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小夏健談,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關於河蟹、和尚蟹的介紹。
河蟹的老家不在河裡
河蟹是我國的特產,在江河湖泊、塘田溪邊,到處都可以見到河蟹的身影。它的名字又與河有關,因此大家都以為河蟹是一種終生生活在淡水裡的動物。其實並不如此,河蟹只是生長在淡水裡,它出生和死亡都是在它的老家——大海裡。河蟹俗稱螃蟹或毛蟹,在動物學上稱為中華絨螯蟹。河蟹的一生,在很長的一段成長時期(大約3~5年),是生活在通海的江河、湖塘或水田周圍的泥岸洞穴內。正因為如此,所以一般把它叫作河蟹,也讓人誤以為它是與大海沾不上邊的動物。
河蟹一天或幾個小時就可以挖一個洞穴,一般在高低水位之間,裡面呈彎曲管狀。也有的河蟹特別懶,便搶佔別的動物的洞穴。因為不喜歡強光,所以,它白天就待在洞穴或陰暗地方「養神」,晚上才出來活動覓食。這個時期的河蟹,愛吃的東西都是些魚、蝦、螺、蚌等水生小動物,特別愛吃的是蝦肉。有時,河蟹也會爬到水田去,破壞農作物。河蟹不怕烏龜,但它鬥不過甲魚。度過這段生長期後,河蟹身體長成熟了,等到了秋天,「莊稼黃,蟹腳癢」,河蟹就要順流而下,回老家大海去生兒育女了。
這時的河蟹豐滿肥美,是極好的美味佳餚。不過,過去迷信的人可沒這個口福,他們認為河蟹回大海是去拜見「海龍王」,吃不得的!其實,河蟹是入海去產卵繁殖後代。在「尋祖產卯」的漫長旅程中,河蟹喜歡成群結隊,一起順流入海。成熟的河蟹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入海口,在鹹淡水交界的地方,雌雄蟹進行交配。交配後,雌蟹就進入淺海產卵,但產的卵不是直接排在體外,而是仍然附在腹肢(臍)上。此時的河蟹又稱「抱子蟹」或者「懷卵蟹」。抱子蟹就這樣在海裡再生活2~3個月,然後開始孵卵。
看著孩子們一個個被孵出,河蟹父母便慢慢死去,終老在自己的出生地一一大海裡。剛孵出的河蟹幼體叫蚤狀幼體,一點也不像它們自己的父母。沒有了父母的呵護,它們從一開始便獨立生活謀食。經過幾次蛻皮與變態後,終於披上那身威武的「鎧甲」,發育成幼蟹。以後,幼河蟹每長大一點都要脫一次殼,對它們來說,每次脫殼都是一次生死考驗,因為它們身體很軟,很容易受傷害。也許你會說,河蟹這樣生活在大海裡,不是挺好嗎,何必要由「大世界」跳到「小地方」去?原來,河蟹為了尋找更多的食物,才學前輩的生活方式回遊來淡水地方謀生的。
並不橫行霸道的和尚蟹
人們愛用「橫行霸道」來形容海蟹,誰叫它是橫著走路呢,且樣子總是氣勢洶洶的!海蟹是個大家族,在這個威風凜凜的家族裡,有梭子蟹、鋸緣青蟹、蜘蛛蟹、和尚蟹、絨螯蟹等三百多位成員。它們都是橫著走路的,但有一位是例外,那就是生活在海河邊上的和尚蟹。好怪的名兒!只因為它的頭胸甲的背面隆起而光滑,很像和尚頭,因而得此雅名。和尚蟹喜歡成群結隊生活在一起,排列成陣徘徊在河灘上,或者向前或者退後,但從不橫著走!
為什麼和尚蟹並不橫行呢?其實,海蟹的祖先們並不橫行。海蟹屬節肢動物門的甲殼綱動物,是一種古老的洄遊性水生動物。海蟹一生有兩次明顯的洄遊。當它從大眼幼體變成幼蟹時,就離開成水區,向淡水水域洄遊求食。直到接近性成熟時,才從內陸淡水水域又回到江河淺海交匯處生活。海蟹的頭腦部有兩對觸角。第一對觸角內有平衡囊,其內有幾顆靠低碳定向的小磁體,因而對地磁場的反應十分敏感,靠它辨別方向,爬前爬後,行走自如。後來,地球的磁場幾經顛倒,導致眾多動物一時難以適應,大批死亡,甚至滅絕。
地磁場的變化,也使海蟹遇到了大麻煩。為了適應環境生存,海蟹被迫採用了橫行的辦法。另外,海蟹由於胸肢基部連接頭胸部,不能上下、左右轉向,使步足的關節只能向下彎曲,而不能前後移動,所以它在爬行時,只能用一側的步足尖端抓地,再用另一側的步足在地面上伸直,因此,只好「橫行」了。看來,只有和尚蟹繼承了祖先的衣缽。至於為什麼和尚蟹能夠擺脫地磁場的多次劇烈倒轉的嚴重影響,而不學蟹兄蟹弟們橫行,還有待於海洋生物專家們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