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玉偉 金迪
單位:濰坊市益都中心醫院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凡由於竇房結不規則發放衝動而產生節律不勻齊的心律失常,均稱為竇性心律不齊,可分為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竇房結內遊走節律、心房內遊走節律等。本文將對這些分類進行一一解讀。
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
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多見於青少年,為生理性反應,是最為常見的竇性心律不齊,表現為與呼吸相關的心律不齊。
PP間期的變化與呼吸時迷走張力變化有關,具體機制如下:
吸氣時,頸動脈竇及主動脈弓的壓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交感神經興奮,釋放兒茶酚胺增多,使PP間期逐漸縮短,心率加快。呼氣時,引起迷走神經張力增高產生乙醯膽鹼,引起竇房結過度極化,竇房結舒張期自動除極的坡度降低,使PP間期逐漸延長,心率減慢。而屏住呼吸時,PP間期轉為規則。在同一導聯上,PP間期相差0.12秒以上,P波形態一致,但由於呼吸時心臟解剖位置的改變,P波形態可有輕微的變化。
圖1 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
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
非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多為病理性改變,見於老年人、冠心病、顱內壓增高以及洋地黃、嗎啡等藥物作用,心律不齊與呼吸周期無關,可能為竇房結起搏細胞自律性強度不穩定所致。
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
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見於2:1房室傳導阻滯或房室分離,表現為與心室收縮相關的竇性心律時相變化,即夾有QRS波群的PP間期短於不夾有QRS波群的PP間期。如圖2所示,有QRS波的PP間期為0.76秒,無QRS波的PP間期為0.88秒。
其原因可能是:①心室收縮時竇房結動脈血流增加,竇房結自律性升高,PP間期縮短;在不包含QRS波群的PP間期,由於竇房結的血供相對減少,竇房結的自律性降低,心率則稍慢。②心室收縮時右房張力增加,竇房結自律性升高。③心室收縮和每搏輸出量增加,刺激壓力感受器,使迷走神經張力改變,從而影響竇房結自律性。
圖2 室相性竇性心律不齊
竇房結內遊走節律
竇房結內遊走節律是由於竇性衝動的起搏點不固定,在竇房結內遊走所形成的竇性心律不齊,可見於正常人及洋地黃中毒的患者。
心電圖表現為:①P波仍為竇性,同一導聯的P波形態、振幅可略有變化,但P波的方向沒有改變;②PR間期大於0.12秒,但同一導聯內的PR間期可略有變化;③PP間期相差大於0.12秒。
其機制可能與迷走神經張力增加或藥物影響相關,竇房結內頻率較快的部位受到了抑制,此時頻率較慢的部位開始工作。當這些因素去除之後,頻率較快的起搏部位又恢復了其起搏功能,頻率較慢的部位又受到了抑制。這樣循環下去,使竇性心律時快時慢,P波形態也發生變異,形成竇房結內遊走性節律。
圖3 竇房結內遊走節律
心房內遊走節律
心房內遊走節律見於健康青少年、運動員及老年患者。因為竇性起搏點從竇房結逐漸移行到心房或房室交界處,而後又移回至竇房結所形成的心律不齊,與呼吸周期引起的迷走神經張力變化相關。
心電圖表現為:同一導聯至少有3種形態以上的P波,往往缺乏主導心律,心臟激動不是由竇房結單獨控制,偶爾房室交界區起搏點發放衝動傳入心室引起心室除極。PP間期恆定,心率、P波形態、PR間期隨起搏點的位置而同步變化,當起搏點由竇房結區向房室結區遊走時,心率逐漸減慢,P波變小,甚至倒置,PR間期逐漸縮短,但一般大於0.12秒。
圖4 心房內遊走節律
結語
在臨床工作中,竇性心律不齊的臨床意義常被忽視,其分型也不被人熟知。面對心電圖時,不斷剖析機制,並解讀背後蘊藏的知識,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參考資料:
[1] 陳新. 黃宛臨床心電圖學[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
[2] 菲利普·波德瑞德. 波德瑞德(Podrid)臨床心電圖解析:(卷3)傳導異常實例分析[M]. 天津科技翻譯出版有限公司, 2017.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