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同時也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40年間,中日交流的廣度和深度比40年前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民間交流等領域都取得重要成果。「走進日本」叢書編委會與上海遠東出版社共同合作,推出了「走進日本」叢書,將日本社會、經濟、文化等多領域的優秀研究著作譯介入國內。12月1日,「走進日本」叢書編委會、上海遠東出版社、鍾書閣在鍾書閣蘇州店聯合主辦了此次新書發布會。
上海遠東出版社總經理曹建主持了發布會,叢書執行主編魏海波作主題講座。日本國駐上海總領事館領事西野幸龍,「走進日本」叢書的譯者、日本文化專家——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盧明明,上海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馬利中,在發布會上致辭,來自上海同濟大學的在讀本研究生許杜瑤作為讀者代表,也發表了自己的閱讀感言。蘇州日本企業家代表徐大任、樸成元、張大全、時玉泉等出席了發布會。
2016年以來,「走進日本」叢書已經推出六種。最新推出的叢書第七種《話術——讓人疲倦和讓人開心的說話方式》,在這次新書發布會上亮相。這本書是日本人際溝通大師野口敏的力作。書中記錄了68個促進良好溝通的秘訣,是一部描述和總結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人際溝通技巧的指南手冊。全書包含7個章節,通過對比讓人疲倦的交流方式和讓人開心的交流方式,告訴讀者如何通過人際交流讓日常工作和生活變得更加順利,從而度過愉快而有意義的人生。
「走進日本」叢書旨在讓我們認識真實的日本,為我們向日本學習提供了重要的知識和信息源頭。叢書編委會成員是一批20世紀80年代去日本留學的有識之士,他們以自己深厚的學識、獨立的精神和赤誠的情感投入到本套叢書的編選、翻譯和出版之中。
發布會上,叢書執行主編魏海波先生作講座《究竟什麼是日本諾貝爾獎學者的動力》。他在講座中提到,雖然中日關係發展經歷了困難和波折,但是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不斷改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今年10月25日至27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並邀請習近平主席訪日,是希望通過頻繁的首腦往來把日中關係引向新的階段,以期擴大政治、安全保障、經濟、文化、國民交流等所有領域的合作範疇,助力日中關係取得更大的發展。我們的鄰國日本從21世紀開始,幾乎每年都有一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今年,憑藉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的貢獻,日本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與他的美國同行詹姆斯•艾利森,分享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此,日本已經有2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成為僅次美國之後,全球排名第二的諾貝爾獎大國。而日本在近年來實現的成就更是令人矚目。他講述了他親曆日本發展的所感所思,給出了什麼是日本諾貝爾獎學者的動力的答案,並展望未來中日兩國合作新階段的前景。講座給讀者帶來諸多啟發,讀者反響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