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緙絲雲蝠壽字紋荷包火鐮」在省博展出

2021-01-08 哈爾濱新聞網

為進一步提升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並宣傳和弘揚祖國傳統文化,以博物館優美的展示環境和良好的藝術氛圍為依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一件件珍貴的館藏精品,12月26日,「每月一星」系列展覽之一百二十四期「紅緙絲雲蝠壽字紋荷包火鐮」特展正式在省博物館展出。

紅緙絲雲蝠壽字紋荷包火鐮,清,寬10釐米,高7.5釐米。緙絲荷包正面以紅色為地,中間緙金團壽紋,團壽紋中間豎線上嵌了兩件銅鎏金鏨花小飾件,團壽紋左右兩側是對稱雲蝠紋。荷包背面所緙織紋飾與正面相同;荷包脊部有一銅鎏金扁片小梁,其上方與之相連的是一銅鎏金如意雲頭狀蝙蝠紋飾件,飾件上有用來系絛帶的孔;荷包下方與之相連的是鐮刀形鋼條。

火鐮是一種取火工具,由鋼條、火石和火絨組成,因其擊石取火用的鋼條形似鐮刀而得名。火鐮選用的鋼條得硬度合適,淬火得恰到好處。鋼條上一般固定一個皮革等材質的荷包,荷包內平時存放火石和火絨。火石也稱燧石,與鋼條碰擊會迸發火星。火絨是用蒲絨、棉絮等易燃物沾硝或硫磺製成,一沾火星就可點燃。平民百姓使用火鐮,而清代皇宮貴族也離不開火鐮。火鐮的荷包上面一般有一個金屬環,用絛帶連接,與盛香料的荷包及盛牙籤的、耳挖勺等物品一起佩帶在衣服的腰帶上,以備使用,體現了馬背民族生活特點。

「每月一星」品牌系列展覽作為傳播傳統文化的堅實平臺,不僅拉近了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促進觀眾與博物館的了解與互動,又提升了博物館收藏、展示和開展社會教育的總體水平。

相關焦點

  • 古人用的藏式「打火機」——火鐮
    火鐮之存在,為藏族人民生存、生活提供了基本的條件。  《格薩爾降生篇》中記載,人們採取各種樹枝,杜鵑花,柏樹,紅柳等一百馱,籌集起來,舉行煨桑,格薩爾的神聖火鐮打出吉祥之火種,引燃祭神的樹枝。火鐮,於藏族群眾來說,是神聖的。
  • 好物丨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作為工藝品的緙絲開始努力從「工」向「藝」轉變——緙絲藝人們開始臨摹文人畫。最初,他們只是試圖依葫蘆畫瓢試圖在緙絲機上複製名人字畫。沒現到緙絲畫藉助彩色絲線的表面力,甫一出世就達到「奪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長」的效果。緙絲畫引起了畫家們的注意力,他們試圖借用緙絲這一全新的表現形式在突破中國畫的邊界。於是緙絲畫便的從一種民間工藝品搖身一變,變成了一種全新的畫種「緙絲畫」。
  • 守藝|緙絲,一座古城的文藝復興
    遇到緙絲之後,王鵬巍心底的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成長為重振定州緙絲的衝動。王鵬巍開始有意識地搜集緙絲相關的資料。「越學越著迷,銀行的工作也辭了,就一點一點地研究,越學越覺得好像我能讀懂它(緙絲),它就在那兒等我,等我讀懂它,把它的故事『翻譯』給更多人知道。」隨著了解的深入,她也漸漸發現了緙絲技藝與自己的家族之間的淵源。有些緣分似乎在冥冥之中便早已註定。
  • 守藝|定州緙絲,一座古城的文藝復興
    遇到緙絲之後,王鵬巍心底的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成長為重振定州緙絲的衝動。王鵬巍開始有意識地搜集緙絲相關的資料。「越學越著迷,銀行的工作也辭了,就一點一點地研究,越學越覺得好像我能讀懂它(緙絲),它就在那兒等我,等我讀懂它,把它的故事『翻譯』給更多人知道。」隨著了解的深入,王鵬巍也漸漸發現了緙絲技藝與自己的家族之間的淵源。
  • 火石·火鐮/路來森
    火柴之前,很長時間裡,人們取火,大約就是用火石和火鐮的。  似乎很多石頭,撞擊之下,都能冒出火星,但並不是每一塊石頭,都可以被稱為「火石」。小時候,居住在家鄉,村前有一條河,叫「白浪河」,河岸有?潔白明淨的沙灘,沙灘上,就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白礬火石」。色,主體呈白色,異常的白,晶瑩如乳;一些白礬火石的表面或者內部,還布?
  • 崇文街┃【非遺】緙絲技藝
    非遺傳承人簡介:王鵬巍,定州王氏緙絲傳人。為緙絲的傳承推廣四處奔走,幾乎把緙絲視作自己的全部。緙絲(音同「刻絲」)起源於漢朝時期的河北定州,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自古為皇家所壟斷,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美譽。
  • 「北疆科學考察歷程展」省博展出 山東綿羊頭骨等亮相
    北疆科學考察歷程展,於8日在省博物館正式對外展出。本次展覽由黑龍江省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聯合舉辦,分為「開啟科學考察之旅、地質古生物與古人類科學考察、植物科學考察、動物科學考察」四個部分。展覽共展出120餘張精美圖片,60餘件實物展品,包括山東綿羊頭骨及兩角、泥河灣披毛犀部分上頜骨等動物骨骼標本,歐洲白頭翁等植物標本
  • 寸金緙絲,復刻一段傳奇|國風
    因為圖案精美,工藝極為複雜,得之不易,因而又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自宋元登堂入室,向來一直都是皇家御用織物。然而自清王朝滅亡後,朝廷這一最大的買主消失,緙絲逐漸衰落。至建國之初,緙絲已經瀕臨滅絕。17歲開始學習緙絲,如今已76歲高齡,近60年從未間斷的緙絲之路,見證了當代緙絲從潦倒到中興,再到衰落的歷史,甚至可以說,中國當代的緙絲業也是和王金山捆綁在一起的。  不專心,不專藝,做不了緙絲
  • 【帶你識花】—— 荷包牡丹
    荷包牡丹的花骨朵上原本是長有花萼片的。特別是最右側的花骨朵上可以看出,花骨朵小的時候,花萼片是包著骨朵的。荷包牡丹,顯然沒有牡丹花那麼雍容華貴,國色天香!但荷包牡丹花形玲瓏可愛。荷包牡丹的 花語 是答應追求、答應求婚。傳說中的一位姑娘,其情郎充軍在外,杳無音信。思念之中,她月月繡一個荷包,掛在窗前的牡丹枝上。天長日久,成串的荷包變成了「荷包牡丹」。
  • 中國古代人們的取火器物——火鐮
    過去取火,都是用火鐮和火石,這是一種古老的取火方式。火鐮是中國古代一種比較流行的取火器物,由於打造時把形狀做成酷似彎彎的鐮刀與火石撞擊能產生火星而得名。火鐮,是隨著冶鐵事業的發明而誕生的,它續寫了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火鐮是鐵匠用鋼鐵打制的,也有個別人用廢舊鍋鐵或犁子鐵自己打磨的。當然還是匠人打得好用了。火鐮的式樣和裝飾,根據使用人的地位身份也有所不同。
  • 61歲緙絲女大師:20個竹梭在手中舞蹈般上下翻飛
    全國掌握「織中之聖」緙絲技藝達到大師水準的,不過三人。  與一些名繡相比,緙絲是寂寞的,一種因稀有珍貴、技藝難以掌握而帶來的高處不勝寒的寂寞。  歷代留存的緙絲精品,或是龍袍等御用品,或是為帝王所摹的書畫欣賞片,如今大多藏於各家博物館,繼續寂寞著。  回溯緙絲歷史,當從西漢回鶻(今新疆地區)說起。初以麻毛為材料,唐代傳入中原後以絲代毛,至北宋,即以緙絲聞名於世,且流行將名人書畫製成緙絲後裝裱,作永久收藏。
  • 荷包牡丹:紅珠一索和煙剪,曾上玲瓏白玉釵
    荷包牡丹屬全屬約12種,我國產2種,即荷包牡丹(D. spectabilis)和大花荷包牡丹(D. macrantha)。大花荷包牡丹又叫黃藥(四川),黃三七(雲南),丁三七(昭通),二者區別在於:①葉片不同:大花荷花牡丹葉的小裂片具4-8粗齒;荷包牡丹葉的小裂片多為全緣。
  • 國慶長假,省地質博物館請你來看紅色礦物
    國慶長假,來省地質博物館看紅色礦物70件珍貴美麗的紅色礦晶及寶石今天集中亮相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28日訊(記者 黃利飛)湖南省地質博物館(下簡稱「省地博」)「探尋紅寶藏,獻禮新時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特展」今天在長沙啟動。
  • 雙展表白新中國 湖南省地博帶你聽地球的「紅色心跳」
    今年8月底剛在內蒙古赤峰市發現,此次展出是她的「首秀」。這塊鉻鉛礦上布滿了紅橘色相間、呈柱狀、椎狀的晶簇。鮮豔的紅珊瑚,攝人心魄。本位圖片均為魯米 攝紅網時刻9月28日訊(記者 宋沛珊 姚冶)9月28日上午,湖南省地質博物館(下簡稱「省地博」)「探尋紅寶藏,獻禮新時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特展」在長沙啟動,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紅色系列寶石、礦晶文化節也同步開展。這是該館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向廣大市民奉上的一份厚禮。
  • 金價暴漲 日本商場驚現「黃金壽喜鍋」
    金價暴漲 日本商場驚現「黃金壽喜鍋」 央視網消息:15日,日本橫濱一家百貨商場舉辦黃金製品展銷會
  • 為什麼沒有取代火鐮?
    說到這個會冒火的小竹筒,創作它的人是南北朝時代一個宮女發明的,而要講到火摺子製造的過程就要先講到另外的一種取火工具火鐮,它是由一塊鋼條,一塊石頭跟火引子組成的,這個鋼條不能太硬還不能太軟,石頭則可以是開採的礦石,同樣也可以是鵝卵石,但是必須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