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變冷,最近醫院骨關節炎患者又開始增多了。奇怪的是,很多患者都在諮詢同一個問題:「醫生,治療骨關節炎,到底是硫酸氨糖好?還是鹽酸氨糖好?」
細問之下得知,大家都是看了最近網上流傳的一篇文章,文章裡說骨關節炎治療藥物除「某種」氨基葡萄糖外均無效。事實上,文章的科學性有待商榷。
不過,骨關節炎患者也普遍關心,這兩種「氨糖」到底有什麼區別,療效上又孰優孰劣呢?
「氨糖」起效是慢工夫
骨關節炎是由關節軟骨變性、關節邊緣骨質增生、滑膜病變、肌肉萎縮無力等原因導致。目前病因不明,高度懷疑與增齡(年紀大了,關節正常老化)、肥胖(體重過大,增加磨損)、創傷及遺傳因素(天生容易出現關節問題)等有關。
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疾病,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升高,病情也加重。因此骨關節炎常常導致老年患者殘疾。當然,隨著肥胖的年輕人日益增多,骨關節炎也開始成為折磨年輕人的一個疾病。
由於骨關節炎病理改變是逐漸加重且不可逆轉,因此骨關節炎是無法治癒的,我們只能想辦法延緩疾病的進展。
氨基葡萄糖又稱葡糖胺,老百姓俗稱「氨糖」,是治療骨關節炎最常用的一種藥物,也是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在《骨關節炎診療指南》中推薦的「緩解骨關節炎症狀的慢作用藥物」。
之所以稱其為「慢作用藥物」,是因為其作為關節軟骨合成原料,要阻斷骨性關節炎的病理過程,需要一個過程,並非「今天吃了,明天就起效」般立竿見影。
服用氨基葡萄糖很安全,是因為其本身就自然存在於機體內,正常情況下可在人體內合成,是形成軟骨基質的重要成分。當給予外源性的氨糖時,可以促進軟骨新生。
鹽酸/硫酸都為氨糖「做嫁衣裳」
氨基葡萄糖最初的製備工藝很簡單:將蝦、蟹的外殼,用稀鹽酸浸泡,去除其中的鈣質;再用鹼水蒸煮,除去其中的蛋白質等,得到了甲殼素(就是乙醯化的氨基葡萄糖),然後再用鹽酸水解甲殼素就得到鹽酸氨基葡萄糖。這是外科醫生兼藥師格奧爾格·萊德豪斯於1876年發現的。
當然啦,現在我們對環境的要求很高,不允許這種酸煮、鹼煮的汙染環境過程,多數採用生物方法(比如酶水解法)製備氨基葡萄糖。但是氨基葡萄糖必須和酸(鹽酸、硫酸或者其他酸)成鹽才能成為一個藥物。所以大家看到有鹽酸氨基葡萄糖,也有硫酸氨基葡萄糖。
但是,必須明確一個知識點:體內真正對骨關節炎起作用的是氨基葡萄糖!
「針尖對麥芒」到底哪種氨糖好
那麼,硫酸氨糖和鹽酸氨糖到底哪個更好呢?
首先看穩定性:藥物必須保持穩定,鹽酸氨糖的穩定性優於硫酸氨糖。硫酸氨糖在潮溼環境中很容易吸溼,會迅速溶解和變色(從白色逐漸變成棕黃色),因此保存時要注意防潮。
其次看純度:由於製做方法的原因,大多數硫酸氨糖中都含20%的鈉或鉀,因此不太適合心血管疾病(高鈉容易導致心衰、高血壓)和腎病(其中的鉀容易造成高鉀血症)患者長期使用。
再次看療效:2001年北京協和醫院教授邱貴興等發表了《鹽酸/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療骨關節炎的平行對照臨床研究》,研究發現鹽酸氨基葡萄糖在緩解膝關節疼痛、減輕腫脹及改善關節活動度方面與硫酸氨基葡萄糖相似,總有效率相似,療效相當,安全性相當,不良反應發生輕微,患者耐受性好。
最後來看吸收:2008年加拿大Meulyzer等研究人員也發表了一個研究,比較了鹽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氨基葡萄糖的吸收情況。結果發現兩種氨糖的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都沒有差別。硫酸氨糖和鹽酸氨糖在胃液、腸液中吸收時,都無差別地分解為氨基葡萄糖和鹽酸根/硫酸根。氨基葡萄糖獨自(不帶鹽酸或者硫酸玩)吸收入血和起效。因此不管是鹽酸氨糖還是硫酸氨糖都是浮雲,真正發揮作用的英雄(氨糖)是不問出身的。
事實上,各種酸根形成的氨糖及其不同的晶型最終都是以氨基葡萄糖的身份被吸收,吸收率超過90%。正如Meulyzer等的研究結果所示,兩種氨糖的吸收的程度和速度都沒有差別。
所以,大家不要被「打著學術旗號」的營銷所忽悠,要相信國家藥監部門批准的各種氨基葡萄糖都是質量有保障的,安全的,有效的。
來自藥師的貼心提醒
無論是鹽酸氨糖,還是硫酸氨糖,您吃了之後能夠緩解症狀,延緩關節炎進展,沒有不耐受的副作用,就是好「氨糖」。
當然,專業藥師還要強調四點:
如果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或慢性腎病(容易發生高鉀血症),不建議長期服用含有高鈉或高鉀的硫酸氨糖;
目前的證據提示每日攝入的氨糖量要足夠(一般要>1克)才能起效,劑量過低充其量就是一個安慰作用。
為了減輕對胃腸道刺激,建議餐中或餐後服用。
某些氨糖是用海鮮(蝦皮、蟹殼)製備的,如果對海鮮過敏的話,會誘發哮喘等過敏性疾病,使用前應該了解一下產品來源和是否過敏。
作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主任藥師 劉治軍
文字整理:北京安貞醫院藥學部 石君
審核專家: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藥師 馬滿玲
策劃:譚嘉
編輯:王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