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不孤「讀」 】瑪麗·居裡:皮埃爾·居裡傳(節選)

2021-02-23 坪山發布

為了緬懷皮埃爾·居裡,法國的物理學會決定出版他的論文全集。這部全集由朗之萬主編,是一卷本,六百頁左右,於1908年出版,我為之寫了一篇序言。這部單卷本論文集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忠實地再現了皮埃爾的思想精髓。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論文作者視野之廣闊,實驗之精確,結果之明晰而確鑿,無可指責,堪稱經典,只可惜他未能把自己的全部才華都展現於其中。他沒有運用自己那科學家和作家的才情編寫自己的內容廣泛的論文或書籍,沒有著書立說,並不是他不想這麼去做,他在這方面甚至還有過不少的計劃,可惜未能付諸實踐,因為他勞碌的一生中困難重重,不得不與之抗爭,無暇他顧。

現在,讓我們總體上來看一看我寫的這個傳記吧。我是試圖追憶一個不屈不撓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的人,他的形象使人類感到光榮,他默默無聞地、以自己偉大而純潔的性格與天賦在為人類謀求幸福。他具有那些獨闢蹊徑、開拓新路的人的堅定信念,他知道自己有著一個崇高的使命要完成。他青少年時期的神秘夢想在不斷地驅使著他,讓他不要因循守舊,走上一條他稱之為反自然的新路,因為這條路對他來說意味著要拋棄溫馨的生活。然而,他堅決地讓自己的思想與欲望服從了自己的夢想,而且越來越完全地適應了這種狀況,從必然走向了自然。他只相信科學與理性的平和的力量,所以一生中都在尋找真理。在研究自然現象和理解他人以及自己之中,他既無偏見也不固執己見。他無任何的功名利祿之慾念,淡泊權位與榮譽,所以他沒有一個敵人。他嚴於律己,其卓越的精神面貌造就了任何文明時代都會有的那種精英人物。他同歷代的精英一樣,能夠通過自身的潛在力量對他人產生巨大的影響。  

應該知道這樣的一種生活需要有多麼大的犧牲精神。我們偉大的科學家在實驗室裡的生活並不是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是一首甜美的田園詩。它更經常的是與艱苦環境、與內心的慾念進行一種艱難的鬥爭。一個偉大的發現並不是從科學家的頭腦裡呼之即出的,不是像智慧女神密涅瓦從主神朱庇特的腦子裡突然冒出來那樣,它是科學家日積月累的勞動成果。在成果湧現之前,有多少個日日夜夜是處於左右搖擺、猶豫不決之中啊,總覺得不會成功,好像大自然在跟自己作對,使人不免會沮喪失望但又必須鼓起勇氣,繼續堅持下去。皮埃爾從未喪失信心,不驕不躁,他有時對我說道:「我們所選擇的生活真是夠艱難的。」

但是,我們的社會對於這些才華橫溢的科學家們,對於他們為人類所作出的偉大貢獻,又給了他們什麼樣的回報呢?這些追求理想的人,他們擁有自己必不可少的工作條件嗎?他們在生活上是否沒有了後顧之憂?皮埃爾·居裡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科學家的例子表明,他們簡直可以說是一無所有,而為了爭得勉強說得過去的研究條件,往往要先消耗儘自己的青春年華和精力去為日常的瑣事操心勞神。

我們的社會是個物慾橫流、充滿奢靡之風的社會,它不懂得科學的價值。它不懂得科學是它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也不太清楚科學是減輕人類生活負擔、減輕痛苦的所有進步的基礎。政府當局與私人的慷慨捐贈現在都還沒有給科學以必要的支持與資助,以使科學家們能夠完全有效地進行研究。

在結束這篇傳記之前,我想引述巴斯德的令人讚嘆的呼籲:

如果對人類有益的發明創造能夠打動您的心的話,如果您在電報、攝影術、麻醉術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發明面前感到驚嘆的話,如果您認為這些奇異的發明讓別的國家佔了先因而感到嫉妒的話,那麼我懇求您對我們稱之為實驗室的這些神聖的地方多加關心吧。要求增加實驗室吧,呼籲完善它們的儀器設備吧,它們是未來的聖殿,是財富和幸福的聖殿。人類的發展壯大,人類的日益變好,就是源自那兒。人類在那兒學會讀懂大自然的傑作,進步的、宇宙和諧的傑作,而大自然的這些傑作往往又是兇殘、瘋狂和毀滅性的「傑作」。

但願巴斯德的這番至理名言能夠廣為流傳,深入人心,以便為人類謀求幸福的先驅者們將來在新的領域開墾「荒地」時不像今天這樣的艱難困苦。

陳筱卿      譯

相關焦點

  • 偉大的科學家瑪麗·居裡夫人
    佐洛斯基家庭富裕,其父母嫌棄瑪麗·居裡家貧窮,強烈反對他們的戀情,佐洛斯基迫於家庭壓力,給瑪麗·居裡寫了分手信,接到分手信後,瑪麗在極度痛苦中,才收拾著破碎的心離開了祖國波蘭。這位帥哥日後也成為了著名數學家。在波蘭的華沙理工大學裡,樹起了瑪麗·居裡夫人的雕塑。
  • 科學英雄:瑪麗·居裡
    1891年,居裡夫人抵達巴黎,在索邦大學就讀,並開始跟隨著名科學家保羅·阿佩爾和加布裡埃爾·李普曼的講座,後者最終把她拉進了自己的研究實驗室。就是在這裡,她遇到了她未來的丈夫、諾貝爾獎得主皮埃爾·居裡(Pierre Curie),他們於1895年7月25日結婚。瑪麗和皮埃爾作為一個團隊一起工作,他們發現了釙,後來在1898年又發現了鐳。
  • 元素大爆炸|瑪麗·居裡
    瑪麗·居裡,1867年11月7日生于波蘭王國華沙市一個中學教師的家庭。父親烏拉狄斯拉夫·斯可羅多夫斯基是中學的數學教師,母親布羅尼斯洛娃·柏古斯卡·斯可羅多夫斯卡是女子寄宿學校校長。幼名瑪麗亞·斯可羅多夫斯卡。家人對其的愛稱為「瑪妮雅」。瑪麗亞行五,上有三姐一兄,即蘇菲、布羅尼施拉娃、海倫娜和哥哥約瑟夫。瑪麗在索邦結識了一名講師,皮埃爾·居裡, 也就是她後來的丈夫。
  • 女科學家瑪麗·居裡發現鐳卻死於鐳,生前窮困潦倒,情路坎坷
    她為了幫助二姐布羅尼雅圓讀醫科大學的夢,18 歲的瑪麗毅然決然棄學掙錢,多次輾轉漂泊,備受屈辱,最後落腳在鄉下當了一對農藝師夫婦的家庭教師。瑪麗.居裡是一個很有才學與教養的人,所以很快就博得這對夫婦的好評。
  • 瑪麗·居裡情路坎坷,但她在科學上的海拔高度後世女人在無人能及
    瑪麗.居裡是一個很有才學與教養的人,所以很快就博得這對夫婦的好評。有一天,她看到村子裡的窮孩子們因讀不起書或四處閒逛、吵鬧,或者早早地在田裡幹起了農活,不禁憂心如焚,就急忙找到了村長,希望村長能夠把孩子們召集起來,讓他們上學。
  • 品讀 | 瑪麗·居裡《我的信念》
    瑪麗·居裡(居裡夫人)(1867—1934年)。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科學家。原籍波蘭,1891年進法國巴黎大學深造,理學博士。後與與皮埃爾·居裡結婚。他們對放射性現象進行研究,先後發現鐳和釙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
  • 皮埃爾·居裡誕辰160周年:誰說科學家不懂愛情
    瑪麗後來在回憶錄中這樣描述了他們第一次見面時的場景: 「當我走進客廳時,正看見皮埃爾·居裡站在朝向陽臺的落地窗旁,宛如窗玻璃上鑲嵌的一幅畫。乍一見他,你會覺得他是一個沉浸在自己思緒之中的夢幻者。他看上去十分年輕,儘管已是三十五歲的人了。他目光清澈,炯炯有神,身材修長,十分瀟灑,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艾芙•居裡:爸爸媽媽姐姐姐夫丈夫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
    愛芙·居裡,法國科學家皮埃爾·居裡與瑪麗·居裡的小女兒,優秀的音樂教育家和人物傳記作家。法國作家,曾撰寫其母傳記《居裡夫人傳》。《居裡夫人傳》第二卷中的《美麗的顏色》被選入人教版八上語文教材。
  • 瑪麗·居裡婚前的故事……
    瑪麗與她的妹妹達成協議,她將在巴黎的醫學研究期間給予她經濟援助,以換取兩年後的類似援助。與此相關,瑪麗亞擔任家庭教師職位:首先是華沙的家庭教師;然後作為一名家庭教師與一個有地位的家庭。她是她父親的親戚兩年。在為後者家庭工作期間,她愛上了他們的兒子,他是未來的傑出數學家。
  • 居裡夫人:另類「波蘭蕩婦」鮮為人知的生活
    1894年,因為想得到更好的試驗環境,瑪麗認識了當時的巴黎理化學校實驗室主任皮埃爾·居裡。一年之後,兩人在巴黎結婚,瑪麗從此隨了丈夫的姓氏,成為「瑪麗·居裡」。1896年8月,瑪麗通過了巴黎理化學校的職稱考試,在校物理實驗室謀得了一份職位,從此開始與自己的丈夫皮埃爾·居裡一起工作。
  • 書評|我從《居裡夫人傳》讀懂了這些
    : 「17歲時你不漂亮,可以怪罪於母親沒有遺傳好的容貌;但是30歲了依然不漂亮,就只能責怪自己,因為在那麼漫長的日子裡,你沒有往生命裡注入新的東西。」 愛因斯坦是這樣評價居裡夫人:「在所有世界名人中,瑪麗居裡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回顧她的一生,她歷經了戰亂的流離失所,歷經了喪夫之痛,即便這樣也沒有阻止她對科學真理的追求。 童年的瑪麗居裡(小瑪麗婭)深得母親的寵愛,母親會給她講故事,帶她聽波蘭民謠,陪她在大自然中嬉戲。
  • 發現鐳的居裡,遭遇車禍而亡!
    1906年4月19日,法國街頭發生了一起馬車撞到行人的事故,這起由馬車造成的事故帶走了一名可以改變世界進程的人——皮埃爾·居裡。在遭遇馬車事故前,皮埃爾·居裡和其夫人瑪麗一起發現了「釙」(Polonium)和鐳,同時皮埃爾·居裡還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
  • 瑪麗-居裡家族獲得5個諾貝爾獎,是歷史上得獎最多的家族!
    瑪麗-居裡,她的丈夫皮埃爾-居裡1903年,當瑪麗-居裡和她的丈夫皮埃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他們的大女兒伊蕾娜才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瑪麗和她的丈夫皮埃爾,以表彰他們對輻射的研究,同時也頒給了亨利-貝克勒爾,以表彰他對鈾的自發輻射的觀察。然而法國科學院成員只提名了皮埃爾和貝克勒爾獲獎。在皮埃爾-居裡努力說服諾貝爾委員會的一些人,認為他的妻子也應該分享這一榮譽之後,瑪麗才被列入其中。在頒獎典禮上,瑞典學院院長淡化了她的貢獻,在演講中引用了《聖經》的內容。"
  • 居裡夫人的愛與她的諾貝爾獎家族,如今科學基因依舊延續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居裡夫人值得和她的同事們分享這份科學的榮譽。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瑪麗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因為他們對輻射的研究貢獻,以及亨利·貝克勒爾對鈾元素中自發輻射的觀察。然而當時,法國科學院的成員只提名皮埃爾和貝克勒爾為該獎的候選人。
  • 居裡夫人:攤上科學界「豔照門」被罵蕩婦,被眾人扔石頭,還有誰比我慘
    1894年初,瑪麗在科研項目組中結識了理化學校教師皮埃爾·居裡這可能是瑪麗一生最幸福的時刻她遇到了一個跟她在智力和感情上同年12月,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亨利·貝可勒爾、皮埃爾·居裡和瑪麗·居裡諾貝爾物理學獎。瑪麗成為有史以來首位被授予諾貝爾獎的女性。
  • 1898年12月26日 居裡夫人發現鐳
    皮埃爾和瑪麗決心以事實來回答這一切懷疑。但是,要提煉出純鐳,必須要有大量的礦物和較大的實驗室。瀝青鈾礦是一種最貴的礦物,他們買不起,後來在奧地利的一位教授的幫助下,他們花掉了全部的存款,變賣了所有值錢的東西,才買到十幾麻袋瀝青鈾礦渣。為了實驗室,居裡夫婦同巴黎大學交涉,回答他們的是一番無情的嘲笑。最後是理化學校同意供給他們一個長期不用的木棚。木棚的地面是用瀝青鋪的,玻璃房頂破舊得不蔽風雨。
  • 獲得過五次諾貝爾獎的居裡夫人一家
    皮埃爾.居裡 皮埃爾.居裡,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他是居裡夫人的丈夫,1898年他和居裡夫人用沉澱法從瀝青礦中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和釙,在此期間他們還寫了很多論文,奠定了原子物理學和化學研究的基礎,1903年他和居裡夫人以及發現天然放射性的貝克勒爾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同年他和居裡夫人被授予英國皇家學會「戴維獎章」,但不幸的是1906年皮埃爾.居裡在一場馬車車禍中身亡。
  • 諾獎官方:居裡夫人筆記至今仍具放射性 還將持續1500年
    推特內容中提到,瑪麗·居裡(Marie Curie)於1934年死於再生障礙性貧血,她工作多年,一直暴露在放射線下。 瑪麗·居裡出生于波蘭華沙,畢業於巴黎大學,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Po)和鐳(Ra),成為世界首位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 偉大的女科學-居裡夫人
    推特內容中提到,瑪麗·居裡(Marie Curie)於1934年死於再生障礙性貧血,她工作多年,一直暴露在放射線下。瑪麗·居裡出生于波蘭華沙,畢業於巴黎大學,她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Po)和鐳(Ra),成為世界首位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 居裡夫人:離世80多年後,為什麼她的手稿仍有輻射?
    因為她的遺物有很大的輻射,為了抑制輻射汙染,就連她的遺體都被放進了注鉛的特製棺材裡。一八六七年,瑪麗居裡出生于波蘭的一個中學教師家庭,父母均從事教育工作。但即便是成長在這樣的家庭裡,瑪麗的求學之路也並不順利。因為在當時波蘭的大學都是為男性設立的,女性要想在學業上取得成就,只能進行秘密學習。幾年後,寒窗苦讀的瑪麗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巴黎著名的索邦大學,在那裡她獲得了物理與數學雙學位,成為了該校第一位女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