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相比同類恆星,我們的太陽似乎異常安分

2021-01-08 三體迷

據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一項新研究介紹,縱觀宇宙,相比同類恆星,我們的太陽似乎異常安分。科學家首次將太陽與數百顆最相似的恆星進行對比,發現太陽的活動變化幅度要小得多,可能經歷了幾千年異常穩定的階段。

太陽活動的強弱通常可以用太陽黑子、太陽耀斑以及太陽亮度等因素進行衡量。自1610年以來,天文學家就開始對太陽黑子進行可靠記錄,表明太陽活動大約以11年為周期反覆變化。而通過分析樹木年輪和冰芯中放射性碳和鈹的分布,我們還可以了解過去9000年太陽活動的情況。天文學家發現,在這段時間裡,就像過去幾十年一樣,類似強度的波動經常出現。

在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精選出一批與太陽最相似的恆星進行對比分析。這些恆星不僅在表面溫度、年齡和金屬豐度等特性上與太陽接近,還具備相近的自轉周期。

「恆星自轉速度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變量,會影響恆星磁場的形成,而磁場又是導致恆星活動波動的驅動力。」研究合著者,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的薩米·索蘭基(Sami Solanki)博士介紹道。

這些與太陽最相似的恆星的觀測數據來自美國宇航局已退役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2009年至2013年期間,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記錄了15萬顆主星序恆星的亮度波動情況。

由於太陽自轉周期大約為24.5天,研究人員首先在這份龐大的樣本中選取了那些20-30天自轉一周的恆星。隨後,通過分析歐航局蓋亞衛星的觀測數據,他們進一步縮小樣本範圍,最終確定369顆與太陽最相似的恆星。

在經過詳細對比分析後,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大多數類太陽恆星都比太陽要活躍得多。在活躍期與非活躍期之間,太陽輻射平均波動率僅為0.07%,而其他恆星的波動幅度一般要高出5倍。

看看太陽與KIC 7849521亮度變化的對照吧,太陽簡直是不要太溫順了。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研究了2500顆自轉周期未知的類太陽恆星,它們的亮度波動倒是相對沒那麼大。這意味著自轉周期確實是個至關重要的變量,會產生重大差別。

那麼太陽異常不活躍是太陽獨具的特性嗎?也許,太陽只是經歷了幾千年異常穩定的階段。相對於太陽46億年的歷史而言,幾千年只是彈指一揮間,在更大的時間尺度上,太陽可能也出現過更大波動的階段。

嗯,太陽其實是被水滴鎖死了(手動狗頭)~

參考來源:

https://phys.org/news/2020-04-sun-similar-stars.html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太陽不如類似的恆星活躍,9000年來更是非常平靜!
    按照宇宙普遍恆星的標準,我們的太陽是異常單調不活躍的,當然也多虧了太陽這樣不怎麼活躍,才能讓地球生命能夠相對很安全的生生不息,這也是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研科學家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結果
  • 最新研究:太陽不如類似的恆星活躍,9000年來更是非常平靜!
    按照宇宙普遍恆星的標準,我們的太陽是異常單調不活躍的,當然也多虧了太陽這樣不怎麼活躍,才能讓地球生命能夠相對很安全的生生不息,這也是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研科學家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結果。科學家們第一次將太陽與數百顆具有相似自轉周期的其他恆星進行了比較。大多數都表現出更強的太陽活動。
  • 與其他恆星相比,太陽既懶又無聊
    人類生活在太陽系,太陽每天放出熱量為生命提供能量,然而與其他恆星相比,太陽的表現實際上是非常懶惰的。研究小組將太陽與300多個類似的恆星進行了比較,這些恆星具有相近的旋轉周期、化學成分、質量、年齡和表面溫度,通過對比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太陽系的獨特特徵。
  • 科學家說,我們的太陽是一顆懶惰無聊的恆星
    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會把這些詞跟太陽——這顆熾熱的等離子體聯繫在一起,它使我們所知道的生命成為可能。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就像太陽一樣的恆星而言,我們的太陽有點懶散。在本周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我們的太陽與369顆被認為類似於我們太陽系中心的恆星進行了比較,這些恆星需要20到30天的時間在其軸上旋轉,同時具有可比性的化學成分、質量、年齡和表面溫度。
  • 研究表明,太陽不如其他恆星活躍
    我們對太陽已經有充分的了解。科學家們甚至發射了一個前往太陽的探測器,這是從未對其它恆星進行過的。太陽離我們很近,因此我們有很多機會去研究它。現在看來,太陽是一個典型的G型主序星,或黃矮星。
  • 研究表明,太陽不如其他恆星活躍
    我們對太陽已經有充分的了解。科學家們甚至發射了一個前往太陽的探測器,這是從未對其它恆星進行過的。太陽離我們很近,因此我們有很多機會去研究它。現在看來,太陽是一個典型的G型主序星,或黃矮星。通過研究樹木年輪、冰芯和化石中各元素的比例,我們能夠知曉太陽如何隨時間變化。從這些記錄中,我們得知,在過去9000年裡,太陽活躍程度與現在差不多。可是我們很難知道,在更遙遠的過去,太陽的運轉是否與現在有所不同,也很難判斷其當前的活躍程度是否只是暫時的。「與太陽的壽命相比,9000年仿佛只是眨眼之間。」 蒂莫·萊因霍爾德(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MPS)的天體物理學家)說道。
  • 太陽系和宇宙恆星相比,我們似乎連塵埃都算不上
    先從我們的大星系——銀河系說起。 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直徑約10萬光年,包括兩千億到四千億顆恆星。太陽是銀河系較典型的一顆恆星,位於分支懸臂獵戶臂上,離銀河系中心有2.61萬光年,太陽系移動速度約240公裡/秒,2.26億年繞銀河系中心轉一圈。
  • 人類觀測到目前最大的恆星,相比之下太陽很渺小!顛覆我們的認知
    當我們在夏日的夜晚仰望夜空時,就會看到漫天的繁星無比耀眼,感嘆宇宙的浩瀚,同時也不由得嘆息我們人類自身與茫茫宇宙相比之下的渺小。自從我們人類有史以來對於宇宙、星空就有了非常好奇的嚮往了,人類就是從不斷地探索中迎來發展的,在當今人類科技巔峰狀態下,我們要想迎來下一次的飛躍,探索宇宙十分必要。
  • 研究發現太陽不如其他恆星活躍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太陽的亮度和強度變化與其他跟它類似的恆星相比似乎要少得多。Researchers reported last week on their examination of 369 stars.
  • 太陽曾經或存在一顆姊妹恆星
    長期以來,天文學家已經知道我們銀河系中的大多數系統是由雙星而不是單個恆星組成的,這導致科學家一直努力在我們的星系中尋找G型恆星(黃矮星),這可能是太陽早已消失的「姊妹恆星」。,太陽可能曾經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姊妹恆星,但它早已被趕出了我們的太陽系。
  • 科學家觀測到神秘恆星爆炸:爆炸過程似乎被中斷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7月16日報導,距離地球很遙遠的一對緊密的恆星發生了劇烈的碰撞,兩顆恆星以每天數百萬英裡的速度飛向宇宙的兩端。2015年,天文學家發現其中一顆恆星(名為SDSS J1240+6710)正在穿越銀河系。這顆恆星的亮度和構成表明其是一顆白矮星。但是,這顆速逃星的大氣層似乎有些不同。
  • 科學家觀測到神秘恆星爆炸:爆炸過程似乎被中斷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7月16日報導,距離地球很遙遠的一對緊密的恆星發生了劇烈的碰撞,兩顆恆星以每天數百萬英裡的速度飛向宇宙的兩端。2015年,天文學家發現其中一顆恆星(名為SDSS J1240+6710)正在穿越銀河系。這顆恆星的亮度和構成表明其是一顆白矮星。但是,這顆速逃星的大氣層似乎有些不同。
  • 我們的太陽是一顆變化無常的恆星
    太陽黑子太陽是一顆變化無常的恆星,時而平靜安寧,時而狂暴不羈,這些變化有明確的規律可循:太陽活動的起伏以11年為一個周期。40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記錄太陽的活動。在19世紀早期,藥劑師出生的德國天文學家花了17年的時間,試圖尋找比水星距離太陽更近的行星,雖然沒有在太陽附近發現新的行星,但是他保留了對太陽黑子的詳細記錄。回顧自己的觀察結果,他發現太陽黑子的數量有規律的變化,由此產生了太陽活動周期的觀點。如今,通過軌道和地基太陽望遠鏡的持續、仔細觀測,我們獲得了這一周期的更多詳細資料。太陽黑子
  • 太陽死後會怎樣?新研究揭秘太陽的死相
    萬事萬物都難逃一死,甚至包括宇宙本身,太陽自然也不例外。據科學家推算,太陽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目前已走完半輩子的生命歷程,正處於中年,壽命還有50億年左右。對於太陽的死期,科學界的看法相對一致。然而,對於太陽的死相,卻存在一定爭議。一些研究指出,因為質量太小,太陽垂死掙扎之際可能無法形成可見的行星狀星雲。
  • Science:「慵懶」的太陽——新研究發現太陽比其它類太陽恆星更不活躍
    Science:「慵懶」的太陽——新研究發現太陽比其它類太陽恆星更不活躍由於太陽演化本身觀測資料和地球保存的資料有限,我們最多可以獲得其在全新世的演化,對於更長時間尺度上的演化,只能藉助於其它類太陽恆星來推演。然而,目前對太陽活動水平與類太陽恆星活動水平是否相似一直存在爭議。恆星的自轉周期與其磁活動密切相關。之前的類太陽恆星活動性研究並沒有要求其自轉周期接近太陽自轉周期,這很可能會影響研究結果。
  • 天文學家研究揭秘:類太陽恆星氦閃後可普遍產生鋰元素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類太陽恆星中,高含量的鋰元素罕見嗎、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作為目前所知宇宙最早產生的三種元素之一,鋰在天文學研究中長期以來頗受關注。
  • 天文學家研究揭秘:類太陽恆星氦閃後可普遍產生鋰元素
    (研究團隊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孫自法)在類太陽恆星中,高含量的鋰元素罕見嗎、類太陽恆星會產生鋰元素嗎、它發生在恆星演化的哪個階段……作為目前所知宇宙最早產生的三種元素之一,鋰在天文學研究中長期以來頗受關注。
  • 想要探知恆星奧秘?不妨將太陽看作恆星進行研究
    據美國「物理學組織」10月12日消息稱,一項新研究表明,太陽黑子及其他活動區域會影響並改變太陽的整體輻射量:太陽黑子在導致部分輻射變暗的同時,也會讓另一部分變亮;變化時間也會因輻射類型的不同而不同。這些知識將幫助天文學家更好地描述恆星的狀況,對於尋找圍繞其他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為從遠處觀測貌似單一光點的太陽,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Shin Toriumi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對不同類型輻射展開綜合研究。
  • 這種恆星,大小只有太陽的10%,但它的行星,卻是木星的10倍!
    中央蘭開夏大學的最新天文學研究表明:圍繞小恆星形成巨型行星的速度,可能比之前認為的要快得多。正如現在發表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研究那樣,安東尼·默瑟博士和迪米特裡斯·斯塔馬特洛斯博士新行星形成的研究,挑戰了我們對行星形成的理解。紅矮星是我們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類型,它們是小恆星,大小是太陽的10%到50%。
  • 科學家發現恆星「潛規則」,地球差點被太陽拋棄
    流浪地球是個幻想,然而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的地球或許本不應該處於現在這個位置。由於一些偶然事件的發生,導致地球留在了太陽系的第三軌道內,從而享受到太陽適合的光和熱,這才出現了生命誕生的基本條件。然而在宇宙中,情況可不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