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早期死亡被低估,教授抄襲國外本科生論文,謹防「坐」出心臟病
這是國際上首次實現水產養殖魚類的基因敲除,該成果已發表在《水產養殖》雜誌上。宅家看電視,謹防「坐」出心臟病!《自然》子刊研究發出提醒《自然》旗下的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今天發表了一篇最新論文,科學家們利用新的數據分析方法表明,久坐看電視直接增加冠心病發生風險。
-
重慶大學這項成果實現超快科學研究突破!登上該領域頂級期刊封面
重慶大學唐文新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像差校正自旋極化低能電子顯微系統並發表《Ultramicroscopy》封面文章。近日,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唐文新教授團隊研製了像差校正自旋極化低能電子顯微鏡(ac-SPLEEM),其研究成果論文「Aberration corrected spin polarized low energy electron microscope」以重慶大學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發表在電子顯微學頂級期刊《Ultramicroscopy》並被推送為封面文章。
-
重慶大學這項成果實現超快科學研究突破 登上該領域頂級期刊封面
近日,重慶大學唐文新教授團隊成功研製像差校正自旋極化低能電子顯微系統並發表《Ultramicroscopy》封面文章。該項目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大儀器專項和重慶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的共同資助。
-
青島能源所開發新型三維太陽光碟機動海水淡化膜材料
詳細研究表明3D空心錐形光熱膜超高光熱蒸發性能主要是通過三個方面實現:(1)特定的幾何外形可以將光線限域在錐形捲筒內部,通過光的多步反射,實現光熱捲筒對太陽光的高效吸收,平均吸光率超過99%;(2)3D空心錐形捲筒不需要藉助額外的隔熱材料降低向水體中的熱流失,也不需要藉助其他材料進行水的傳導,而是通過改變捲筒在水中的高度,調控與水的接觸面積,減少熱量流失,實現理想的蒸發界面限域加熱;(3)3D光熱錐形捲筒結構的設計使實際蒸發麵積不同於太陽光的輻照面積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
-
室溫下首次實現電驅動單光子源
高品質的單光子源是實現光量子信息技術的基礎。20日,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光電學院方偉與化學系金一政、彭笑剛合作,首次實現了室溫下基於膠體量子點的電驅動高純度單光子源,為研發實用化、集成化的單光子源開闢出一條新路。該成果研究論文日前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上。
-
清華用商業小衛星填補留白40多年的領域 登上自然子刊封面
原標題:清華用商業小衛星填補留白40多年的領域,登上自然子刊封面 1975年,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帶著X射線偏振探測任務的衛星由NASA發射升空,對蟹狀星雲的探測結果令人振奮
-
首次實現!近日,江蘇這個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拓撲物理的研究始於電子系統,而近十餘年來,研究人員將其推廣到了光、聲、機械等經典波領域,並且成功實現了多種類型的光/聲拓撲態。比如背散射抑制和抗輻射損耗的光/聲波導,任意形狀的高效率、低閾值的拓撲雷射等等。最近,三維聲/光拓撲絕緣體備受關注。相比於二維系統,三維系統多出了一個空間自由度,具有更多的結構類型和對稱操作可供選擇與調控。
-
首次提出這一現象!安徽團隊最新科研成果登上國際著名期刊!
近日,合肥工業大學電子科學與應用物理學院(微電子學院)集成電路設計研究中心提出並實現一種具有高解析度、高位寬的數字脈寬調製器混合結構,相關成果以&34;為題發表在電子工程類國際著名期刊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I, Reg. Papers上。
-
從美國學成歸來,他帶隊破解世界級學科難題,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封面!
2018年底,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華東理工大學1999屆校友潘巍峻的團隊,在全球首次揭秘了造血幹細胞&34;全過程,研究成果登上了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封面,得到了國內外百餘家媒體的報導。
-
清華用商業小衛星填補留白40多年的領域,登上自然子刊封面
5月11日,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報告了「極光計劃」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在衛星上經過1年的觀測,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中子星的一種)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並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說明在此過程中脈衝星磁場發生了變化。
-
北航團隊四年研究成果登上《科學·機器人》長文封面,仿生學科研又...
而今,又一項精彩的仿生學成果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誕生了。9月21日,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機器人子刊《科學·機器人學》(Science Robotics)以長篇封面報導刊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文力副教授課題組牽頭、與哈佛大學合作的科研團隊最新研究成果——仿生鮣魚軟體吸盤機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單位、通訊單位。這也是我國在《科學·機器人學》上發表的首篇論文。
-
首次!寫進世界記錄表,江蘇教授團隊最新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光伏發電成本依賴於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或簡稱"效率"),實現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太陽能電池是實現平價電網目標的最關鍵課題。構築疊層器件是進一步提升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最重要途徑。在串聯疊層太陽能電池中,寬帶隙的頂電池吸收短波長的太陽光,窄帶隙的底電池吸收未被寬帶隙頂電池利用的長波長太陽光;通過使用不同帶隙的半導體材料,可以減小單結電池中載流子熱弛豫導致的能量損失,同時還可以拓寬太陽能光譜的利用範圍,從而提高電池的轉換效率。開發具有理想匹配能隙的雙結疊層太陽能電池,理論上可以獲得44%以上的轉化效率,遠高於單結電池的理論效率(~33%)。
-
四川科研團隊成果登上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
怎麼擴大到規模化生產,還需要進一步在工藝和技術上進行研究 今年6月初,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封面文章,發表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教授鄧旭、王德輝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設計堅固的超疏水表面》。以一項基礎研究登上頂級科學雜誌封面,這在四川乃至全國都不多見。
-
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研究登上Nature封面
「室溫超導有可能實現嗎?」這個問題困惑了人們許多年。而最新一期的 Nature 雜誌封面研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該研究製造出了第一個無需冷卻即可使電阻消失的超導體。這項研究從投稿到接收僅用了不到十天的時間,並登上了最新一期 Nature 雜誌的封面,或可說明其重要性和突破性,畢竟實現室溫超導對於人類而言尚屬首次。
-
研究開發出太陽光碟機動的玄武巖纖維海水淡化膜
相關研究成果以A Versatile Solar-Powered Vapor Generating Membrane for Multi-Media Purification為題,發表在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DOI: 10.1016/j.seppur.2020.117952)上。
-
中國科學家成果登上《Nature》封面!荷葉出淤泥而不染的「續篇」來了
為什麼荷葉「出淤泥而不染」?為什麼蝴蝶的翅膀不會被打溼?其實,這些都與動植物「身體」表面的超疏水性有關係。 但是,這種超疏水材料表面結構十分脆弱,難以實現廣泛應用。如何給超疏水材料表面「披上」堅固「鎧甲」?未來這種新型表面會有哪些應用?記者6月8日從電子科技大學獲悉,日前《自然》雜誌封面發表了該校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鄧旭教授團隊最新科研成果,該篇名為《設計堅固的超疏水表面》的論文提出,通過為超疏水表面「穿上」具有優良機械穩定性微結構「鎧甲」的方式,解決了超疏水表面機械穩定性不足的關鍵問題。
-
科研人員開發出太陽光碟機動的玄武巖纖維海水淡化膜
相關研究成果以A Versatile Solar-Powered Vapor Generating Membrane for Multi-Media Purification為題,發表在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DOI: 10.1016/j.seppur.2020.117952)上。
-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獨立提出並實現沙塵暴電結構反演重構,為揭開沙塵暴內部結構神秘面紗提供有效先導性途徑
由於沙塵暴內一點處觀測到的電場強度是由其周圍全部帶電體所產生,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張歡副教授、周又和教授研究團隊從電場強度隨電荷密度變化的庫倫定律出發,基於蘭州大學力學學科在甘肅民勤的乾涸青土湖建立的沙塵暴野外觀測陣列所觀測的多物理場(風場、電場、粉塵濃度、環境溫溼度)的三維實時同步觀測數據,提出了一種優化反演重構沙塵暴三維電結構分布特徵的理論框架和數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