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頂級的科技到底有哪些?(精選)
一、雷射技術。我國雷射技術世界第一。我國在雷射研發領域已經遠遠超出美國和俄羅斯,雷射的五大核心技術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我國的「S光A」重型雷射系統,綜合作戰能力強,可以充分適用於陸戰和海戰之中。
2013年9月9日,中科院網站公布,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製造實用化深紫外全固態雷射器的國家。
2016年,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研製工作成功實現了5拍瓦雷射脈衝輸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如何理解5拍瓦雷射脈衝輸出呢?1拍瓦等於1千萬億瓦,相當於全球電網平均功率的500倍;這樣強的雷射脈衝時間僅為1飛秒(1秒的1千萬億分之一)。普通照相機最快可以達到毫秒級,相當於飛秒級照相機的科學裝置,可以為電子運動軌跡成像。超強超短雷射被認為是人類已知的最亮光源,是全球雷射科技的最新前沿和重點競爭領域,具有重大科技意義與應用價值。
2017年10月,上海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研製工作成功實現了10拍瓦雷射放大輸出,再度刷新了由自己創造的雷射脈衝輸出功率紀錄。
二、導航衛星技術:中國的全球導航衛星技術和美國的GPS技術上並駕齊驅,某些技術方面超越了美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由我國自主建設運行的重要空間基礎設施,也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服務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複雜航天系統。
最值得中國人驕傲的是,中國的北鬥導航系統全面實現了關鍵器部件100%國產化! 重點攻克了星載原子鐘等多項「卡脖子」關鍵技術,尤其是首創的——星間鏈路技術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的北鬥衛星精準度全球領先。
北鬥三號的最大功能特色就是精確授時。比如北鬥三號衛星上的星載銣原子鐘的精度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精準度達到創紀錄的每天100億分之5秒。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具有位置報告功能就是有源定位,這是中國北鬥的重大創造,它是利用無線電測定技術,利用兩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一起手拉手,能告訴「你、我、他」都在什麼地方、具體的方位。
北鬥衛星具有短報文「獨門絕技」。短報文通信功能是北鬥系統在全球的一大「絕招」。北鬥導航衛星附加了通信功能。
北鬥導航衛星的最終用戶通過這個終端,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的精確位置,還可以通過簡訊——即「短報文」將自己的具體情況告訴另外一個人。這個功能在沙漠地區、茫茫大海、深山老林等沒有網絡覆蓋的地區,還有就是發生了自然災害發、尤其是通信不通的環境之下,北鬥通信功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統計,全世界超過一半以上的國家使用北鬥系統,北鬥系統對於全球經濟社會發展作用越來越大。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一項重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北鬥研發模式充分體現了制度優勢,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對國外高技術封鎖及突圍具有重要示範意義。比如在核心晶片、光刻機等重要的戰略性領域。
三、反衛星技術。我國已發明寄生星多年。寄生星只有中國獨有,全球任何國家都沒有研製出來,可以說是我國「鎮國之寶」。
所謂寄生星就是一種由己方投放、能寄附在對方衛星上的微小型衛星。若戰時可根據己方相應的指令對對方衛星進行幹擾和摧毀。
由於寄生星是平時寄附在對方衛星上、這就要求寄生星的體積和質量應做得很小,以免在和平時期就影響對方衛星的正常工作。
為確保打贏未來高科技戰爭,中國大力發展非對稱作戰理論,意圖通過對敵關鍵領域的"點穴打擊"全面癱瘓敵方的作戰系統。其中適度發展天戰能力、擁有可靠的反衛星手段則又是這種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當今世界最具威懾力的反衛星殺手寄生星早在中國橫空出世,並且作為一種新概念反衛星利器。
四、航天技術:中國的航天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經歷了由常溫推進劑到低溫推進劑、由末級一次啟動到多次啟動、從串聯到並聯、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從載物到載人的技術跨越,逐步發展成為由多種型號組成的大家族,並具備進入低、中、高等多種軌道的能力,入軌精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至2019年3月10日,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已飛行300次,發射成功率達到95.33%。
五、量子通信:屬於下一代通信模式,全球獨一無二,目前已在合肥建有全球唯一的城域示範,世界上最先進的偵聽手段也無法竊聽到這種通信模式下的信號。
量子計算機的研製被認為比人類首次登月還困難。中國在量子科技領域具領先優勢,特別是在量子通信領域的基礎科研成果走在世界前列。
比如2016年8月,中國成功發射人類歷史上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再比如2017年,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成碼率已達到10kbps量級,成功驗證了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的可行性。目前經過系統優化,密鑰分發成碼率已能夠達到100kbps量級,具備了初步的實用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完成首個量子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後,又迎來一項重大突破,中國聯通建成全國首個商用量子通信專網,各項結果均達到設計目標。
據業內專家預測,中國在衛星量子通信方向領先歐美發達國家大約五年左右。
六、高原鐵路建設技術:青藏鐵路是世界高原鐵路技術難度最大的技術,全球只有中國能夠完成建造海拔如此高的鐵路!
青藏鐵路是世界高原鐵路技術難度最大的技術。為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線路裡程最長、沿線環境最惡劣的鐵路,被譽為「天路」。青藏鐵路的技術難度有三個:
1)凍土層達20米:青藏鐵路路軌是鋪設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路基下是多年凍土層,有的地方凍土層一度厚達20多米;凍土層在季節升高時會融化下降,寒冷的冬季節凍結膨脹,因此,一起一降會嚴重影響鐵路路基的穩定。而青藏鐵路要經過凍土地段長達550公裡,是整個青藏高原鐵路全長的50%。
2)生態十分脆弱:青藏高原由於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土層淺薄貧瘠,生態十分脆弱,假如遭受人為破壞,幾乎不可能再恢復。因此,鐵路建設工程用於環保方面投資預計達20多億元,佔工程總投資的10%左右,環保投資和所佔比例如此之大,在國內建設史上尚屬首例。
3)高寒缺氧:高原上氧氣稀薄且氣溫低,而且空氣稀薄,在如此特殊氣候條件施工,對施工人員和施工設備都是一種非常嚴峻的考驗。在施工中,中國工程師們通過發明,創造出新技術,加強了電器系統的耐低溫性能,提高了動力系統的供氧量,使得這些設備變成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高原工程設備。
青藏鐵路是全亞洲第一條完全基於先進GSM-R通信系統的鐵路。
七、汽車電池技術:中國擁有世界一流的汽車電池技術。電動汽車是未來各大方縣交通工具,中國的比亞迪是世界最好的電池製造和整車設計公司之一。比如其「刀片電池」,是一種採用了新結構新工藝的磷酸鐵鋰電池,其技術創新點主要在於充分利用磷酸鐵鋰電池安全性好的特點,在電池系統設計中取消中間層次的模組,可以明顯提高其系統的體積能量比和重量能量比。其意義在於可以拓展磷酸鐵鋰電池在新能源車用汽車上的應用空間。
比亞迪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掌握了一流的動力電池生產製造技術,因此開發生產出「刀片電池」。清華大學歐陽明高教授科研團隊,對於動力電池系統安全性的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對於「刀片電池」的研究開發,也做出了重大貢獻。
八、移動通信技術:中國的5G技術全球領先。華為5G專利數世界第一,中國總的5G必要專利數世界第一。因此,從國際標準、技術專利、產業能力這三個客觀指標的對比來看,中國的5G產業已超越美國處於全球第一的位置。
全世界有500多萬座4G基站,其中中國就有近400萬座,佔據了全世界的一多半。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稱,目前華為公司是世界範圍內公認的在5G通信領域擁有最強技術水平的公司。據最新統計顯示,在最新的5G R16標準上,中國主導21個標準,佔了全部項目的40%,位列世界第一。
中國在5G市場,2020年國內相關投資將高達1000億元,力爭超額完成全年30萬個5G基站的目標,中國佔據全球5G基站總數的份額將達到50%。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早前曾經表示,「對於6G研究,我們也是領先世界的」,他表示對於6G很可能在10年以內就會投入使用。
九、深潛器建造技術,中國的蛟龍號是世界排名第二的深潛器,可以下探水下7000米的深度。蛟龍」號採用特製鈦制船體,能承受強大的深海壓力。中國的「蛟龍」號正在創新改進後能夠抵達幾乎全世界海域的底部,將使中國超越日本、俄羅斯、法國和美國,成為「深海潛艇俱樂部」中的佼佼者。
蛟龍號的突出特點:1)中國潛水器在世界上同類型中具有最大下潛深度達7000米,該潛水器可在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大海域使用; 2)具有針對作業目標穩定的懸停功能,為完成高精度作業任務提供了可靠保障;3)具有先進的水聲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測能力,可以高速傳輸圖像和語音,探測海底的小目標;4)配備多種高性能,確保載人潛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環境或海底地質條件下完成保真取樣和潛鑽取芯等複雜任務。蛟龍」號採用特製鈦制船體,能承受強大的深海壓力。
中國潛水器的三大突破:首先近底自動航行和懸停定位;其次是高速水聲通信;再次是充油銀鋅蓄電池容量被譽為"蛟龍"號的三大技術突破。能夠做到精確地"懸停"。在世界上所有潛水器中,還沒有國外深潛器具備這樣的功能。此外,中國科學家們研發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水聲通信技術,採用聲納通信。
十、超大型開鑿山體隧道的設備製造技術:中國的大型盾構機技術全球第一,在世界上一機難求。
中國被世界稱為基建狂魔,最大盾構機今年在長沙下線!此盾構機直徑16.07米,命名「京華號」,用於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重4300噸、長150米,一次性開挖隧道斷面近6層樓高,是當之無愧的的國之重器! 刀頭塗裝十分漂亮的紅色京劇臉譜,代表忠勇義烈,該設備的成功研製有力鞏固了國產超大直徑盾構機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能力!
目前,全球2/3的盾構機都是中國製造。2019年2月份,日本一家建設公司,曾經籤收了兩臺中國產的盾構機。這2臺機器將被運到新加坡去修地鐵。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是與德國美國並駕齊驅的盾構機製造傳統強國,反過來買中國的盾構機充分說明在盾構機製造上,中國製造水平及技術已經領先全球。
中國盾構機製造六大巨頭中,僅中鐵裝備一家的盾構機曾經的訂單就達到868臺。2017年和2018年,中鐵裝備的盾構機產銷量都是世界第一。不光是產銷量巨大,全世界首臺馬蹄形盾構、全球最大的矩形盾構等等最先進技術和產品都來自中國。
中國僅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實現國產盾構機從最初的低端模仿,發展到了全球領先的技術。中國的盾構機在20年內實現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並佔據及實現全球三分之二盾構市場的逆襲。
十一、晶片設計:中國華為的麒麟,龍芯等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晶片產品。特別是華為公司的麒麟晶片已經走在了全球前列。已經上市的麒麟990手機晶片是7nm工藝,代表了目前最先進的設計工藝,晶片的設計能力絕對是世界一流水平。由於晶片製造環節之前依靠臺積電,因此,未來能夠補上這一短板,中國的晶片從設計到製造,都完成歷史性逆襲。
十二、超大型造橋技術。中國是造橋王國,擁有「世界橋梁博物館」的美譽。其中杭州灣大橋和港珠澳跨海大橋是經典之作。港珠澳大橋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建造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被英媒《衛報》稱之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港珠澳大橋榮獲「2020年國際橋梁大會(IBC)超級工程獎」。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裡程最長、沉管隧道最長、壽命最長、鋼結構最大、施工難度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科學專利和投資金額最多的跨海大橋;大橋工程的技術及設備規模創造了多項世界記錄。
人民網評論說: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極大縮短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間的時空距離;作為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的裡程碑之作,該橋被業界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港珠澳大橋僅代表了中國橋梁先進水平,更是中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
港珠澳大橋實施了300多項課題研究,發表論文超過500篇(科技論文235篇)、出版專著18部、編制標準和指南30項、軟體著作權11項;創新項目超過1000個、創建工法40多項,形成63份技術標準、創造600多項專利(中國國內專利授權53項);
先後攻克了人工島快速成島、深埋沉管結構設計、隧道複合基礎等十餘項世界級技術難題,帶動20個基地和生產線的建設,形成擁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建立了中國跨海通道建設工業化技術體系。
十三、巨型水電站建設技術: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代表世界水電技術的最高水平。三峽水電站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和清潔能源基地,也是目前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
三峽水電站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2335米,總投資954.6億元人民幣,安裝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2012年7月4日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2020年8月,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已在長江上遊形成,三峽水利樞紐迎來建庫以來最大洪峰,已開啟11孔洩洪。
三峽廣場創造了許多世界奇蹟:
1、三峽工程從首次提出到正式開工歷經75年,是世界上歷時最長的水利工程。
2、三峽工程從四十年代初勘測和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全面系統的設計研究,歷時半個世紀,是世界上前期準備工作最為充分的水利工程。
3、三峽工程受到國內外最廣泛關注,是迄今唯一的經過我國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和投票表決的水利工程。
4、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消減洪峰流量達每秒2.7—3.3萬立方米,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為顯著的水利工程。
5、三峽水電站總裝機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846.8億千瓦.時,是世界上最大的電站。
6、三峽水庫回水可改善川江650公裡的航道,使宜渝船隊噸位由現在的3000噸級提高到萬噸級,年單向通過能力由1000萬噸增加到5000萬噸;宜昌以下長江枯水航深通過水庫調節也有所增加,是世界上航運效益最為顯著的水利工程。
7、三峽工程包括兩岸非溢流壩在內,總長2335米。洩流壩段483米,水電站機組70萬千瓦×26臺,雙線5級船閘+升船機,無論單項、總體都是世界上建築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8、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建築物,混凝土總量近2800萬平方米。主體建築物土石方挖填總量約1.25億立方米,鋼材59.3萬噸(金結安裝佔28.08萬噸),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9、三峽工程深水圍堰最大水深60米、土石方月填築量170萬立方米,混凝土月灌築量55.4萬立方米,年澆築量達543萬立方米,年工程量和月工程量都突破世界紀錄,是水利施工強度最大的工程。
10、三峽工程截流流量9010立方米/秒,施工導流最大洪峰流量79000立方米/秒,是世界水利工程施工期流量最大的工程。
11、三峽工程洩洪閘最大洩洪能力10萬立方米/秒,是世界上洩洪能力最大的洩洪閘。
12、三峽工程的雙線五級、總水頭113米的船閘,是世界上級數最多、總水頭最高的內河船閘。
13、三峽升船機的有效尺寸為120×18×3.5米,總重11800噸,最大升程113米,過船噸位3000噸,是世界上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升船機。
14、三峽工程水庫移民最終可達113萬人(2009年底),是世界上水庫移民最多、工作也最為艱巨的移民建設工程。
十四、太陽能發電技術世界領先:德國原來利用太陽能發電並提供給55萬個家庭用電,是太陽能發電領域裡的世界冠軍。但其世界記錄在2016年底就被中國取代了。就發電量而言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國。
中國國家能源局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向可再生能源領域追加投資3610億美元,將非化石能源燃料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升至20%。日本及德國等發達國家也在增加綠色能源的使用,但增長速度趕不上中國的速度。中國在全球光伏市場上也處於主宰地位。
中國在全球薄膜太陽能行業處於領先水平。比如砷化鎵組件和銅銦鎵硒組件在光電轉化率方面又打破了三項世界紀錄,遠遠超越美國,某些媒體報導說中國的薄膜太陽能技術領先全世界5-10年的水平。
全球最大漂浮式太陽能電站坐落於安徽省淮南市的一個已廢棄煤礦開採場的水塘上,共安裝了166000塊面板,規模高達40兆瓦。
太陽能發電技術相較於水電、火電等技術,具備更多的優勢。中國目標是到2050年2/3能源來自太陽能等清潔能源。
十五、生物燃料技術:中國在生物燃料技術全球領先。包括秸稈生產乙醇、丁醇,節約糧食,拓寬能源應用範圍。
生物燃料,泛指由生物質組成或萃取的固體、液體或氣體燃料,可以替代由石油製取的汽油和柴油,是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方向。所謂的生物質是指利用大氣、水、土地等通過光合作用而產生的各種有機體,即一切有生命的可以生長的有機物質。它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不同於石油、煤炭、核能等傳統燃料,這些新興的燃料是可再生燃料。工業、農業、林業、一般家庭製造出的可生物分解的產物都可以作為原料。
生物燃料被認為有汙染少、可再生等優勢,受到全球各國的普遍關注。我國有豐富的非糧生物質資源有待開發利用,除了有農作物秸稈、甜高粱、木薯、紅薯外,還有甘蔗、甜菜、芒草、柳枝稷等。
中國的甲醇汽車技術世界領先,產業化規模居世界第一位。中國的甲醇燃料應用技術和規模居世界首位;中國的二甲醚產能和燃料應用規模居世界首位
十六、核電技術。中國的核電技術處於世界水平!比如中國的華龍一號」是由中國兩大核電企業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廣核集團在我國30餘年核電科研、設計、製造、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基礎上,根據福島核事故經驗反饋以及我國和全球最新安全要求,研發的全球先進的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技術。
據之前新華社倫敦消息,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隨著中國在核能發電領域的發展,未來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核能國家。美國金融新聞媒體援引比羅爾的話說,當今全球在建的核電機組約有三分之一位於中國。比羅爾估計,到2030年中國就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核能國家。
按最新發布的《中國的核安全》白皮書,中國目前正在運營的核電站為47臺,居世界第三,在建核電站11臺,居世界第一,核電發展水平整體來講比較穩定中國目前已擁有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先進堆型。
中國是世界上六大核電大國之一。中國目前在研究四代堆型技術,清華大學主推的是高溫氣冷堆,石島灣核電站是高溫氣冷堆的一個示範項目。而中核集團主推的是快堆,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已建成了中國實驗快堆,徐錸院士是該項目的主要推動者,堪稱中國快堆第一人。
中國在第四代核電方面,高溫氣冷堆技術已成熟,示範堆在清華大學,商業堆在山東在建。中子堆核聚變示範裝置都已建成。伏波堆在研究階段。中國核電技術,已處於世界前列,未來超越美國勢在必得
十七、雲計算技術:國際知名諮詢機構Gartner之前發布了雲廠商產品評估報告,在雲計算大類中,阿里雲以92.3%的得分率排名第一。在存儲和IaaS基礎能力大類中,阿里雲位列全球第二。
國際知名調研機構Gartner在2017年全球雲計算排名,幾乎全是美國企業的天下,其他國家企業只能遠觀。全世界第一次看到了中國企業阿里雲的身影。令人振奮的是,歐美城牆被衝破,阿里雲還一舉殺入金鑾殿,拿下全球前四,與亞馬遜、微軟、谷歌一決高下。更沒人想到的是阿里雲一出現就是巔峰,把IBM、甲骨文等國際巨頭甩在身後。
作為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華為在雲計算領域具有領先的技術水平、全球化的運營能力和世界級的品牌影響力。
十八、物聯網技術:無錫是中國物聯網的中心,無錫是世界物聯網大會的永久會場。中國的物聯網不但發展迅速,而且從網絡到終端,從技術到應用,從產品到服務,都已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副所長、中科院物聯網中心主任陳大鵬說,每一個物聯網連接的耗電量都微不足道,甚至低於1毫瓦,但如果將連接數乘以100億,就可能達到三峽水電站的發電量規模——按照華為的預測,只需要7年,在2025年,全球物聯網連接的數量就有可能達到350億比如物聯網中心。
在中國無錫積聚了中國科學院15家共建研究所的力量,建立內部研發單元19個,成立企業16家,團隊規模達758人。
十九、高速鐵路技術,中國高鐵技術是處於全球第一水平。中國高鐵曾經實現了列控核心技術的「三個100%國產化」,為中國高鐵裝備「中國大腦」。比如中國通號攻克了高速鐵路列車運行控制這一核心技術,實現了系統平臺及關鍵技術100%國產化、核心軟體100%國產化、成套列控裝備的100%國產化,打破了列車運行控制核心技術長期被國外跨國公司壟斷的局面,能夠對西方技術和裝備進行全面替代。
再比如中國引人注目的復興號在一些核心技術上:包括高壓技術、牽引技術、制動技術、輔助供電技術、車上故障信息、控制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和顯示技術等等,這些技術復興號不僅實現了完美的集合,而且突破了國外的封鎖,逐漸形成我們中國自己的標準體系!
值得一提的,復興號在使用壽命上比之前的和諧號大大延長了10年時間,可達到40年的使用壽命!復興號的安全控制系統實際上向上提升了一個檔次,假如列車出現異常,或者遇到地震、或遇到惡劣的天氣,動車不需用人工操作,可以自動降速限速來保證動車組的安全,所以,這些進步及努力都是向百分比國產化挺進。
二十、超級稻及其他農作物雜交技術。超級稻被世界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袁隆平院士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
比如2016年7月20日在興寧經過專家組實割測得早稻平均畝產832.1公斤,加上本次實割產量,實現雙季超級稻年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袁隆平,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 人。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中國發明協會會士。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獲得沃爾夫農業獎 ,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獲得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8年當選中國發明協會首屆會士 。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並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
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共和國勳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