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目前為止,無論是人類的思想家還是政治家,還是我們普通大眾,我們對那種滅頂之災下的道德體系、價值體系沒有任何思想上的準備。
【導語】
科幻小說《三體》被公認為「中國第一科幻」,作者劉慈欣更創下過連續8年榮獲中國科幻最高榮譽「銀河獎」的紀錄。在2014全球科幻華語星雲獎前夕,劉慈欣接受了騰訊文化獨家專訪,就個人創作及中國科幻市場現狀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在劉慈欣看來,要產生好的科幻作品和好的作家,僅僅有想像力是不夠的,「說是技術、錢,其實都不是,那缺什麼?缺精神上的東西與科幻的情懷。」
從劉慈欣的身上,我們能看到這種情懷。他相信外星文明的存在、相信技術改變世界,對人性與道德、價值深感憂慮,「我們對那種滅頂之災下的道德體系、價值體系沒有任何思想上的準備」,「如果我是人大代表,大災難將是我的議案主題」。此時的劉慈欣,已經不僅僅是一位科幻作家。
談人性:人類還沒學會如何應對大災難
騰訊文化:在您的作品中有兩點非常突出:一是對外部世界的宏大想像,還有一點是對人性的描繪,比如,人在最生死存亡時刻會做出什麼選擇,在逃生過程中由於佔有資源和技術的不平等而產生的機會不平等……對於人性本身的善惡是非,您的看法是什麼?
劉慈欣:在我看來,不存在絕對的人性,不存在一成不變的人性,它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比如目前我們所生活的時代甚至我們之前的所有時代,整個社會總體價值觀、道德體系都是建立在平穩狀態中,建立在生存的平穩、穩定狀態的環境之下,不是建立在大災難、滅頂之災即將到來或者已經到來的環境之下。這種環境人類從來沒有遇到過。
自人類出現以來,我們沒有遇到過真正的滅頂之災,只有過兩次有點類似的大災難,比如歐洲的黑死病,有1/3的人病死,很像世界末日,但遠不是世界末日,也遠不是滅頂之災。即便就像一部科幻小說《米與鹽的故事》所寫的,歐洲人全部病死,但其他地方還是有人存活著,比如中國就從來沒有受到傳染病這麼大的影響。另外一次是上世紀華約和北約的冷戰,那個戰爭一旦爆發,核武器會摧毀地球。但這兩個都過去了,而且不是真正的滅頂之災。
所以,到目前為止,無論是人類的思想家還是政治家,還是我們普通大眾,我們對那種滅頂之災下的道德體系、價值體系沒有任何思想上的準備。
現在,從任何國家憲法中找不出這樣的條文,說明災難到來時該怎麼辦。這是一大缺憾,任何一個國家在最根本的憲法和法律上應該規定這一條,因為我們現在有這個災難法律,但我們的災難是什麼災難?是局部災難,比如5·12大地震是很大的災難,但這個災難和滅頂之災有本質的區別——局部災難有外部救援,任何一個地方有災難,別的地方都可以去救援,但滅頂之災不存在任何任何救援,大家都一樣。這種情況下怎麼辦?就面臨很嚴峻的問題:一部分人活還是大家一塊死?
當然,我並不想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可能可以讓一部分人先活,也完全可以為了守住人性大家一塊死,但不管你做哪種選擇,都得有一個選擇,得有一個明確的在憲法上、道德上、法律上確定下來的東西,這種情況下到來怎麼辦。現在沒有,我們不知道怎麼辦。所以到最後的可能情況是,大家死也都死了,人類的尊嚴也沒有了,什麼都沒得到。死也死得不是特別好看,比如可能是在互相爭奪中、在內戰中死去。
這是目前人類價值體系、道德體系的一大缺陷。而科幻補上這個缺陷,是科幻文學應該做出的一些貢獻。
騰訊文化:您覺得科幻可以假設一些極端的情境,讓大家注意到這個問題。
劉慈欣:發現這件事時我很吃驚,以前我沒往這方面想,後來發現真是這樣,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甚至人類歷史上那些偉大的思想家、啟蒙運動的那些思想家從來沒有往這方面想過,我可能才疏學淺,也可能有人想過但我不知道,可我真的舉不出這個例子。
騰訊文化:記得在2012年大眾熱議「世界末日」時,曾經想像過類似「諾亞方舟」,「船票」這樣的情境,也想像過怎麼應對,但似乎確實沒有辦法。
劉慈欣:如果按照現在的精神狀態、政治體系、思想方式,沒法應對,沒有任何好辦法。大災難來了,所有人會死,而且死得毫無尊嚴。
我如果是人大代表的話,我的提案就是這樣,肯定有一個大災難的應對方式,可現在沒有人考慮這個事。
談環境:徹底消滅霧霾的可能性
騰訊文化:應對大災難,我們確實還沒有辦法,其實,應對相對小的人類生存問題,現在也是有爭議的,比如,有人開玩笑說,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特別適合作為科幻小說題材,比如很多人提到霧霾,就像提到世界末日一樣,「不適合人類生存」。作為科幻作家,您如何看待這種對生存環境的爭議或者擔憂?
劉慈欣:首先霧霾不是北京的專利,比北京早很多的是洛杉磯光霧事件與倫敦黑霧事件,都死了很多人,比北京嚴重多了。北京現在因為霧霾很科幻,那當年的倫敦更科幻。但是現在,倫敦沒霧了,一點霧都沒有了,空氣極其清新,我去的時候就是這種感覺。
北京現在也在經歷著倫敦經歷的歷程,當然我不是說這個歷程就應該被經歷,能避免最好,但既然現在已經在經歷著,沒有辦法,只能面對。
我認為霧霾的治理,短時間內不會起什麼效果的,我是火力發電廠的工程師,所以明白它的治理相當困難。但我認為就像倫敦一樣,以後越來越好,肯定有治理好的那麼一天,但中間有一個過程,而且這個過程可能比較長。
這個過程,和技術進步的關係很大。在現有的技術進步之下,有可能會把北京的霧霾治理好,但會把霧霾移到別的地方去。比如,我原來工作的火力發電廠因為離北京很近就關停了,我所在的新的火力發電廠,在一個更偏僻、離北京遠的地方建立起來,但是它的規模是原來火力發電廠的5倍。也就是說,把5倍的霧霾移到原來空氣很好的地方去了,但那個地方的人比較少,經濟地位、政治地位比較低。最終的治理,那個地方也要治理,就要靠技術,我們如何開發、研發出低汙染的能源技術。
舉個例子,比如最清潔的最有前途的能源:核聚變。核裂變在政治上太難了,因為有福島核電站的先例。但核聚變沒有汙染,沒有放射性汙染。這是一個技術進步的希望。如果它要進入實用化的話,也許可以徹底消滅霧霾。但這都需要時間。
談技術:最大的危險就是技術發展的停滯
騰訊文化:新技術、大數據到底是狂歡還是桎梏,現在大家團聚的時候,在一起只顧玩手機,沒有交流,包括之前李淼老師提過未來的新技術肯定會導致「寵物人」,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劉慈欣:首先玩手機也是一種交流,只不過不和周圍的人交流,肯定和手機裡的人交流,肯定得刷微信。這個就是人類交流方式的轉變。
雖然這種交流在咱們看來很蜻蜓點水,不像以前交流那麼深入,但你要知道,以前的交流在更早的田園時代,在一輩子生活在一個村子裡,走得最遠的距離不超過20公裡的一個時代,我們以前所謂的交流在人們看來也是非人性的,也是很冷酷的——城市裡人見人面招呼都不打,怎麼可能?村子裡住百十號人,見面都會打招呼,可走到大都市裡,走在大街上,你會跟誰打招呼?包括我們以前還沒有網絡時代,大城市裡所謂的人際交往、友誼、同事關係、社會關係,在田園時代看來已經很冷酷了。
所以這是人類的一種進化,是好是壞很難評價,但我們必須去適應它,抵制它是沒有用處的,畢竟一種新的社會形態正在到來。
技術一方面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加便捷,一個人能夠同時和很多人交往,通過網絡、電子媒體。另一方面,也把我們每個人日益孤立起來,傳統的交往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頻率很高、很快、很碎片化,但像以前那種深入的交往包括互相深入的了解、互相長久的友誼會變得越來越少。但這個趨勢無所謂合理不合理,因為我認為不存在那種恆久不變的人性,人性和技術一樣都在不斷地變成,每個環境都有與這個環境相適應的人性,你要按照原始人的或者上古時代人看我們現在的人性來說,我們早已不是人。
所以整個技術的發展已經塑造了我們的人性,我們也會和它變得相適應,從這點來說,我對技術的發展很樂觀,認為它會讓整個人類社會變得越來越有更多的交往選擇(這是從內部來說的)。從外部來說,技術發展會越來越擴大我們的生存空間,讓我們以後面對危機、面對災難有一個生存下去的大機會。從更現實的角度來說,技術在日益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舒適,這點不用多說,大家都能體會到。所以,總的來說,我對技術發展持一個樂觀態度,技術發展不能停滯,最大的危險就是技術發展的停滯。
騰訊文化:您是否擔心過技術對人的奴役?
劉慈欣:你要說這是一種奴役的話,那我們被各種因素所奴役。比如我們可能被貧窮奴役、被疾病奴役、被飢餓奴役。在一百年前或者高更早一點如歐洲的中世紀,出生的嬰兒只有一半能活下來,活下來的一半嬰兒,只有一半能長到15歲以上。而在那時候生孩子的產婦,4個到5個裡就有一個難產而死,人們不願意回到那個時代,那個時代是被貧窮、死亡和戰爭所奴役,與那個相比,我更願意接受所謂技術的奴役,畢竟這是一種進步。
另外,我們是不是被技術所奴役在於我們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我們的選擇,如果你選擇被它奴役就沒有辦法,現在高技術時代也提供了個人更多的生活選擇,可以跟著輿論走、按著時尚走,完全丟失個性,我們也可以大隱隱於市,我現在一個人坐在屋裡,根本不用出門,從網上就能買來所有吃的東西,也可以,這是沒有問題的。
最終,對於人類來說,技術是一種解放,而不是一種束縛、一種奴役。
————————————————————————
附:劉慈欣妙語錄
——科幻小說不是一個預測文學,而是一個可能性的文學,不是預測,是把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可能排列的各種可能性有一種可能性變為現實,這是完全可能的。
——電影技術是我們和美國差距最小的,差距大的方面看不見摸不著,人們反而都盯在技術上,說是技術、錢,其實都不是,那缺什麼?缺精神上的東西與科幻的情懷。
——每個環境都有與這個環境相適應的人性,你要按照原始人的或者上古時代人看我們現在的人性來說,我們早已不是人
——與其被貧窮、死亡和戰爭所奴役,我更願意接受所謂技術的奴役,畢竟這是一種進步。
——技術發展不能停滯,最大的危險就是技術發展的停滯。
由果殼網籌辦的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於11月1日至11月2日在北京舉行,圖為《三體》作者劉慈欣在活動上發言。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