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編譯整理,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是一種淋巴細胞系前體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經過30多年的努力,該病的標準治療方案取得了很大進展,多種新藥已應用於該病治療,患者生存預後也得到改善,但高危或復發患者的預後仍不佳,仍需開發更多新型有效的治療方案。本文將對近年來出現的新型治療策略如嘌呤核苷類似物、單克隆抗體、抗體-藥物偶聯物、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蛋白(mTOR)抑制劑、HDAC抑制劑、去甲基化藥物、BTK抑制劑等作一綜述。
核苷類似物奈拉濱(Nelarabine)
奈拉濱是T一淋巴細胞選擇核苷的類似物,是水溶性脫氧鳥苷的類似物ara-G的6一甲氧基衍生物。已證實核苷類似物作為治療血液系統腫瘤的細胞毒藥物療效顯著。2005年,FDA已批准該藥用於至少2種化療方案治療無效或治療後復發的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或淋巴瘤。目前,有關臨床試驗正在評估該藥作為一線或風險適應性療法的療效。一項法國2期研究正在探討奈拉濱加至鞏固或維持方案中治療高危T-ALL的療效(NCT02619630)。另一項3期研究也將評估奈拉濱鞏固治療T-ALL的臨床療效(NCT02881086)。
CD20單抗及耦合物
CD20是在B系淋巴細胞發育中表達,存在於25%的前B-ALL和幾乎所有的成熟B-ALL中。早期研究發現CD20表達同時伴高白細胞計數ALL患者有較高的復發率和更差的無事件生存。近年來,靶向CD20的單克隆抗體如利妥昔單抗、Ofatumumab和Obinutuzumab也被應用到ALL治療中來。
利妥昔單抗與B淋巴細胞上的CD20結合,通過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CDC)或抗體依賴性細胞的細胞毒性(ADCC)刺激細胞凋亡,從而引起B細胞溶解。研究已證實,利妥昔單抗聯合標準誘導和鞏固化療方案改善了CD20+ALL患者的CR率和OS。GRAALL-2005研究表明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改善了未行SCT的Ph-、CD20+的B-ALL患者的2年無進展生存率(EFS)和2年OS,行SCT的患者的EFS和OS獲益更明顯。
奧法木單抗(Ofatumumab)是一種完全人源化Ⅰ型IgG1κ單抗,CDC強於一代CD20單抗利妥昔單抗,目前已被批准用於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一項期研究表明,初治ALL患者經奧法木單抗聯合hyper-CVAD治療後,3年CR為78%,3年OS為68%,CD20+患者的生存預後略優於CD20+的患者。目前正在開展一項2期試驗,評估奧法木單抗聯合加強BFM方案治療前體B-ALL/淋巴瘤的療效(NCT02419469)。
Obinutuzumab是一種糖化人源化CD20單抗,通過糖基化技術增加了抗體與FcγRIIIa的親和力,進而增強ADCC,削弱CDC。臨床前研究顯示,該藥使對利妥昔單抗耐藥或敏感的小鼠模型前體B-ALL細胞死亡。後續仍需進一步評估obinutuzumab在前體B-ALL治療中的應用。
CD19單抗及耦合物
CD19抗原可見於90%的前體B和成熟B細胞ALL。Blinatumomab是BiTE(雙特異性T細胞銜接器)抗體藥物,同時針對腫瘤細胞表面的CD19抗原和T細胞表面的CD3抗原。美國FDA於2014年批准該藥治療復發/難治性(R/R)Ph-ALL。截至目前,一系列探討Blinatumomab治療ALL的試驗相繼開展。3期TOWER試驗比較了blinatumomab和標準化療治療R/R ALL的療效,期中分析結果顯示blinatumomab組的中位OS幾乎是對照組的2倍,CR率也明顯更高。目前研究者正在探討該藥用於ALL不同亞型一線方案或R/R治療的臨床療效(NCT02143414, NCT02003222,NCT02807883)。然而,連續的輸注周期給臨床應用帶來了挑戰,副作用包括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和神經系統毒性,輸液過程中需要密切監測。
Denintuzumab mafodotin是一種CD19抗體藥物偶聯(ADC)的細胞毒藥物。一項1期研究評估了該藥治療R/RB-ALL和其他惡性血液腫瘤的療效。在每周接受治療的患者中,22%患者獲得了CR或部分緩解(PR);在每21天接受治療的患者中,35%的患者獲得了CR。
ADCT-402是一種人源CD19抗體與細胞毒Pyrrolobenzodiazepine(PBD) 二聚體的偶聯物,可抑制DNA複製,從而抑制CD19表達的腫瘤細胞的增殖。體內和體外試驗均證實了該藥在不同程度CD19表達的腫瘤的抗腫瘤作用,目前一項1期研究正在探討ADCT-402治療R/R B-ALL的療效(NCT02669264)。
CD22單抗及耦合物
CD22表達於超過90%的前B-ALL和成熟B-ALL,與B細胞的發展 、分化和功能有著密切的關係。抗CD22抗原單克隆抗體被開發為NHL診斷和免疫治療藥物,其特點為減弱免疫源性和加強效應因子的相互作用。
Inotuzumab ozogamic是一種CD22單抗與卡奇黴素連接而成的ADC,進入細胞後可阻抑蛋白質合成或破壞DNA結構。3期INO-VATE ALL研究評估了該藥治療R/R CD22+ ALL的療效,結果顯示CR率、PFS和中位OS均高於標準化療組。目前,相關試驗正在探討該藥物與化療方案聯合治療R/R ALL患者(NCT01925131)和年老(NCT01371630)ALL患者的療效。此外,有研究也在評估該藥與苯達莫司汀、氟達拉濱有/無利妥昔單抗作為異基因SCT預處理方案的療效(NCT01664910)。但該藥目前僅在美國的發達地區可以獲得。
Moxetumomab pasudotox(MP)為CD22單克隆抗體與假單孢菌外毒素(PE38)的偶聯物,體外研究顯示,其對兒童B-ALL樣本具有治療活性。目前正在開展在ALL中的臨床試驗(I/II期研究R/R LL,NCT01891981)。
Coltuximab ravtansine是一種新型ADC,由CD19單抗與美登素衍生物DM4結合而成,作為藥物共軛抗體對B-NHL的作用效果被體內、體外實驗證實,甚至優於利妥昔單抗,目前正行Ⅰ、Ⅱ期臨床試驗,但R/R ALL的2期試驗因低反應率提前終止。
依帕珠單抗(Epratuzumab)是非共扼化CD22單克隆抗體,與細胞表面CD22結合後,內化到細胞中起免疫調節作用。2期COG研究表明復發兒童前B-ALL患者採用依帕珠單抗聯合化療進行治療,雖然與歷史對照相比並沒有提高CR率,但提高了這些患者MRD的陰性率,並且耐受性較好。目前,Ⅱ期臨床研究正在探討依帕珠單抗、阿糖胞苷和氯法拉濱治療R/R ALL的療效(NCT00945815)。
CD52單抗:Alemtuzumab
CD52是在正常和惡性B和T淋巴細胞中高度表達,其功能可能與調節性T細胞(Treg)相關,抑制T細胞遷移。Alemtuzumab是第一個人源化抗體,它能夠通過CDC和ADCC作用導致淋巴細胞凋亡。但多個小型試驗的數據顯示,該藥可引起淋巴細胞減少、長期免疫抑制等嚴重的不良反應,並缺少有效的療效數據,因此不常用於ALL的治療。目前正在是評估alemtuzumab聯合重組人IL-15治療R/R急性或慢性成人T細胞白血病的療效(NCT02689453)。
mTOR抑制劑:替西羅莫司,依維莫司,西羅莫司
PI3K-Akt-mTOR通路作為細胞內非常重要的信號轉導途徑,可在某些惡性腫瘤中異常活化,如T-ALL和前B-ALL。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蛋白(mTOR)是一種絲/蘇氨酸蛋白激酶,屬於磷脂醯肌醇3-激酶相關激酶家族,在調控許多通路的信號傳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兩種複合物的形式存在:mTORC1和mTORC2。
替西羅莫司、依維莫司和西羅莫司可抑制mTOR激酶活性。小鼠模型和人試驗證實了依維莫司治療前B-ALL時,可下調mTORC1和mTORC2活性,降低Akt和mTOR通路的酶磷酸化,並增加細胞凋亡。義大利研究發現依維莫司與Akt抑制劑MK-2206表現出協同作用。這些結果強有力地促進了探討mTOR抑制劑對ALL療效的試驗的開展,尤其是對化療藥物抵抗的ALL人群。
單中心I/II期試驗探討了依維莫司聯合hyper-CVAD治療兒童R/R ALL的療效,CR率和PR率分別為25%和8%,耐受性較好。
目前正在開展的研究包括探討替西羅莫司治療R/R ALL和其他腫瘤的NCI2期試驗(NCT00084916)、替西羅莫司聯合強化再誘導治療R/R ALL的1期COG試驗ADVL1114(NCT01403415)、西羅莫司聯合類固醇治療R/R ALL的1期試驗(NCT00874562)、依維莫司聯合多藥再誘導治療兒童復發性ALL的1期試驗(NCT01523977)、替西羅莫司、依託泊苷、環磷醯胺和地塞米松治療兒童復發性ALL的1期試驗(NCT01614197)以及聯合TORC1/ 2抑制劑sapanisertib治療R/R ALL的多中心2期試驗((NCT02484430)。上述試驗結果尚未公布。
未完待續~
醫脈通編譯自:New Therapeutic Strategies in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Current hematologic malignancy reports.2017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