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座與數十億年前的銀河同胞相撞,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我們鄰居銀河系的巨大恆星暈和恆星演化是由於發生在20億年前的一次重大碰撞所致。
一項研究說,數十億年前,一個大型星系M32撞毀了仙女座星系,並永遠影響著兩個星系的演化。這項發表在《自然天文學》上的新研究表明,這次合併影響了仙女座圓盤周圍恆星和球狀星團的光暈,以及銀河系恆星形成的速度。
仙女座星系是銀河系附近最大的銀河系本地組織的成員,銀河系是一個螺旋星系,位於約250萬光年以外。研究人員從兩種不同類型的獨立大型模擬中獲取了有關仙女座大小星系如何聚集的信息。特別是,他們對仙女座星系的磁碟如此厚感到很感興趣:它的高度為2,600光年,比銀河系薄磁碟厚八倍,儘管它的寬度只有兩倍。
模擬表明,如此巨大的恆星盤(更不用說仙女座星系的巨大且富含金屬的恆星光暈)總是在數十億年的銀河碰撞之後形成。仙女座星系的星盤和光暈具有很高的金屬性,或者比氫和氦重的元素很多,這表明它是一個巨大的,富含金屬的星系,墜入了仙女座。兩者將在過去的50億年內開始互動,而破壞性影響將持續到20億年前。
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M32是一個位於仙女座周圍的奇特緊湊星系,很可能是撞擊仙女座的星系中剩下的東西。研究人員將其稱為母星系M32p,並認為它的質量類似於銀河系,其中心具有低質量的凸起。D'Souza說,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想知道M32為何這麼少地包含這麼多恆星。如果很久以前,碰撞改變了這個星系,它可以解釋它的許多獨特屬性。
最令人驚訝的發現是仙女座的磁碟在大規模合併中倖存了下來。以前的許多研究表明,這樣的崩潰會使螺旋星系延伸到橢圓形。然而,觀察表明,在合併發生之前,星系的盤和凸起已經存在,因此我們的鄰居星系在整個碰撞過程中保持了螺旋結構。並非每筆重大合併都會產生橢圓星系。最終結果取決於兩個合併星系的精確質量比和碰撞的幾何形狀。
歷史性碰撞的其他證據來自2000年代初在仙女座的光環中發現的大量富含金屬的恆星。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墜機後產生的碎片場。其他功能也產生了重大破壞。例如,仙女座星系中約有五分之一的恆星大約在20億年前形成-合併的後遺症可能觸發了它們的誕生。
需要在這個方向上進行更多的研究。他說:「這就像沒人願意談論的失蹤家庭成員一樣。令人驚訝的是,還有其他這麼大的東西離我們很近。
有強有力的證據證明M32代表了一次重大合併的遺蹟— M32背後有巨大的恆星和氣體流,但在它前面沒有任何東西。人們普遍希望合併事件中的潮汐碎片與合併殘餘物大致對稱。
包含「相當大的不確定性」。這包括星系的質量,恆星的運動,恆星形成的歷史以及可能影響合併過程的其他項目。能夠通過一次重大合併事件來解釋很多現象.
雖然尚不清楚M32是否代表重大合併的剩餘部分,證明了某些事物與仙女座產生了巨大的相互作用。一個尋求質量飛躍的星系可能需要與另一個質量相似的星系合併。對仙女座星系的恆星運動和構圖的更多觀察將有助於鞏固這一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