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實現!近日,江蘇這個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2020-05-14 南大招生小藍鯨

近日,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何程陳延峰研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34;的文章。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的何程、碩士生賴華山、何博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何程和陳延峰是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餘思遠,許相園,盧明輝對本文亦有重要貢獻。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首次實現!近日,江蘇這個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信息處理和存儲技術的發展對集成器件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傳統的集成器件中,由於加工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雜質,使得波在傳輸過程中存在著背向散射損耗,因而降低了器件的傳輸距離和效率。拓撲材料以其獨特的缺陷免疫和背散射抑制特性為克服這一困難提供了方案。拓撲物理的研究始於電子系統,而近十餘年來,研究人員將其推廣到了光、聲、機械等經典波領域,並且成功實現了多種類型的光/聲拓撲態。比如背散射抑制和抗輻射損耗的光/聲波導,任意形狀的高效率、低閾值的拓撲雷射等等。最近,三維聲/光拓撲絕緣體備受關注。相比於二維系統,三維系統多出了一個空間自由度,具有更多的結構類型和對稱操作可供選擇與調控。此外,根據拓撲材料&34;,在三維拓撲絕緣體中,不僅可以得到拓撲保護的二維表面態(一階聲拓撲絕緣體),用於實現一些如折射、成像等一維波導無法實現的拓撲現象和功能;也可以得到更低維度的一維稜態(二階)和零維角態(三階)。這為多維度調控聲波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

研究團隊在前期二維聲拓撲絕緣體取得突破後[Nat. Phys. 12, 1124 (2016)],一直致力於三維聲拓撲絕緣體的設計和研製。然而,實現三維聲拓撲絕緣體的條件甚為苛刻,需要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1)在三維構建聲人工自旋;2)破缺對稱性以形成三維全帶隙;3)改變層間和面內&34;間的耦合以實現能帶反轉。前期的研究表明,僅通過二維結構的堆疊而構建三維拓撲聲子晶體,可實現一些其它類型的三維聲拓撲材料[Nat. Commun. 9, 4555 (2018);Phys. Rev. Lett. 123, 195503 (2019)],卻很難同時滿足上述三個條件,得到具有完全線性(狄拉克錐形)表面色散的三維聲拓撲絕緣體。經過三年多的努力,研究團隊摸索了一條&34;的設計方案和技術路線,精準地控制三維聲拓撲能帶結構,從而取得了突破

首次實現!近日,江蘇這個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在這個工作中,利用 z 方向布裡淵區摺疊機制,將由單層手性結構元胞構成的三維聲子晶體[點式空間群 No.168 (P6)]擴展為雙層元胞[非點式空間群 No.173(P63)],構建了一個額外的螺旋對稱操作。此時,體能帶中兩個拓撲荷相反的外爾點將折成一個四重簡併的三維狄拉克點。之後,通過調節層間耦合破壞半周期的平移對稱和螺旋對稱,可以打開簡併形成三維拓撲全帶隙[變回No.168 (P6)空間群]。因此,在這類材料的界面上(xy或yz平面),可以得到無能隙的二維拓撲表面態。為了精細研究聲拓撲態,還發展了三維聲場掃描技術,在xy平面測得了無能隙的二維聲表面狄拉克錐。

首次實現!近日,江蘇這個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該系統保持了時間反演對稱性,所以在xy投影面有兩個表面狄拉克錐,分別位於K點和K’點。因此,可利用三倍超元胞結構,通過xy平面內的能帶摺疊機制,將這兩個表面狄拉克錐摺疊到Γ點形成四重簡併的聲表面態。再通過調節元胞內耦合和元胞間的耦合強度,使得表面態能帶發生反轉,從而打開二維拓撲表面態能隙,實現了一維無能隙的拓撲稜態,即三維二階聲拓撲絕緣體。在理論方面,通過多種理論方法分析了聲三維體能帶與二維拓撲表面態和一維拓撲稜態的&34;拓撲對應關係。研究發現,由於與電子系統具有內稟自旋不同,聲的1/2自旋是人工設計的對稱性構造的,因此,聲拓撲邊界態與邊界狀況有關。實驗上測量的沿x方向一維稜穩定傳輸的聲透射譜顯示,只有在上表面存在沿x方向的無能隙的一維拓撲稜態。

首次實現!近日,江蘇這個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首次實現!近日,江蘇這個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這一工作是集模型設計—理論分析—材料製備—聲場測量幾個方面緊密結合的結果,重要意義在於:1)首次實現了三維聲拓撲絕緣體以及高階聲拓撲絕緣體,進一步展示了微結構聲子晶體可為研究和探索玻色系統中新型拓撲物態提供一個方便和可控的材料系統,同時發展了聲學拓撲材料的範圍和聲操控的維度,可應用於聲傳播調控和隔聲降噪等領域;2)聲拓撲絕緣體的設計採用對稱性重構和破缺的方式,這種方式也適用於其它超構材料系統中;3)基於三維手性晶格對稱性構建了人工聲自旋,可用於實現空氣聲的類磁響應。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985、211、&34;建設A類高校——南京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南京大學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黃維院士團隊兩項成果登上《自然》子刊。其一是黃維院士、陳永華教授團隊和吉林大學集成光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張立軍教授合作,在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光子學》上。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首次!寫進世界記錄表,江蘇教授團隊最新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矽基薄膜太陽能電池領域進行了比較系統深入的研究,領導科研團隊實現了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平面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非晶矽/微晶矽疊層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的世界記錄。光伏發電成本依賴於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或簡稱"效率"),實現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太陽能電池是實現平價電網目標的最關鍵課題。構築疊層器件是進一步提升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最重要途徑。
  • 重要突破!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近日,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論文於北京時間2020年7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該期刊是英國著名雜誌《Nature》(自然)於2017年創立的自然科學類子刊,2019年SCI影響因子11.518,是天文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此項研究工作由廣州大學、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南京大學,以及來自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荷蘭、美國、日本、德國等多家研究機構的國際研究團隊合作完成。
  • 重要突破!廣州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英國著名雜誌《自然》子刊!
    近日,廣州大學陳曦教授及其國際合作團隊在天體脈澤與大質量恆星形成研究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論文於北京時間2020年7月1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自然-天文學)。該期刊是英國著名雜誌《Nature》(自然)於2017年創立的自然科學類子刊,2019年SCI影響因子11.518,是天文學領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
  • 近日,江蘇院士團隊科研成果登上Nature主刊!
    近日,Nature主刊出版&34;(Spotlight in Clean Energy in China)特刊,重點展示了我國在降低碳排放、推動綠色發展方面的重要貢獻。特刊以&39;加油&34;(A watertight plan to fuel the future)為題,重點報導了中科院院士鄒志剛帶領的南京大學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研究中心團隊在清潔能源制氫、氫能高效利用基礎研究及產業化進展。
  • 江蘇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入選Nature研究亮點!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劉健教授課題組在明朝末年崇禎大旱的氣候演化模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以&34;為題在2020年8月出版的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發表;8月25日,Nature雜誌將該論文遴選為Research Highlights(研究亮點)論文進行了介紹。
  • 重要進展!創下國際首次,上海這所高校多項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積極聚焦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國家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大力推進科研創新,近段時間上海大學在碳量子點的合成與應用、滑坡預測方法、新型電池材料等領域取得突破,研究成果在包括Science子刊在內的多個國際期刊上發表——吳明紅教授、王亮副研究員在Science子刊發表論文
  • 近期,鄭大在多個科研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遺傳機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明智教授、李文才教授研究團隊在自然殺傷性T細胞淋巴瘤(NKTCL)遺傳機制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進展,揭示了NKTCL的發生新機制。
  • 清華魏飛團隊在《自然》子刊發文 一維納米材料的光學可視化取得...
    清華魏飛團隊在《自然》子刊發文 一維納米材料的光學可視化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新聞網4月22日電(通訊員 張 強)4月16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魏飛教授團隊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論文,報導了通過在單根超長碳納米管上沉積二氧化鈦納米顆粒
  • 陝西科技大學又一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登上自然指數期刊
    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周友平教授領導的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Isotopomics in Chemical Biology,ICB)團隊,通過近3年的努力,首次建立了同時分析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指數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上,陝科大青年教師王波博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課題組碩士生鄭帥和黃燕分別為論文的第二和第三作者,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為參與單位。
  • 陝西科技大學又一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成果登上自然指數期刊
    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周友平教授領導的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Isotopomics in Chemical Biology,ICB)團隊,通過近3年的努力,首次建立了同時分析硝酸鹽和亞硝酸鹽δ18O和δ15N的新方法。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科研團隊成果獲評「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2019年3月19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在上海浦東召開「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技物所、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團隊和盛政明、陳燕萍團隊分獲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2018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腫瘤治療重大進展!東北教授團隊突破技術難題,成果登上Science子刊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納米顆粒藥物遞送系統(nano-DDS)已經被廣泛地用於腫瘤研究,然而由於傳統的納米載體與藥物親和力差,導致製劑的載藥量低(通常少於10%)、穩定性差、藥物易滲漏,只有很少的產品能成功地轉化為臨床應用,此外,如何實現藥物在腫瘤部位的特異性釋放也是目前面臨的技術難題。
  • 海大學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原標題:海大學者在Scienc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2019年6月14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題為「楊氏雙縫路徑測量中動量擾動的實驗觀測」(Observing momentum disturbance in double-slit 「which-way
  • 《自然》:暨南大學團隊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0日,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研究員課題組的合作研究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題為「Deciphering Human Macrophage Development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
  •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
    中國科大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實驗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張強等與清華大學王向斌
  • 成果!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團隊先後全職引進國家級、省級人才工程人選解明教授、王德宇研究員、劉志宏教授等高層次人才。經過初期的建設和發展,在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新冠肺炎治療新進展!河南這所高校,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近日,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發表標題為"Azvudine (FNC): a promisingclinical candidate for COVID-19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詳細報導了河南師範大學常俊標教授研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