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e1a3突變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例報告及文獻複習

2020-11-24 騰訊網

作者:蔣豔 青海大學附屬醫院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摘要:

目的:提高對罕見融合基因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認識。

方法:回顧性分析2019年12月青海大學附屬醫院1例伴e1a3突變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的臨床資料,並複習相關文獻。

結果:該患者明確診斷為費城染色體陽性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伴e1a3突變,治療加用達沙替尼後治療反應可,達到較好的分子學反應。

結論:伴罕見融合基因的ALL可能預後更差,早期聯用TKI對細胞遺傳學反應仍可能獲益。

關鍵詞:費城染色體,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e1a3

費城染色體(Ph)陽性(+)的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是起源於前B細胞的淋巴母細胞瘤,在成人ALL中最常見,其臨床表現類似於Ph陰性(-)B-ALL,但預後相較Ph- B-ALL更差,治療加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可受益。[1]成人Ph+ ALL常見的斷裂點為e1a2,除此之外,在外文文獻中還報導了一些罕見融合基因型病例報導,如e1a3、b2a3和e6a2等。[2]此處報導的患者系罕見基因e1a3型B-ALL,該患者在加用達沙替尼口服聯合化療後基因很快轉陰,但目前關於這類罕見融合基因患者的預後及治療反應相關研究並不多,故報導該病例及複習相關的文獻,希望為臨床工作提供幫助。

病例資料

患者,女,39歲,因「間斷髮熱伴乏力15天」於2019年12月6日入院。患者15天前受涼後出現發熱、寒戰,伴乏力,就診於我院血液科。

血常規:白細胞計數107.10×109/L,中性粒細胞佔1.5%,淋巴細胞佔82.2%,中性粒細胞計數1.59×109/L,淋巴細胞計數88.08×109/L,單核細胞計數17.23×109/L,血紅蛋白102g/L,血小板計數12×109/L。

血液生化檢查:白蛋白36.9(正常參考值:40.0~55.0)g/L,乳酸脫氫酶1285(正常參考值:120~250)U/L,鐵蛋白>2000(正常參考值 4.63-204)ng/ml。

外周血細胞塗片:血小板少見,可見大量原始淋巴細胞及幼稚淋巴細胞,佔89%。骨髓形態學:淋巴細胞比例增高,佔97%,其中原始及幼稚淋巴細胞佔86%。骨髓免疫分型:在CD45/SSC點圖上設門分析,原始向CD45陰性延伸的分布區域可見異常細胞群體,約佔有核細胞的96%,主要表達HLA-DR、CD10、CD19、CD22、CD34、CD58、CD123、cCD79a、TdT(所檢測的抗原:HLA-DR、CD2、CD3、CD4、CD5、CD7、CD8、CD10、CD11b、CD13、CD14、CD15、CD16、CD19、CD20、CD22、CD33、CD34、CD38、CD56、CD58、CD64、CD71、CD117、CD123、MPO、cCD79a、cCD3、TdT、CD45),髓系增殖明顯受抑。提示: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普通型B-ALL可能)(見圖1)。

圖1 免疫分型(治療前)

圖2 染色體核型分析(治療前)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融合基因檢測:採用多重巢式RT-PCR方法檢測出BCR/ABL1(罕見型e1a3)融合基因(見圖3)。

圖3 BCR/ABL1融合基因斷裂重組位點檢測報告

診斷

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Ph+,高危),於2019年12月11日給予「VDCLP」(長春地辛(4mg/d, d1 d8 d15 d22)+伊達比星(10mg/d, d1-d3)+環磷醯胺(1.1g/d, d1 d15)+培門冬酶 (3750Iu/d,d1 d15)+地塞米松(15mg/d d1-d14, 7mg/d d15-28))方案化療,化療第14天複查骨髓象達完全緩解狀態(CR,complete remission),微小殘留監測:可見約33%的異常細胞,檢測範圍內,主要表達CD10、CD19、CD34、CD123,考慮為免疫表型異常的白血病細胞(見圖4)。

圖4 微小殘留檢測結果(化療第14天)

化療第28天複查骨髓象仍為CR,微小殘留監測:檢測範圍內主要表達CD10、CD19、CD34,考慮為免疫表型異常的白血病細胞佔5.5%(見圖5)。

圖5 微小殘留檢測結果(化療第28天)

採用RT-PCR技術檢測e1a3型BCR-ABL融合基因仍為陽性,後於2020年1月20日予以「VDCP」(長春地辛(4mg/d, d1 d8 d15 d22)+環磷醯胺(1.1g/d, d1 d15)+培門冬酶(3750Iu/d,d1 d15)+地塞米松(15mg/d d1-d14, 7mg/d d15-28)方案化療,化療結束後複查骨髓象仍為CR,微小殘留監測:CD45+、CD19dim的細胞約佔有核細胞的0.007%,還表達CD10、CD34、CD38、CD58、CD123,部分細胞表達CD20(見圖6)。

圖6 微小殘留檢測結果(第2次化療第28天)

FISH探針檢測未見異常融合基因信號(見圖7)。

圖7 Fish探針檢測

染色體核型為正常染色體核型46,XX[20](見圖8)

圖8 染色體核型(治療後)

由於患者發病時血小板計數較低,故在患者第1次化療結束骨髓復甦後才服用達沙替尼100mg/d,直至患者第2療程出現骨髓抑制時停服,患者治療期間共行腰椎穿刺鞘內注射2次,除腦脊液壓力較高外,腦脊液常規、生化,腦脊液細胞形態未見異常,現患者已前往省外醫院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術,目前正在治療中。

討論

Ph染色體是由9號和22號染色體的長臂之間的相互易位產生的,即t(9; 22)(q34; q11),ABL1癌基因與BCR癌基因並列在22號染色體上。這種細胞遺傳學改變產生了BCR-ABL1嵌合基因,該基因編碼具有組成型酪氨酸激酶活性的癌蛋白,從而改變了造血幹細胞的增殖速率、存活信號、免疫學相互作用、細胞骨架動力學和微環境[3]。

根據斷點在BCR中的位置,可能會出現幾種類型的BCR-ABL融合蛋白,如下:M-bcr亞型,常見的斷裂點為e14a2(b3a2)、e13a2(b2a2),編碼P210蛋白,見於95%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次要m-bcr亞型,常見的斷裂點為e1a2,編碼P190蛋白,常見於50%的成人Ph+ ALL和75%的兒童Ph+ ALL;微u-bcr亞型,常見的斷裂點為e19a2,編碼P230蛋白,最常見於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

而我們所報導的這位B-ALL患者系罕見融合基因e1a3,它是由BCR外顯子1與ABL外顯子3融合產生的。在CML中存在e1a3基因病例報導較多,e1a3的CML相關的非典型移位具有緩慢的臨床病程,低白細胞計數,長期慢性期,對治療反應良好。既往的這些報導提出這種易位的存在可能與CML的良好疾病預後相關,但是病例數還是較少。[4-5]

我們所報導的這位患者1療程結束後複查骨髓象達CR,但微小殘留病仍比例較高,佔5.5%,且基因未轉陰,在患者骨髓復甦後加用二代TKIs達沙替尼聯合化療後複查基因轉陰,微小殘留病降至0.007%。似乎療效反應可,與Al‑Ali HK 和Roman J報導一致。但是目前患者發病不到4個月,長期無病生存與總體生存期如何目前並不知。

而在Martinez-Serra Jordi報導的1例慢性期CML中,也存在e1a3變異,該患者對400mg伊馬替尼的反應敏感,且快速的實現血細胞計數的正常化和完全細胞遺傳學反應,但在5個月後卻轉變為淋巴母細胞白血病。[6]Fujisawa Shinya所報導的存在e1a3基因ALL患者達CR後行骨髓移植4個月復發,總體生存期僅18個月。[7]有研究提出e1a3和e1a2(p190)的轉錄物具有相似的分子量,並且可能具有相似的臨床特徵,在這些情況下,e1a3的存在與髓外浸潤和疾病加速存在相關性,可能預後更差且有更高的浸潤性。[8]

罕見的BCR-ABL1融合轉錄本很少見且種類繁多,例如e19a2、e8a2、e13a3、e14a3、e1a3和e6a2。但是,關於這些罕見的致癌變體對接受TKI的ALL患者的臨床和預後影響的證據有限,可能與TKI治療結果相關。[9-10]

伴罕見融合基因的ALL患者可能預後更差,早期聯用TKI對細胞遺傳學反應仍可能獲益,但融合基因對預後及療效的影響,以及其編碼的相關蛋白仍需做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Prieto F, Egozcue J, Forteza G, et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Philadelphia (Ph‑1) chromosome. Blood. 1970;35(1):23–7.

[2]. Langabeer Stephen E, The e1a3 BCR-ABL1 fusion transcript in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J]. Ann Lab Med, 2015, 35: 540-541.

[3]. Stella Stefania,Gottardi Enrico Marco,Favout Valeria, et al. BCR-ABL1The Q-LAMP Method Represents a Valid and Rapid Alternative for the Detection of the Rearrangement in Philadelphia-Positive Leukemias.[J] .Int J Mol Sci.2019, 20(24): 6106-6127.

[4]. Al‑Ali HK, Leiblein S, Kovacs I, Hennig E,etal. CML with an e1a3 BCR‑ABL fusion: rare, benign, and a potential diagnos‑ tic pitfall. Blood. 2002;100(3):1092–1093.

[5]. Roman J, Jimenez A, Barrios M,eral. E1A3 as a unique, naturally occurring BCR‑ABL transcript in an indolent case of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 Br J Haematol. 2001;114(3):635–637.

[6]. Martinez-Serra Jordi,Del Campo Raquel,Gutierrez Antonio et al.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with an e1a3 BCR-ABL fusion protein: transformation to lymphoid blast crisis.[J] .Biomark Res. 2014, 2:14.

[7]. Fujisawa Shinya,Nakamura Satoki,Naito Kensuke et al. A variant transcript, e1a3, of the minor BCR-ABL fusion gene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Int. J. Hematol. 2008, 87: 184-188.

[8]. López-Andrade Bernardo,Sartori Francesca,Gutiérrez Antonio et a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with e1a3 BCR/ABL fusion protein. A report of two cases. [J] .Exp Hematol Oncol. 2015, 5: 21.

[9]. Stella Stefania,Massimino Michele,Tirrò Elena et al. BCR-ABL1Detection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a Novel E12A2 Insertion/Deletion in a CML Patient Expressing the E13A2 Isoform.[J] .Anticancer Res. 2019, 39(12): 6965-6971.

[10]. Qin Ya-Zhen,Jiang Qian,Jiang Hao et al. Prevalence and outcomes of uncommon BCR-ABL1 fusion transcript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 data from a single centre.[J] .Br. J. Haematol. 2018, 182: 693-700.

點擊播放 GIF 0.2M

相關焦點

  •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究竟是怎麼引起的?
    淋巴細胞白血病究竟是怎麼引起的?現如今的生活當中疾病發生的種類是越來越多了,白血病可以說是非常常見的一種血液疾病了,給患者朋友們的生命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威脅,為此我們大家對於白血病的發生應該及時的去進行治療的,那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急性淋巴細胞引起的原因。
  • 一例「獨特」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一例「獨特」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2021-01-06 0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談癌色變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目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雖然病因尚未明確,但是通常由以下幾種情況產生 1、基因突變 在細胞中有一個稱為細胞核的控制中心
  • 陸道培醫院連續兩例急性 T 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獲得完全緩解
    近日,在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血液科一病區和血液科二病區相繼傳來好消息,來自內蒙古和湖南的 2 名患者入組「抗原 CD7CAR-T 細胞治療復發難治性 CD7+的急性 T 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臨床試驗。
  • 一文讀懂│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及臨床意義
    ⑸  M4即急性粒-單核細胞型白血病:骨髓增生極度活躍或明顯活躍,粒、單核兩系同時增生,紅系、巨核系受抑制。根據原始粒和單核細胞的比例、形態不同以及嗜酸細胞的數量,又分為下例四個亞型:M4a、M4b、M4c及M4EO。
  •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t(8;21)(q22;q22.1);RUNX1-RUNX1T1的檢驗診斷
    【翻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t(8;21)(q22;q22.1);RUNX1-RUNX1T1是一種中性粒細胞通常有成熟跡象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外周血和骨髓中可見體積較大,具有豐富嗜鹼性胞質的原始粒細胞,常含有嗜天青顆粒。該類型白血病具有較高的完全緩解率和良好的長期預後。
  • 中國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16年版)_成人_急性...
    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見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約佔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國際上有比較統一的診斷標準和不同研究組報導的系統治療方案,完全緩解(CR)率可達70%~90%,3~5年無病生存(DFS)率達30%~60%;美國癌症綜合網(NCCN)於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
  • 急性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ABL)的檢驗診斷
    【翻譯】急性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ABL)屬於急性髓系白血病非特指型(AML,NOS),是一種主要向嗜鹼性粒細胞分化的急性白血病。【小編注】造血細胞的分化/發育與成熟。目前尚不清楚(所以是虛線箭頭),但和中性粒細胞不是同一分化序列是非常肯定的。值得一提的是,WHO認可有急性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ABL)存在,但尚未認可有急性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存在(儘管有一些案例報導)。
  • CD19 CAR-T細胞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後復發機制的研究進展
    CD19 CAR-T細胞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後復發機制的研究進展
  •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出現斜視和復視1例
    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較少累及中樞神經系統(CNS),僅5-7%AML患者腦脊液出現腫瘤細胞。然而,高達15%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患者累及中樞神經系統。重要的是,458例復發AML患者腦膜累及風險非常低,5年總發病率為1.3%。
  •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化療藥物市場分析
    據衛生部門統計,我國400萬名白血病患者中近50%是兒童,全國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約4萬人,其中40%是兒童。白血病在兒科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中居第一位,其中70%以上兒童所患的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白血病俗稱血癌,是一類源於造血(或淋巴)幹細胞的克隆性惡性疾病。
  • 瑞金新技術(十二)| 急性白血病和髓系腫瘤基因突變組合(panel)檢測
    急性白血病是起源於造血幹細胞的惡性克隆性疾病,其特徵為異常的(白血病性)原始細胞及幼稚細胞大量增殖而正常血細胞生成障礙。急性白血病主要分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和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ALL),臨床表現為貧血、出血、感染和浸潤等症狀,進展迅速,自然病程僅數月。
  • 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分子遺傳學改變和靶向治療新進展
    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T-ALL)是一種高度進展性惡性血液腫瘤,預後差,復發率高,尤其是在成年
  • 研究發現一種表觀遺傳學損傷會導致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2017年4月4日訊 /生物谷BIOON /——由bellvige生物醫學調查研究所(IDIBELL)的Manel Esteller博士領導的表觀遺傳學和腫瘤生物學項目組(PEBC)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表觀遺傳學損傷導致T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方式
  •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診療指南在手教你如何應
    肝功能檢查可以發現肝臟代謝的化學物質是否異常,如果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擴散到肝臟,檢測報告可能出現異常。 ◎凝血試驗 凝血功能障礙在白血病中很常見,患者可能有出血和瘀傷,凝血機制的檢查方法有以下四種可以評估凝血問題。
  • Nature:新研究鑑定出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細胞起源和特徵性突變
    2018年9月17日/生物谷BIOON/---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ixed phenotype acute leukemia, MPA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種高危亞型。據估計,在美國每年確診的大約3500例兒童急性白血病病例中,MPAL大約佔3%。MPAL也會發生在成年人身上。
  • 急性白血病怎麼引起的 急性白血病有哪些表現
    2、遺傳因素遺傳因素和某些白血病發病有關白血病患者中有白血病家族史者佔8。1%,而對照組僅0。5%。近親結婚人群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發病率比期望值30倍某些染色體有畸變,斷裂的遺傳性疾患常伴有較高的白血病發病率,如Down症候群先天性血管擴張紅斑症(Bloom症候群)和Fanconi貧血等。
  •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t(9;11)(p21.3;q23.3);KMT2A-MLLT3的檢驗診斷
    由KMT2A-MLLT3融合基因引起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t(9;11)(p21.3;q23.3)通常具有單核細胞的特徵。急性髓系白血病伴t(9;11)(p21.3;q23.3)預後中等,優於其他11q23易位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據報導,MECOM過表達提示預後較差。具有t(9;11)的病例,若原始細胞<20%,目前還不劃入急性髓系白血病(儘管存在爭議),但若臨床認為合適,也可以(按照急性髓系白血病)這樣對待。
  • 大顆粒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基因組景觀分析揭示其病因
    引言:作為全球血液學領域最大最權威的國際學術盛會之一,第62屆美國血液學會年會(ASH 2020)吸引了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的近三萬名血液學專家、學者和其他專業人士參會,會議期間有數千份報告的精彩呈現。來自Thomas P.Loughran實驗室的Heejin Cheon博士在本次ASH會議上報導了最新研究:大顆粒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基因組景觀分析揭示其病因。
  • 是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還是急性白血病?
    血片顯示:白細胞總數明顯增高,見大量異常細胞,建議骨髓檢查。初步診斷:急性白血病可能?病毒感染待排?立即骨髓穿刺檢查,兩小時後骨髓初步報告:急性白血病?當患者父母拿到初步報告時,如晴天霹靂。孩子父母拿著檢驗報告單來到醫生這問:真的是白血病嗎?我的孩子一向很健康。醫生建議到上級醫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