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平線號離開柯伊伯帶前的最後照片展示了行星誕生之初的狀態

2020-12-04 玻璃小帥

當新地平線號靠近遙遠的物體MU69(也被稱為Ultima Thule)時,它捕捉到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清晰地看到距離人類家園超過40億英裡的柯伊伯帶上的一個物體。

令人難以置信的圖像證實了一些預言,並驅散了其他預言,最終證明了MU69是一個雪人形狀的世界,有一個生鏽般的紅色色調,旋轉起來像一個螺旋槳。

而且,隨著新地平線號在繼續其使命之前的最後一次拍攝中,後面的世界將更加陌生了。

從太空飛行器MU69的離開時得到的一個新的圖像序列顯示,它實際上並不像最初想像的那樣由球形部分組成——相反,它的兩個葉片是扁平的,就像薄烤餅一樣。

美國西南研究所的任務首席研究員艾倫斯特恩說,這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圖像序列,由一艘宇宙飛船在離地球40億英裡的一個小世界進行探測。

1月1日美國東部時間12:42,「新地平線」號拍攝了最後一張照片,當時它距離柯伊伯帶天體5494英裡(8862公裡)。

當新地平線號飛過時,從幾幅拼接在一起的圖像中,可以看到背景中的星星「閃爍」。

而且,這一新觀點與科學家所期望的完全不同。

斯特恩說,由於飛行途中返回的圖像數量有限,我們對最終的形象有了一定的印象,但是看到這樣的數據已經明顯改變了我們的看法。

他說,最終的Ultima Thule外形更為扁平,就像煎餅一樣,這更接近現實。

但更重要的是,新的圖像正在創造一個科學的謎團,關於這樣一個物體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從未見過這樣的東西繞著太陽轉。」

MU69存在於一種被稱為接觸式二元體的排列中——而且,它現在是第一個被太空飛行器探索過的。

科學家們說,MU69的兩個裂片是在一個「溫和」的吸積過程中聚集在一起的,兩個物體被彼此的引力捆綁在一起。

研究小組解釋說,原始世界是以這種方式「誕生」的,並沒有通過外部過程進化或變形而呈現出奇怪的形狀。

「新地平線號就像一臺時間機器,把我們帶回到太陽系的誕生的時候,」新地平線地質和地球物理團隊負責人傑夫摩爾在1月初說,「我們看到的是行星形成之初的物理表現,它被時間凍結了。」

「研究Ultima Thule有助於我們了解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既有太陽系中的行星,也有銀河系中圍繞其他恆星運行的行星。」

斯特恩說,由於近距離的觀察,我們現在知道這個形狀奇怪的小世界是「兩個物體結合在一起的」。

根據迄今為止的新視野觀測,科學家們說Ultima Thule有一個非常規則的旋轉周期,大約15小時。

相關焦點

  • 被降級的冥王星,誕生之初並不寒冷,高度懷疑有生命體存在
    如今這顆遙遠的矮行星上面仍然是一個寒冷的世界,其表面溫度低於華氏零下370度。但是科學家認為冥王星在其誕生之初卻是一個」溫暖如春「的星球。來自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史蒂芬·德施(Steven Desch)認為,此次發現對人類來說具有深遠的意義,因為在過去的20年裡,科學家們對柯伊伯帶的普遍看法是那裡充滿了極其寒冷的天體,這些天體的大小與小行星無異,而且這些天體自太陽系誕生以來就一直處於冰凍或死亡的狀態。然而,新的發現為我們呈現出一個更為真實的冥王星以及其周圍的星體環境。
  • 柯伊伯帶的藍色入侵者
    已知的最長的柯伊伯帶天體(縮寫:KBO,Kuiper belt object)是1930年被發現的矮行星冥王星。柯伊伯帶中有無數不同類型的天體,其中直徑超過100km的天體大約有7萬多個,更小的更是不計其數。面對這種混亂的狀況我們不禁會問:究竟發生了什麼? 除了冥王星,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在1992年被發現之後,天文學家們就試圖尋找答案。
  • 柯伊伯帶「雪人」受過重創?頭部有直徑6公裡凹坑!
    幾天前,NASA新地平線號探測器傳回了柯伊伯帶小行星2014 MU69(Ultima Thule)迄今為止最清晰的一張照片,向我們展示了這顆距離地球64億公裡的神秘「雪人」的諸多細節。該照片由新地平線號搭載的廣角多色可視成像相機(MVIC)在飛掠Ultima Thule之前7分鐘拍攝,當時探測器和小行星相距僅6760公裡。拍下的影像存儲在探測器上,並於1月18至19日傳回地球,科學家隨後對照片進行了銳化增強處理。最新發布的高解析度圖像為研究這顆太陽系邊緣的原始天體提供了最佳視角。
  • 新地平線號即將到達距離太陽近65億公裡的未知世界!
    2014年6月26日,新地平線號的研究小組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尋找下一個經過冥王星的柯伊伯帶天體,結果意外發現了一個新地平線號可以用它可用的燃料到達的物體。這顆小行星隨後被命名為2014 MU69,編號為485968,基於公眾投票,暱稱為「Ultima Thule」,意思是「超越已知世界」或終極極北之地。
  • 如果在柯伊伯帶誕生一顆恆星,會形成和太陽系一樣的一個星系嗎?
    而在此之前人們發現的冥王星及其衛星卡戎就處於柯伊伯帶之內,後來,在1992年,天文學家在此區域內發現了除冥王星和衛星卡戎之外的第一個柯伊伯帶天體,此後又陸續發現了幾千個小行星體。據科學家估計,柯伊伯帶內的小行星天體數量要在百萬顆以上。那麼,這麼多的小行星天體,能否聚合形成一個恆星,然後形成恆星系呢?
  • 獨自離開地球13年!現在在遙遠的柯伊伯帶!科學家:我很想它!
    在太空經過13年的歷史性飛行之後,美國宇航局的新視野號已經到了距離我們64億公裡外的柯伊伯帶!據NASA最新消息,目前新視野號一切正常,並且於2019年1月1日近距離飛越柯伊伯帶天體2014 MU69之後,一直停留在該星球旁進行觀測,目前正在向地球發送相關數據!
  • 太陽系的柯伊伯帶是什麼?這9條知識送給你,你就明白了
    在冥王星被降級的時候,科學家們提出了矮行星的概念,指出這是一種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天體。在已經定義的矮行星行列中,絕大部分都位於柯伊伯帶內。最著名的就是冥王星,以前被認為是它的衛星的卡戎目前也被歸類為矮行星,另外還有鳥神星、妊神星、共工星等也都屬於矮行星。
  • 太陽系的柯伊伯帶是什麼?這9條知識送給你,你就明白了
    在冥王星被降級的時候,科學家們提出了矮行星的概念,指出這是一種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的天體。在已經定義的矮行星行列中,絕大部分都位於柯伊伯帶內。最著名的就是冥王星,以前被認為是它的衛星的卡戎目前也被歸類為矮行星,另外還有鳥神星、妊神星、共工星等也都屬於矮行星。冥王星是柯伊伯帶最大的天體在柯伊伯帶所有的天體之中,冥王星的體積是最大的,它的直徑大約是2370公裡,比排名第二的鬩神星大了44公裡。因此,冥王星又被人們稱為是柯伊伯帶之王。
  • 宇宙神秘的區域-柯伊伯帶
    柯伊伯帶包含了眾多的微小天體,它們是來自環繞著太陽的原行星盤碎片,由於長期的演化使得他們未能成功的形成行星,而這些雜亂的物質漂浮在這遠離太陽數10億公裡內的區域,由於遙遠的距離和微小的結構,使得人類數千年來一直未曾發現這片太陽系內最神秘的區域。
  • 柯伊伯帶,太陽系外圍的冰封之地
    1951年,美國天文學家傑納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通過對彗星的研究,推測出在太陽系的外圍,應該存在著一個充滿了微小冰質天體的冰封之地,它們主要是由太陽系形成之初的原始星雲構成,是目前太陽系短周期彗星的發源地。
  • 天文冷知識:關於柯伊伯帶的那些事
    2019年1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新視野號宇宙飛船在元旦凌晨飛過被稱為天涯海角的小行星,從神秘的柯伊伯帶開啟了探索的新時代。柯伊伯帶是一個擁有原始物體的區域,掌握著理解太陽系起源的關鍵。這張MU69的照片是在距離18000英裡(28000公裡)前30分鐘拍攝的。
  • 新地平線號即將飛抵天涯海角,揭示人類從未到達過的極地真面目
    還有3天,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地平線號探測器,即將飛抵天涯海角!這是NASA帶給我們的新年新驚喜。不知情的小夥伴可能會奇怪:新地平線號來三亞度假了?其實,此天涯海角並不是在三亞的天涯海角,而是一顆位於柯伊伯帶的古老天體。
  • 冥王星為何被九大行星除名?它是否存在生命?
    太陽系擁有九大行星,相信這早已是人們爛熟於心的科普知識。但是,卻有消息稱冥王星被九大行星除名,太陽系僅剩下八大行星。
  • 柯伊伯帶天體是小行星嗎?大的柯伊伯帶天體就是行星嗎?
    對,有些人認為柯伊伯帶天體比起彗星,更像是小行星。行近太陽的彗星(包括天上有漂亮小尾巴的那種)多數有狹長的橢圓軌道;而柯伊伯帶天體則有近乎圓形的軌道,且大部分根本不會接近太陽。隨著我們深入了解柯伊伯帶,未來或許會有一個更好的分類方法。現時人們傾向細分天體以避免混淆,如使用「主帶小行星」、「近地小行星」、「長周期彗星」等名詞,而不是「小行星」或者「彗星」。 對於比冥王星大的柯伊伯帶天體是否該被稱為行星一事,你有何看法?
  • 柯伊伯帶: 留住太陽系曾經的樣子
    短周期彗星大多是沿著大行星公轉軌道平面飛來。對此,奧爾特給出的解釋是,有些長周期彗星與巨行星交會時變成了短周期彗星。幾乎沒有人能給出更好的解釋。  一個特殊情況是,早在上世紀40年代,愛爾蘭天文學家肯尼思·埃奇沃思(Kenneth Edgeworth)就提出一種假說,短周期彗星誕生於一個小星體聚集的、更近的地方。不過他只是順帶提及這個假說,而且沒有詳細描述。
  • 柯伊伯帶,50個天文單位的恆星盤,你到底有多神秘?
    簡介: 柯伊伯帶是太陽系中已知行星之外的恆星盤,從海王星軌道延伸到距離太陽約50個天文單位。2005年被發現的第十顆矮行星鬩神星就位於柯伊伯帶。目前天文學家仍在不遺餘力探索柯伊伯帶。柯伊伯帶是太陽系中已知行星之外的恆星盤有時也被稱為Edgeworth-Kuiper belt。從海王星軌道延伸到距離太陽約50個天文單位。它與小行星帶相似,但要大得多——20倍的寬度,20到200倍的質量。和小行星帶一樣,它主要由小型天體或太陽系形成的殘餘物組成。
  • 「專題-太陽系」你所不知道的太陽系-柯伊伯帶
    宇宙的年齡估計為138億年,地球或形成於45億年前,智人是經過40萬年慢慢進化而來,而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9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中國發現最早的農耕文化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自文明之初,人類就開始了在這廣袤大地上的無盡探索。那人類基因中早被烙印下的「好奇」,驅使著人類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如今人類的足跡幾乎已經遍布了整個地球。
  • 新地平線號拍攝冥王星表面照片,這神秘的物體,究竟是什麼呢?
    文/仗劍走天涯新地平線號拍攝冥王星表面照片,這神秘的物體,究竟是什麼呢?冥王星可能是最慘的一顆行星了,曾經是太陽系行星的行列,卻被國際天文聯合會降為了矮行星。其實關於冥王星的身份一直都是比較有爭議的,不過正是因為有爭議才會使人類對於冥王星的了解更加的深刻。甚至換句話來說,正是因為這個爭議,所以才使得冥王星引起了更多的關注。就連美國宇航局都發射了新地平線號探索器。
  • 深度解析柯伊伯帶
    Bacon (STScI)經典柯伊伯帶天體大多數柯伊伯帶天體圍繞太陽運行在所謂的經典柯伊伯帶中。這裡的「經典」一詞指的是在柯伊伯帶天體中,這些天體的軌道與天文學家在實際發現柯伊伯帶以前的原始或者經典的軌道非常相似。(科學家期望的是,處於海王星以外的天體,它們將處於相對圓形的軌道上,不會和行星的平面有過大的傾斜。相反的是,很多柯伊伯帶天體被發現有明顯的橢圓和傾斜軌道。
  • NASA發布了一張40億英裡外的「太空雪人」的新照片
    新照片顯示了Ultima Thule表面的細節,包括左側的一個大凹痕。由於涉及的距離太大,數據到達地球需要6個多小時。新地平線號:宇宙飛船現在距離地球40億英裡。上周發布的最新圖片已經通過尖端軟體進行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