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鈾資源科學探測最深孔開鑽(圖片新聞)

2020-11-30 人民日報人民網

  12月15日,我國鈾資源探測領域設計施工最深孔——中國鈾礦3000米科學深鑽(CUSD2-1)在江西省相山鈾礦田開鑽。相山鈾礦田是我國最大的火山巖型鈾礦田,目前勘探主要限於淺表,對深部成礦環境和成礦條件研究涉及較少。此次深鑽實施,對獲取深部地質結構和鈾多金屬成礦信息,全面提升核地質深部探測技術和鑽探工藝技術水平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圖

相關焦點

  • 中國鈾資源科學探測最深孔開鑽
    12月15日,我國鈾資源探測領域設計施工的最深孔——中國鈾礦3000米科學深鑽開鑽儀式在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相山鈾礦田順利舉行。 「中國鈾礦3000米科學深鑽項目是核地質系統向深部找礦進軍的一大戰略舉措。」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項目總負責人李子穎在啟動儀式上表示,中國鈾礦3000米科學深鑽的實施對獲取深部地質結構和鈾多金屬成礦信息,全面提升核地質深部探測技術和鑽探工藝技術水平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相山礦田作為我國最大的火山巖型鈾礦田,對我國鈾資源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中國鈾資源探測取得新成果,將摘掉「貧鈾國」帽子
    據媒體報導:近日,從中國核工業集團傳來消息,我國鈾資源探測領域設計施工的最深孔——中國鈾礦3000米科學深鑽(CUSD2-1)開鑽儀式日前在江西相山鈾礦田舉行。有專家表示,這是核地質系統向深部找礦進軍的一重大戰略舉措!
  • 探秘核燃料「鈾」:我國「鈾」資源儲量到底有多少?
    鈾(Uranium)的原子序數為92的元素,其元素符號是U,是自然界中能夠找到的最重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種同位素,均帶有放射性,擁有非常長的半衰期(數億年~數十億年)。此外還有12種人工同位素(鈾-226~鈾-240)。鈾在1789年由馬丁·海因裡希·克拉普羅特(Martin Heinrich Klaproth)發現。
  • 最深1550米!中國刷新工業鈾找礦深度紀錄
    我國刷新工業鈾找礦深度紀錄在科技部「華南熱液型鈾礦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範」重點研發項目支持下,在廣東南嶺諸廣地區實施的長江1號鑽孔深部取得重大找礦突破。項目負責人、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李子穎22日告訴記者,團隊在95—1550米深度發現了8層達到工業品位的鈾礦段,特別是在1550米處發現了我國目前深度最深的工業鈾礦化,為開闢新的找礦空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過去找鈾礦主要局限於300—500米以淺的第一找礦空間,隨著工作深入,目前找礦重點已轉移到500—1500米深度的第二找礦空間。
  • 中核集團刷新我國工業鈾礦化最深發現記錄
    近日,中核集團核地研院李子穎研發團隊負責承擔的國家科技部「華南熱液型鈾礦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範」重點研發項目,在南嶺諸廣地區實施的長江1號鑽孔深部取得重大找礦突破:在95米-1550米深度發現了多層工業品位鈾礦段,其中在950米深度發現了厚大工業鈾礦化,在1550米深度發現了我國目前深度最深的工業鈾礦化,刷新我國工業鈾礦化發現的最深記錄,為開闢新的找礦空間奠定了堅實基礎
  • 達到國際同類水平 中核集團刷新我國工業鈾礦化最深發現記錄
    近日,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核地研院李子穎研發團隊負責承擔的國家科技部「華南熱液型鈾礦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範」重點研發項目,在南嶺諸廣地區實施的長江1號鑽孔深部取得重大找礦突破:在95米-1550米深度發現了多層工業品位鈾礦段,其中在950米深度發現了厚大工業鈾礦化,在1550米深度發現了我國目前深度最深的工業鈾礦化
  • 《科學新聞》:地心爭奪戰—新聞—科學網
    在這場題為《SinoProbe:一個前所未有的洞察地球最大大陸內部的科學計劃》的新聞發布會上,SinoProbe研究團隊應邀發布SinoProbe的當前進展情況和對未來的展望。 「這是AGU第一次為中國科研項目舉行專場新聞發布會。」AGU公眾新聞部主任Peter Weiss表示。
  • 我國成立地球深部探測中心 致力於發展深部探測技術
    【每日科技網】   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深部探測中心29日成立。該中心將致力於發展深部探測技術,創新地球科學理論;開展深部地質調查,拓展能源、資源和國土資源利用空間;搭建深部探測平臺,培養人才,促進國際交流。
  • 我國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與國際同步—新聞—科學網
    地球深部探測作為當前大陸巖石圈探測與流變學研究的系統工程技術,充分應用科學最先進的技術手段、提取深部基礎信息、逐步揭開地球深部奧秘。由此形成的全球性主流發展趨勢,超越了板塊構造學、大陸動力學和陸內造山理論,為解決能源、礦產資源可持續供應、提升災害預警能力奠定了深部信息基礎。
  • 走近天然鈾_國內新聞_大眾網
    天然鈾衰變主要對外釋放α射線,並不是危險的γ射線,這種射線是氦原子的質子核,僅需一張A4紙就可以擋住,而人的衣服和皮膚完全可以隔絕α射線,不會對人體內部組織造成影響。  天然鈾是國家戰略性資源,作為「核電的糧食」,對於核電燃料保障及核工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91年,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和運營管理的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併網發電,標誌著我國核能走向和平利用。
  • 「鈾都」往事:探訪中國最大鈾礦地質隊老基地
    「如果把中國兩彈一艇的成功和核電站的聳立比作一部雄渾的交響樂,那麼核地質就是其中最具光彩的第一樂章。而在譜寫這最具光彩的第一樂章中,核工業二六一大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央視專題片《金色地平線》這麼說。據了解,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六一大隊於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在江西相山從事勘探鈾礦的工作,是中國曾經最大的鈾礦發現者、全國最大的地質隊。
  • 1550米目前深度最深的工業鈾礦化
    【每日科技網】  廣東南嶺諸廣地區在科技部「華南熱液型鈾礦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範」重點研發項目支持下,在長江一號井深部探測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該項目負責人、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李子穎22日告訴記者,該小組在95—1550米的深度發現了8層達到工業品位的鈾礦礦床,尤其是在1550米的深度,發現了我國目前最深的工業鈾礦床,為今後新的找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往鈾礦勘探主要局限於300~500米淺部,隨著勘探工作的深入,鈾礦勘探的重點已經轉移到500~1500米深部的第二次勘探。
  • 利用有限鈾資源 走近核燃料再循環
    其實,地球上類似於「火石」的能源資源很多——十幾世紀以來,人類對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幅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然而,這些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樂享生活便利的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地球自然資源的快速耗竭、生態破壞,以及環境汙染引起的全球變暖等危害正在發生。為此,循環綠色利用地球資源,是人類未來的必然選擇。
  • 中國宣稱核研究取得突破 鈾資源可用三千年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中國新聞):中國科學家在核研究上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實現了核動力堆中燃燒後的核燃料的鈾、鈽(同「布」音)材料回收。而如果能將鈽材料在動力堆上實現循環利用,這意味著在現有核電規模下,中國已經探明的鈾資源從大約只能使用50到70年,變成了足夠用上3000年。
  • 科學網—中國科學家首次精確探測世界最深海溝
    記者從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隸屬該局的中國大型遠洋科考船「海洋六號」日前在執行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警戒與保障任務期間,首次對世界最深海溝
  • 中核集團刷新我國工業鈾礦化最深發現記錄:1550米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1550米,中核集團刷新我國工業鈾礦化最深發現記錄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核集團獲悉,近日,中核集團核地研院研發團隊負責承擔的國家科技部「華南熱液型鈾礦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範
  • 水下機器人的賢「內助」——微磁基礎傳感器助資源探測和管道探傷
    美國德拉瓦大學的海洋機器人Remus 600大約9英尺長,此水下自主潛航器可以行進至600米深,並帶有用於檢測海洋生物的傳感器。我國水下機器人研發歷史和現狀20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始研發智能水下機器人。通過持續不懈的努力,研製出了遙控式智能水下機器人試驗機「海洋一號」,這具有裡程碑意義。
  • 中核發現中國工業鈾礦化最深記錄
    ,已在南嶺諸廣地區實施的長江1號鑽孔深部取得找礦突破:在95米-1550米深度發現了多層工業品位鈾礦段,其中在950米深度發現了厚大工業鈾礦化,在1550米深度發現了中國目前深度最深的工業鈾礦化,刷新中國工業鈾礦化發現的最深記錄。
  • 我國探測更遠深空瞄準火星、小行星和木星
    中國證券網訊 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星探測器系統顧問葉培建1日接受專訪時表示,我國正在為探測包括小行星、木星等在內的天體做準備。  據新華社3月1日報導,「探索小行星的科學意義很大。」
  • 深地探測:探索大地蘊藏的奧秘(圖)
    科學鑽探被譽為人類的「入地望遠鏡」。  目前,全球深部鑽探還停留在地球表層,最深的記錄是由前蘇聯創造的12千米的深度。如今,隨著各國對地球深部探測,人類對地球內部的了解將從科幻小說逐漸走向現實。  地球深部既是重要的戰略空間,又蘊含著豐富的資源,還是重大地質災害的策源地。我國國土面積遼闊,其深部情況不得而知。2011年7月公布的中國「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強調了對「三深」、「三極」的科學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