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我可能這輩子陪不了你太久了。」拿到自己的體檢報告單,華子黯然地給自己妻子發了這麼條消息。
還沒等他回過神來,老婆的電話就過來了:「怎麼個意思?你外面是有了小三是嗎?我們娘倆以後怎麼辦?我爸媽那邊我怎麼交代?」
一連串的發問讓華子有些哭笑不得,他這才解釋道:「我診斷出竇性心律不齊,難怪我這段時間總有些心慌的感覺,聽這病的名稱就很可怕,唉」
想必很多人在體檢中都會遇到這一病症,那麼所謂的竇性心律不齊,到底是什麼?真有華子說的那麼嚴重,那麼可怕嗎?小妙今天就給大家講講。
什麼是竇性心律?
人體的右心房有一個特殊的小結節,由各種小細胞構成,這就是竇房結。竇房結有一項特殊的技能——會自動並且有節律地產生電流,電流按照傳導阻滯的順序傳輸到心臟,讓心肌細胞不停的收縮和舒張。
心臟都是有規律的跳動,一般一分鐘心率在60——100次左右,這種頻次在醫學生被稱為竇性心律,即正常起源的心跳。竇性心律之間的節奏是相對勻齊煩人,而所謂心律不齊,就是來自竇房結的信號不完全勻齊,即案例中華子的竇性心律失常。
根據心臟跳動的頻率,竇性心律失常也可以分為:
竇性心動過緩:每分鐘竇性心率頻率小於60次。
竇性靜止:心率在規律狀態下,可能會因為迷走神經張力增大或者竇房結出現障礙。
竇性心動過速:每分鐘竇性心律超過了100次。
竇性心律不齊:竇房結不規則地發出激動所引起的心房及心室的節律改變。
診斷出竇性心律失常要不要緊?需要治療嗎?
不少對竇性心律沒有深度了解的人,看到體檢報告寫著心律不齊,就以為自己患了什麼心血管疾病,把自己嚇個「半死」。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心血管內科醫師唐強介紹,竇性心律不齊大多數屬於「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常見於兒童,青年人。
當我們精神緊張,或者休息不足等,都有可能造成「竇性心律不齊」。
當心率超過100次/分,就是竇性心動過速,沒有明顯的心慌等表現,可不用過度擔心,一定時間會恢復正常。如果竇性心律但心率小於60次/分,就是竇性心動過緩,沒有特殊臨床表現,也可自行恢復。但若是上述症狀都出現明顯不適,伴有胸悶、乏力,就需要進一步檢查。
一旦診斷出心律失常後,要預防疾病發作,就要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保證至少7小時的充足睡眠。
心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近年來,每年發生的猝死案例,讓更多人開始關注心臟的健康檢查。心肌缺血和陣發性的心律失常,根據常規心電圖很難檢測出來,這個時候就需要依賴24小時動態心電圖進行監測了。
哪些人需要做動態心電圖?
1.脈搏不規則而常規心電圖查不出者
2.有心悸、氣短、頭暈而常規檢查無異常者
3.60歲以上的老年人
4.懷疑冠心病而無心絞痛者
5.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者
延申——心電圖報告上的這些專業術語都是什麼意思
拿到心電圖報告時,沒有醫學背景的小白,會被各種專業術語弄暈。下面小妙就給大家介紹幾個常用的表述,讓大家不再迷茫。
早搏:偶爾會感覺心裡突然「咯噔」一下,但又馬上恢復,這就是早搏的表現,如果是偶發、每分鐘不超過5次,可不必治療。
心臟傳導阻滯:心臟傳導系統的任何部位的傳導均可發生減慢或阻滯。
T波改變、ST-T段改變:T波低平在一些心肌缺血、心肌勞損、低鉀患者的心電圖中出現,但大部分情況下不需要擔心。
ST-T段改變不直接等同於冠心病,需結合年齡、性別、既往病史、目前症狀等分析。也有可能是功能性的,如情緒緊張、過度通氣、交感神經張力增高等。
左心室高電壓:通常提示左心室肥大,常見於高血壓、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等導致的左室心肌肥厚的患者。
心慌、心悸有時候都是人的正常生理現象,若沒有其他臨床表現或影響日常生活,短時間恢復正常的情況下,無需治療。還是要記得:少熬夜、清淡飲食,才是養好心臟的關鍵。
參考資料:[1] 《體檢報告裡面的「竇性心律」是什麼意思?》.守護心血管. 2019-12-07[2] 《哪些人應該做動態心電圖》.長壽[J].1994年11期[3] 《名詞解釋:教你看心電圖》.健康時報.2019-07-2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