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吸收一切的熱情,代替我們追星暗自竊喜|橫尾忠則專訪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鄭衍偉 理想國imaginist

橫尾忠則,攝影:pengyu

橫尾忠則(Tadanori Yokoo):日本平面設計師、藝術家。設計作品以拼貼、迷幻、波普風格為人所知,有「日本的安迪·沃霍爾」之稱。

他不僅在各類平面作品中展現驚人的創造力,還曾在大島渚的電影《新宿小偷日記》中擔任主演,與細野晴臣一起製作唱片,是1960-1980年代日本前衛、自由的藝術氛圍的濃縮。

三島由紀夫評價他的作品非常無禮,「簡直是將我們日本人內在某些無法忍受的東西全部暴露了出來,讓人憤怒,也讓人畏懼。」

他以自傳《海海人生》,回顧自己波濤洶湧般的人生,也是那個躁動年代的青春紀事,迷亂、自由、激蕩人心。

中文版《海海人生》譯者鄭衍偉,引介翻譯了手塚治虫、草間彌生、三田紀房等藝術家作品,這次,理想國特邀鄭衍偉專程採訪橫尾忠則,聽聽這位85歲野生藝術家的故事。本文由Lens首發。

專訪橫尾忠則

文 | 鄭衍偉

橫尾忠則工作室,攝影:pengyu

1.

用拼貼的方式組建人生

橫尾忠則打開日記的時候,表情看起來仿佛自己寫了什麼也不記得了。70年代至今,他以日記形式集結出版的書超過10本。原本只是好奇自傳的細節為什麼可以那麼栩栩如生,我隨口一問,病中的他就從層層迭迭的信封、印刷數據、贈書和包裝袋下變出一本《橫尾忠則日記人生1982-1995》。

「日記啊,從1970年開始我就持續一直在寫。所以,已經49年了。」

橫尾忠則潛在其實是個浮誇愛現的人嗎?採訪團隊反應不及,恍恍惚惚記得今天他還生病,他已經開始隨手翻揀有趣的畫面。這是一本神奇的複製品,基於B4大開本的日記原稿掃描印刷,字跡、神社參拜靈籤、名片、剪報、合影、手繪速寫......每頁都像是抽獎一樣,不知道會出現什麼內容。這種訊息爆炸的風格,沒想到從他迷離豔麗的海報設計、繪畫拼貼一路蔓延到日常生活。

「譬如像這一年......這是哪年,全是照片。當天遇到的人我會全部拍下來,有名的人,一般的人,總之遇到的人我都有拍。」

橫尾忠則在工作室,攝影:pengyu

橫尾忠則頂著米灰貝雷帽,火紅帽T綴著 BEAVER ROOTS的白色大字,over size往身上一裹,讓他顯得清瘦。雖然眼袋耷拉倦意,聲音卻清朗明晰。這一輩子,他不知道已經經歷過幾千次訪談,比起草間彌生準備標準答案在人前扮演自己,橫尾的做法是把自己的生活變成散彈,在你提問之前,他就先用無窮無盡的現象一槍把你炸飛。正當我們起鬨某頁出現UFO,橫尾不經意指指每頁的年份:

「這個是十年間的一個集合。你看這頁是1992年,這頁是1985年對吧,5月31,6月1日,雖然每天的日期是連續的,但是年份全部是亂序。從這十年篩選每個日期所發生的趣事,連綴成一本書。」

日記的本質,有點像是照片定格捕捉某個此時此刻,順著時間演變一天一天累積,留下自己的大數據。日後回顧,仿佛也可以依據時間先後,倒帶喚醒當時的淚水和勇氣,發現原本還有這樣一個自己。然而這本書追求的,卻是重新打散生命的片刻,讓這些脫離脈絡的紀錄拼貼出新的現實。這時候,我才發現,這本超越常識的「日記」暗示了橫尾如何體驗世界。橫尾忠則隨手一抓,26億1748萬秒的時光從指間奢侈溜走,他無法確認現在的沙沙聲是哪一粒。

這是我們第一次見面。

2.

充滿玩心的野生大師

事前email往返的時候,我還是覺得整個企畫不大真實。8年前繁體版出版,9年前定稿,回顧大師59年前的青春,感覺像是上一個世紀的事。如今自傳《海海人生》在中國重新面世,借這個機會探訪現在的大師,或許比什麼都珍貴。

身為寺山修司、貓王、伍迪・艾倫、楳圖一雄、大江健三郎、茱莉・安德魯絲、高畑勳、或者太空人尼爾・阿姆斯壯的同輩人,對於華語世界來說,大家對橫尾忠則及其作品的記憶定格在他30~40歲,像是翻開設計史才會見到的一個名字。他人生新增的歲月究竟更新了什麼,仿佛一條不曾被點開的連結。沒有人知道畫面讀取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橫尾忠則製作的日宣美展海報

想要捕捉野生的大師,如果有機會見上一面就好了。模糊的願望不知不覺之間,從簡單索取歷史照片、自序和籤名落款,變成專訪。但就在原定日期前三天,我接到了事務所的緊急電話。

「老師生病了,有沒有可能延期,或者縮短採訪時間呢?」

「即使沒有辦法完全正式採訪,因為製作人員都已經準備出發,假使沒有任何材料也很難交代,能不能讓我們先去現場和老師聊聊,見機行事呢?」

結果到了現場,橫尾忠則說話一直在表面兜圈子。

譬如,回顧過去,橫尾忠則經歷的60〜80年代經常被當成日本創作界的黃金年代,就他看來,80年代以後的世代,最大的變化是什麼?他說:「從一歲到十九歲這十幾年間,我的人格和性格基本上就已經塑造完成了。等到了二十歲,接觸到了很多外部的信息,但這些東西,其實並沒有對我的作品產生本質影響。」

橫尾忠則為自己設計的海報,在海報中,橫尾以手持玫瑰花的形象上吊自殺。《TADANURITOKOO》1965

又譬如,橫尾在自傳多次提到自己當年追求前衛,對抗主流現代主義美學,提出很多宣言,向大眾展示自己的看法,問他怎麼回顧當時的自己,他說:「.....有這回事啊?」

安慰一下自己,橫尾忠則其實不是不做自我分析,他只是還沒有切換成為精神勞動狀態。先前他費時3年,走訪9位同為80(歲)後創作者編了一本《創作&老年》對談集,試圖探索身體老化和創作的關係。2019才過完年,又在個人推特為個展發布「公開製作宣言」振臂疾呼:「公開製作當下,腦袋成為黑猩猩。肉體是運動員。畫作則是體力勞動。追求理想的畫作,畫家必須成為體力勞動者。批評家則專心致志面對體力勞動的作畫成果。這樣最好。」

《橫尾忠則遺作集》封面,1968

橫尾忠則描述自己身體如何影響創作的時候非常來勁,讓人覺得他選擇性回答,和生病好像沒什麼關係。

「畫家其實很像是體力勞動者。我寫小說的時候會成為精神勞動者,思考模式會切換成為大腦驅動。畫畫的時候呢,則經常會先把大腦擱置在一邊,不怎麼思考,只靠身體反應。如果不是這樣,心中想著可以畫出好作品,一邊思考一邊畫,這樣會很無聊。可是寫小說或隨筆,畢竟需要使用語言,不思考就沒有辦法進行下去。」

其實他說的並沒錯,視覺和聽覺的創作者,更多時候依賴的是感受世界的本能反應。原本想要捕捉野生的大師,現在真的遇上了,反而開始頭疼。

1963 《朝日啤酒》海報。製作這個海報時,因為不滿客戶的怠慢,他把客戶給揍了

眼前看不出病容的老人,其實正在利用健談的氣氛轉移話題嗎?就像他隨機變換年份的日記那樣,你以為他毫無保留,其實他只給你隨機數生成的現象。今天大師不想在青春時代停留,採訪團隊一隻眼直直盯著他的瞳孔,捕捉皺紋之下細微變幻的表情,一隻眼掃描磯崎新替他打造的畫室,追蹤來不及收拾的真實感。

對於大師來說,幾十年來反覆回顧,懷舊可能已經像是背書。想想自己二十年前的生活都不一定記得仔細,追問大師五十年前的往事,或許只是粉絲的一廂情願。採訪開始之前,橫尾借著病情問候的話題聲明自己現在聽力退化,現在看電視沒有字幕的話,他根本不知道在說什麼,如今想來,真是江湖高手。如果這個世界充斥雜音,遇到不想回答的話題,也可以直接當成沒有聽見吧。和媒體過招數十年,他知道什麼時候應該開口,想要讓他把採訪當一回事,開始使用大腦,必須和他距離更近才行。

可是坐在他面前,過往的文字印象像是觀音座蓮的葉片霸道生長,一層一層分割我們的視線。

接受越來越不靈光的聽力加持,大師內心無比寧靜。橫尾忠則感覺到我身後無始無明的光暈七彩奪目,看見三千大千世界的嘴唇在他畫布上緩緩張開。神遊的意念蠢蠢欲動,再問一題,他就要前往極樂世界。

如果橫尾忠則成為黑猩猩,那我們就要變成長臂猿。託他生病的福,原本連事先前往現場勘景都不被允許,如今可以另約檔期正式拍攝。試著讓大師更自在,像是他那幅拼貼經典《Operation》那樣開天闢地撕裂胸膛打開他的心,我們還有一次機會。

3.

宣揚自我是件羞恥的事

「安迪沃霍爾的魅力,他的人氣本質,我覺得說到底就是大家會問『安迪沃霍爾是什麼?該怎麼定義他?』譬如說,李奇登斯坦到底是什麼,就沒有人會感興趣。我覺得李奇登斯坦的作品比沃霍爾更震撼,然而沃霍爾是超級巨星,被擁戴為Mr. Pop Art。年輕世代會受他的生活風格和思考方式影響,可是抱歉說一句,我不覺得有人會想要模仿李奇登斯坦的生活風格,想要見到他本人,或者是偷窺他的家族成員等等個人隱私。」

坐在東京國立國會圖書館等待典藏調閱的時候,我開始打量出現在圖書館的人們。翹腳脫鞋坐在計算機檢索區專注作業的上班族,洋裝上披著針織衫興致昂然捧著漫畫的知性女子,腳踏足袋木屐一頂光頭飛鼠褲的浪人,淹沒在大部頭雜誌合訂本當中逐條抄錄筆記的中年女性.....

橫尾忠則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呢?他像發誓一樣為自己人生的每個重大轉折發表宣言;青年時代仿佛網紅週遊在東西方流行藝人和前衛藝術家的圈子當中;而立之年成名後轉入藝術領域,和世界稍微拉開距離⋯⋯

接受採訪的橫尾忠則,攝影:pengyu

搜索橫尾忠則的關鍵詞,數據總共有1318筆。寧靜的空間中,翻揀書本的叩叩聲,遠方腳步的喀喀聲,掀動書頁滾轉滑鼠的唰唰聲像是讓人安心的節奏那樣,帶我進入沉思。就在點開二十年前某篇對談的時候,橫尾上面這段話讓我猛然回神,仿佛發現通關密語。

抬頭一看,取書區上方日語和拉丁文大字刻著:「真理使我們自由。」

第二次前往工作室的時候,路上處處櫻花盛開。負責窗口德永小姐特別叮嚀採訪小組不要早到,大家克制地在門口等了十幾分鐘按電鈴,沒想到竟然是橫尾忠則跑來開門。老師是否可以移動座位呢?設置攝影之東西可能要移動一下,畫具和茶几擺到哪邊才好呢?小心逐步和工作室人員確定細節的時候,橫尾老師建議坐在他的書牆前面取景,好不容易坐定,第一句話就是:「會不會拍到我的腳?」他穿著鮮豔的拖鞋,怕入鏡穿幫,靦腆的表情惹得大家都笑了。

「我從小就是獨生子,也沒有兄弟姐妹,在學校也就是只是和班主任、幾個朋友交流。出社會以後,也是從鄉下老家出去神戶闖蕩。對我來說,神戶就是大城市了。我就覺得自己和人家城裡人沒有什麼共同點,講話鄉音也很重,特別害羞。」

一九六◯年上京之後,關西腔也讓橫尾感覺自卑。「來東京的時候變得沒法說話。雖然意思聽得懂,可是音調都不一樣。東京話總而言之,比較多理論抽象概念,比較難。關西不太會說這麼難的事,語言比較偏搞笑,像吉本興業那些人都是關西的。」連進了日本設計中心,被眾多前輩包圍,他依然覺得不知道怎麼進行自我表達:

「我真的是從小就幾乎不做自我推銷。我覺得自我推銷真的是一件非常難、非常痛苦的事,整天『我覺得』『我認為』那樣從自己出發,從小完全不會那樣。身為獨生子,父母也都年紀比較大,比起出去玩,更多時間是待在家裡,所以真的是不知道要怎麼凸顯自己,感覺在還沒學會怎麼做的狀況下就成為了大人。當時到城裡前輩很多,和自己同齡的夥伴也不少,我覺得大家都比我要有才華。我一直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不管遇到誰,我都可以吸收他對自己的影響。所以,想成為像是這樣的人、和別人做比較、和別人競爭等等,我比較沒有這類的想法。」

年輕時的橫尾忠則

橫尾忠則從來沒有想過長大一定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是單純喜歡畫畫。沒有接受過學院美術教育,機緣巧合經由報社踏進廣告圈,青年時代一舉登上藝壇和流行的巔峰,對於橫尾來說,這些經歷其實也是巨大的文化衝擊。他在1970年出版的自傳性散文集《逃向未完成(未完への脫走)》全書第一段就這樣說:「我總是透過身體力行思考設計這件事。這是有原因的。首先,我不是為了設計而生活。僅僅是為了生活才偶然投身設計。也就是說,我要生活並不是非做設計不可。我成為設計師,單單只是意外。」他享受時代隨機變化的引領,也承認自己的創作經常受到外界的觸發影響,既像協作又像賭博。

年輕時的橫尾忠則

「本來就不怎麼喜歡自己。現在的自己呢,雖然也談不上討厭,但是總覺得還有另一個不一樣,陌生的自己,在我心中待命。仿佛蟄伏在那,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冒出來。就這個意義來說,自己一直不停地在變化。現在覺得『我是這樣』,並不會讓我認定『嗯,這個就是我』,想要見識『未知的我』這種念頭反而更加強烈。所以,我不會過度執著,不會依循自己的意念,反而會先體驗沒有經歷過的事物。一邊擴大自己的可能性,一邊拋棄過去的自己,我對這比較感興趣。」

直到83歲,橫尾都還期待變幻成不同的自己,從創作風格,身份認同,到展現在人前的形象.....數十年來,橫尾在很多地方都提過類似的概念。除了害羞與自卑,創作的探索,或許也包含著大眾所惦記的「橫尾忠則」,並不一定是當下的「我」吧。

「我做了二十年的平面設計,但後來畫了三十五年的畫,畫畫時間更長。其實從事平面設計的時間很短,歐洲和美國突然之間一舉成名,結果平面設計變得非常受歡迎。可是對我來說,其實那個階段已經結束了。」

《都市與設計》 1966

披頭四樂隊海報1972

《國際特赦組織》1977

4.

精神的原點永遠是通俗文化

摸索「橫尾忠則到底是什麼」的過程中,我在國會圖書館偶然發現1961年他與兩位設計夥伴替JAL(日本航空)做的企業識別提案。只要想想荷蘭設計師在1963年替KLM(荷蘭航空)全面導入企業識別的創舉,就會知道他們當年的嘗試和全球設計先鋒同步。可是,只要看一眼這些由網格和無襯線字體建構的設計稿,你立刻就懂,為什麼橫尾會覺得現代主義設計無聊。即使他後來拿下重要的日本ADC獎,他還是覺得自己和田中一光那些聽現代爵士、引用文學藝術史、談設計哲學的學院派知識分子設計師隸屬於不同的世界。身為鄉下人,他的原風景是自然,是媽媽膜拜的神佛,是老家和服店的紋樣,是漫畫,是少年冒險小說,是棒球,是電影明星,是流行歌謠,是忍者與劍豪。

主演大島渚執導的《新宿小偷日記》

我們問他什麼時候感覺自己可以獨當一面,沒想到他宛如直覺反應「現在也還沒有啊!」自己都笑了。他對影響別人也興趣缺缺,曾經受邀到藝術大學教書幾年,覺得並不有趣。「其實要爬到哪個位置,為了一個什麼標準,那種目標、目的之類的,我都沒有。如果心中有這種目標……日語裡面有一個詞叫『大義名分』,我沒有這種目標。『無欲』的狀態是最好的。這或許是我透過禪體會到的教訓。禪是教你不要去欲求什麼,什麼都不想要也是可以的。你所需要的東西會在你需要的時候出現,這是禪的思想。因為我原本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自然而然就理解承接下來。」

橫尾老師說起學禪的初心,自己都忍不住笑。「以前不是出國嗎。紐約那邊有些朋友,也見到各式各樣的知識分子。結果因為我是日本人,所以大家劈頭蓋腦問我一堆關於『禪」的事。聽他們一說,每個人都比我還懂。我沒有怎麼接觸過,什麼都不曉得。為了和外國那些知識分子對話,我回顧自己身為日本人的身份,還有自己和西方思想的差異,才突然覺得學禪好像更能和他們交流。所以回日本以後,我花了一年時間輾轉在各個寺廟學禪。其實參禪的時候呢,淨是『腳好痛』『腰好痛』『哎呀好想睡覺啊』這種心情。但是結束之後,經過兩年、五年、十年、二十年的時間,親身體驗的禪修在自己的身體裡面佔據了『空間』。至今都還是對我很有幫助。我覺得一個好的影響是,帶來了『不要思考』的智慧。大家成天呼喊『好好動腦想一想』,可是我在修禪的時候,真的體會到『不要思考』這件事的重要。我覺得直覺、感受,這類經由身體的體驗,比思辨性的語言啦、概念啦,比思考蘊含著更重要的內涵。追究那個究竟是什麼,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形容,對我來說,那種不可理喻非常重要。最極致的就是進入什麼都說不出、聽不見的瞬間,妙不可言。都是自己赫然發現:就是現在。」

為山口百惠的唱片《不死鳥傳說》設計封面

對於橫尾忠則來說,雖然人生是由未知的即興演出所組成,可是他其實一直在自問「橫尾忠則是什麼」。少年站在西脅的田野當中,遠遠望著都市、印度、流行、與文明。他跟著日本戰後崛起一起高速成長,混跡駢肩雜沓的東京,清楚知道自己和其他人不太一樣。或許就是因為他這種局外人的心情,讓他保持赤子之心。玩在一起很瘋,卻又好像可以隨時抽身袖手旁觀。創作像是他的一種感官,是他吸收整理無意識的過程,而不是細緻規劃的成果。所以他會留意到安迪・沃霍爾一旦宣告自己是普普藝術家,進入純藝術圈之後,就悉心抹除自己身為插畫家的過去。可是他卻結合自己的海報和廣告背景,杜象現成物的概念,還有當年不登大雅之堂、對他卻無比親切的民間元素一腳踏上雅俗的邊界。

攝影集《薔薇刑》1969

「不論美國,還是歐洲,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與美術(painting art)之間都是涇渭分明。兩邊的人也不會交流。可是日本這條線就非常曖昧。」

回顧自傳,還有五十年來橫尾的採訪對談,最有趣的是他在不同年齡階段會對不同關鍵詞懷抱疑問,試著去定義自己的思考主軸,像是一種自問自答。當我們面對大師,傾向蓋棺論定去尋找他的人生主題,可是同樣的問題,過了十年二十年,人的狀態和想法出現翻轉本來就是理所當然。只要活著,就會不停改變。或許為了不要被世界的浪潮衝走,橫尾像是對自己發誓一樣,在每個「現在」替自己總結發表宣言,就這樣創造出各式各樣的我。

「我並不覺得所有的自我都已經開發完成,覺得自己內部還有無數的我。藉由各式各樣的遭遇、出訪、和接觸,未知的自我就這樣被激發出來。那個當下才會驚訝發現『咦?這是我嗎?』看到符合人設的自我並不稀奇,看到內在竟然出現前所未見的我才會震驚。遇到這種狀況,我都會自問『自我到底是什麼啊』『所謂自我這種東西是否根本就不存在啊』,雖然大家都說有,說不定根本不存在。所謂人格,不是做這個行不通,做那個比較好的問題,不管你做什麼都在那,沒有辦法二元對立去想,和喜不喜歡無關。」

橫尾忠則玩票性質的個人唱片《歌劇、歌唱橫尾忠則》的封面原畫,該唱片因為印製了彩色圖畫,而被稱為世界第一張彩色唱片 1969

雖然老師談了很多生命順其自然,可是我問老師,這種自我探索,是否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欲望呢?

「問得好啊!」竟然被稱讚了。

二十幾個安迪・沃霍爾聚在橫尾忠則背後盯著我們。一段時間不見,橫尾老師的畫室又變了個樣,幾十幅畫佔滿牆面全是沃霍爾的臉。

請教老師之後更讓人困惑。「這是以我的童年或者少年時代作為主題的新系列。」安迪・沃霍爾雖然大他八歲,可是什麼時候和橫尾的童年扯上關係?

「戰爭、二戰終結、麥克・阿瑟到來.....我就是從這裡開始認識美國。就像這樣,我把一系列的元素都融入安迪・沃霍爾的形象。這樣的畫四五十幅轟然排開,畫面當中可能會看到麥克・阿瑟元帥的肖像,可能有北齋的富士山,可能有美國電影《金剛》或《泰山》,這些都是我小時候的文化體驗,我把這些自己想要表揚的文化英雄噗滋噗滋放進畫裡,乍看好像全是安迪・沃霍爾,可是仔細一看,會發現畫面裡面隱藏著金剛等等各種東西。」老師洋洋得意,笑得像個淘氣鬼。

橫尾忠則畫的森山大道和大衛·林奇

進入二十世紀之後,當代繪畫漸漸不追求再現這個世界的形象,即使畫的是眼前的山水、人體和靜物,經常也是透過筆觸或造型的轉化,呈現作者的心象風景。橫尾忠則也不例外。不論創作的是平面設計還是油畫,橫尾都會把代表自己的象徵元素放進畫面。可是他的特別之處在於,他經常會把身旁的真人、照片、或者流行符號直接複製到畫面上,讓我們感覺作品和作者的真實生活之間幾乎沒有距離。這種作者和創作素材的關係,反而比較像是攝影。

橫尾忠則畫的北野武

「現在畫安迪・沃霍爾,重點並不是安迪・沃霍爾,而是小時候的經驗。是在畫安迪・沃霍爾的過程中,不斷植入各種事物。沃霍爾不是主題,主題是童年。」

橫尾忠則工作室,攝影:pengyu

5.

在超現實的海洋中捕捉真實

橫尾在很多地方提過自己創作的起源來自臨摹,小時候並不會信手塗鴉。從五歲惟妙惟肖摹寫繪本裡的宮本武藏,到後來參照亞蘭・德倫或高倉健照片畫時尚插畫,細密描寫和觀察能力一直是他的特長。引他入行的前輩,設計大師田中一光曾經這樣評價他:「他偏向繪畫,可是勤勤懇懇刻下去就會出現符號化的線條,帶著一種想要把一切事物都描下來的固執。他跳脫自己對光影或特定主題的依戀,拓展了自己的描寫能力,像是攝影機不分青紅皂白一樣快,就這樣貪婪地啟動了橫尾式的自動書寫(Automatism),像是複製一樣。從正規設計的觀點來看,可以說他以插畫造型的定位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世界。」

中年時的橫尾忠則

原來橫尾那種畫面毫不留白,訊息爆炸,複製流行元素的創作原點,起源於他想要捕捉一切的衝動。回顧他的出版紀錄,早早成名的他三十出頭就開始將日記、對談、零碎刊登於各種報刊雜誌上的文字集結出版。書上一條一條標明幾月幾號出自什麼媒體,就算雜誌只登一句話也原樣刊登,從炸餛飩的步驟到得獎感言全部一字不漏。翻開它第一本日記隨筆合集《一米七十釐米的藍調(一米七〇糎のブルース : 橫尾忠則日記)》,單就1969年,就收錄了140幾則。仔細觀察刊登的媒體,除了典型的設計藝文、婦女時尚等報章雜誌,更出人意外的大概是他還替《高校英語研究》、《高一課程》、《新宿Play Map》等等撰文。透過《橫尾忠則遺作集》和《橫尾忠則全集》出版,他的朋友高橋睦郎、和田誠等人更是早早就開始在幫他做人生紀錄總結,整理出生至三十餘歲的個人年表和家族回憶。

更讓人震驚的是,隨著年歲增長,橫尾忠則好像變成一座失控的巴別塔圖書館,試圖全面收錄三次元、第六感、前世與來生。

「我會在日記記錄自己的夢,通常不會去區分夢境和白天清醒的狀態,對我來說夢境也是生活,怎麼說呢,一直是兩相混雜來寫日記的。」

我的世界突然停止運轉,橫尾手中26億1748萬秒溜走的時光霎時收回他的掌心,散落的線索觸動連鎖反應。對於橫尾來說,人生的一切都是素材,他的日記和他的作品似乎並沒有那麼清晰的界限。就文學的世界來說,波赫士早早就身體力行,把自己寫進自己的作品當中,和筆下的其他角色互動,跨越人生和虛構的邊界。可是橫尾忠則青春時期不太讀書,開始寫日記時,或許還不認識阿根廷的盜夢偵探。

「夜晚夢到的是無意識的世界,雖然和白天的意識世界不同,但我內心是把它們合在一起看待。不光是晚上做的夢,也有我自己內部的思緒,怎麼說呢,比如說對於未來的憧憬,對於過去的回憶,這些事物都會被我放入畫中。所以雖然作畫本身是一種日常行為,但這些記錄下來的畫面或許受到了夢境的啟示也說不定。」

「這些感受可以說是創作的原型,當然會影響作品,反之,畫也會對我的人生造成影響。然後我平日的思考、行動、又進一步反映在畫裡面。作品和自我經常在對話。」

像是吞噬自己尾巴的天地輪迴之蛇(Ouroboros)那樣,橫尾忠則過生活,接著記錄、臨摹日常,像自動書寫那樣全憑腦海中的直覺本能把照片、愛好、眼見的一切畫下來,然後這些畫面又觸發他的生活,接著紀錄、臨摹日常.....無限循環。這是他體驗世界的方式。

那麼記錄夢境,臨摹自我意識沒有出現過的「另一種真實」,應該像是打開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吧。

「我記得自己第一次見到UFO是高中二年級。在河邊一棟三層樓建築屋頂。一開始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就看它發著光一直不停旋轉,我想要仔細觀察的時候,它就瞬間以非常快的速度橫越我的視野。回過神來,發現它已經位在很遠很遠的地方,飛上天空,進入宇宙。以前從來沒有遇過這種事。當時還沒有UFO之類的名稱,日本把它稱之為飛空圓盤(空飛ぶ円盤),對應flying saucer。

事隔幾年之後,大概有連續7年時間,我幾乎每天都夢到UFO。夢裡的UFO會出現外星人。不是電視中那種很可怕的外星人,而是更像西方人的美青年、美少女,想要招待我去UFO的星球。這些事我很少跟其他人說,和我平常日常生活完全不同,是夜晚夢中的體驗。就這樣,晝夜兩個世界在我內心成形。那邊是夢境的世界所以是假的,這邊才是真的,可是在我心中我是把這兩者合而為一,這些體驗對我的創作很有幫助。不是用理性現實的方式做思考,而是孕育出一種從高空直覺眺望世界的視角。假使要向別人描述這種感受,別人完全接收不到,大家只會覺得你腦袋有問題。」

有那麼一個剎那,我覺得自己無法判斷這個世界什麼是真是假。我懷疑現在是否是2019年,自己是否真的坐在東京的畫室裡面,面前的人是否真的是橫尾忠則。他說的是真的嗎?說到底,真實又是什麼呢?

橫尾忠則工作室,攝影:pengyu

6.

身體終究會變成作品本身

親身經歷超自然體驗和神秘現象一定無比震撼,把這當成是靈感來源很能理解,可是橫尾不只是把這些當成是偶然的奇蹟,他想要更多。他投入大量精力,想要獲得更多這樣的體驗。這五十年來,橫尾忠則做過很多不一樣的嘗試,試著接觸他所謂的「另一種真實」。他體驗過藥物驅動前所未見的感官,後來不想藉助藥物,也曾經努力透過冥想、瑜伽和禪修追求天啟。

是恐懼?是期待?是幸福?橫尾追求精神世界,探索自我這麼多年之後,到了這個年紀,他的體會是要讓自己真正打開。年輕的時候他不擅長寫文章,也羞於在人前說話,週遊那麼多圈子,接觸那麼多名人,除了粉絲朝聖的心情,他覺得真正的力量在於打開自己的心:

「我首先是對他們的工作感興趣,覺得他們做的事情有趣所以才開始對創作者感興趣,然後才會去見本人。對方呢,可能在我不知道的時候,也對我感興趣了。一拍即合,見面立刻變朋友。我經常跟年輕人說和本尊見面很重要,讀了書、聽了音樂什麼的,假使有機會就去見本人吧。一分鐘也好,不說話也好,見面那瞬間,這個人至今為止所有的人生經歷還有作品的訊息就會咻地進入自己的內在。當然自己要是開放的狀態,不開放的話也吸收不了。所以在我認識三島由紀夫之後,我就無法讀他的書了,因為真人遠比作品有趣。雖然他去世後我又開始讀。寺山修司也是,雖然他是詩人,但我沒讀過他的書,一本都沒讀過。透過交流,對方之前的人生,詩歌也好,戲劇也好都會傳給我,超越語言傳給我。」

三島由紀夫和橫尾忠則

難怪橫尾想要追求超自然的力量。他就像是可以吸收別人的內力一樣,透過體驗快速升級。田中一光就說,如果橫尾沒有經歷和各路菁英一同在日本設計中心工作這段異常寶貴的時期,他不可能這麼快就開始質疑現代主義設計。

「當然也有不認識我的人。像在西班牙去見達利的時候,和他的夫人一起大概聊了四個小時。可是我突然出現說自己是橫尾,對方根本不知道我是誰。因為他真的是只顧自己,根本就不看別人的作品。就像這樣,只要對他們的作品感興趣我就會去見。不一定要交談,從本人身上就會獲得巨大的衝擊。覺得達利很討厭,覺得很棒,自己會有自己的感受。是透過自己的肉身五官學習,而不是透過書本。這種身體習得的智慧,或者說是真實感非常強烈,所以我會叫大家儘可能去見本尊,不要害怕,畢竟對方見不見你也不曉得。」

橫尾忠則和列儂、洋子

我們問他,現在好像不像他當年那樣,那麼容易見到那麼多精彩的大師,可是橫尾不以為然:「現在是信息社會,想見的話,很快就會見到。但是見到以後並不能代表什麼。如果現在的年輕人可以懷抱那種無論如何一定要見一面的心情,那反而是好事。譬如說有人演講,去現場拿到籤名或者是用手機拍個合照就完了,那不能算是有見過。」

所以是要建立一種更個人相處的狀態嗎?我問。

「在見面的瞬間,哪怕是公開場合也可以轉化現場變成個人的空間,即使是正式會面,也可以用一種私人的觀點吸納他的思考或感受。」

我們異口同聲驚呼,這應該是一種特異功能吧!這種溝通技巧未免難度太高了。

「自己一定要記掛對方,對方也會響應,這是一種自然法則啊。」

對於科學理性無法證明的另一種真實,橫尾應該也是用一樣真誠的心情對待,所以他才能夠持續從所有的宇宙吸收能量,到了這個年紀創作還源源不絕吧。

橫尾忠則工作室,攝影:pengyu

橫尾這種吸收一切的熱情,像是少年的收集癖那樣,把自己真心在意的人事物聚集到自己身邊。他的海報和油畫當中,經常出現私小說式的時空拼貼,宇宙中漂浮的星球仔細一看,全是畢業紀念冊剪下來的同學的臉。童年玩伴成年齊聚的合照和結婚照,後來陸陸續續被他畫進油畫當中。費時數十年累積的全家福,他拿來玩影像合成,挑自己拍起來二三十歲的帥氣照片和青春正盛的兒子女兒並列。和筱山紀信合作近三十年拍攝的《記憶的遠近法》,他以自己的身份,或者扮裝成崇拜的角色,和童年恩師、曾經受到照顧的早年報社編輯、影響自己的少年小說家、崇拜的棒球員、合作的好友等等人生各個時期的貴人一一留念。一幅一幅回顧,讓人覺得心情非常複雜。他像是我們的窗口,代替我們追星暗自竊喜,令人羨慕又討厭。但是,看到他在偶像面前露出害羞、虛榮又天真的表情,又讓人想哭。

對他來說,創作仿佛也變成是一種藉口,不知不覺之間,他自己本人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

橫尾忠則的自畫像

我們問他,有沒有什麼作品完成之後,自己卻覺得失敗不滿意呢,他說:「基本上一落筆就啊,完了。不失敗不行。其實你不知道會失敗還是成功。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畫條在線去。之後呢,你可能會覺得這條線真礙事,要是沒有就好了,或者要是橫著畫就好了。然後你就擦掉、重畫、擦掉、重畫,偶然回過神來,畫就完成了。我就是要畫這個!對我來說沒這回事。其他的藝術家大家都會知道自己想要畫什麼,但我沒有,不是沒有,是缺乏意識。啊。不管變成什麼不都挺好的嗎。」

他眨眨眼,「進行的時候很有趣,完成就無聊了。」

(理想國特邀《海海人生》譯者鄭衍偉老師專訪橫尾忠則)

相關圖書

海海人生

橫尾忠則 著

橫尾忠則的作品,簡直是將我們日本人內在某些無法忍受的東西全部暴露了出來,讓人惱火,也讓人恐懼。這是一種多麼低俗而極致的色彩啊……一種無禮的藝術。

與那種向內部,再向內部一味彎折的狂人的世界不同,一個廣闊的、被嘲笑的世界橫亙在那裡。正是這種廣野,把他的作品最終變成了健康的東西。恐怖的共通性,潛藏在招魂社馬戲奇觀廣告的土氣色彩,與美國波普藝術可口可樂鮮紅容器的色彩之間,引爆我們內在那些自己儘可能不想看到的情緒。然而在沒有辦法被這鮮明色彩包覆的黑暗深處,似乎暗藏著某種嚴肅。

橫尾先生對於外部世界的關注,讓他的作品不至於變成狂人的藝術,他內在世界強韌的發條在驅動這些物質性的諷刺,並且對世俗進行著殘酷的處置。在那幽暗深處,不是一個不斷退縮轉向內心的瘋狂世界,而是一片遼闊而充滿訕笑的樂土。

——三島由紀夫

橫尾忠則代表著日本設計的另外一支脈絡,他絢爛而多彩,站在傳統日式極簡風格的背面,但又深深影響著日本設計。這種獨特的風格不僅源自日本庶民階級的審美也來自對西方藝術的吸收。在本書中,橫尾記錄了自我風格逐漸形成的過程。其中充滿了瘋狂、意外,以及驚喜。

1960年代到1980年代是日本文化領域最風起雲湧的時代,本書近乎跟隨作者的目光,觀看了當時豐富的文化事件。通過與各個領域創作者的邂逅,立體的藝術圖譜也被作者搭建起來。通過與他人的邂逅,一個人逐漸擴散到了一整個時代,展示出有趣的交往軼聞。

首刷贈送紀念海報。在諸多創作形式中,海報一直是橫尾設計作品的原點,也是他1960至1980年代最廣為人知的作品。隨書附贈提取橫尾忠則設計元素的概念海報作為首刷紀念。

原標題:《他吸收一切的熱情,代替我們追星暗自竊喜|橫尾忠則專訪》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張文宏最新英文專訪:武漢終於「解封」意味著什麼?
    張文宏教授最近接受CNGT World Insight節目專訪,談到了武漢解封。很可能讓自己在本地更加如魚得水,心想事成。這時候,門外王員外正慌慌張張的從外面跑了進來,一進門便把外面的們給關了上來。雖然一臉緊張的問道「兄弟,你剛剛所說我家是不是少了東西,你怎麼知道?」看到對方的表情,王大拿心中也是一喜雖然不知道對方的到底少了多少錢,但看到對方的表情就知道,肯定不少。
  • 螢火演講:他拍下20多個城市廣場舞,記錄粉絲瘋狂追星曆程
    劉關關在北京工作10年間搬了8次家,他總能在住所的方圓1公裡內看到廣場舞團體。即便是出差,他也能在酒店附近聽到時下最流行的廣場舞曲。有一次,在一個空氣重度汙染的冬日,劉關關並沒有見到廣場舞大媽。他上前和打桌球的大爺攀談:「今天這麼大的霾,廣場舞的場子都沒開,你們還出來打球,真有毅力啊。」大爺調侃說,「文藝界一向比我們體育屆『金貴』」。
  • 徐志摩,不僅僅是詩人和情聖,他還是個熱情洋溢的追星一族
    徐志摩粉絲追明星這樣的戲碼,在我們如今的社會已經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但在1920年代的中國,輾轉國內外追星的文化學者,非徐志摩莫屬了。他的追星段位之高,只可用仰視來形容了。據當時的同班同學鬱達夫回憶,徐志摩並不是那種死讀書的學生,他聰明、淘氣、頑皮,但他的學習成績總是全班之首,尤其文章寫得最好。這樣的徐志摩,在中學畢業之後並不滿足於刻板的按部就班。自1915年中學畢業,他先後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讀大學,但時間都不是很長,或許這些大學都滿足不了他旺盛的求知慾。
  • 橫尾忠則的《海海人生》:一位瘋狂藝術家和他的天才朋友圈
    那是個前衛的年代,是自由且躁動的年代,橫尾忠則邂逅了一個個與他一樣才華橫溢的天才創作者,他們相遇迸發的才情匯聚成了那個時代不可複製的故事。經出版社授權,本文摘選《海海人生》一書中的精彩片段,且文中小標題由編者擬定。讓我們跟著橫尾忠則,一起穿越到那個傳說般的時代。
  • 追星女孩必備:《塌房預警指南》
    想必各位追星女孩都被最近的塌房速度驚到了吧?前有任豪戀情曝光、夏之光跟緋聞女友談戀愛,後有周震南父母成「老賴」、焉栩嘉戀愛劈腿,男團R1SE一共11個成員,目前還剩3個人沒有塌房(也不知道還會不會有人塌房~)。
  • 凌霄為尖尖終於敢怒懟陳婷,崩潰邊緣暗自落淚
    但是,看了陳婷的自私自利的做法後,凌霄每一次的做法也同樣讓大家覺得很憤怒,不論陳婷做什麼,凌霄幾乎從來不會去表現出他對於母親做法的反對或是直接拒絕。凌霄的軟弱讓大家覺得他好似個媽寶男。不論母親做什麼,他都會順隨著母親的想法。因此有部分觀眾就會因此勸尖尖不要跟凌霄在一起,而去跟小哥在一起,因為小哥是一個處處都會為尖尖著想的人。
  • 大唐女法醫片頭曲是什麼歌 周潔瓊小竊喜歌詞完整版介紹
    據了解,這首歌的名字叫做《小竊喜》,一起來看一下《小竊喜》的歌詞完整版。大唐女法醫片頭曲是什麼  大唐女法醫片頭曲是《小竊喜》,演唱者是這部劇的女主角冉顏的扮演者周潔瓊,周潔瓊在2018年1月份的時候,擔任競賽類真人秀節目《偶像練習生》的舞蹈導師,很多歌迷都是在這檔綜藝中熟悉她的。
  • 千裡轉場 萬裡追星,這一次他來到了西藏阿里……
    追星攬月、千裡轉場,近日,一支大篷車隊從秦嶺腳下出發,經歷9天漫漫路程,行程4500公裡,順利抵達藏西秘境天上阿里。作為守望祖國航天事業的「前哨」一員,這是此次任務主操作手劉崗風第一次踏上高原邊境。公路轉場出生於航天測控世家的劉崗風兄弟眾多,受家人影響,他從小就有報效航天事業的夢想。
  • 他帶著系統重回星際,吸收他人血統天賦,成為王者的4本軟科幻文
    4本軟科幻文,他帶著系統重回星際,吸收他人血統天賦,成為王者哈嘍,大家好,歡迎大家百忙之中點開百家號小說,作為一個老書蟲,小編每天都給大家分享精彩的小說,希望大家都能喜歡。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4本軟科幻文,他帶著系統重回星際,吸收他人血統天賦,成為王者。看看有沒有喜歡的書上榜,趕緊加入書架吧!
  • 葉羅麗:孔雀為了思思,終究還是走了這條路,鏡孔雀暗自竊喜
    這下正好合了鏡孔雀的心意,不由內心暗自竊喜。
  • 為何追星女孩住在「地震帶」卻不脫粉 追星的本質其實是……
    圖片來源於網絡那麼在這份追星的背後,究竟意味著什麼呢?現在,一些14歲至20歲的女孩子沉迷於「粉絲文化」,以「追星」為榮,「追星」追到瘋狂的程度,形成了「飯圈文化」,「她們以形成的偶像為『正主』,可以為偶像花錢,花時間來投票,同時還可以去為他們『站臺』。」
  • 合肥有群「追星人」!昨夜「英仙座」上演最浪漫「直播」
    然而,對合肥的一群「追星人」來說,追逐它的經歷可不怎麼浪漫。8月12日,英仙座流星雨迎來極大期,記者專訪了合肥的幾位「追星人」,聽聽他們與流星雨的那些故事。追星追到青海和西藏◇人物:姜喬◇追星時間:6年今年40歲的姜喬是合肥本地人,他可謂是合肥追星群體的組織者,因為愛好攝影,他與流星雨結緣,與這群追星愛好者結緣。
  • 92歲還追星,追的還是搖滾樂隊,最老追星族告訴你什麼是大心臟
    而在英國,有一位92歲的老太太,居然在耄耋之年開始追星,追的還是老人最煩的搖滾樂隊The Jade Assembly,這得需要多大的心臟呀?這位92歲的英國老奶奶Chrissie Younge應該是世界上最年長的追星族。她是自從2013年偶遇了搖滾樂隊The Jade Assembly,從此便開始了忘我地追星生涯,一直堅持不懈。
  • 張銘恩辦理登機,粉絲過於熱情引起擁堵,醉酒大叔破口大罵
    11月13日,近日,網上曝出張銘恩在辦理登機時因為粉絲過於熱情,導致擁堵阻礙了他人正常辦理業務,排在身後的大叔對張銘恩破口大罵,而張銘恩則是好脾氣的不停道歉,大叔依舊不依不撓,身上有酒味疑似醉酒。張銘恩身穿格子大衣,頭戴黑色鴨舌帽,臉上戴著口罩,在辦理登機手續時,粉絲們非常的熱情,一直圍著他拍照,疑似也有不少的代拍混入其中。而後面排隊的路人對於粉絲造成的擁堵行為感到不滿,直接找到張銘恩進行理論,張銘恩則是一直替粉絲道歉。
  • 這麼眉飛色舞地聊「愛豆」,那你知道「追星」用英語怎麼說嗎?
    另一個也滿臉崇拜地說:「那是當然了,我們的「愛豆」有值有顏又有才華,聯合國演講英語說得超級好,我覺得他是TFBOYS裡最棒的。快來看看這張照片,真的是超級帥。」這兩個小姑娘一邊看,一邊笑,一邊聊,十分開心。看到這一場景,小天被他們這種熱情感染的同時,忍不住想問問:「姑娘,聊得這麼眉飛色舞的,可知道「追星」用英語怎麼說?」
  • 5億人追星追出千億市場,中國追星經濟是怎麼產生的?你追星嗎?
    其實中國追星經濟的起源應該是從改革開放開始時來看,由於突然改革開放,大量的文化產品開始進入中國,帶來了大量的文化消費,那個時代最有名的明星一個是崔健,另一個是鄧麗君,這個可以說是追星經濟的起源。在網際網路崛起之後,普通人追星開始變得更加簡單,基本上動動手指明星的作品,明星的演出,甚至於明星的個人微博、微信公眾號都非常簡單,想要和其他粉絲交流還有專門的貼吧、微信群、QQ群、微博組織等等,所以一下子追星變成了一件簡單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開始願意追星的原因。因為追星很簡單,大家平時付出的成本其實相當低。
  • 肖戰再次追星成功,與那英同臺合唱綠光,網友稱其追星模範!
    在生活裡,不僅大家不斷地追逐自己喜歡的愛豆,就連偶像們也都在追星,而且還能跟偶像同臺,簡直是讓大家羨慕到不行,是妥妥的追星模範啊!說到今年迅速走紅的有錢哥哥肖戰,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今年夏天以新人演員的身份將魏無羨帶給了大家的肖戰,人氣也是節節攀升,各大活動中都能夠看到他的影子,好在這位新晉偶像也足夠爭氣和努力,在一番電影裡也抗住了口碑和票房。
  • 飯圈女孩追星常用語科普
    飯圈女孩追星常用語科普時間:2020-03-12 15:59   來源:愛秀美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ggcw什麼意思什麼梗?飯圈女孩追星常用語科普 飯圈是隨著偶像明星而出現的一類追星族,飯圈與普通的追星族有著很大的差異,通常都是有比較年輕的群體組成的,這也讓其有著很強的朝氣和活力,而且在追星的途中更是有著頑強的毅力,這類追星族也經常的會語出驚   原標題:ggcw什麼意思什麼梗?
  • 【我的姐姐作文】愛追星的姐姐
    要說起我的姐姐呀,只送你兩個字:追星。她上網是看她喜歡明星的照片,或者是聽歌,她可是超級愛追星的,我把她的追星記錄都記了一遍,來看看吧!(誰叫我是小記者呢!)  追星對象一:張杰。現在就火的就是張杰了,我姐姐馬上追起張杰來了,只要張杰已有新專輯和新歌,我就別想有說話的時間。為啥?
  • 王源也追星?有誰留意到他手機殼上的照片,竟是大家都認識的他!
    提起王源,相信99%的網友對他都非常熟悉了吧,這不是近日由他與歐陽娜娜領銜主演的《大主宰》也官宣在了1月30日要與觀眾見面,所以讓本身就非常有名氣的他在一起成為了話題流量的焦點,一舉一動在網絡上都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比如小編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這件趣事就正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