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只會好好的愛你一個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織繡工藝中國古代織繡工藝文化底蘊深厚。在絲織、麻織、毛織、棉織、印染、緙絲、刺繡等工藝上,均以歷史悠久製作精美而飲譽於世界。中國古代紡織業,紡起源於舊石器時代的制繩,至新石器時仇已有陶紡輪;織起源於編席和結網,至河姆渡文化已有原始腰機紡輪由輪盤和輪杆組成,使用時,在輪杆底拴紗,然後將輪下垂並且轉動輪杆。

由於輪盤較重,能使纖維拉直,加上旋轉時所產生的力偶,可以將纖維捻成麻花狀。腰機已經有了上下開啟織口,左右穿引緯紗,前後打緊緯密等3個運動方向。中國的機具織,就是從這兩件工具開始的,中國古代號稱「絲綢之國」,在紡織業中,絲織最為發達。絲織的原料是蠶絲。紡織之前,先要經過一道絲工藝,把蠶兒吐絲作繭的絲穿引出來。

商代繅絲已用熱技術,西周發展為絲框繅絲,漢代又發明了繅車。繅絲用水影響絲的品質,關係極大,如著名的「輯裡絲」,就是取浙江湖州南穿珠灣之水繅成,絲質堅韌,絲色晶瑩,向稱上品。戰國織繡工藝比奴隸社會的商周時期有了顯著發展。產地普遍、品種增多,比較注重染色、紋飾的美術效果。織繡作品上的織花圖案大多是排列規則的散點菱形圖案,菱形單位有粗有細,有大有小,有疏有密,有的複雜,有的簡單。

漢代織繡的品種和質量有較大發展。當地繒帛是絲織品的總稱,但細分之則有:紈、綺、縑、第、紳、縵、綮、素、練、綾、絹、縞、羅、錦、紗、繡、名目不同說明織加工技法有別,因而品質和工藝效果也各有差異。漢代織繡工藝實物資料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完整的衣被、襪鞋、手套、整幅或不整幅的絲帛,以及其他各種雜用的織物。

這百數十件絲織品,僅憑視覺能夠識別的顏色有一二十種之多,如朱紅、深紅、絳紫、墨綠、棕、黃、青、褐、灰、白、黑等等。封建社會前期飛躍發展的織繡工藝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標、黃、青、褐、灰、日繼續發展。從東漢開始著名的蜀錦,三國時得到更大的發展。成都大量織造經線起花的彩錦,色澤美麗,花紋新穎,織造技藝相當球南北朝絲織物中出現了緯線起花錦。

緯線起花工藝,最早發現於東漢西北兄弟民族的毛織物中,有別於中原地區經線起花的傳統技藝。絲織物運用緯線起花,較經線起花織機複雜,但操作方便,能織出比經錦更繁複的花紋和寬幅的作品。唐代緯錦十分流行,這是中國織繡工藝文化的一大發展。此時的圖案紋樣,風格別致。花鳥、聯珠團花和纏枝紋樣的新創造,豐富了西漢以來固有的裝飾傳統,為唐代瑰麗生動的織錦紋樣開闢了新路。唐代絲織圖案,有其獨特風格。

大千世界中的千事萬物都可在唐絲織紋樣中得到反映,其中尤以花鳥為主要的裝飾題材更為可觀:鳥獸成雙,左右對稱;聯珠團花,花團錦簇;纏枝花卉,柔婉多姿;配色敷彩,多樣大膽。同時因受佛教藝術的影響,新奇富麗的花、蓮花圖案也廣泛流行。顯然,唐代錦紋在我國絲織圖案史上開創了新面貌,給後代以深遠的影響。唐絲織產地遍布全國,花色品種極為豐富。僅綾一類,著名的就有:定州「兩窠綾」,幽州「範陽綾」,滑州「方紋綾」,兗州「鏡花綾」,青州「仙紋綾」,越州「異紋吳綾」、「單紋吳綾」、「盤條綾」和「繚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