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的手機市場是華為、小米、OPPO在輪番「打架」,那中國的空調市場就是美的和格力兩位「霸主」的天下。就在今年上半年,美的以1390億的營收力壓格力,成為中國最大的空調集團。
而格力還在觀望是否以「價格戰」重奪寶座時候,早已將曾經的「偶像」春蘭空調拋之腦後。今天我們來說一說這個曾經的空調行業巨頭。
春蘭曾經是空調行業的霸主,曾一度佔領中國空調市場的半壁江山,連續8年全國銷量第一。它曾讓格力難以望其項背。輝煌一時的他,如今卻靠賣別墅「續命」。
1985年,陶建幸接管了瀕臨破產的江蘇泰州冷氣設備廠(春蘭集團的前身),次年他進行了技術改革,採取了「讓開大道,佔領兩廂」的戰略,主攻7000卡櫃式空調和3000卡櫃式空調。
1989年,陶建幸將工廠更名為江蘇春蘭製冷設備有限公司,並推出一系列空調新品。這一年,春蘭空調銷售近10萬臺,躍居全國空調業之首。自此,春蘭集團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市場銷售量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攀升。
當時國內的空調競爭對手少,春蘭憑藉過硬的質量和領先的技術,連續8年佔據全國空調市場銷量第一,從1990~1997年累計售出空調1000多萬臺。其中,1994年的銷售額53億元,淨利潤6億元,銷售額是當時格力的9倍。
當時的春蘭市場影響力比今天的格力還要大,市場佔有率曾高達40%。還出現了經銷商爭相銷售春蘭空調的盛況。當時春蘭在空調界一時風光無比,還獲得了「空調一哥」的稱號。
然而在這樣的盛況之下,陶建幸還是對春蘭集團未來的發展深深擔憂,他認為家電是一個夕陽產業,不是春蘭的長久之路。於是他用當初改革設備廠的熱情開始走上探索多元化發展的道路。
1994年,春蘭集團在摩託車領域投資了近20億元,並推出了「春蘭虎」、「春蘭豹」兩款高檔摩託車。1996年還與韓國LG集團開始合資生產電冰箱,並擴大該產品線。之後的幾年,春蘭集團還相繼進軍中型卡車、能源技術、金融投資業、電視、IT等領域,可見春蘭集團多元化的步伐越跨越大,野心勃勃。
2002年,春蘭在多元化領域小有收穫,先是投資的中型卡車在市場銷售擠進了前三名,研製8年的高動能鎳氫電池項目也有了回報,年底推出的電動自行車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當春蘭集團在其他領域看到「曙光」之時,它引以為傲的空調業務卻出現了連續滑坡。
2005年空調銷售量僅為為75萬套,營收利潤5.15億元,同比下降4.81%,虧損2595萬元。而到了2007空調銷售量更是降至55萬套,由於無法扭虧為盈,2008年5月春蘭被上海證券交易所暫停上市。
如今的空調市場早已被格力、美的、海爾三巨頭佔據,儘管春蘭還在掙扎,到了2019年也僅售出6萬空調,不得不靠售賣存量別墅維持公司運營。
多元化擴張真的是一步險棋嗎?其實不然,像格力、美的這幾年都在積極進行多元化轉型,主營業務卻沒有受到影響。那為何春蘭空調會變成今天這樣的局面?
究其原因,行業人士認為春蘭犯了兩個錯誤:其一荒廢主業。春蘭空調在發展的高峰期沒有繼續在空調領域進行深化發展,卻把大量精力投入與自身不相干的行業。錯誤的戰略布局讓它丟失了空調霸主地位,而被格力、美的後來居上。
儘管格力也向手機、冰箱、洗衣機、新能源汽車等方面發展,但董明珠仍堅守空調業務,不斷研發技術。這也是格力佔據搶奪中國空調市場佔有率的底氣。
其二沒有選對時機。春蘭選擇多元化的時機,正逢空調行業發展的黃金期,像格力、美的等品牌才剛嶄露頭角,而此時的春蘭發展勢頭十分迅猛,可春蘭卻沒有繼續在空調業務上進行深化和擴張來鞏固市場地位,因此錯失良機。
那麼春蘭能否起死回生呢?如今的空調市場競爭激烈,空調市場早已被格力、美的、海爾等大頭佔據,小品牌夾縫求生,荒廢主業的春蘭想要東山再起恐怕不是那麼容易。你是怎麼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