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自然:七種方式考查學生水平
問:《小學自然》課主要學什麼內容?
答:讓小學生學習自然課,就是培養學生對自然事物和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興趣,養成注重事實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行為習慣,讓每位學生養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和態度;讓每位學生體驗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一些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讓每位學生獲得一些淺顯的自然科學知識,並嘗試、鼓勵小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和方法用日常生活。
自然課上,小學生們主要學習「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方面的內容。
問:《小學自然》課怎麼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答:為全面反映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自然課的考查方式很靈活,老師一般會採取以下7種考查方法,並將這些考查的結果相互結合起來。各位老師會採取「檔案袋」辦法,把從各種評價方法裡面獲得的信息記入各位學生的「學習檔案」,以便對各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長經歷做出完整而恰當的評價。
7種考查方法分別是:
1、行為觀察:教師會通過觀察各位學生平時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表現,對他們參加活動的興趣、技能、思維水平和活動能力做出評價。
2、談話法:教師可以通過和學生談話,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和對一些科學問題的看法和想法,並做出相關評價。
3、活動記錄法: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所收集、記錄的信息都是老師用於評價的資料,像每位學生的筆記本、工作簿、實驗卡、實驗報告、觀察記錄及圖標、科學調查的圖片等。這個辦法主要用於評價各位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對信息手機、記錄、整理的能力,以及學生能否持之以恆、實事求是、觀察是否全面等。
4、作品展示: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的所有結果都可以用於展示,例如科技小製作、採集的實物樣本、科學報告、科學詩文、科學圖畫、手抄報等。
5、問卷調查及筆試:問卷調查及筆試對學生進行考核,不僅要考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也考各位學生的科學的態度和探究能力方面的內容。
6、技能測試與面試:現在老師採取的階段性的考查改變了以往側重評價事實信息做法,主要是針對不同的要求,採用口試、現場操作等方法,著重考查每位學生分析問題、選擇方案、操作和表達等方面的能力。
7、作業:作業評價就是教師從學生完成該作業的質量來判斷其水平與能力。作業考查又分為短周期和長周期兩種。短周期作業:就是指教師提供某一項作業,學生在短實踐內完成,教師通過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和效果,評價學生某些方面的水平和能力;長周期作業:教師布置作業任務,學生從設計、實施到報告可以經歷一段時間(幾天到幾個月),老師可以參與作業的全程指導,根據各位學生的表現和完成情況對學生作出評價。
小學品德與社會:情境中了解社會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小學階段開設的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以品德教育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基礎課程,是小學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將從「作為家庭的一員」學到「作為學校的一員」,從「作為社區的一員」學到「作為上海的一員」,最後還要明白自己是「作為祖國的一員」和「作為地球村的一員」存在。
社會科學領域的課程,上課的方式和以往大不相同。我們來「聽聽」一節社會課吧。
老師:這節課老師給大家請來一位新夥伴,名叫王小虹,她呀遇到一個難題,想請同學們幫幫忙。
播放錄像:小虹參加兒童繪畫比賽,因為畫不好,撕了一張又一張紙,一旁的爸爸看了,就幫小虹畫好讓她拿這幅畫去參加比賽。沒多久,小虹收到了領獎通知。她犯愁了:到底該不該去領獎呢?
全班同學分小組討論,唧唧喳喳地幫小虹出主意。
學生A:我認為小虹不該去領這個獎,因為這幅畫不是她畫的。
學生B:應該爸爸去領獎,因為這幅畫是小虹爸爸畫的。
學生C:她爸爸又不是兒童,怎麼能參加兒童繪畫比賽?所以這個獎不能領。
……
這樣開放的教學放飛了學生的思想,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同學們針對「王小虹」該不該去領獎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各種觀點盡情碰撞,思想的火花盡情閃耀,同學們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可能產生的影響,在碰撞中學會批判,作出符合道德規範的選擇。在辯論中,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進行自我教育。
反覆創設情境,讓學生展開辯論,進行選擇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把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結合起來,把接受性學習與體驗、探究性學習結合起來,引導、鼓勵、啟發學生主動分析、判斷和評價,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學會在社會生活中選擇道德行為,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評價
社會課程將靈活運用學生自評與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和社會評價等多主體的評價方式。
對於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將採用口頭或書面等形式進行考查。
對於基本能力與方法,可採用觀察記錄、主體活動、學習競賽、情境辨析、問題討論等方式進行考查。
對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可通過行為測評,結合品德評語,採用帶有情感激勵因素的描述性評語進行評價。
勞動技術:小學生也能獲勞技等級證書
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勞動技術》是眾多學科中跨度最長的課程之一。它的總目標是通過教與學的實踐,使每個學生都「會動手、能設計、愛勞動」,從而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內容的變化
小學部分:作為技術素養的啟蒙階段,著重於培養學生的技術學習興趣、基本技能及基本的操作規範。「知識與技能」包括能正確使用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手工工具,並能合理地選擇工具;能識讀一些簡單的圖樣,並利用工具,安全、有效地對材料進行加工,或製作簡單的作品;「過程與方法」則包括通過語言、文字和圖示對設想和作品進行描述或介紹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則明確提出要學生養成珍惜勞動成果、愛護工具節約材料的習慣等。
[初中部分]:著重於培養學生基本的技術素養和解決世紀問題的實踐能力。「知識與技能」包括能根據自己的設計,製作具有技術含量的作品等;「過程與方法」則包括通過評價與交流,發現問題並加以修改;「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具有初步與他人進行技術合作、技術交流的能力等。
[高中部分]:著重於發展學生對技術的進一步理解,以提高其技術素養,使其正確使用技術、客觀地評價技術。「知識與技能」包括能夠依據技術圖樣安排工藝等;「過程與方法」則包括通過調查分析他人的需求,運用一定的技術原理進行技術設計和修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形成與技術相關的合作意識、質量意識、經濟意識和環保意識等。
評價的變化
學生:以前我們都把上這門課看作走過場的,是不是今後仍只是「雞肋」?
老師:今後,這門課也將成為初、高中畢業、就業、升學的依據之一。教育部門將實行中小學勞動技術課程的考核和合格證書制度,還可與勞動局的專業證書結合起來。每完成一個學期的勞動技術課程學習後,經考核測試,成績將計入「學生評價手冊和學習檔案」。初中和高中學生必須參加勞動技術登記測試,並獲得相應的勞動技術等級合格證書。
考核還將結合教學過程進行隨堂、階段性和總結性測試。內容包括技術知識、技術操作和技術意識三個方面。平時可以只側重你某一方面的單項考核,學期末再進行綜合考核。老師們將對學生平時學習的評價材料加以整理,進而建立學生勞動技術學習的檔案。
體育與健身:高蹺、武術進入課程
問:《體育與健身》課主要學什麼內容?
答:現在的體育與健身課由以前每周2課時調整到每周3課時,並與每天35—40分鐘的廣播操、眼保健操等體育健身和保健活動結合在一起,安排15———20分鐘的課間體育健身活動,或者將時間集中安排,以體育鍛鍊課的形式列入學生的課程表,確保每位學生每天有一個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
一至五年級的學習內容為:基本活動為走、跑、跳、擲、滾翻、支撐與懸垂、攀登與爬越,要學會小球類、遊泳、棋類主題活動;六至十二年級的學習內容為:基本運動主要包括跑、跳、擲、墊上運動、槓上運動、籃球、武術等,六至九年級的學生要學會球類、民間民族體育、遊泳、韻律與舞蹈等運動,十至十二年級的學生要學會球類、民間民族體育、遊泳、形體與體育舞蹈等運動。
此外,新的《體育與健身》增加了「民間民族體育」運動的項目。小學生要學會跳繩、滾鐵環、拍毽子、踢毽子、踩高蹺等運動項目,還要學會以武術基本功,如拳、掌、勾、弓步、馬步、僕步、虛步、壓腿、衝拳、推掌等方面的基本動作;中學生要學會初級劍術、初級長拳、初級棍術、簡化太極拳等方面的內容;高中生要學會三段劍術、擒拿、格鬥與防身術、練功十八法等方面的內容。
問:新的《體育與健身》課測試學生哪些方面?
答:《體育與健身》的學習考核主要包括對學生的體能、技能和能力、心理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綜合考查,其中學生的情願表現合作精神以教師的質性評語形式體現出來。另外,一至五年級的學生體能佔50%,健身技能佔25%、自我健身能力佔15%,健身參與佔10%;六至九年級的學生體能佔40%,健身技能佔30%,自我健身能力佔20%,健身參與佔10%;十至十二年級學生的體能佔30%,健身技能佔30%,自我健身能力佔30%,健身參與佔10%。
小學一至二年級的學生體能主要指立定跳遠、30米跳短繩,一二年級的學生體健課不評定成績,每學期測試與學生健康和體能水平有關的項目,以體育與健身學習成長卡的形式評價學習結果,老師只對學生進行簡要而有個性的質性描述為主,並反映可量化的情願表現、態度,包括學生的出勤、表現、興趣、進步情況和參加課外健身活動情況等;三至五年級採用優良、合格和有待提高三個等第評定,他們的體能測試包括50米,立定遠跳、1分鐘跳繩、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等方面的內容;六至十二年級則採用優秀、良好、合格和有待提高四個等第評定,並融入體育與健身學習成長卡或檔案的評價,綜合評價學習結果,他們的體能測試主要包括50米、100米、2分鐘跳繩、4—5分鐘定時或定距離跑等方面的內容。《體育與健身》將逐漸推進等第制評價與評語評價的結合。
此外,老師還將為每位學生建立體育與健身學習成長卡或檔案。一至九年級的學生建立「體育與健身學習成長卡」,主要包括:學生的身體形態、機能和體能的測試數據;項目考查成績;每位學生運動特長、愛好和潛力;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典型案例;同學、老師、家長的評語;參加體育與健身活動及獲獎情況的記錄等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