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健康頻道8.10日訊(通訊員秦偉)語言是孩子嬰幼兒時期重要的能力發育之一,從孩子開始牙牙學語,家長就格外關心孩子語言發育情況,從孩子嘴裡第一次喊出「爸爸」「媽媽」,便是為人父母最為幸福的事情。
「我的孩子是個非常敏感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很喜歡與人玩,但是不知如何與人相處,缺乏基本的需求表達欲望,所以一直都不會說話。而一句「貴人語遲」讓我們都以為孩子大了就會好,直到孩子2歲多了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一位心情焦慮的孩子媽媽說道。
濟南六一兒童醫院兒科醫生代傑主任表示,語言是孩子嬰幼兒時期重要的能力發育之一,當孩子出現不說話的現象後,家長就應及時帶孩子去正規的醫院進行檢查。排查孩子是否患有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無論診斷結果如何,都需要及時採取必要的措施改善語言發育狀況。
醫生介紹:代傑
濟南六一兒童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從事小兒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30餘年,長期專注於兒童發育行為疾病的研究和臨床診治,在自閉症、抽動症、多動症等疾病的評估和幹預上造詣深厚。
什麼是兒童語言發育遲緩?
代傑主任介紹,語言發育遲緩,一般是指孩子的語言發育水平,低於同齡正常孩子的平均水平。在語言發育遲緩的定義當中,語言發育的平均水平彈性比較大,如果孩子只是有功能性的構音障礙,並沒有任何器質性病變,比如說沒有中樞神經發育異常,也沒有聽力異常,那麼這種語言發育遲緩的程度比較輕,比較易於治療。
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主要表現:
代傑主任表示,作為父母,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識別孩子的語言發育遲緩呢?其實,我們可以通過不同階段孩子的語言發展差異來發現早期的預警信號。
4-6個月:叫孩子名字時無應答,好像沒聽見一樣。
10-12個月:語言理解能力低下,往往聽不懂別人的話,並作出適當的反應。
13-18個月:不會說話,或者是無意識地發音,不能用語言或聲音來引起別人關注。
19-24個月:語言嚴重落後,不具備用語言表達自己的基本需求,聽不懂指令。
36個月以上:不會主動用語言表達的訴求和願望,鸚鵡學舌似的重複別人的話,不會正確使用人稱代詞「你、我、他」。
以上是孩子3歲前的語言發育遲緩的主要表現與年齡階段,作為家長要對這些能力發展有一個充分的了解。
代傑主任指出,引起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原因很多,這些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或語言理解能力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的正常發育水平。主要有兩種情況:如果能聽懂,說不出來,稱為 「 表達性語言障礙 」 ;若聽不懂,也不會說,稱為 「 感受性語言障礙 」 。
產生的原因主要有:智力低下、聽力障礙、兒童孤獨症、構音器官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語言環境不良等因素。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給孩子大量的語言刺激,如聊天,唱歌,朗讀等等,孩子的語言中樞便會激活,這種大腦連接會永遠成為神經連接的一部分。如果沒有這種刺激,大腦就會慢慢刪減這些未被使用的連接,從而影響孩子學習、說話、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總之,孩子只要多聽、多看、多接觸環境刺激,語言能力就會增強。
在家就可以訓練的語言家庭訓練法:
1. 適當的進行親子閱讀
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孩子的詞彙得到積累,不同的語言環境刺激讓孩子對語言產生興趣。重複性的詞彙出現,會讓孩子漸漸的將詞彙和物品相聯繫。這對孩子逐漸形成的語言網絡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 藉助環境素材與孩子保持交流
比如說和孩子通過卡片圖片的方式來進行交流互動。有趣的圖片可以引起孩子的興趣,這時候父母給予的語言刺激更加能夠為孩子所接受。一些不好理解的詞彙可以通過圖片清晰地展現在孩子面前,孩子的理解能力更加增強。
3. 描述生活中發生的場景。
比如說,父母可以把白天發生的事情描述給孩子聽。很多家長有這樣的認知誤區,認為刻意的教孩子說話才是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但是其實這種生活化的場景描述更加能夠讓孩子的語言得到學習。
4. 鼓勵孩子進行語言表達
當孩子有想要拿到的東西時,父母不要輕易的滿足,試著讓孩子說出物品的名稱。這個過程孩子的能力被激發。父母也可以提出一些提問,促進孩子的思維發展,在互動的過程中,使得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鍊。
代傑主任說,其實父母的陪伴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重要刺激條件。很多家長以為孩子聽不懂就不必說,這就大大的減少了孩子接受語言刺激的機會。家長有必要密切的關注每個階段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把握住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發現孩子有說話晚等的狀況時及時的幹預,進行家庭語言環境的調整。貴人語遲有可能是對家庭教育的一種誤導。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