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研究表明,銀河系的巨大恆星暈和恆星演化是重大碰撞所致

2020-12-03 山川異域合作共贏

仙女座與數十億年前的銀河同胞相撞,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我們鄰居銀河系的巨大恆星暈和恆星演化是由於發生在20億年前的一次重大碰撞所致。

一項研究說,數十億年前,一個大型星系M32撞毀了仙女座星系,並永遠影響著兩個星系的演化。這項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的新研究表明,這次合併影響了仙女座圓盤周圍恆星和球狀星團的光暈,以及銀河系恆星形成的速度。

仙女座星系是銀河系附近最大的銀河系本地組織的成員,銀河系是一個螺旋星系,位於約250萬光年以外。研究人員從兩種不同類型的獨立大型模擬中獲取了有關仙女座大小星系如何聚集的信息。特別是,他們對仙女座星系的磁碟如此厚感到很感興趣:它的高度為2,600光年,比銀河系薄磁碟厚八倍,儘管它的寬度只有兩倍。

模擬表明,如此巨大的恆星盤(更不用說仙女座星系的巨大且富含金屬的恆星光暈)總是在數十億年的銀河碰撞之後形成。仙女座星系的星盤和光暈具有很高的金屬性,或者比氫和氦重的元素很多,這表明它是一個巨大的,富含金屬的星系,墜入了仙女座。兩者將在過去的50億年內開始互動,而破壞性影響將持續到20億年前。

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M32是一個位於仙女座周圍的奇特緊湊星系,很可能是撞擊仙女座的星系中剩下的東西。研究人員將其稱為母星系M32p,並認為它的質量類似於銀河系,其中心具有低質量的凸起。D'Souza說,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想知道M32為何這麼少地包含這麼多恆星。如果很久以前,碰撞改變了這個星系,它可以解釋它的許多獨特屬性。

最令人驚訝的發現是仙女座的磁碟在大規模合併中倖存了下來。以前的許多研究表明,這樣的崩潰會使螺旋星系延伸到橢圓形。然而,觀察表明,在合併發生之前,星系的盤和凸起已經存在,因此我們的鄰居星系在整個碰撞過程中保持了螺旋結構。並非每筆重大合併都會產生橢圓星系。最終結果取決於兩個合併星系的精確質量比和碰撞的幾何形狀。

歷史性碰撞的其他證據來自2000年代初在仙女座的光環中發現的大量富含金屬的恆星。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墜機後產生的碎片場。其他功能也產生了重大破壞。例如,仙女座星系中約有五分之一的恆星大約在20億年前形成-合併的後遺症可能觸發了它們的誕生。

需要在這個方向上進行更多的研究。他說:「這就像沒人願意談論的失蹤家庭成員一樣。令人驚訝的是,還有其他這麼大的東西離我們很近。

有強有力的證據證明M32代表了一次重大合併的遺蹟— M32背後有巨大的恆星和氣體流,但在它前面沒有任何東西。人們普遍希望合併事件中的潮汐碎片與合併殘餘物大致對稱。

包含「相當大的不確定性」。這包括星系的質量,恆星的運動,恆星形成的歷史以及可能影響合併過程的其他項目。能夠通過一次重大合併事件來解釋很多現象.

雖然尚不清楚M32是否代表重大合併的剩餘部分,證明了某些事物與仙女座產生了巨大的相互作用。一個尋求質量飛躍的星系可能需要與另一個質量相似的星系合併。對仙女座星系的恆星運動和構圖的更多觀察將有助於鞏固這一情況。

相關焦點

  • 仙女座星系被巨大氣體暈籠罩!與銀河系的碰撞可能已經開始了
    仙女座星系被巨大氣體暈籠罩!與銀河系的碰撞可能已經開始了說起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大型星系,那麼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仙女星系,與銀河系一樣,仙女座也屬於旋渦星系,但是它的體型要大得多,擁用上萬億顆恆星。根據觀測推斷仙女星系與銀河系相距約250萬光年,而且兩者正在不斷的靠近,預計將在三十幾億年後發生碰撞,最終合併成一個更為龐大的星系,太陽繫到時是否會遭遇毀滅性的影響,還是個未知數。有意思的是有現象表明仙女星系和銀河系的碰撞可能已經開始了,不過目前碰撞的不是兩個星系的本體,而是籠罩在他們周圍的星系暈,星系暈常見於旋渦星系的周圍。
  • 古代恆星的軌道講述了銀河系的演變
    研究銀河系恆星軌道與顯示金屬含量低, 他們中的一些不動,因為, 作為理論預測。這些古老的恆星將為我們銀河系的演化提供新的見解。據認為,一些最初的恆星應該主要位於銀河系的中心。但是天文學家也在銀河系盤中發現了它們。
  • 銀河系與麥哲倫雲,正在發生碰撞,發現已經孕育出了新的恆星!
    銀河系的「郊區」可以說是銀河系最古老恆星的家園,但天文學家在這個天體退休群體中發現了意想不到的東西:一群年輕的恆星。更令人驚訝的是,光譜分析表明這些幼年恆星起源於銀河系外。這些恆星似乎不是由銀河系的物質形成,而是由銀河系附近兩個被稱為麥哲倫雲的矮小星系形成。
  • 銀河系60億前有一次過大碰撞?
    我們的銀河系在其生命周期中可能與其他星系發生過碰撞或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是宇宙中常見的現象。天文學家可以通過研究星系暈中作為這些事件的潮汐殘留物而遺留下來的碎片,推斷出質量增加到銀河系的歷史。這種方法對於研究歷史事件特別有效,比如幾十億年前人馬座矮星系的下陷,那次下陷使得星系地圖上可見恆星的潮汐流。
  • 仙女座星系被巨大氣體暈籠罩!哈勃測繪出前所未有的細節
    在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研究中,科學家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詳細繪製出籠罩在仙女座星系周圍的巨大氣體暈。我們的銀河系也擁有一個神秘星系暈。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相較於銀河系的星系暈,研究仙女座星系的星系暈要容易得多。
  • 銀河系的新歷史
    到了20世紀,天文學家發現,我們身處的銀河系只是一個巨大的「恆星島」的一部分,銀河的起源故事揭開了新的篇章。簡單地說,該理論認為,我們的銀河系是在近140億年前由巨大的氣體雲和塵埃在引力作用下合併而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兩種結構:首先是一個巨大的球形「銀暈」,後來則變成一個密度大、亮度高的圓盤。數十億年後,太陽系在這個圓盤中形成,也開始圍繞其中心旋轉。
  • 意義重大!中國國家天文臺發現591顆高速恆星,43顆或逃脫銀河系
    中國國家天文臺領導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有重大發現: 是的,在我們地球所在的銀河系,天文學家又發現了591顆正在高速運轉的恆星,這類特殊恆星第一次是在2005年被觀測到,儘管之後的十多年時間裡也先後發現了五百多顆高速恆星,但是中國國家天文臺本次發現的591顆高速恆星無疑數量龐大,這一新的發現也直接讓銀河系已知高速恆星的總數量超過了
  • 麥哲倫星雲突然加快了和銀河系碰撞的速度!
    事實上,天文學家們已經知道星系之間的碰撞或合併是宇宙演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命運使然。然而這些事件除了導致星系的增長,也會引發新的恆星形成,因為新的氣體和塵埃被注入星系成為恆星形成的「搖籃」。在未來,天文學家估計銀河系將與仙女座星系合併,同時合併的還有大小麥哲倫星雲。
  • 西媒:科學家發現銀河系最古老的恆星
    參考消息網7月24日報導 西媒稱,科學家根據歐洲航天局「蓋亞」衛星任務發布的數據,發現了銀河系最古老的恆星,並揭示了銀河系在早期階段是如何形成的。據西班牙《先鋒報》網站7月22日報導,這是加那利天體物理研究所卡梅·加利亞特領導的研究小組的發現。
  • 球狀星團貢獻大量恆星
    我們生活在銀河系中,這是一個包含了大約1000億顆恆星的大型星系,除了恆星之外,銀河系中還有大量的氣體、塵埃以及巨量的暗物質,它們提供的引力讓銀河系聚合在一起。但銀河系儘管如此巨大,它只不過是可觀測宇宙中另外上千億個星系中普通的一個,所有這些星系有著不同的大小,各異的質量、形狀和顏色。
  • 銀河系邊緣發現古老恆星墓地,實際上是球狀星團殘骸
    球狀星團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系統之一,通常在直徑10幾光年範圍內擠了高達10萬顆恆星,且大多數恆星年齡與宇宙一樣老。最近,科學家在銀河系邊緣發現一條被引力切碎的古老球狀星團殘餘物,它們見證了銀河系這數十億年來的增長。
  • 代代相傳的恆星「遺物」 質量越大的恆星壽命越短
    科學家推測,銀河系可能是在宇宙早期由幾個矮星系碰撞形成的,這些矮星系形成於130億年前。因此,對於這些宇宙早期星系的研究,可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第一代恆星死亡後,其生成的重元素散落在星際空間,在這其中誕生的下一代恆星便包含著這些重元素,並繼續生成新的重元素,就這麼一代代傳遞下去,宇宙中的重元素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加。而恆星的誕生,並非是「勻速」的。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副研究員劉成則表示,此前觀測表明,在宇宙早期,物質密度漲落較小,也缺乏恆星形成必需的冷氣體。
  • 迄今銀河系自轉最快恆星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研究團隊基於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數據,發現了一顆迄今銀河系自轉速度最快的恆星,其自轉速度約為540千米/秒,比目前銀河系中自轉速度第二快的恆星約快100千米/秒。
  • 在1200萬光年之外,探測到恆星暈,而且是迄今為止最詳細的!
    天文學家使用斯巴魯望遠鏡探測到梅西耶81(M81)星系的恆星暈,這些觀測結果是迄今為止對恆星暈進行的最詳細研究之一,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恆星暈是圍繞在大多數盤狀星系周圍的恆星和球狀星團的球形群體,通常包含銀河系中最古老和最貧金屬的恆星。因此,它們對於更好地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至關重要。
  • 大量麥哲倫星雲流入銀河系,形成新的恆星
    在幾乎整個銀河的範圍,當科學家用這個數據集來尋找新的藍色恆星時,他們獲得到了一個相當驚訝結果:94,000光年遠,在星系光環的外圍深處,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年輕恆星集合。當您在星系的某一處發現密集的恆星集合時,認為它們很有可能都是一起形成的。被認可地檢查的方法是測量該恆星關聯中每顆恆星的大小(固有亮度)和顏色(與溫度直接相關)。
  • 有一顆奇怪的恆星被踢出了銀河系
    超高速恆星在我們的星系中相當罕見。第一個發現於2005年,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也只發現了不到30個。它們以每秒500公裡的速度行進,是其他恆星的兩倍,因此需要龐大的啟動能量。銀河系圓盤的中心凸起,中心深處是超大質量黑洞SMBH,射手座A *(Sag.A-star)。向四周延展出去的星系盤構成了銀河系的旋臂。此外,還有和這項研究關係不大的恆星暈和球狀星團。
  • 110億年前,一個巨大星系曾撞上銀河系,徹底改變了銀河系
    在不斷地碰撞之後,銀河系才演化成了今天這樣。而在這些碰撞事件更早以前的110億年前,銀河系還發生過一次劇烈的碰撞。那一次碰撞徹底改變了銀河系的形狀和演化進程,對後來的銀河系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個撞擊銀河系的星系,被稱為克拉肯星系。
  • 110億年前,一個巨大星系曾撞上銀河系,徹底改變了銀河系
    實際上,星系碰撞是宇宙中很常見的事情,人類迄今為止已經在宇宙中拍攝到了許多正在碰撞、合併的星系。即使是我們的銀河系,在今天以前一百多億年的歲月裡,也已經發生過多次碰撞了。這些碰撞包括對很小的衛星星系的吞併,也包括巨大星系的合併。在不斷地碰撞之後,銀河系才演化成了今天這樣。
  • 海量銀河系恆星光譜獲取成功,這將為銀河系研究帶來海量數據資料
    銀河系的研究主要的一個難題是銀河系的形成和演化,這需要大量的恆星數據,才能夠逐漸的找到答案,但是世界上很多國家展開的恆星計劃,效率都不是很高,所以銀河系的研究,一直困擾著世界上的天文學家以及物理學家,不過近期中國科學家傳來好消息。
  • 在1200萬光年之外,探測到恆星暈,而且是迄今為止最詳細的
    天文學家使用斯巴魯望遠鏡探測到梅西耶81(M81)星系的恆星暈,這些觀測結果是迄今為止對恆星暈進行的最詳細研究之一,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恆星暈是圍繞在大多數盤狀星系周圍的恆星和球狀星團的球形群體,通常包含銀河系中最古老和最貧金屬的恆星。因此,它們對於更好地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至關重要。然而,由於它們的低光度,恆星暈通常很難觀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