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末日來臨人類都會死 且死得毫無尊嚴

2021-01-13 騰訊網

[摘要]到目前為止,無論是人類的思想家還是政治家,還是我們普通大眾,我們對那種滅頂之災下的道德體系、價值體系沒有任何思想上的準備。

【導語】

科幻小說《三體》被公認為「中國第一科幻」,作者劉慈欣更創下過連續8年榮獲中國科幻最高榮譽「銀河獎」的紀錄。在2014全球科幻華語星雲獎前夕,劉慈欣接受了騰訊文化獨家專訪,就個人創作及中國科幻市場現狀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在劉慈欣看來,要產生好的科幻作品和好的作家,僅僅有想像力是不夠的,「說是技術、錢,其實都不是,那缺什麼?缺精神上的東西與科幻的情懷。」

從劉慈欣的身上,我們能看到這種情懷。他相信外星文明的存在、相信技術改變世界,對人性與道德、價值深感憂慮,「我們對那種滅頂之災下的道德體系、價值體系沒有任何思想上的準備」,「如果我是人大代表,大災難將是我的議案主題」。此時的劉慈欣,已經不僅僅是一位科幻作家。

談人性:人類還沒學會如何應對大災難

騰訊文化:在您的作品中有兩點非常突出:一是對外部世界的宏大想像,還有一點是對人性的描繪,比如,人在最生死存亡時刻會做出什麼選擇,在逃生過程中由於佔有資源和技術的不平等而產生的機會不平等……對於人性本身的善惡是非,您的看法是什麼?

劉慈欣:在我看來,不存在絕對的人性,不存在一成不變的人性,它是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比如目前我們所生活的時代甚至我們之前的所有時代,整個社會總體價值觀、道德體系都是建立在平穩狀態中,建立在生存的平穩、穩定狀態的環境之下,不是建立在大災難、滅頂之災即將到來或者已經到來的環境之下。這種環境人類從來沒有遇到過。

自人類出現以來,我們沒有遇到過真正的滅頂之災,只有過兩次有點類似的大災難,比如歐洲的黑死病,有1/3的人病死,很像世界末日,但遠不是世界末日,也遠不是滅頂之災。即便就像一部科幻小說《米與鹽的故事》所寫的,歐洲人全部病死,但其他地方還是有人存活著,比如中國就從來沒有受到傳染病這麼大的影響。另外一次是上世紀華約和北約的冷戰,那個戰爭一旦爆發,核武器會摧毀地球。但這兩個都過去了,而且不是真正的滅頂之災。

所以,到目前為止,無論是人類的思想家還是政治家,還是我們普通大眾,我們對那種滅頂之災下的道德體系、價值體系沒有任何思想上的準備。

現在,從任何國家憲法中找不出這樣的條文,說明災難到來時該怎麼辦。這是一大缺憾,任何一個國家在最根本的憲法和法律上應該規定這一條,因為我們現在有這個災難法律,但我們的災難是什麼災難?是局部災難,比如5·12大地震是很大的災難,但這個災難和滅頂之災有本質的區別——局部災難有外部救援,任何一個地方有災難,別的地方都可以去救援,但滅頂之災不存在任何任何救援,大家都一樣。這種情況下怎麼辦?就面臨很嚴峻的問題:一部分人活還是大家一塊死?

當然,我並不想給出一個肯定的答案,可能可以讓一部分人先活,也完全可以為了守住人性大家一塊死,但不管你做哪種選擇,都得有一個選擇,得有一個明確的在憲法上、道德上、法律上確定下來的東西,這種情況下到來怎麼辦。現在沒有,我們不知道怎麼辦。所以到最後的可能情況是,大家死也都死了,人類的尊嚴也沒有了,什麼都沒得到。死也死得不是特別好看,比如可能是在互相爭奪中、在內戰中死去。

這是目前人類價值體系、道德體系的一大缺陷。而科幻補上這個缺陷,是科幻文學應該做出的一些貢獻。

騰訊文化:您覺得科幻可以假設一些極端的情境,讓大家注意到這個問題。

劉慈欣:發現這件事時我很吃驚,以前我沒往這方面想,後來發現真是這樣,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甚至人類歷史上那些偉大的思想家、啟蒙運動的那些思想家從來沒有往這方面想過,我可能才疏學淺,也可能有人想過但我不知道,可我真的舉不出這個例子。

騰訊文化:記得在2012年大眾熱議「世界末日」時,曾經想像過類似「諾亞方舟」,「船票」這樣的情境,也想像過怎麼應對,但似乎確實沒有辦法。

劉慈欣:如果按照現在的精神狀態、政治體系、思想方式,沒法應對,沒有任何好辦法。大災難來了,所有人會死,而且死得毫無尊嚴。

我如果是人大代表的話,我的提案就是這樣,肯定有一個大災難的應對方式,可現在沒有人考慮這個事。

談環境:徹底消滅霧霾的可能性

騰訊文化:應對大災難,我們確實還沒有辦法,其實,應對相對小的人類生存問題,現在也是有爭議的,比如,有人開玩笑說,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特別適合作為科幻小說題材,比如很多人提到霧霾,就像提到世界末日一樣,「不適合人類生存」。作為科幻作家,您如何看待這種對生存環境的爭議或者擔憂?

劉慈欣:首先霧霾不是北京的專利,比北京早很多的是洛杉磯光霧事件與倫敦黑霧事件,都死了很多人,比北京嚴重多了。北京現在因為霧霾很科幻,那當年的倫敦更科幻。但是現在,倫敦沒霧了,一點霧都沒有了,空氣極其清新,我去的時候就是這種感覺。

北京現在也在經歷著倫敦經歷的歷程,當然我不是說這個歷程就應該被經歷,能避免最好,但既然現在已經在經歷著,沒有辦法,只能面對。

我認為霧霾的治理,短時間內不會起什麼效果的,我是火力發電廠的工程師,所以明白它的治理相當困難。但我認為就像倫敦一樣,以後越來越好,肯定有治理好的那麼一天,但中間有一個過程,而且這個過程可能比較長。

這個過程,和技術進步的關係很大。在現有的技術進步之下,有可能會把北京的霧霾治理好,但會把霧霾移到別的地方去。比如,我原來工作的火力發電廠因為離北京很近就關停了,我所在的新的火力發電廠,在一個更偏僻、離北京遠的地方建立起來,但是它的規模是原來火力發電廠的5倍。也就是說,把5倍的霧霾移到原來空氣很好的地方去了,但那個地方的人比較少,經濟地位、政治地位比較低。最終的治理,那個地方也要治理,就要靠技術,我們如何開發、研發出低汙染的能源技術。

舉個例子,比如最清潔的最有前途的能源:核聚變。核裂變在政治上太難了,因為有福島核電站的先例。但核聚變沒有汙染,沒有放射性汙染。這是一個技術進步的希望。如果它要進入實用化的話,也許可以徹底消滅霧霾。但這都需要時間。

談技術:最大的危險就是技術發展的停滯

騰訊文化:新技術、大數據到底是狂歡還是桎梏,現在大家團聚的時候,在一起只顧玩手機,沒有交流,包括之前李淼老師提過未來的新技術肯定會導致「寵物人」,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劉慈欣:首先玩手機也是一種交流,只不過不和周圍的人交流,肯定和手機裡的人交流,肯定得刷微信。這個就是人類交流方式的轉變。

雖然這種交流在咱們看來很蜻蜓點水,不像以前交流那麼深入,但你要知道,以前的交流在更早的田園時代,在一輩子生活在一個村子裡,走得最遠的距離不超過20公裡的一個時代,我們以前所謂的交流在人們看來也是非人性的,也是很冷酷的——城市裡人見人面招呼都不打,怎麼可能?村子裡住百十號人,見面都會打招呼,可走到大都市裡,走在大街上,你會跟誰打招呼?包括我們以前還沒有網絡時代,大城市裡所謂的人際交往、友誼、同事關係、社會關係,在田園時代看來已經很冷酷了。

所以這是人類的一種進化,是好是壞很難評價,但我們必須去適應它,抵制它是沒有用處的,畢竟一種新的社會形態正在到來。

技術一方面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更加便捷,一個人能夠同時和很多人交往,通過網絡、電子媒體。另一方面,也把我們每個人日益孤立起來,傳統的交往越來越少,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頻率很高、很快、很碎片化,但像以前那種深入的交往包括互相深入的了解、互相長久的友誼會變得越來越少。但這個趨勢無所謂合理不合理,因為我認為不存在那種恆久不變的人性,人性和技術一樣都在不斷地變成,每個環境都有與這個環境相適應的人性,你要按照原始人的或者上古時代人看我們現在的人性來說,我們早已不是人。

所以整個技術的發展已經塑造了我們的人性,我們也會和它變得相適應,從這點來說,我對技術的發展很樂觀,認為它會讓整個人類社會變得越來越有更多的交往選擇(這是從內部來說的)。從外部來說,技術發展會越來越擴大我們的生存空間,讓我們以後面對危機、面對災難有一個生存下去的大機會。從更現實的角度來說,技術在日益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舒適,這點不用多說,大家都能體會到。所以,總的來說,我對技術發展持一個樂觀態度,技術發展不能停滯,最大的危險就是技術發展的停滯。

騰訊文化:您是否擔心過技術對人的奴役?

劉慈欣:你要說這是一種奴役的話,那我們被各種因素所奴役。比如我們可能被貧窮奴役、被疾病奴役、被飢餓奴役。在一百年前或者高更早一點如歐洲的中世紀,出生的嬰兒只有一半能活下來,活下來的一半嬰兒,只有一半能長到15歲以上。而在那時候生孩子的產婦,4個到5個裡就有一個難產而死,人們不願意回到那個時代,那個時代是被貧窮、死亡和戰爭所奴役,與那個相比,我更願意接受所謂技術的奴役,畢竟這是一種進步。

另外,我們是不是被技術所奴役在於我們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我們的選擇,如果你選擇被它奴役就沒有辦法,現在高技術時代也提供了個人更多的生活選擇,可以跟著輿論走、按著時尚走,完全丟失個性,我們也可以大隱隱於市,我現在一個人坐在屋裡,根本不用出門,從網上就能買來所有吃的東西,也可以,這是沒有問題的。

最終,對於人類來說,技術是一種解放,而不是一種束縛、一種奴役。

————————————————————————

附:劉慈欣妙語錄

——科幻小說不是一個預測文學,而是一個可能性的文學,不是預測,是把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可能排列的各種可能性有一種可能性變為現實,這是完全可能的。

——電影技術是我們和美國差距最小的,差距大的方面看不見摸不著,人們反而都盯在技術上,說是技術、錢,其實都不是,那缺什麼?缺精神上的東西與科幻的情懷。

——每個環境都有與這個環境相適應的人性,你要按照原始人的或者上古時代人看我們現在的人性來說,我們早已不是人

——與其被貧窮、死亡和戰爭所奴役,我更願意接受所謂技術的奴役,畢竟這是一種進步。

——技術發展不能停滯,最大的危險就是技術發展的停滯。

由果殼網籌辦的第五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於11月1日至11月2日在北京舉行,圖為《三體》作者劉慈欣在活動上發言。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2012世界末日是謠言?有人說,其實人類已經「死」了!
    2012世界末日是謠言?有人說,其實人類已經「死」了!
  • 人類基礎物理被外星文明鎖死了?不是危言聳聽,劉慈欣早有預想
    人類基礎物理在上個世紀初發展很快,為何近100年卻忽然陷入停滯?有沒有可能被高級文明鎖死了?這不是危言聳聽,劉慈欣在三體中早有預想,現在可能一語成讖!看看這段讀起來是不是後背發涼……看這段之前,先說人類基礎物理是不是停滯狀態。前段時間,看到南方限電新聞才發現,如今燒煤發電依舊佔70%以上,然而火力發電200多年前就已實現。
  • 劉慈欣假設:如果末日來臨,只剩2男1女,該不該吃掉女性求生存
    2015年,劉慈欣憑《三體》斬獲世界級科幻大獎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成為享譽世界的科幻作家。貫穿《三體》三部曲的情節就是,人類接受外星信號、與外星文明建立聯繫,最終人類遭遇滅頂之災。《三體》作為一部科幻小說,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文化大革命那個動蕩黑暗的時代,但又因為這個時代過於黑暗才導致人性扭曲,人類的生存過於黑暗,選擇向外來文明求助拯救人類,這只是故事的開端。
  • 沈德詠:希望「安樂死」能立法,讓病重患者不再煎熬,尊嚴的死去
    比起疼痛,尊嚴的破碎讓他們更加難受,看著自己大小便失禁、看著別人皺著眉頭幫自己清理,看著自己被別人翻來覆去,你覺得此時的他們心中會平靜嗎?因此,對於很多已經到了病重晚期,且沒有希望治好的患者來說,讓他們更加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是不是我們必須考慮的事呢?
  • 若末日來臨,倖存者能重啟地球嗎?科學家:種子已備好
    進入到2020年後,其實很多朋友多少都有點擔心,害怕2020年真的會如很多預言那般發生世界末日。當然,這些都是無稽之談,我們也根本無需擔心。那麼,假設有一天真的有末日來臨了,當地球上只剩下少量的倖存者,他們有能力重啟地球嗎?
  • 網友評《末日崩塌》:好萊塢編劇量產災難片 女主魔鬼身材搶鏡
    隨著一場超級地震毫無預兆的來襲,整個城市濃煙滾滾、火光沖天,高樓大廈相繼倒塌,到處都是驚慌失措的市民。更要命的是,如此強烈的地震,「摧枯拉朽」般粉碎了堅實的大壩,洪水如猛獸一般湧向已經水深火熱的城市,「天崩地陷」的景象猶如「末日」來臨……《末日崩塌
  • 世界超奇門四兵器:非洲讓女俘死的沒尊嚴,中國令敵將死的沒臉面
    下面就說說世界超奇門四兵器,非洲讓女俘死的沒尊嚴,中國令敵將死的沒臉面,歐洲這種催生戰爭狂徒,美洲這種磨礪戰爭魔鬼。非洲扁斧。非洲祭祀用斧,是非洲殘酷到極致的一種兵器。圖中這種為剛果(金)的勒勒族(Lele)所使用,使用時間為1880年-1920年。斧身為鐵製,其形為一個長長的彎曲鐵片,邊緣全部開刃。柄為木雕,其形為一非洲女俘,斧刃從女俘口中伸出,就像一條長長的舌頭。
  • 不要罵我,我想讓狗狗有尊嚴的離開,所以我選擇了給它「安樂死」
    前一陣子一組國外攝影師記錄的寵物安樂死的照片被發表出來,於是寵物安樂死這個話題,又一次被搬上來臺前。在國外,很多年老的寵物或者得了重病被宣判「死期」的寵物都會被執行安樂死,當然這種做法是寵物主人綜合了很多因素,做出的艱難選擇。寵物是有尊嚴的,很多寵物在感知到自己的「大限」的時候,都會選擇躲到沒人發現的地方,默默地離開這個世界。
  • 代表建議考慮安樂死立法 什麼是安樂死安樂死被禁的理由
    代表建議考慮安樂死立法 什麼是安樂死安樂死被禁的理由時間:2016-03-13 14:17   來源:搜狐滾動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代表建議考慮安樂死立法 什麼是安樂死安樂死被禁的理由 人大代表:建議安樂死立法。
  • 日本一52歲女子安樂死:過程僅4分鐘,死前說了句謝謝
    或許每個人都對死亡有著自己的了解,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死亡帶來的恐懼都是深刻的,幾乎成為了人類的本性。但是也有人會跳出這個循環,我們有時也能夠聽到一些自殺的消息。在惋惜這些生命的同時,也不禁會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痛苦能夠讓這些人放棄生命?這個問題有著眾多不相同的答案,但在眾多的死亡原因中,最多的還是無法忍受病魔的折磨。
  • 《三體》劉慈欣為何沒給太陽系一個好結局?生的偶然,死的隨機!
    《三體》劉慈欣為何沒給太陽系一個好結局?生得偶然,死得隨機!我的飯碗沒了,太陽系也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人類永遠也想不到,導致太陽系最終毀滅的導火索居然是關閉了一座電廠為2009年是娘子關電廠按照國家節能減排相關政策關停的年份。
  • 劉慈欣:若世界末日來臨,只剩2男1女,該不該吃掉女性延續文明
    ,三體人決定毀滅地球,在第二部當中,劉慈欣始終都在貫徹一個理念:黑暗森林法則。只有程心和艾AA兩個倖存者乘坐光速飛船離開了,她們也帶走了人類所有的文明精華,人類想要延續下去,只有依靠她們。 第三步到這裡就結束了,沒人知道人類最後的命運是什麼,人類會不會延續下去始終都是一個謎團,不過作為作者,劉慈欣應該有了打算。 成都國際科技·奇幻大會期間,劉慈禧跟上海交大教授江曉原,在白夜酒吧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辯論。
  • 人類基礎物理停滯近100年,真的被三體文明的「智子」鎖死了嗎?
    人類基礎物理停滯近100年,真的被三體文明的「智子」鎖死了?一個電工的警告振聾發聵,地外文明被發現時,地球文明很可能迎來末日浩劫。電工劉慈欣,既不是宇宙學家,也不是物理學家,為什麼他的話在科學界會這麼有分量?
  • 劉慈欣談科幻小說:末日題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劉慈欣談科幻小說:末日題材是一個永恆的主題 2015-09-16 08:39:36近日,劉慈欣做客中新網訪談節目,暢談了《三體》的創作過程,並分享了他對科幻小說的理解。  寫好科幻小說的關鍵是有科幻思維方式  劉慈欣在訪談中表示,之所以走上科幻寫作的道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科幻閱讀愛好者。在他看來,科幻小說是一個類型很豐富的文學題材,很難一概而論。
  • 劉慈欣:《三體》被拍成電影處境比較險惡
    《三體》英文版   《三體》獲「雨果獎」,鈦媒體對話劉慈欣:《三體》電影要麼大成要麼被罵死  中國作家劉慈欣憑《三體》獲國際科幻大獎「雨果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獎。鈦媒體創始人趙何娟,曾在數月前與劉慈欣有過一次深度對話,這也是劉慈欣最近一次系統性的講述了其對於科技、科幻以及《三體》電影的思考。他也坦言,《三體》的電影要麼是非常成功,要麼是被人罵死。  北京時間23日下午1時許,第73屆雨果獎在 華盛頓州斯波坎會議中心 正式揭曉。
  • 迷戀世界末日的人類
    人類這個物種,會毀滅於一場瘟疫嗎?這一年我們聽過太多瘟疫的歷史故事,而眼下這個病毒,已經像「瘟疫公司」中崩盤的一局一樣,走到了解藥研發、疫苗發放的階段。災難後的重建,經濟的復甦,國與國之間信任的恢復,才是今年的看點。有些東西註定已經回不去了。我們距離世界末日並不遙遠,所以這個話題對人類來說,才永遠具有魅力。
  • 一拳超人:四個神級boss,最後一個死得毫無尊嚴,直接被踩死!
    與崎玉對打時打得難分難解,逼得崎玉動用最強絕招:認真一拳。可見波羅斯實力巳達到神級!餓狼:餓狼吃了怪人化細胞,從而戰力變的相當強大,已達到瘋狂狀態。曾以一人之力可敵十幾個英雄協會的英雄。這種狀態足可以與神級抗衡!怪人王:大蛇,怪人協會頭領,被龍級實力豪桀人物稱為沒人能打敗他,原本龍級實力豪桀的實力已經十分強大。足以證明怪人王的實力已達到神級水平!
  • 人類文明的技術是不是被外星人鎖死了?
    三體的作者科幻大神劉慈欣曾做過一個比喻,來闡述人類文明探索未知的局限性。但以生存在三維世界人類的視角來看,這不是一個規律,人類用自己高於螞蟻文明的智慧鎖死了螞蟻對這個規律的認知。因而從邏輯上可以推斷出,宇宙是一個層級結構。每種文明都有自己的邊界,人類文明也一樣。
  • 外星人是否鎖死了人類文明的科學技術
    三體的作者科幻大神劉慈欣曾做過一個比喻,來闡述人類文明探索未知的局限性。但以生存在三維世界人類的視角來看,這不是一個規律,人類用自己高於螞蟻文明的智慧鎖死了螞蟻對這個規律的認知。因而從邏輯上可以推斷出,宇宙是一個層級結構。每種文明都有自己的邊界,人類文明也一樣。
  • 穿越末世文:末日來臨,空間有,異能有,金手指有,包子也會有的
    穿越末世文:末日來臨,空間有,異能有,金手指有,包子也會有的大家好,又到了小編每天給大家分享精彩的小說的時間啦,非常感謝小可愛們在百忙之中點開小編的這篇文章,小編真的是榮幸之至。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4本穿越末世文:末日來臨,空間有,異能有,金手指有,包子也會有的。第一本:《末世女大神》——十足二貨精彩節選:手裡抓著利爪,眼睛盯著死狗,劉貝貝犯難了,反正是給死狗用的,乾脆直接丟給它,看它怎麼弄!這樣一想,劉貝貝直接將利爪丟在了地上,對死狗道:「死狗,給你的,自己拿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