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及臨床意義

2020-12-02 醫脈通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作者:淄博市第一醫院血液內科主任醫師  周其鋒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最常見惡性腫瘤,血液科醫生一般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血象與骨髓象進行診斷。


1976年法國、美國、英國的血細胞形態學專家協作組,依據光鏡下的白血病細胞形態學特徵和細胞化學染色結果提出了FAB分型方案。然而,白血病細胞是一組具有生物學異質性、分化程度差異性和細胞形態多形性的細胞群體。因此,單純形態學(不含細胞化學染色),診斷急性白血病亞型的診斷符合率只有60-80%,也就是說還有20-40%的急性白血病亞型診斷不夠精確。


為了提高急性白血病診斷的精確性,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是細胞形態學(Morphology)、免疫學(Immunology)、細胞遺傳學(Cytogenetics)和分子生物學(Molecular)分型,即我們常說的MICM分型。通過急性白血病的MICM分型,可以將急性白血病亞型的診斷精確性提高到97-98%。


一、FAB分型


1.  ALL分為三個亞型


L1型:以小細胞為主,大小一致;

L2型:以大細胞為主,大小不一。

L3型:以大細胞為主,大小均一,胞質內有許多空泡。


2.  ANLL分為八個亞型


⑴  M0即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程度較輕,原始細胞大於30%,可達90%以上,核圓形,核仁明顯。胞質小,嗜鹼性,無顆粒,無Auer小體。


⑵  M1即急性原始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少數病例可增生減低,骨髓中I型加II型原始粒細胞大於90%,可見小原粒細胞。


⑶  M2即急性原始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骨髓原粒I型II型大於30%-90%,單核細胞小於20%,早幼以下各階段大於10%,約50%病例的白血病細胞內可見Auer小體。又分為兩個亞型:M2a和M2b。


⑷  M3即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骨髓中以顆粒增多的或異常的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30%,胞體呈橢圓形,核可偏向一邊,大小不一,另一端為大小不等的異常顆粒,胞漿可見束狀Auer小體,也可逸出胞體之外。


⑸  M4即急性粒-單核細胞型白血病: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粒、單核兩系同時增生,紅系、巨核系受抑制。根據原始粒和單核細胞的比例、形態不同以及嗜酸細胞的數量,又分為下例四個亞型:M4a、M4b、M4c及M4EO。


⑹  M5即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極度或明顯活躍,原單幼單細胞大於30%,白血病細胞形態特點:體積小,不規則,質多有偽胞質,有空泡和被吞噬的細胞。又分為M5a及M5b兩個亞型。


⑺  M6即急性紅白血病: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紅系增生為主,原紅、早幼紅多見,常有中幼紅細胞階段缺如的紅血病裂孔現象,且有形態學異常。後期發展為急性髓性細胞白血病,白細胞系統明顯增生,原始細胞佔優勢,大於30%也可見Auer小體,巨核細胞顯著減少。(目前最新版分類已將急性紅白血病歸類為MDS,即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


⑻  M7即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明顯活躍或增生活躍,粒系及紅系細胞增生均減低,巨核細胞系異定擔生,全片巨核細胞可多達1000以上,以原始及幼稚巨核細胞為主,原巨細胞可大於30%,可見巨形原始巨及小巨核細胞。


二、免疫學分型


1. 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


FAB分型與免疫學標誌有:MPO、CD11b、CD13、CD14、CD15、CD33、CD117、CDw65、CD41、CD61、CD64、GlycophorinA等。其中M3(CD33、CD13、CD15均陽性,但HLA-DR and CD34陰性)、M6(CD33、CD13、CD71  Glycophorin A)、M7(CD41、CD42、CD61)較為特異。


2. 急性T淋巴細胞白血病


FAB分型與免疫學標誌有:CD1a、CD2、cCD3、CD4、CD5、CD7、CD8、mCD3、TCRα/β等,分為Pre-T-ALL、T-ALL。


3. 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


FAB分型與免疫學標誌:CD10、CD19、CD22、CD24、CD79a、cIgM、CD20 k /λ鏈等。分為Null-ALL、C-ALL、Pre-B-ALL、B-ALL。


4. 急性混合細胞性白血病


有極少部分病人白血病細胞為淋巴系和髓系細胞雙克隆或同一細胞系免疫標誌雙表型。


三、遺傳學分型


1.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50%~70%患者可見染色體異常,常見改變有t (8;21)、t (15;17)、inv16或del16q、t (6;9)、11q的重排,其他還可見5q-/-5、3q-7、t (9;22)、+8、17q染色體異常,12p-或12易位等。


2.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患者可為正常核型,但染色體數目異常;也可為結構異常,如ph染色體陽性、t (8;14)、t (4;11),其他還可有14q與除8號染色體外的異位、6q-、+21、+3、+14、1號和7號染色體結構重排。


四、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學分型


1.  白血病的分子檢測方法


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Western blot,FISH,PCR,基因測序,基因晶片。


2.  白血病分子檢測的臨床應用


⑴  AML1-ETO基因突變:對應的染色體是t (8;21)(q22;q22) 。在M2中的陽性率為20~40%,在M2b中陽性率為90%。AML1-ETO陽性患者對大劑量阿糖胞苷治療效果好,具有較高的緩解率,無病生存期長。RQ-PCR能實時反映體內AML1-ETO水平,連續定量AML1-ETO轉錄本水平,可判定有高復發風險的患者,以便及早治療幹預以防血液學復發。


⑵  C-KIT基因突變:見於伴inv(16)的M4以及伴t (8;21)的M2b患者。


⑶  PML-RARα基因突變:對應的染色體是t (15;17)(q22;q21),見於98%的M3患者。繼t (15;17)之後,又先後發現4種M3特異的累及RARα的變異性染色體易位:t (11;17)(q23;q21),t (5;17)(q35;q21),t (11;17)(q13;q21)以及dup(17)(q21.3;q23),分別產生PLZF-RARα,NPM-RARα,NuMA-RARα和STAT5b-RARα融合基因。臨床上,具有PLZF-RARα或STAT5b-RARα融合基因患者對ATRA治療不敏感,其餘三種染色體易位患者經ATRA治療可獲完全緩解。


RT-PCR檢測PML-RARα是敏感且特異的APL診斷方法,還能用於治療後MRD監測。PML-RARα陽性提示的分子復發,常早於臨床復發3-6個月,為臨床採取進一步治療措施提供了保障。


⑷  FLT3基因突變:綜合國外各研究報導,FLT3基因突變在AML中陽性率為24%。使其成為AML中最普遍發生突變的靶基因。臨床研究發現,60歲以下的AML患者,FLT3突變患者預後較差,且可獨立於核型之外。


⑸  CBFβ-MYH11基因突變:對應的染色體是inv (16)(p13;q22)及t(16;16)(p13;q22) 。主要見於M4Eo、10%不伴異常嗜酸細胞M4、少見於M2。具有CBFβ-MYH11的患者對化療敏感,預後較好。採用RQ-PCR檢測CBFβ-MYH11轉錄本水平,評價M4Eo患者MRD情況,可以預示復發。


⑹  NPM基因突變:見於約50%核型正常的AML患者,而在伴低危/高危核型患者中極少見,主要見於M4/M5患者,預後價值尚有爭議。


⑺  DEK-CAN基因突變:對應的染色體是t (6;9)(p23;q34) ,主要見於M2或M4,也見於M1,MDS-RAEB。伴DEK-CAN的患者年齡一般較輕,且預後較差。此類患者進行分子監測有助於判斷患者預後,調整治療方案。


⑻  WT-1基因高表達:是無特異分子異常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理想的MRD檢測指標。伴此基因高表達者預後差,且表達程度與預後相關。


⑼  BCR-ABL基因突變:對應的染色體是t (9;22)(q34;q11)。見於95%以上的CML、15~30%成人ALL及3~5%兒童ALL患者。BCR-ABL陽性ALL患者預後差,5年存活率<20%。


⑽  TEL-AML1基因突變:對應的染色體是t (12;21)(p13;q22),見於25%的兒童ALL。此類患者對治療反應佳,完全緩解時間長,預後較好。


五、MICM分型的意義


1.急性白血病的診斷更加精準: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後,白血病的診斷從細胞形態學水平,上升到分子生物學水平,使急性白血病各亞型的分型更加精準,從而為急性白血病的正確治療奠定了基礎。


2.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有利於早期判斷病人預後:通過MICM分型,根據預後將急性白血病患者分為低危、中危、高危,實現急性白血病的分層治療。


3. 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有利於早期發現復發:通過基因或流式細胞儀定期檢測急性白血病患者微小殘留病,能夠在分子水平準確診斷復發,從而對患者進行早期幹預,有利於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無事件生存率。


【參考文獻】


1.劉貴建等.急性白血病的MICM分型.《中華檢驗醫學雜誌》2004;27(6):398-400

2.易麗萍,哈力達.亞森.76例急性白血病的MICM分型及預後.2009-04新疆醫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陳早立,王少敏,劉自剛.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MIC分型及其與預後的關係.《臨床血液學雜誌》2009;22(10):520-522

4.宋愛琴,孫立榮.MICM分型對兒童急性白血病診治及預後評估的意義.《中國實用兒科雜誌》2008;23(2):92-94

5.唐亞輝,馬葵,李次芬等.急性白血病的預後分型及預後判斷.《海軍總醫院學報》2002;15(2):81-84

6.王昭.分子生物學在白血病診斷及治療中的應用.《中華臨床醫師雜誌》電子版 2012;6(6):1393-1395

7.朱勇梅.白血病分子生物學培訓課件(精品PPT)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分型緣何備受矚目?馬軍教授深度剖析分型背後的臨床價值!|ASH...
    21世紀初,白血病分型已進一步完善了MICM分型標準;時至今日,白血病分型研究上升達基因和蛋白質表達層面。  白血病作為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異質性強、發病機制複雜,而基因表達異常變化多樣,甚至可同時伴有去甲基化異常、信號傳導系統異常等多個遺傳學改變。  「目前對臨床診療真正有意義的分型主要是依據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分類。
  •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臨床表現是什麼?
    一、感染 半數的患者以發熱為早期表現。可低熱,亦可高達39~40℃或40℃以上,熱型不定。較少畏寒,但出汗較多。雖然白血病本身可以因白細胞周轉率增加和核蛋白代謝亢進而發熱,但較高發熱往往提示有繼發感染。感染最易發生在呼吸道和皮膚黏膜交界處,肺部感染、扁桃體炎、牙齦炎、咽峽炎最常見,肛周炎症亦不少見,嚴重時可致敗血症。
  • 急性白血病怎麼引起的 急性白血病有哪些表現
    白血病的嚴重性是被人熟知的,但是白血病也是分不同情況的,急性白血病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是因為什麼而導致的呢?小編給大家講講急性白血病怎麼引起的、急性白血病的臨床表現有哪些以及白血病的種類有哪些。急性白血病怎麼引起的1、病毒早已證實C型RNA腫瘤病毒或稱逆轉錄病毒是哺乳類動物如小鼠貓,牛,綿羊和靈長類動物自發性白血病的病因這種病毒能通過內生的逆轉錄酶按照RNA順序合成DNA的複製品,即前病毒,當其插入宿主的染色體DNA中後可誘發惡變腫瘤病毒攜帶有病毒源瘤基因
  • 急性白血病是怎麼引起的 白血病的看護常識
    每個疾病的發病原因都有一些總結性的幾大點,而白血病也是同樣的。下面我們就先來看一下產生白血病的原因都有哪些。臨床資料共同認為影響白血病發病的因素有:遺傳因素、放射因素、化學因素、病毒感染等。(1)遺傳因素遺傳因素和某些白血病發病有關。白血病患者中有白血病家族史者佔8.1%,而對照組僅0.5%。近親結婚人群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發病率比期望值30倍。
  • 福建臨床醫學基礎知識:常見急性白血病細胞化學鑑別
    福建臨床醫學基礎知識:常見急性白血病細胞化學鑑別 【導讀】福建衛生人才網:提供2019福建醫療衛生閱讀資料,如需了解關於醫療衛生備考的醫學基礎知識、臨床、護理、面試等資料,請點擊上方連結了解更多詳情。
  • 一例「獨特」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一例「獨特」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2021-01-06 0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從分型到預後,一文攻破
    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DS)是一類惡性造血克隆逐漸擴增導致正常造血衰竭的髓系腫瘤性疾病,表現為骨髓病態造血、細胞分化異常,外周血一系或多系細胞減少,具有轉化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高風險本文將對MDS預後、影響MDS預後的因素、預期壽命與白血病風險以及治療作一介紹。
  • 瑞金新技術(十二)| 急性白血病和髓系腫瘤基因突變組合(panel)檢測
    隨著分子診斷技術的日益發展,新的白血病和髓系腫瘤分子標誌物不斷湧現。這些疾病特異的分子標誌物為白血病和髓系腫瘤的診斷分型、危險分層,個體化治療、靶向治療及評估預後轉歸提供可靠依據。白血病和髓系腫瘤的診斷也從過去以形態學為主的診斷體系,轉向以精準分子診斷為核心的個體化診斷體系發展。
  • 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還是急性白血病?
    初步診斷:急性白血病可能?病毒感染待排?立即骨髓穿刺檢查,兩小時後骨髓初步報告:急性白血病?當患者父母拿到初步報告時,如晴天霹靂。孩子父母拿著檢驗報告單來到醫生這問:真的是白血病嗎?我的孩子一向很健康。醫生建議到上級醫院檢查。
  •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化療藥物市場分析
    白血病病人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有發熱、感染、貧血、出血、器官浸潤等。 根據細胞成熟度和自然病程,一般分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其中急性白血病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出現斜視和復視1例
    近期《American Journal of Case Reports》報導了一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出現了斜視和復視等臨床症狀。
  • 盤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新策略(上)
    醫脈通編譯整理,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2005年,FDA已批准該藥用於至少2種化療方案治療無效或治療後復發的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或淋巴瘤。目前,有關臨床試驗正在評估該藥作為一線或風險適應性療法的療效。一項法國2期研究正在探討奈拉濱加至鞏固或維持方案中治療高危T-ALL的療效(NCT02619630)。另一項3期研究也將評估奈拉濱鞏固治療T-ALL的臨床療效(NCT02881086)。
  • 急性髓系白血病藥物吉瑞替尼被納入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名單
    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11月23日,安斯泰來宣布,急性髓系白血病用藥富馬酸吉瑞替尼片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正式列入第三批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名單。今年7月,富馬酸吉瑞替尼片新藥上市許可申請剛被納入優先審評。
  • 兒童長期貧血要注意,可能是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要及時檢查
    導語:兒童急性髓系白血病是兒童急性白血病的一種,一旦患病後身體會產生大量不正常的白細胞、聚合細胞、紅細胞,身體會出現幾種常見的臨床症狀,例如骨關節疼痛、出血、臉上蒼白、發熱等,在治療的過程存在遠期副作用,甚至會出現繼發腫瘤的風險,這種發作甚至會出現在許多年以後,因此接受化療後一定要定期複查,在一定年齡之後還要進行腫瘤篩查。
  • 急性髓性白血病:FLT-3抑制劑未來可期?
    文 | 藥瘋 ◆◆ ◆ 白血病,從早年的聞之色變,到今天的長期生存,雖仍為重疾但卻不再無從下手。格列衛開闢了白血病靶向藥物的先河,雖為神藥但仍不能包治百病;且即使是在白血病的疾病範疇,如急性髓性白血病,也直至近年才相繼有靶向藥產出;而其中的FLT-3抑制劑,正在逐步體現其臨床價值。 急性髓性白血病流行病學特點 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約佔成人白血病的70%。
  • 談癌色變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眾所周知白血病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疾病,但是許多人都不清楚白血病是如何引起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白血病的其中一個成員——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 急性髓性白血病 IDH抑制劑可以解決多少問題?
    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常見的急性白血病,約佔成人白血病的70%。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數據統計,2020年美國將有大約20,000例AML新增病例,而5年相對存活率為28.7%。同時,據估計2018年中國有19,700例AML新增病例,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24,200例。
  • 多發性硬化最新臨床分型(臨床綜述)
    1996 年,美國國家多發性硬化學會(NMSS)多發性硬化臨床研究諮詢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Clinical Trials in Multiple Sclerosis)定義了 MS 臨床亞型分型。這些分型定義為描述 MS 的不同臨床特點提供了一致的術語表達,並突出了缺乏一致意見或意義含糊的部分。
  • 血常規報告單,一文讀懂!
    (2)病理性主要見於各種細菌感染、嚴重組織損傷或壞死、白血病、惡性腫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機磷農藥、催眠藥等化學藥物的急性中毒,應用某些升白細胞的化學藥物也會促使白細胞增高。
  • 急急如律令,血拼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四部曲
    為了強調融合基因PML-RARa的意義,WHO 2016分型將APL歸類為AML伴重現性遺傳學異常,WHO造血和淋巴組織腫瘤分類2017年修訂為APL伴PML-RARa。以FAB分型的M3a多見白細胞減少,甚至全血細胞減少,貧血和血小板減少多為嚴重,主要原因是異常增殖的白血病細胞排擠了紅細胞和血小板的生成,血小板減少更為明顯;M3b和M3v多見白細胞增多,M3v (即微顆粒型 APL)白細胞數非常高,倍增時間快,並可伴有脾大。但是粗顆粒變異型APL可能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增高的。其實不管什麼病案,絕大多數都是臨床和診斷符合的,但是總有不按常理出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