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輕鬆說服別人?專家:關鍵不在於說了什麼,而是培養這4種人格特質

2020-12-03 Morefeely

想要成為一個深具說服力的人,請把握以下4個原則!

一般說到「說服」的能力,比較常聯想到的是運用話術或是技巧,不過深度說服力則是從原則與心態著眼,談的是如何由基本面成為一個有說服力的人。本書要旨不在於教導人說服力的技巧,著重於培養令人認同的「人格特質」—具有信任感與吸引力是達到說服別人重要的特質,自己要先被接受,接下來自己給予的想法或是建議才會被接受。

作者傑森哈裡斯是一位廣告人,而廣告就是一門「說服的藝術」,因此他認為說服力就是他自己最強的能力。身為廣告公司的CEO,哈裡斯每天要說服的不只是消費者、說服客戶持續合作,甚至包括說服自己的團隊–創意人員、業務,公同合作創造精彩的專案與業績。

傑森認為能夠讓人更具說服力的性格可分為四大類:

●獨特的:讓人感覺是真誠發自內心的,言談間你可以窺見其真實獨特的個性

●慷慨:習慣性地付出,也許是建議、機會、引介、尊重和正向情緒

●同理心:對人自然地感到好奇、談話很投入,重視人的共通點而非彼此的差異

●有深度的:遵循自己設定的原則與標準,也激勵其他人突破平常的局限

原則1:獨特

做自己

「做自己」感覺是一個陳腔濫調的建議,但傑森想指出的是—當我們想要發揮說服力時,我們會刻意隱藏我們認為別人或許不會欣賞的部分,刻意表現出認為對方會覺得更具吸引力的言行,但實際上,人們並不吃這一套。

柏克萊本科哈斯商學院曾經做個一個實驗,找了一批受測者,讓他們去觀察一群人,其中有竊佔100元的罪犯跟普通人,測試受測是否能從對方的言行中判斷出來,結果是:雖然受測者沒辦法分辨誰的說詞是事實,但是從他們對說謊者的心理與生理反應,他直覺會感覺出說謊的人。因此當我們想要去說服別人時,會想要隱藏自己的本意,這反而會在過程中讓對方一眼看穿,因此,不要在想要說服別人時太過偽裝。

有關做自己的幾點建議:

●展現自己的本色,更真實的與人互動

在與人談話之後,透過覺察與檢討,回想在剛剛的談話裡是否有刻意不真誠的時刻,思考自己如果是跟一位老朋友說話,你會如何真實的展現,並且設法在之後的談話時藉以調整。

●言行要有自信,少用「無力的語言」

無力的語言像是以下的字眼:也許、可能、算是、我想…等等,你以為是能夠呈現委婉不得罪人的說法,但事實上這沒有效果。

比較:

「無力的語言」例句:如果要我說句誠實的話,碧昂絲可能是最了不起的現場演出者,至少這是我現在的意見。

「有力的語言」例句:碧昂絲是最了不起的現場演出者。

兩種不同的用語你要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但後者比較有說服力。

●收集角色模範

哪些人會讓你覺得態度誠摯不虛偽?觀察他們說話的方式、語調、用字遣詞,以及將你最欣賞的特質內化,不是仿效他們的特殊癖好,而是用他們的表現激勵你自己。

說故事

比起說道理,透過故事傳達價值觀,更能說服人。

林肯可能是最擅長運用「說故事」這項技巧的美國總統。藉以達到溝通說服的目的,甚至於處理難以明說的情境,例如美國內戰結束時,要如何處理南方聯盟的領袖戴維斯是一個難題,公審或特赦都各有後遺症,如果處理得不好,可能會導致美國再次分裂,最好的方式是讓他流亡,但林肯又不可能明確對此事表態。所以林肯透過一則故事向雪曼將軍表達自己的立場:他提到他的一位朋友正在戒酒,旁人問他要不要喝一杯時,他拒絕了,並要求給他一杯檸檬汁,但又補充道:「如果檸檬汁裡加一些白蘭地,味道會更好,在我不知情的條件下,我不會反對。」說完雪曼就明白了:讓南方聯盟領袖戴維斯流亡,但總統必須維持不知情。

要如何成為說故事高手?有一些基本方法:

1.收集好故事:好的故事必須是聽到的人會想轉述給朋友聽,以及其中能夠傳達你想要溝通的訊息與論點

2.說故事就像編輯:確認三件事:我有沒有提供聽眾必要的訊息(讓他聽得懂)?我的描繪是否鮮明(讓故事好聽)?以及我可以刪掉什麼(保持簡潔有力)?

3.演練:嘗試把故事好好說個幾次,但不要像是背講稿。

4.向最頂尖的人學習:包括主題的選擇、語調,如何轉折敘事

5.不要輕忽熟悉的老故事:不必追求新鮮,熟悉的故事能活化廳者關於過往經驗的記憶,更能激發其情緒

絕對不要只想著成交

不要想著對自己最方便、最有利的做法,而是應該讓對方清楚的知道,你眼中不只有眼前的交易,而是更長遠的關係。傑森說了一個小故事—廣告界名人馬丁普力斯的廣告公司A&P規模還很小的時候,BMW正好要進軍美國市場,要找廣告代理商,A&P公司也參加了比稿,BMW很喜歡他們提出的口號:「極致駕馭工具The ultimate Driving Machine」,但由於他們當時還是小公司,BMW不免有疑慮,就提出了買下這句口號的使用權,再另外找更大的廣告公司負責執行,普力斯很想要用這個案子打響公司的名聲,堅持不「只」賣這句文案,雖然公司的資金已經快燒完了。最後BMW的行銷長魯茲說「他們(A&P)若不是這世上最聰明的人,就是他媽最笨的人,只有僱用他們才會知道答案」,於是將案子託付給他們,最後也成功了。A&P提出的這句口號被BMW沿用了40年。

如何能夠打持久戰磨出好交易?有幾個規則

1. 永遠不要推銷你自己不會買的東西

2. 了解說「不」的力量(A&P的故事就是好例子)

3. 絕對不要讓關係降到零—不管買賣成不成,持續維繫聯繫很重

4. 讓對方了解你在這筆交易上的投資

樂於付出

有項研究顯示,假如一個服務生,在客人用餐完後拿出一顆薄荷糖給顧客清新口氣,可以拿到比平常多3%的小費,但是如果拿出兩顆,並告訴客人:「餐廳規定是給一顆,但我多送你一顆,這樣清新口氣的效果更好。」猜猜這樣可以提高多少小費?答案是比平常多出14%。

如果你能讓對方感受到得到了好處,得到的回報回比你想像中的多更多。

除了物質上的付出,我們可以給予什麼?

● 時間、注意力、耐心

● 建議、推薦、資訊

● 讚美或肯定

● 富心思的小禮物

其實想想我們每天花費在社群軟體的時間很多,如果能把其中一部分的時間拿來對別人慷慨的付出,並不會佔用太多額外的時間,或許可以因此得到許多好處。

保持正面

保持正面,其實就是保持積極的想法。在談一件事情的時候,會有正面或負面的表述方式,舉例來說,如果想勸一個人多存錢:

● 負面表述:你再不好好存錢,以後退休的日子會很苦的。● 正面表述:假如你積極的理財的話,相信你的退休生活會過得非常愉快。

當在爭議中要選邊站或是決定可以信任哪一方,通常人們會傾向選擇能夠讓你心中產生正面感覺的人。美國曾經有這樣的研究:當兩位候選人的民調支持率接近時,能通過『啤酒測試』的候選人,最後會當選。什麼是啤酒測試呢?就是你會不會想跟這個人喝啤酒聊聊天,假如你會想跟一個人喝啤酒聊聊天,那代表這個人是你心裏面比較喜歡、積極正向的對象。

雖然透過負面表述去威嚇別人也可以達到目的,但正面的方式勸說效果更強大。

展現尊重

不同文明所共有的黃金律(Golden rule):己所欲,施於人,但我們不一定會習慣性地尊重別人,通常不尊重他人的舉動都是不自覺的。像滑手機是現代最常被視為不尊重的一個行為。我的個人經驗是,當我在會議中講話時,看到有人在滑手機,其實那個感受是很差的,是令人覺得自己很不被尊重的情況。

書中引述了一個實驗,兩人面對而坐談話,其中一方分成將受測者分成三種:沒帶手機、手機偶爾顯示訊息、以及他對面的背後有燈,亮的時候受測者就要看一下手機。與受測者談話的人是不知情的,最後再詢問這些人對三種不同受測者的觀感。結果可想而知,是燈亮就需要拿手機起來看的人令對方觀感最差。思考自己生活中是否有類似的習慣,如果有辦法改善這個習慣,對於傳達尊重的感覺很有幫助的。

展現「尊重」的方式

● 尊重他人:做一個可靠的人

● 不要輕諾

● 作出承諾前,請對方給你考慮的時間

● 承諾時要低於預期,實踐時要高於預期:說八分作十分

● 務必守時

尊重你的錯誤:承擔責任

● 預防重於治療:做之前先想想後果

● 危機處理:切忌隱瞞與矯飾

● 誠實面對自己:不要死撐,做自己真正應該做的事

● 清楚表達自己的覺悟:不要美化或婉言解釋

● 道歉,真誠道歉:設想如果易地而處,你希望獲得的道歉,就是那樣

原則3:同理心

重視「我們」

「我們」是有點抽象的概念,什麼是「我們」?其實意思就是,當我們想說服別人的時候,心裡想著的是「我」,像是:我的目的、我的好處、我要的成果。這其中談論到一個重點是要用一個「我們」的角度來想事情,將對方與自己視為一體,讓你想說服的人感受到你是真正關心並在意他的。

自然而然地對對方好奇

在聊天的時候,去思考如何做一個真心的互動,減少社交性閒聊。可以設法去問對方心裡在思考的事情,也可以用自己當作引子,像是:「我下班後喜歡去喝杯,你呢?你下班後喜歡做什麼?」用自己作為起頭,延伸去了解對方的想法,產生一來一往的的對談。

多聆聽,少評斷

先預設對方比我們更聰明、更專業,如果他不接受我們的提議,會是我們沒表達清楚嘛?或是他有什麼顧慮需要解決?若對他的說法有不了解的地方,必須承認並釐清。以及給對方足夠的時間表達看法與意見。對方告訴我們的資訊越多,就更自然的可以順著對方的意見去鋪陳,甚至可以用對方講過的話轉化成可以拿來說服對方的言語。

合作

合作跟說服有什麼相關呢?找到可以彼此合作的方式,我們會自然地將合作對象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因為我們認為可以合作的對象在某種程度上跟自己是相似的。

這裡又再次提到富蘭克林的故事,富蘭克林向一位時常批評自己的人借了一本書,對方也借了他那本書,這個舉動讓對方覺得是種善意的連結,後來那個人反而改變了對富蘭克林的觀感,甚至變成了好朋友,其實這就是一個「合作」的故事。合作不是在說服別人贊同自己的立場,而是促使別人「自己說服自己」。在行銷方面,讓消費者參與也是一個很好的合作方式,例如:群眾募資、集氣、投票等等…。如何在消費者之間產生合作的氛圍,也是個值得思考的點。

找出共同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在想說服的人身上找到相似處,能讓彼此的關係親近許多。

要如何找出共通點呢?有個我覺得還不錯的練習方法:在腦海中想一個與自已相識很久,但與自己很不一樣的人,強迫自己找出與對方的共通點,假如習慣了這件事之後,久而久之,遇到不同的人,都能觀察出自己與對方的共通點。

原則4:深度

磨練技能

這是很有趣的一點,作者想表示的是,你擁有什麼技能不重要,但要在某些領域上讓別人覺得你是「專家」。因為當你在一個領域裡面非常專精時,不管是玩社團還是興趣,都能讓對方感受出你對這件事的的嚴謹、認真、投入的態度,這種精益求精的特質,會增加你的說服力。

美國調查了關於「你最信任的人」一份名單,有一個人在這個名單名列前茅,他是湯姆漢克斯。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實際認識湯姆漢克斯,他為何受到這麼多人信任呢?因為他在演藝生涯的表現非常專業,甚至拿了許多獎項,他在這個領域的專業受到人們到肯定,進而讓人覺得他是值得信賴的人。

鼓舞的心

其實這一點我認為跟保持正面有點類似,意思就是用更積極正面的方式渲染別人,讓人覺得一件事是值得興奮,看見激賞的價值。

運用你的力量行善

倫敦有位美髮師庫恩斯,他很關注自己生活周遭的環境,也一直對遊民抱著很大的同情,有天他就上街詢問遊民有沒有剪頭髮、整理頭髮的需求,幫遊民整理儀容,並上傳理髮修容前後對比的照片到社群網路上,標記#DoSomethingForNothing(無償付出),這樣的行動鼓舞了不同領域的人開始參與關懷遊民的活動,例如有獸醫在街頭幫助遊民的貓狗施打疫苗、手術等服務。

有人問庫恩斯如何辦到的,他表示這件事其實不難,可以在紙上列出幾項:

1. 你喜歡也能做的事–像是理髮

2. 你所關注的議題–像是遊民的處境

很自然地就會想出如何運用你的能力行善的方式。

結語:

當你要說服別人,你並不是矇騙他去相信某件不該相信的是,或是誘使他去做不想做的事,而是讓他在自由意志下做出選擇,你把選擇權交給對方。

有效地說服源自於我們的性格中做值得稱道且最正面的特質,以最正面、最具建設性,符合道德的方法去改變他人的心意。

前述的個性與特質,都不只是表面功夫,而要能成為你說服力的根源,必須深深融入你的日常生活,讓你在各種情況下都更能發揮影響力。

作者介紹│我是老查

朋友都叫我老查,正在探索中年之後的職涯與人生的中年級實習生。沒事讀讀書、拍拍照、做做模型、收集玩具與鋼筆。 在方格子分享最近讀的書與玩的東西

除非註明,否則均為Morefeely原創文章,轉載必須以連結形式標明本文連結。

相關焦點

  • 了解4種人格特質,直面內心的恐懼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恐懼,有些事情我們認為理所應當的別人卻會猶豫不決;有些事情我們感覺無比畏懼,別人卻認為這輕而易舉。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弗裡茨.李曼的這本《直面內心的恐懼》,為我們分析了四種不同人格的人各自擁有的恐懼,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從中或多或少的找到自己的影子。
  • 有心理學家指出:不好意思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特質
    ……心理學上認為,這屬於聖母型人格特徵,心理傾向的一種。人格是心理學上描述一個人穩定的行為特徵、態度傾向的概念。那些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一般具有聖母病,也被稱為「聖母型人格」。他們認為,只有無原則地迎合別人,才能收穫別人的好感與認同,即使內心不是很願意,也難以拒絕。缺陷:這類人往往性格內向,不願意與人交流,顯得社交被動,缺乏足夠的親密關係與社會支持。
  • 這16種人格特質,你屬於哪種?
    這16種人格特質,你屬於哪種?卡特爾的研究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R.B.Catl)受阿爾波特的影響,從1946年開始研究性格特質的分類。他認為特質是建造性格的磚頭,並將性格特徵區分為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表面特質是指從外部可以觀察到的成串的關聯著的行為反應,它只能說明現象,並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 人格特質的分類
    核心提示:人格特質指的是我們自身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中會保持一個比較一致的行為方式。人格特質是我們組成人格所必須的一個因素,可以引導人的行為,會讓每個人在面對不同種類的環境等保持相對一致的反應。人格特質的分類   人格特質指的是我們自身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中會保持一個比較一致的行為方式。
  • 卡特爾人格特質理論
    雷蒙德·卡特爾(R.B.Cattell)受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啟發,用因素分析法對人格特質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基於人格特質的一個理論模型。     模型分成四層: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動力特質、能力特質和氣質特質。    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
  • 美科學家確定了4種全新人格類型 其中一種大多數人都會經歷
    如今,這項規模最大的同類研究表明,人們會經歷4種主要的性格類型——其中包括一種全新的性格類型,令人驚訝的是,大多數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候都會擁有這種性格。經過數十年的調整和標準化他們的方法,大多數西方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人類表現出五種主要的人格特徵:神經質、外傾性、開放性、親和性和責任心。根據不同的組合,這些特質衍生出三種廣泛的人格類型:適應力強、控制過度和控制不足。
  • 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學會這3種方法,孩子會更受歡迎
    「真正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關鍵是情商能力的高低,而不是智商能力」。現在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智商,而忽視情商教育,這是不可取的。據研究,在一個人的事業成功、幸福、人際關係等方面,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是能力,需要父母培養,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提高孩子的情商呢?
  • 你有靛藍小孩的特質嗎?靚藍人如何在地球輕鬆生活?
    她媽媽則說她似乎非常有智慧,什麼都知道,就像是個「老靈魂」一般。   *十歲的艾奇恩(Akiane)說她四歲時曾看到上帝,並遇見一些新奇的人。在上帝的啟迪下,她開始作畫、寫詩,並與他人分享天賦的才能。她常常畫一些東西,像是金字塔,但卻不了解其中的涵義。
  • 大五人格測試及各個特質詳細解析丨艾森克人格問卷
    Goldberg(1992)稱之為人格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研究者通過詞彙學的方法,發現大約有五種特質可以涵蓋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這裡所說的廣義的人際定向範圍。宜人性代表了「愛」,對合作和人際和諧是否看重。宜人性高的人是善解人意的、友好的、慷慨大方的、樂於助人的,願意為了別人放棄自己的利益。宜人性高的人對人性持樂觀的態度,相信人性本善。宜人性低的人則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別人的利益之上。本質上,他們不關心別人的利益,因此也不樂意去幫助別人。有時候,他們對別人是非常多疑的,懷疑別人的動機。
  • 心理學定義4種「危險人格」,擇偶時記得擦亮眼睛別被「坑」!
    犯罪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多犯罪的人都是擁有特定且相近的人格,因為人格的影響,他們才做出對他人或社會有重複威脅或持續危害的行為。而這種人格心理現象,心理學上將其定義為危險人格。擁有危險人格的人就像是一顆定時炸彈,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原地爆炸,如果我們正巧出現在他們的爆炸點附近,還有可能傷及性命。
  • 淺論生涯教育中人格類型測驗和特質測驗的應用
    這可能給予我們的啟示是,青少年尚處於人格未穩定的發展階段,我們在應用人格類型測驗時也許需要保持必要的謹慎。 從理論上講,一個人如果屬於某種類型,就不能同時屬於另一種類型,例如,一個人如果是男的,就不能同時是女的,是孩子,就不能同時是成人。
  • 高度敏感的人格特質 · 它也許是你最佳的內在驅動力
    當然,這也需要時間和實踐一步一步的實現。你可以把自己照顧好,而不是而不是一味的擔心別人的期望。HSP人群如何癒合?同時,因其敏感性,某些超敏的人又可能比別人情緒狀態更容易低落,情緒起伏更頻繁或者更大。因而,這種情緒困擾也可能加深超敏人群的低自我判斷,並且堅信自己「不正常」或者「有問題」。 自負型敏感人格從本質上來說,自大只是掩蓋自卑的一種方式,並不是一種平衡的真正自信的存在。
  • 心理學測試:7張圖來測出自己的人格特質,看懂自己!
    看清別人容易,看懂自己難! 今天讓我們來點輕鬆的測試,心理學研究人們第一眼看到的東西往往能夠反應出深層次的人格特質。 你是創造型人格,或是樂觀型人格,還是穩定型人格呢?
  • 迴避型依戀人格:明明很想要,卻又不敢要!
    迴避型依戀如何挽回有很多諮詢者上來就會問我,自己的伴侶是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並不是你們吵個架,他不回覆你的信息,或者是愛說分手就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它並不體現於某一個表現,而是貫穿於親密關係中的方方面面,這影響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一、什麼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它有哪些具體的表現?
  • 水的清澈,並非因為它不含雜質,而是在於懂得沉澱
    不後悔,莫過於做好三件事:一是知道如何選擇;二是明白如何堅持;三是懂得如何珍惜。有時候不想和別人太熟,並不是因為高冷,而是因為維持兩個人的關係實在是一件需要耐心和體力的事,孤獨遠比它來的輕鬆。所以,不用羨慕什麼,也不用抱怨什麼。你所能做的,只是保持身體和內心的平衡。其實,比等待更難受的是,你連自己在等什麼都不知道。在男生的世界裡,你愛我就不會走;在女生的世界裡,你愛我就會來找我。
  • 人格理論之內隱人格理論和情境人格系統
    這種解釋把人們的行為與你對其歸因的特質聯繫在了一起,幫助我們預期他人的動機與行為,讓我們能夠順利的工作,生活,交友。內隱人格理論很大程度上不作用於意識層面,依賴於對特質與身體特徵的樸素假設和刻板印象。因此當人們的動機和感情影響了他們對他人人格的判斷,內隱動機理論就很有可能導致錯誤的預測。
  • 為什麼說感性比理性更容易說服?
    邊緣系統:後來被進化出的部分,保護下丘腦、海馬狀突起和杏仁核體,控制人的情緒、情感和長期記憶,它決定了「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它規避危險,情緒化。 我們也經常會在影視劇當中看到此種情景:你們被敵人包圍了,團長讓你帶著密信趕快撤離,你說要和敵人決一死戰,團長卻說執行命令,你眼含淚水地去搬救兵了!
  • 從「見人無數」到「識人有術」,九型人格帶你看透人心
    9種型號的人格在我們身邊幾乎每天都能遇見,而九型人格的學問,能幫我們認清我們每個人到底是被什麼驅動,核心追求又是什麼。 九型人格有何作用? 九型人格不僅僅是一種性格分析工具,更主要的是為個人修養、自我提升提供更深入的信息。
  • 《先知先覺性格心理學》解讀抑鬱症第二高危人群:藝術家人格ISFP
    基於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的MBTI測驗把人格類型分為16種在說ISFP藝術家類型之前,我們還是給新來的朋友普及榮格人格心理的基礎知識。我們很多人對性格的分類,都還停留在內向和外向的角度。榮格最早提出了內向和外向這兩個詞,後來的心理學家如艾森克這些人都在沿用這個維度。
  • 天才總是孤獨的,因為他們的人格特質,異於常人的生活方式
    本故事改編於諮詢案例,已徵得來訪者同意,文中使用的是化名我講的故事,不只是在告訴你關於這人間的美麗,而是在喚起一些沉睡著的美麗的心「可是你還是個孩子呀,作為大人,我肯定是希望你先保護好自己的,小時候你是弱小,你也需要被保護的,而不是來保護別人。」「你幫助別人目的是什麼呢?」 婧答:「也許是為了讓自己心理舒服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