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一個商店買筆,你問老闆多少錢一枝,老闆說2元,你問老闆3枝多少錢?
2×3=6 這就是列式計算。
你去一個商店買筆,你問老闆多少錢一枝,老闆說2元,你問老闆12元可以買幾枝?
12÷2=6 這還是列式計算,但寫成2x=12,這就是方程。解方程的過程從某種角度上講,就是列式計算的過程。或者說解方程還是要依賴於基本計算思路。
你去一個商店買筆,你問老闆多少錢一枝,老闆說2元,你問老闆一共要多少錢,老闆會反問你,你要買多少枝? 其實老闆說兩元一枝,這就是一個函數關係式,一個數量與總價的關係式,如果數量用字母x表示,總價用y字母表示的話,這個函數關係式就是y=2x,因為x、y是不確定的,可以變的,所以y和x都是變量,你x給一個具體的數,那麼隨之可以對應算出一個y,所以,我們函數的定義就是兩個變化的量之間的關係。這個概念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是兩個變化的量,不能多也不能少。少了就是方程,是可以求解的。(當然有的方程是無解),多少也不行,比如三個量都不確定,比如路程關係式s=vt,如果三個量都沒給具體的數字,那這也不是函數關係。
第二,兩個變化的量一定要有關係,並且一個自變量只能對應一個函數值。也就是一個自變量代入到函數中,只能求出並且有唯一對應的函數值,或者說應變量的值,(不同的教材上關於y的說話不同,一種叫y是x的函數,一種叫y應變量)。另外一種比如一個班兩個同學的數學成績,都是變化的量,但這兩個量之間基本上是沒關係的。也不能夠成函數關係。
回到最開始的小例子:你問老闆多少錢一枝,老闆說2元,這是函數,y=2x,
你說我有12元,代入後變成了方程12=2x,也就是當我們給自變量或者應變量一個數值,再去求另一個變量的時候,就是列方程解方程了。
上面雖然有點囉嗦,但關於細節和重點應該講得比較明白了。把一個定義和知識掰碎了講,這就是老師應該做的事情。
接下來講講什麼是哪個是自變量哪個是應變量的內容。
首先我們再一次了解下規則,那就是一個自變量,只能對應一個應變量,或者說只能求出一個應變量。根據這個規則,有時自變量和應變量誰都可以當,只是根據習慣上我們會以哪個當自變量。
比如給個簡單的關係式:y=x.這個如果x當自變量,那麼y就是應變量。如果y當自變量,那麼x就是應變量。
但下面關係就不同了:
這個根據規則,只能是x是自變量。y是應變量。因為每給一個x的具體數字,就會有一個y對應的結果。但反之,如果你非得說y當自變量,那當y=1的時候。結果不是唯一的,會有x=1、-1.所以把y當自變量是不行的。這是規則寫清楚了的。還比如時間和溫度的關係,時間只能是自變量,溫度是因變量。因為每個時間對應的溫度數據是唯一的,反過來,一天中某個溫度數據,可能對應的時候有很多。希望我已經講明白了。
下面再講講函數常見的三種表達形式,
第一種就是函數表達式,又稱函數解析式。如y=2x
第二種就是表格表達
第三種是圖像法。這個是很多老師和學生沒完全弄懂的,圖像法如果普通方法去講,也就是老師用手在黑板上畫圖,那麼學生會感覺用圖像法表達又慢,又不準確,為什麼書上要講用圖像法求方程的根。我只能這麼說,你老師用手去畫一個函數,第一,是很慢,也很不準。但你試試用幾何畫板,那就是秒殺了。隨便舉個例子。如果方程是
那麼用幾何畫板直接輸入後,就會有圖像,而x軸上A、B兩點的橫坐標就是方程的解.
速度快,結果相對於手畫那也可以算著比較精確了。我強調建議所有數學老師把幾何畫板的使用當成基本功去學。用手畫圖,是證明不了圖像法解決很多問題的妙處的。因為本文內容重點不在於圖像法的妙處,所以只舉一個小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