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居裡夫人有句名言,在朋友圈廣為流傳:
「17歲時你不漂亮,可以怪罪於母親沒有遺傳好的容貌;但是30歲了依然不漂亮,就只能責怪自己,因為在那麼漫長的日子裡,你沒有往生命裡注入新的東西。」
愛因斯坦是這樣評價居裡夫人:「在所有世界名人中,瑪麗居裡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回顧她的一生,她歷經了戰亂的流離失所,歷經了喪夫之痛,即便這樣也沒有阻止她對科學真理的追求。
童年的瑪麗居裡(小瑪麗婭)深得母親的寵愛,母親會給她講故事,帶她聽波蘭民謠,陪她在大自然中嬉戲。
在這樣充滿愛的環境下,她快樂地成長著。她像海綿一樣不斷吸收新知識。
2
她同時讀幾種書,複雜的內容,讓她大腦很容易疲倦。實在解決不了,她也會寫信給父親,在父親的鼓勵下,她把興趣逐漸投入了物理化學兩門學科。這也為她以後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紮實的專業基礎。
此後,懷著對知識的渴望,她來到了巴黎求學。在那裡,她也遇到了學業上的困惑,法文不通,上課聽不懂,沮喪頹廢一陣子。
為了能跟上上課的節奏,她每天一放學就匆匆忙忙趕到德意志路92號的小屋裡,加班加點地趕教學進度。
慢慢地,她在學業上的突出表現吸引了另外一名男子皮埃爾居裡。懷著對科學事業的共同追求,他們很快墜入了愛河,畢業後他們馬上結婚了。
三年之後,這對科學家夫婦共同發了「鐳」拿下了諾貝爾物理獎。
就在兩人事業達到高峰時,皮埃爾居裡不幸被馬車撞倒離世。書中是這樣描述瑪麗居裡的心情:
她的動作緩慢而無聲,似乎感受不到旁邊的人存在。
就這樣11年的伴侶與好友離她遠去,她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書房,回憶起過去的點點滴滴,後悔一心只撲在工作上,對丈夫的關心太少。
讀到這裡,我們看到了一位科學家的軟肋,無論在事業上多麼的成功,妻子的身份一下子讓她看到了生活的沉重與不堪。
所以,偉人傳記無論把偉人渲染得多麼無私奉獻,人世間最普通的情感大都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