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物丨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2021-01-21 國家人文歷史




「緙絲是中國絲綢工藝的最高巔峰技藝,被譽為「織中之聖」。因為圖案精美,工藝極為複雜,得之不易,因而又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

撰文:雷虎

攝影:阮傳菊

轉自國家地理中文網暨華夏地理,已取得授權,請勿擅自轉載

微信ID:NationalGeographicCN


緙絲,因外形有「承空觀之如雕縷之像」,如同用刀刻出來的絲綢,因而又稱刻絲。緙絲是一種用「通經斷緯」方法織造的絲織品。所謂「通經」,就是用本色絲線做經線;所謂「斷緯」,就是用各種彩色絲線做維線。經緯線相交,根據紋樣的圖案變化。通過不斷換梭和局部回緯的方法。用不同的彩色絲線輪廓的變化來表現圖案。


因緙絲織之不易,自古就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

  

在手工業式微的當下,古城蘇州就像是侏羅紀公園。保存著其它地方早已滅絕多年的物種。每路過一家絲綢作坊,我就會進門試探情報:「老闆,最好的絲織品拿出來看看?」


店主一會兒拿出一幅蘇繡,一會兒秀出一一匹宋錦。看我一再搖頭,店主這才來回打量我說:「你莫非要找的是緙絲?你是日本人?」


店主一語道破天機。我要找的正是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稱的緙絲。


因緙絲織之不易,自古就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


早在南宋時期,緙絲便博得「絲中之聖」的聲名。但如今,以「蘇州工」聞名的蘇州,絲綢業已是蘇繡、宋錦之流的天下。真正的「絲中聖者」緙絲手藝人已經不足500人,而日本人則是蘇州緙絲業最大的買主。


小橋流水中隱藏的「緙絲史」

穿過車水馬龍的蘇州老城,漫步在小橋流水的老街。一扇古色古香的大門引得遊客不時回頭觀望。「就是這兒?怎麼這麼眼熟?」我望著門上「王金山大師工作室」的字樣,感覺似曾相識。原來,以前在蘇州遊覽時,只醉心於蘇州城小橋流水式的硬體,對緙絲這樣蘇州式軟體不感冒。所以,像那些遊客一樣,被古色古香的大門吸引,但進門後聽到滿屋吱嘎吱嘎的織機聲就落荒而逃。那時,少不更事,把蘇繡、緙絲之流當成出土文物,生怕身上被其沾染上陳腐氣。


推開曾經多次過而不入的大門,穿過被緙絲掛畫、屏風簇擁的迴廊。我終於進入了這緙絲工坊中。我想像中的緙絲工坊,應該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婦織」的場景,但眼前卻是「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的景象——七八張緙絲機偃旗息鼓,只有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太太太弓著腰嘀咕:「剛回來又要採訪,讓不讓人歇息啊!」


看到有客人來到,老太太沒有停下手上的掃帚,只露出尷尬的笑容示意我上樓:大師剛剛在上海參加一個行業研討會回來,現在正在樓上閉關呢,恐怕兩三天不會下樓。


踩著木質樓梯逐級而上。裝裱好的、沒來得及裝裱的緙絲作品就如同壁畫,不放過一寸裸露的牆壁,堆積如山的書籍佔滿了房間中央的大方桌,只留下一尺見方給王金山。


王金山是整個緙絲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傳承人,「通經斷緯」的手藝卻從未荒廢


很難想像這就是緙絲業唯一的國家工藝術美術大師,緙絲非物質文化遺產唯一的代表性人物。雖然已經聲名在外,但他依舊如舊時「十年寒窗」的書生,以無人問也不問人的態勢奮筆疾書。


王金山在書寫的是緙絲工藝專著,這是國家交給這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人物的任務,更是他畢生心血的總結。


緙絲,因外形有「承空觀之如雕縷之像」,如同用刀刻出來的絲綢,因而又稱刻絲。緙絲是一種用「通經斷緯」方法織造的絲織品。所謂「通經」,就是用本色絲線做經線;所謂「斷緯」,就是用各種彩色絲線做維線。經緯線相交,根據紋樣的圖案變化。通過不斷換梭和局部回緯的方法。用不同的彩色絲線輪廓的變化來表現圖案。


緙絲是中國絲綢工藝的最高巔峰技藝,被譽為「織中之聖」。因為圖案精美,工藝極為複雜,得之不易,因而又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


緙絲織機


緙絲工藝自漢代就已產生。但是緙絲第一次從民間工藝品的身份走進藝術品殿堂是在北宋末年。宋朝是一個最有「文藝範」的朝代。受社會上層文藝思潮,特別是宮廷畫的影響。作為工藝品的緙絲開始努力從「工」向「藝」轉變——緙絲藝人們開始臨摹文人畫。最初,他們只是試圖依葫蘆畫瓢試圖在緙絲機上複製名人字畫。沒現到緙絲畫藉助彩色絲線的表面力,甫一出世就達到「奪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長」的效果。緙絲畫引起了畫家們的注意力,他們試圖借用緙絲這一全新的表現形式在突破中國畫的邊界。於是緙絲畫便的從一種民間工藝品搖身一變,變成了一種全新的畫種「緙絲畫」。



到南宋時期,緙絲畫達到巔峰,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凡中國畫表面的題材,都能在緙絲上找到相應的作品。也正是從北宋開始,緙絲畫被收入皇家書畫著錄。自此以後,緙絲從一種普通的絲織品變成了皇家御用織物。


而蘇州地區,作為中國絲綢手工藝最興盛的地區。緙絲業自北宋緙絲畫發仞初期便在蘇州落地生根。自宋皇室南遷後,蘇州更是成為了整個緙絲業的中心。在南宋時期的吳郡(今蘇州),更是誕生了緙絲史上最大的腕兒——沈子蕃。


自宋之後,宋元明清,皇室在風水輪流輪。緙絲技藝也不斷地在緙絲家族、師徒中傳承千年。因而緙絲作為皇家織物的地位卻堅如磐石。至清朝,緙絲甚至已經變成了蘇州西郊太湖邊農民的主要副業。然而自清王朝滅亡後,朝廷這一最大的買主消失,但蘇州的緙絲業卻憑藉高超的技藝遠銷歐美日本,一度成為世界風行的奢侈品。尤其以日本為甚。民國時期,日本婦女所穿和服,皆以系蘇州緙絲和服腰帶為榮。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佔據蘇州之後,便把蘇州緙絲作為專門出口日本的特供品。抗日戰爭結束以後,蘇州緙絲業失去了日本這唯一的市場,整個緙絲業崩盤。



至建國之初,緙絲已經瀕臨滅絕。為了保護緙絲工藝,1954年成立了「蘇州市文聯刺繡生產小組」(蘇州刺繡研究所前身),邀請了兩位緙絲老藝人沈金水、王茂仙進行緙絲製作。1956年招收了第一批二十多位青年學生,17歲的王金山就是其中一位,也是唯一堅持下來的。


17歲開始學習緙絲,如今已75歲高齡,58年從未間斷的緙絲之路。他見證了當代緙絲從潦倒到中興,再到衰落的歷史;緙絲也見證了他的青春年少、年富力強、年華老去。他的人生是與緙絲同步調的,也可以這麼說,中國當代的緙絲業也是和王金山捆綁在一起的。一部「王金山列傳」,就是一部中國當代緙絲斷代史。


一個人戰鬥的行業狀元

王金山和緙絲結緣完全是因為偶然。「當時還沒有非物質文化傳人這一說,選擇緙絲時,自己還根本不知道緙絲是什麼,只是聽人說緙絲是文化瑰寶,學好了可以成名、成家。於是就開始頭腦發熱」。當真的進入這一行後,他才發現緙絲是個慢工細活。


師傅沈金水告訴他,緙絲學藝三年才能基本上手,學藝十年才能織出像樣的作品。成名、成家要看自己的悟性,更要看自己的造化。不專心,無恆心的人學不了緙絲;文化素養不高,沒有美術功底的人,緙絲上不了檔次。


王金山和他的緙絲作品


果然,師傅的話很快應驗:一年未滿,學徒走了一半。而王金山卻把自己書畫、繪畫上的美學修養體現在工作中,很快就脫穎而出。正當他準備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緙絲之中之時,行業形勢發生了轉變,主要用來出口的緙絲作品因為政治原因無法出口,這極大打消了緙絲學員們的積極性,留下來的學徒工紛紛轉行。進入了諸如無線電廠、醫院這些「有前途」的行業。看到同學們紛紛離去,王金山也開始動搖。但是當他看著年邁的師傅一個人對著二十幾臺老舊的緙絲機時,決定留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就由我來做緙絲業的狀元吧,哪怕整個行業就只有我一個人。



沒有人和他搶這狀元頭銜,他卻更加用功,就如孤膽英雄般一個人戰鬥。1963年,故宮博物院開始了宋緙絲名家沈子蕃代表作《梅鵲圖》的複製工程,請求蘇州刺繡研究所選派緙絲專家赴京。而這一年,王金山已經在緙絲業嶄露頭角,以宋徽宗畫作《柳鴨蘆雁圖》為粉本的同名緙絲作品奪得了蘇州市工藝美術優秀創作二等獎。於是年僅23歲的王金山被選派進京。


沈子蕃是緙絲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梅鵲圖》更是緙絲史上可遇不可求的佳作。故宮的要求是:不僅要複製得形神兼備,還要展現其破舊感。要複製出《梅鵲圖》,意味著同緙絲宗師沈子蕃過招,要展現出破舊感,意味著要讓手上的絲線穿越時空隧道。


王金山和他的緙絲作品


複製一千多年前的文物,只有技術是遠遠不夠的,文物的背景,沈子蕃的美學理念,甚至緙絲的發展脈絡都得弄清。所以,為了確保複製能成功,故宮請來了工藝美術大師徐紹青專門教他控制色彩和緙絲經緯密度,專門開放了故宮珍寶館讓他研究歷代工藝美術作品找靈感。大師的言傳身教,故宮國寶的藝術薰陶,讓他開始蛻變。


兩年學習後,王金山用一年時間複製出了《梅鵲圖》。當兩件作品擺放在一起時,連故宮的文物專家也分辨不出真偽。看著自己花了三年時間織出的《梅鵲圖》被收入故宮珍寶館,王金山心滿意足地跨出故宮的大門。17歲時為了成為大師而入行,故宮「閒關」三年後,終於成為緙絲業界首屈一指的大師——上世紀八十年代,蘇繡行業不斷出現雙面異色、異樣的創新作品。這對歷代都是兩面同色、同樣的緙絲作品提出挑戰,這時,王金山披掛上陣創作了三異作品《牡丹—山茶—雙蝶》、全異作品《壽星圖》,把緙絲工藝引入了千年新高度……


一撥一梭一甲子

說完自己和緙絲的歷史,王金山特地換了一套中山裝,從木樓梯蹣跚而下。王老太看到穿中山裝,頭髮梳得呈亮的老頭子下樓,趕緊扯亮緙絲機架上的日光燈。邊開燈邊嘀咕:「不是說要閉關嘛,怎麼又下樓了?老骨頭了還要逞能親自演示!」


「平時,這裡人氣很旺的,每張緙絲機都開足了馬力但是訂單還是做不完。但是你來得不是時候,今天周末,那只能我自己來了,我年齡大了,眼睛花了,手腳也不好使了,平時只是指點徒弟們做的!」


每到休息日,徒弟們回家休息,這裡就成了王金山一個人的工作室


王金山坐在已亮燈的那張緙絲機前,掀開蓋在緙絲機上的絨布。緙絲機上的緙絲半成品就呈現在眼前。王金山架起眼睛,先看了一下緙絲機上半成品的紋樣後,手伸向緙絲機架。緙絲機架上顏色各異的竹梭約有二三十個,每一個竹梭都被一種顏的絲線纏滿。王金山手指竹梭上一拂而過,被拂過的竹梭像待哺的小鳥一般開始晃動。最終,王金山選擇了一件纏有綠色絲線的竹梭。緙絲機架上未被垂青的竹梭似乎一下子停止了搖擺。王金山對那些竹梭面露微笑:「別急,都有份,馬上就輪到你們了!」這場景,就如同餵食的大鳥,面對著張大了嘴的雛鳥。


緙絲用的孔雀毛絲線


「這綠色的絲線,是孔雀毛,《紅樓夢》中有一章,叫《晴雯補裘》,賈母給寶玉一件俄羅斯的孔雀毛做的氅衣,被寶玉燒了個洞,晴雯連夜補好。很多人認為用孔雀毛做衣,是曹雪芹的浪漫主義,其實,曹雪芹很寫實的。孔雀毛做絲線,在緙絲中很常見的!」王金山右手拿著纏有孔雀毛的梭子。用腳踩一下緙絲機的腳踏,緙絲機上上下兩層的緯線就分開來,王金山趁機把梭子從兩層緯線中的間隙穿過。待梭子完全穿過緯線後,他把腳踏鬆開。上下兩層緯線就合攏,把孔雀毛絲線夾緊。這時,王金山立刻用手上類似微型竹釘耙一樣的竹撥子撥動孔雀毛絲線,待孔雀毛絲線完全和上一道絲線緊密相連後。又開始踏腳踏、穿梭子、撥絲線……


緙絲工具,左是撥,右是梭,緙絲所用絲線顏色豐富,一匹緙絲上有多少種顏色,就要配多少只裝彩線的梭子


緙絲上的緯線並不橫貫全幅,而僅在需要處與經線交織,因而稱為「通經斷緯」法。穿梭的過程,叫通經;把絲線撥緊的過程,叫斷緯。每一匹緙絲都需要一梭一撥無數次而來。「像這樣一匹緙絲,一位熟練工得織三個月!」王金山指著緙絲機上這塊二尺見方的布匹說。


在織造之前,先在經線上畫出要織造的紋樣


因為緙絲昂貴,國內很少有人消費得起,因而在相當長時間內,緙絲產品都專門出口日本,被用來做和服腰帶。特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的訂單紛至沓來的訂單,一時間蘇州地區出現了「村村有緙絲」的景象。從業的緙絲手工藝人有兩萬之眾。為了謀求更高利益,很多不具備緙絲技藝的人都加入到緙絲行業中來,導致緙絲的整體質量下降。緙絲幾乎一夜之間從「絲中之聖」淪落為大路貨。「曾經有家日商到蘇州訂貨,紋樣上要織12朵花,但我們的同行只織了11朵!那日商無法向客戶交差,從此以後不再向蘇州訂做和服腰帶!蘇州緙絲名聲就這麼敗了!」王金山邊右手持梭,左手持撥停了下來,說起緙絲的輝煌時,一時手腳竟然忘了配合,梭子被卡在上下兩層緯線之間。回過神來的王金山連忙再踏動腳踏,把梭子從緯線中「解救」出來。


緙絲時,先將裝好彩色緯線的梭子穿過經線,然後用撥子把緯線撥緊


「我能救你這一絲,也救得了一匹,但緙絲我無能為力。我年紀大了,沒辦法再像17歲那樣了!」王金山看著緙絲機嘆機嘆氣。他能做的事情就是在退休後開一間大師工作室。帶幾個徒弟,把自己的技藝傾囊相授。


在織出花樣之後,剪去線頭後,緙絲布隱在線頭中的反面,就露出與正面一樣的花紋


看著眼前這位老人,我講起蘇繡「繡爺」沈德龍把蘇繡做成品牌的故事。聊起85後小年青作緙絲團扇在年輕人中引起搶購風潮的案例。王金山聽完後默不作聲,許久之後才說了一句:「是嗎?我做緙絲快一甲子了,原來緙絲還可以這樣的!」


王金山緙絲作品

海棠雙鳥


花葉蝴蝶圖


梅鵲


飄帶觀音


壽星 反面


宋 八仙圖


宋蓮塘乳鴨圖


宋元 竹子雙翁圖


中堂 金地百花壽


中堂 金地牡丹群蝶

了解並關注「國家地理中文網暨華夏地理」,請點擊閱讀原文

↓↓↓

相關焦點

  • 守藝|緙絲,一座古城的文藝復興
    楊曉璨正在練習緙絲技術。定州崇文街,思本堂緙絲藝術館。華麗的屏風,精巧的團扇,彩色絲線編織的草蟲花卉栩栩如生,絲織品的質地在秋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街上兩名遊客被吸引進來,駐足欣賞一番之後向工作人員詢問:「這是刺繡嗎?」「這是緙絲。上面的圖案不是繡上去,而是織出來的。」緙絲,織中聖品,一項至今無法為機器取代的絲織工藝。
  • 守藝|定州緙絲,一座古城的文藝復興
    >定州崇文街,思本堂緙絲藝術館。華麗的屏風,精巧的團扇,彩色絲線編織的草蟲花卉栩栩如生,絲織品的質地在秋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街上兩名遊客被吸引進來,駐足欣賞一番之後向工作人員詢問:「這是刺繡嗎?」「這是緙絲。上面的圖案不是繡上去,而是織出來的。」
  • 寸金緙絲,復刻一段傳奇|國風
    推開大門,穿過被緙絲掛畫、屏風簇擁的迴廊。拾級木臺階而上,裝裱好的、沒來得及裝裱的緙絲作品就如同壁畫一般緊貼著牆壁,堆積如山的書籍佔滿了房間中央的大方桌,僅剩下一尺見方空間。王金山老人在寫關於緙絲工藝的文字,這是國家交給這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人物的任務,更是他畢生心血的總結。他是緙絲業唯一的國家工藝術美術大師,「緙絲」非物質文化遺產唯一的代表性人物。
  • 崇文街┃【非遺】緙絲技藝
    非遺傳承人簡介:王鵬巍,定州王氏緙絲傳人。為緙絲的傳承推廣四處奔走,幾乎把緙絲視作自己的全部。緙絲(音同「刻絲」)起源於漢朝時期的河北定州,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自古為皇家所壟斷,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美譽。
  • 大米中的愛馬仕,β-葡聚糖大米有多好?
    它是大米中的愛馬仕它是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人群的福音它是膳食健康的選擇它就是β-葡聚糖大米β-葡聚糖大米是在改良優質後的土壤條件裡利用高科技技術種植,同時生物營養液代替以往的農藥化學等施肥方式,由於無農藥、無殘留以及零汙染,種植出的大米更健康安全,由於大米中含有大量的β-葡聚糖成分,因此取名為葡聚糖大米。
  • 61歲緙絲女大師:20個竹梭在手中舞蹈般上下翻飛
    與一些名繡相比,緙絲是寂寞的,一種因稀有珍貴、技藝難以掌握而帶來的高處不勝寒的寂寞。  歷代留存的緙絲精品,或是龍袍等御用品,或是為帝王所摹的書畫欣賞片,如今大多藏於各家博物館,繼續寂寞著。  回溯緙絲歷史,當從西漢回鶻(今新疆地區)說起。初以麻毛為材料,唐代傳入中原後以絲代毛,至北宋,即以緙絲聞名於世,且流行將名人書畫製成緙絲後裝裱,作永久收藏。
  • 「紅緙絲雲蝠壽字紋荷包火鐮」在省博展出
    為進一步提升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並宣傳和弘揚祖國傳統文化,以博物館優美的展示環境和良好的藝術氛圍為依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一件件珍貴的館藏精品,12月26日,「每月一星」系列展覽之一百二十四期「紅緙絲雲蝠壽字紋荷包火鐮」特展正式在省博物館展出。
  • 今天,我花了12個小時體驗了這款隱形眼鏡中的愛馬仕
    時尚搭配丨美妝護膚丨生活方式一個講究排面的90後點擊播放 GIF 0.0M被同事狗糧餵飽的同時,我打聽到了這款神器級的隱形眼鏡的名字 ——安視優歐舒適日拋雖然同事已經親測過了,但是抱著對直男的懷疑,我還是打算好好評測一下這款傳說中隱形眼鏡裡的愛馬仕
  • 在中國古代的紡織業中,為什麼絲織工藝最為發達?
    在絲織、麻織、毛織、棉織、印染、緙絲、刺繡等工藝上,均以歷史悠久製作精美而飲譽於世界。中國古代紡織業,紡起源於舊石器時代的制繩,至新石器時仇已有陶紡輪;織起源於編席和結網,至河姆渡文化已有原始腰機紡輪由輪盤和輪杆組成,使用時,在輪杆底拴紗,然後將輪下垂並且轉動輪杆。
  • 愛馬仕包包皮質基礎知識
    愛馬仕皮質一直給很多人一種神秘感,由於它的包包實在是太貴了,不得不讓人對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所以小編就來普及一下常見的幾種皮質分類知識。那些擁有盒子皮的人知道,這是他們包裡最害怕的東西,而盒子皮和一個妹妹在抓指甲的時候比盒子稍微好一點。
  • 愛馬仕將開設史上最大鱷魚養殖廠
    ┌ ┬ ┐ 愛馬仕將開設史上最大鱷魚養殖廠不過例外的是,愛馬仕日前在澳大利亞北領地達爾文市附近收購了一塊園地,計劃與業內資深人士合作建造澳大利亞最大的鱷魚養殖廠。該設施預計將容納約 5 萬條鹹水鱷魚,用於製作高品質鱷魚皮和肉類產品,開發成本約 4,000 萬美元,此舉相信也會引發不小的爭議。
  • 一條愛馬仕絲巾要用多少米真絲線
    一條愛馬仕絲巾要用多少米真絲線 2018-07-06 09:40:34 來源:全球紡織網 一條愛馬仕絲巾要用多少米真絲線?
  • 聽說鱷魚皮是愛馬仕最受歡迎的稀有皮|多莫瑜意奢侈品
    眾所周知,鱷魚皮是奢侈品——愛馬仕最受歡迎的稀有皮,辨識度非常高,鱷魚皮也堪稱皮革中的黃金。比如:號稱全世界只有三隻的,愛馬仕白色喜馬拉雅鱷魚鉑金包鑲鑽款,直接被拍賣出294萬港幣的高價。一個愛馬仕設計的「 Birkin」和「 Kelly」手袋,價格高達幾十萬人民幣。最近,愛馬仕宣布:計劃在澳洲北領地達爾文地區建立澳洲最大的鱷魚養殖場,一次性可養殖多達50,000條鹹水鱷魚。
  • 愛馬仕養鱷魚、養牛、收購皮革供應商 奢侈品牌加速整合上遊供應鏈
    愛馬仕集團三季度收入從去年同期的9.91億歐元上升至11.43億歐元,固定匯率計增長率為7.9%,基本符合市場預期。高毛利的皮具和馬具是愛馬仕集團最大收入來源,該部門在最近的三季度實現17.4%的收入增長,且為愛馬仕國際貢獻了47%的收入。
  • 袁詠儀:包包不需要有布局,只要它是愛馬仕!
    連疫情都擋不住袁詠儀對愛馬仕的熱愛,平時自然愛得更瘋狂了。雖然她平時很低調,不像有些貴婦動不動就大秀自己的名貴包,但在各種媒體的鏡頭中,我們還是發現她背的愛馬仕包幾乎沒有重複的,實在是壕得出乎想像。今天,我們就一起八卦一下這些年她用過的愛馬仕包包吧。1、鉑金包包包界有一句話,女人分兩種:有鉑金包的,和沒有鉑金包的。
  • 愛馬仕計劃在澳洲建設最大鱷魚養殖場
    在所有動物皮革中,鱷魚皮是最具財富象徵的黃金皮革。以Birkins袋和Kelly袋聞名的法國奢侈品牌愛馬仕(Hermès,EPA: RMS )日前在澳洲北領地達爾文市附近收購一塊園地,計劃於此建設一家澳洲最大的鱷魚養殖場。該地預計能夠容納5萬隻鹹水鱷魚,將用作於高質量鱷魚皮革以及肉類產品。
  • 小雛菊元素單品丨家花中的優衣庫,野花中的愛馬仕
    流行到什麼程度呢?吳亦凡在雜誌大片中就佩戴了LV的雛菊元素耳飾,小雛菊耳飾和笑臉小雛菊美甲別出心裁。PANDORA春季新品「Pandora Garden」系列這瓶香水是小馬哥1997年推出的作品,它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大膽創新的瓶身,三朵大小不一的白色小花錯落有致的坐落在瓶蓋上方,在每一朵雛菊花的花蕊中都閃耀著一個圓圓的金黃色小金屬花心。
  • 26歲華裔炫富女走紅歐美 愛馬仕成堆(組圖)
    從她自己曬出的圖片來看,她對愛馬仕手袋情有獨鍾,至少有14個,保守估計,價值在200萬以上。一起來看看。Dorothy Wang住在有著「全世界最尊貴住宅區」之稱的美國洛杉磯比拂利山莊,她經常在網上曬戴奢侈品、頂尖美食,精品派對,私人飛機……她宣稱自己是「快樂失業者」,未來的打算就是繼承家族企業:「我父母很有錢,可以讓我到處旅行,從小就和媽媽逛香奈兒、愛馬仕。」
  • 為了製造包包 愛馬仕將建最大鱷魚養殖場
    提及愛馬仕包包,多數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奢侈」,但也會驚嘆於愛馬仕在材質、品質、做工層面的考究。如今,為了打造更好的包包,愛馬仕計劃在澳大利亞北領地的一家農場自建澳洲最大的鱷魚養殖場。自己養鱷魚 更好「控制」供應鏈上遊如果說愛馬仕是奢侈品,鱷魚皮的愛馬仕則更是奢侈品plus,因為鱷魚皮實在太稀有了,被稱作是「皮革中的黃金」。據了解,愛馬仕白色喜馬拉雅鱷魚鉑金包鑲鑽款,世界僅有三款,拍賣價格更是高達294萬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