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離漢離鄂通道已於4月8日0時平穩有序開啟,「封城」就此結束。我們不妨把這段為期76天的奮勇搏鬥,稱為「武漢封城戰役」。它是武漢保衛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生在中國抗疫鬥爭主戰場上的一場事關全局的戰役。
在整個戰役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果斷作出決策並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億萬人民和900多萬武漢人民站在一起、戰在一處,一方面有效阻斷了疫情向全國蔓延,一方面在武漢就地打了一場針對疫魔的殲滅戰。雖然解封後的武漢並不解防,仍要慎終如始,但這場76天戰役的戰略目的、戰術目的,已基本實現。
這場戰役,為人民而戰,也緊緊依靠人民。它給我們留下三點重要啟示——
啟示之一:要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從最壞處著眼」,就是要堅持底線思維,充分預估風險,主動把可能發生的最壞結果想到,並有針對性地予以防範和化解。
剛進入2020年1月下旬時,新冠病毒存在「人傳人」現象已被科學家們發現,武漢疫情快速發展。但當時武漢的確診病例數僅幾百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習近平總書記於1月22日作出果斷決策,要求湖北省對人員外流實施全面嚴格管控。
在面對重大傳染性疾病時,隔離之法,古已有之,今常用之。但「封」一座千萬量級人口現代化大城市,有沒有「封」的必要,怎麼「封」,「封多久」,「封住」之後如何維持其平穩運轉,都重大而充滿挑戰。如果頭腦中沒有堅定的底線思維,很可能因擔心「小題大做」,而猶豫不決、舉棋不定、患得患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月23日在「17萬人大會」上所講,「該出手時必須出手,否則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武漢「封城」後,擔起了「內防擴散、外防輸出」的重大責任。在「內防擴散」上,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一系列部署,也充分體現了「從最壞處著眼」的風險考量,以及「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的指向。
「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句話,是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所作的「7.26」重要講話中所強調的。抗疫實踐,加深了我們對這句話的認識。
啟示之二: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抗疫鬥爭,形勢複雜、千頭萬緒,必須時刻看清楚當前的主要矛盾是什麼,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麼,才能抓住重點。
疫情初起時,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強調,「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針對疫情防控阻擊戰,他強調,武漢和湖北的疫情防控是重中之重,「只有集中力量把重點地區的疫情控制住了,才能從根本上儘快扭轉全國疫情蔓延局面」。
武漢「封城」後的初期,患者數量激增,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儘快充實醫療救治隊伍力量」,「堅決把救治資源和防護資源集中到抗擊疫情第一線」。2月下旬,武漢的形勢有新的變化,他指出要「要緊緊扭住城鄉社區防控和患者救治兩個關鍵」。之後,隨著救治力量補充到位,治癒患者增多,「人等床」逐步轉為「床等人」,他又連續強調在重症救治上集中投入力量。
「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2月2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把這個要求提給了各級黨委和政府。
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形象地說,就是牽住「牛鼻子」,抓住重點。形勢複雜、任務繁重、頭緒很多時,不能分不清主次,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
「武漢封城戰役」,乃至全國抗疫鬥爭,都始終牢牢抓住了「牛鼻子」。
啟示之三:要善於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抓住重點之後怎麼辦?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從革命戰爭年代錘鍊出來的作戰方法。毛澤東同志曾在1946年9月16日寫下《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作為中央軍委的指示發給各部隊,提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法,不但必須應用於戰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須應用於戰術的部署方面」。「這種戰法的效果是:一能全殲;二能速決」。
武漢「封城」,既阻斷疫情向外蔓延,也實際上形成了對武漢市內病毒、疫情的「關門」態勢。76天中接下來所發生的一切,連貫起來看,頗有「殲滅戰」的味道——一開始,我方兵力不足、彈藥不足,所以習近平總書記一聲號令,舉國動員,開始向武漢主戰場增援。
人與物,夜以繼日,源源不斷。醫務人員還不夠,怎麼辦?再派。重症患者多,怎麼辦?派成建制的重症救治力量。從中央到地方,把各種最急需的醫療物資,集中、優先向武漢投放,供主戰場一線的主力部隊使用。在武漢的「內防擴散」中,也曾出現社區管控力量不足。於是,武漢認真落實總書記要求,安排市區機關幹部下沉,動員全社會力量,以確保防控第一線有足夠兵力。
「武漢封城戰役」,就是調動全國優勢力量,打一場針對兇惡病毒的「殲滅戰」。現在,76天的「封城」結束了,此前盤桓在這座城市裡的頑敵,總體上已被擊破。解封後,武漢還要把握好「防與放」「靜與動」,把前一階段「殲滅戰」的打法,適時轉換成符合當前疫情防控要求的戰法,以最終打贏這場武漢保衛戰。
三點啟示,各有認識淵源與傳統。無論在抗疫鬥爭中,還是長久的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中,我們都要不斷再實踐、再認識。(文丨特約評論員 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