知的恆星正處於低活躍狀態或正在向低活躍狀態過渡,而主序星卻處於活躍狀態。」

另一種可能性是恆星活動會在不同程度上進行波動,而太陽恰好在本世紀內處於平靜期。這種解釋暗示著太陽或許會在未來變得更活躍。 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猜測,因為狂暴的太陽會對通信、導航、衛星甚至電網等產生負面影響。儘管如此,太陽至少在過去9000年來一直相對平靜。因此,站在人類的視角,太陽波動的間隔時間可能相當長。

目前,尚無辦法判斷哪種猜想更接近真實情況。 不過,未來使用更加精密的儀器進行觀測,我們可能會解開現在的一些疑惑。

作者: MICHELLE STARR

FY: Gogo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研究表明,太陽不如其他恆星活躍
    「文章介紹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太陽與369顆在顏色、質量、成分、年齡、溫度和自轉速率上與太陽相當的恆星發現,大多數類似太陽的恆星都比太陽活躍得多。科學家們對此做了兩種推測: 由於太陽內部較差自轉的變化,太陽發電機正在向低活動狀態過渡; 恆星活動水平會發生波動,而太陽處於平靜期。」
  • 研究發現太陽不如其他恆星活躍
    Study Suggests Sun Less Active than Similar Stars研究發現太陽不如其他恆星活躍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太陽的亮度和強度變化與其他跟它類似的恆星相比似乎要少得多。Researchers reported last week on their examination of 369 stars.
  • 最新研究:太陽不如類似的恆星活躍,9000年來更是非常平靜!
    科學家們第一次將太陽與數百顆具有相似自轉周期的其他恆星進行了比較。大多數都表現出更強的太陽活動。由於沒有辦法了解太陽在原始時期的活動程度,科學家們只能求助於其它恆星,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和韓國空間研究學院的同事們一起:原力般的磁場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科學家家研究了太陽與其他恆星相比是否表現「正常」,這可能有助於對其目前的活動進行分類。
  • 最新研究:太陽不如類似的恆星活躍,9000年來更是非常平靜!
    按照宇宙普遍恆星的標準,我們的太陽是異常單調不活躍的,當然也多虧了太陽這樣不怎麼活躍,才能讓地球生命能夠相對很安全的生生不息,這也是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研科學家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結果。科學家們第一次將太陽與數百顆具有相似自轉周期的其他恆星進行了比較。大多數都表現出更強的太陽活動。
  • 與其他恆星相比,太陽既懶又無聊
    人類生活在太陽系,太陽每天放出熱量為生命提供能量,然而與其他恆星相比,太陽的表現實際上是非常懶惰的。研究小組將太陽與300多個類似的恆星進行了比較,這些恆星具有相近的旋轉周期、化學成分、質量、年齡和表面溫度,通過對比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太陽系的獨特特徵。
  • Science:「慵懶」的太陽——新研究發現太陽比其它類太陽恆星更不活躍
    Science:「慵懶」的太陽——新研究發現太陽比其它類太陽恆星更不活躍由於太陽演化本身觀測資料和地球保存的資料有限,我們最多可以獲得其在全新世的演化,對於更長時間尺度上的演化,只能藉助於其它類太陽恆星來推演。然而,目前對太陽活動水平與類太陽恆星活動水平是否相似一直存在爭議。恆星的自轉周期與其磁活動密切相關。之前的類太陽恆星活動性研究並沒有要求其自轉周期接近太陽自轉周期,這很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
  • 新研究:相比同類恆星,我們的太陽似乎異常安分
    據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介紹,縱觀宇宙,相比同類恆星,我們的太陽似乎異常安分。科學家首次將太陽與數百顆最相似的恆星進行對比,發現太陽的活動變化幅度要小得多,可能經歷了幾千年異常穩定的階段。太陽活動的強弱通常可以用太陽黑子、太陽耀斑以及太陽亮度等因素進行衡量。
  • 太陽周邊浮現巨大正方體,最新研究表明恆星中心可能發現外星生命
    在探索我們鄰近的行星的同時,太空機構也在專注於尋找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形式或外星人。一項研究進一步表明,在尋找這些外星生命時,我們可能也需要觀察恆星。與能在最極端溫度下生存的生物體類似,它也可能發生在恆星內部。但是,如果這項研究被證明是準確的,那麼這種外星生命將與我們所熟知(生命形式)不同,它將表明這些生命能夠從恆星內部在極熱的環境中生存下來。請記住,RNA和DNA構成了地球上生命的關鍵。RNA的功能是「信使分子」,負責將胺基酸傳遞給基因,而DNA則負責破譯和傳播信息。
  • 科學家說,我們的太陽是一顆懶惰無聊的恆星
    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會把這些詞跟太陽——這顆熾熱的等離子體聯繫在一起,它使我們所知道的生命成為可能。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就像太陽一樣的恆星而言,我們的太陽有點懶散。在本周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我們的太陽與369顆被認為類似於我們太陽系中心的恆星進行了比較,這些恆星需要20到30天的時間在其軸上旋轉,同時具有可比性的化學成分、質量、年齡和表面溫度。
  • 想要探知恆星奧秘?不妨將太陽看作恆星進行研究
    據美國「物理學組織」10月12日消息稱,一項新研究表明,太陽黑子及其他活動區域會影響並改變太陽的整體輻射量:太陽黑子在導致部分輻射變暗的同時,也會讓另一部分變亮;變化時間也會因輻射類型的不同而不同。這些知識將幫助天文學家更好地描述恆星的狀況,對於尋找圍繞其他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為從遠處觀測貌似單一光點的太陽,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Shin Toriumi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對不同類型輻射展開綜合研究。
  • 新研究表明:有一群尚未被發現的類木星,圍繞著類太陽恆星運行!
    卡內基科學研究所卡的艾倫·博斯(Alan Boss)在即將出版的《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描述了一種新的氣體巨行星形成模型,根據卡內基艾倫·博斯(Alan Boss)關於氣體巨行星形成的新模型,有一群尚未被發現的類木星圍繞著類太陽恆星運行,等待美國宇航局(NASA)WFIRST太空望遠鏡等未來任務的發現。
  • 新研究表明:有一群尚未被發現的類木星,圍繞著類太陽恆星運行
    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博科園卡內基科學研究所卡的艾倫·博斯(Alan Boss)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描述了一種新的氣體巨行星形成模型,根據卡內基艾倫·博斯(Alan Boss)關於氣體巨行星形成的新模型,有一群尚未被發現的類木星圍繞著類太陽恆星運行,等待美國宇航局
  • 研究表明,生命的構成要素可以早於恆星形成
    科學家表明,甘氨酸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在控制太空化學的苛刻條件下形成,這表明該分子很可能在密集的星際雲中形成,然後轉化為新的恆星和行星。研究人員稱,彗星是英國太陽系中最原始的物質,其中包括英國倫敦瑪麗皇后大學的那些,反映了太陽和行星即將形成時存在的分子組成。
  • 幾乎所有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都有行星系統
    同時他還說到,幾乎所有像太陽一樣的恆星都有行星系統。克卜勒航天探測器 來源:engadget行星捕捉的意義在於找到地球的雙胞胎——一顆處在相似恆星的宜居帶上的相似大小的行星。最新的分析表明,小行星無論是在大恆星還是小恆星周圍都是同樣常見的。
  • 首次觀測到另一顆恆星耀斑
    科學家普遍認為這兩種現象也發生在其他恆星上,而恆星亮度的顯著增強就代表耀斑爆發。此前的研究發現有些恆星磁場活躍程度超過太陽10,000倍,表明它們拋射的日冕物質遠遠多於太陽,但迄今為止天文學家還沒有獲得另一顆恆星爆發耀斑的確鑿證據——強烈的背景輻射和遙遠距離導致天文觀測根本無法呈現恆星表面的細節。
  • 太陽與其他的恆星有什麼不同,為啥被叫做太陽系?
    因為有太陽存在,當然就叫做太陽系囉。其實這種回答並沒有說清楚問題的實質,要真正說清楚,還是有幾分難度的。因此這個無人問津的問題,俺還是來認真說說。太陽系之所以叫太陽系,至少有如下幾個因素:1、因為這個系統裡有地球存在,地球上有你我他這樣的人類存在,這些人類把地球圍繞著公轉的那顆恆星叫做「太陽」,因此就有了太陽系。
  • 太陽爆發巨大耀斑,意味著什麼?太陽又活躍了?
    不過太陽作為一顆黃矮星,它的壽命是有限的,據悉一顆黃矮星的壽命大約只有100億年的時間,而太陽如今已經步入中年,太陽的內部系統也已經開始不穩定了,先前科學家在對太陽進行研究分析的時候,發現太陽黑子的活動已經大不如以前了。
  • 恆星誕生最為活躍時期的幕後工作者——分子雲
    此前的研究表明,大型星系中恆星的質量增加的話,分子雲與恆星的質量比會大幅度的減小。本次研究發現,在恆星總質量只有銀河系的1/10的小星系中分子雲和恆星的質量比減小的幅度較小。換句話來說就是在大型星系中恆星越多作為原材料的分子雲就會急劇減少,然而在小型星系中即使恆星變得越來越多氣體的量也沒有減少太多。
  • 首次觀測到450光年外恆星的巨大日冕物質拋射!
    研究人員首次以完整的方式確定並表徵了活躍恆星HR 9024大氣中的一次強烈噴發,其特徵是x射線的強烈閃光,隨後釋放出一個巨大的等離子體氣泡,即含有帶電粒子的熱氣體。這是首次在太陽以外的恆星上觀測到日冕物質拋射,日冕是恆星的外層大氣。
  • 新的研究表明,銀河系的巨大恆星暈和恆星演化是重大碰撞所致
    仙女座與數十億年前的銀河同胞相撞,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我們鄰居銀河系的巨大恆星暈和恆星演化是由於發生在20億年前的一次重大碰撞所致。一項研究說,數十億年前,一個大型星系M32撞毀了仙女座星系,並永遠影響著兩個星系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