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藝|緙絲,一座古城的文藝復興

2021-01-08 河北新聞網

楊曉璨正在練習緙絲技術。

定州崇文街,思本堂緙絲藝術館。

華麗的屏風,精巧的團扇,彩色絲線編織的草蟲花卉栩栩如生,絲織品的質地在秋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街上兩名遊客被吸引進來,駐足欣賞一番之後向工作人員詢問:「這是刺繡嗎?」

「這是緙絲。上面的圖案不是繡上去,而是織出來的。」

緙絲,織中聖品,一項至今無法為機器取代的絲織工藝。

提起絲綢,人們想到的往往會是溫婉的江南,很少有人知道,歷史上河北曾是衣被天下的絲織品產地,而緙絲這門冠絕絲紡織業的技藝,就是源自定州這座華北平原上的北方古城。

這是一段失落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定州曾經的驕傲。王鵬巍,思本堂的創辦者,一名土生土長的定州女兒。十餘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定州與緙絲之間的淵源之後,她心中便種下了一個執念——讓緙絲「回家」,續寫這座古城的錦繡傳奇。

如果鄉愁也有具體的形象,在王鵬巍心中,那或許便如緙絲,千絲萬縷,承載著許多故事,牽繫著深沉的情感。

巧手奇工。

定州古城失落千年的傳奇

「你要是拍照的話,我去換身衣服吧,不能給緙絲丟人。」思本堂內,王鵬巍低頭看了下自己的衣服,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這幾天氣溫驟降,她身上穿了件薄羽絨服,裡面是一件「下地種菜穿的」格子襯衫。

王鵬巍的日程排得很滿:前一天坐了一宿夜車從外地回到定州,一早趕去青少年活動中心給中小學生上緙絲公益課。午休沒一會兒便來到店裡,還有許多事務要在這個下午安排——第二天她又要出門參加為期一個月的民族服裝研修。

所有的忙碌都是為了緙絲。

一提起緙絲,王鵬巍臉上倦容盡掃,眼中泛起了光彩。

「今天上課時,一個小朋友問我,老師這個『gé』絲是哪個年代的。我就告訴他,這個字念『kè』,作為定州人,你必須記住這個字。」

十多年前,還在銀行工作的王鵬巍第一次了解到緙絲,就被這門極盡工巧的手工藝吸引。讓她意外的是,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定州古城,竟然就是緙絲的故鄉。

「河朔、山東養蠶之利,逾於稼穡。」西漢到唐宋的一千多年時光裡,定州一直是北方重要的絲織業中心。盛唐時,定州地區貢賦八種絲織品,數量佔了全國總量的46%。悠久的絲織業傳統,加之南北物資交匯之地的繁榮經濟,推動了絲織業中最為奢華工巧的工藝——緙絲的發展。

緙絲工藝源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宋代緙絲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而以宣和時製作最盛。宋人莊綽的《雞肋編》中曾對定州的緙絲工藝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定州織刻絲,不用大機,以熟色絲經於木棦上,隨所欲作花草禽獸狀,以小梭織緯時,先留其處,方以雜色線綴於經緯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連。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名刻絲。如婦人一衣,終歲可就。雖作百花,使不相類亦可,蓋緯線非通梭所織也。」

「刻絲」便是緙絲,通常以素色生蠶絲作經線,彩色熟蠶絲為緯線,織作時同色緯線並不貫通全幅,而是根據紋樣輪廓或畫面色彩的變化不斷換梭,分塊緙織,即所謂「通經斷緯」。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的交界處呈現一些互不相連的斷痕,仿佛刀刻。

通經斷緯的工藝,可以自由變換色彩,特別適合摹緙書畫作品。宋代緙絲名家沈子蕃便是箇中高手。清宮舊藏沈子蕃的《梅鵲圖軸》,以梭代筆,用絲線生動再現了畫作的筆墨意趣,至今是故宮的鎮館之寶之一。

沈子蕃原本是定州孟家莊人,靖康之役後離開定州南下,落籍吳郡(今蘇州),也將精湛的緙絲技藝帶至江南,開枝散葉。兩宋迭代之際,諸多如同沈子蕃一樣的北方工匠紛紛南遷,緙絲藝術在吳山越水間走向了巔峰。至明清時期,緙絲的生產中心已轉移至蘇州一帶。

與此同時,遠在北方的定州,傳統工藝的發展卻在金元時期的戰火和明初靖難之役的屠戮中屢受重創,而後,隨著棉花種植的普及和棉紡織業的發展,定州作為緙絲之鄉的輝煌,也漸漸成了一段被遺忘的記憶。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二

南北合力,助緙絲「回家」

定州緙絲的興衰際遇,喚起了王鵬巍心中強烈的責任感。

王鵬巍是定州西關王氏的後人,從小聽著祖輩父輩口中的家族故事長大。王氏家族於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遷居定州,歷經600年風風雨雨,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大家族。

王氏先輩王灝是清代鹹豐年間的名士。他和兒子王延綸花費36年心血,搜集先秦至清2000餘年間河北名賢佳作,花費巨資刊刻成書。這部《畿輔叢書》共173種、1530卷,在歷代王氏後人的妥善收藏下,3萬餘塊木刻版一直保存完好,現收藏於定州市博物館。

家族先輩數代人傳承保護故鄉文化的努力,在王氏後人心中種下了一顆珍重故土、珍重傳統的種子。遇到緙絲之後,王鵬巍心底的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成長為重振定州緙絲的衝動。

王鵬巍開始有意識地搜集緙絲相關的資料。「越學越著迷,銀行的工作也辭了,就一點一點地研究,越學越覺得好像我能讀懂它(緙絲),它就在那兒等我,等我讀懂它,把它的故事『翻譯』給更多人知道。」隨著了解的深入,她也漸漸發現了緙絲技藝與自己的家族之間的淵源。

有些緣分似乎在冥冥之中便早已註定。王鵬巍在四處尋師求學的過程中,遇到了蘇州王氏緙絲第六代傳承人王建江。

工藝繁複、造價高昂的緙絲,明清時期常被用來織造帝後袞服。蘇州王氏被稱為「龍袍世家」,前三代傳人都曾是清廷匠師,一家六代傳承緙絲工藝被傳為佳話。王建江曾和父親王嘉良及其他3人一起,歷時3年複製了明朝萬曆皇帝的一件袞服;2009年,他又與其他3人一起複製了一件乾隆緙金十二章龍袍。

王鵬巍與王建江敘談後發現,蘇州王氏原來竟也是祖籍定州。南北兩支王姓後人,因緙絲重新聯結在一起。王鵬巍讓緙絲「回家」的想法得到了王嘉良、王建江父子的支持,她從此拜王建江為師,成了王氏緙絲第七代傳人。

讓緙絲「回家」,也是王氏家族共同的決定。由王鵬巍發起,王家五代人召集了多次家族會議,共同集資,於2014年成立了公司,以現代企業的模式推廣緙絲。

思本堂緙絲藝術館所在的崇文街,東鄰定州貢院,西行是定州文廟,往南是定州衙署和著名的料敵塔,一片歷史街區串連起定州古城半部歷史。緙絲藝術館的出現為這片街區添了幾分奢華亮麗。

「思本堂的名字不是我起的,是我家老祖宗起的。」王鵬巍說,王家有58個堂號,她家這一支的堂號就叫思本堂。「做人當思本」,歷代傳承的家風家訓,與她在學習和推廣緙絲過程中的體悟恰好合二為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三

古代奢侈品撞上現代生活

思本堂二樓,臨窗擺放著一臺緙絲織機,織女楊曉璨正在專注地編織著一幅名為《魚躍龍門》的緙絲作品,館裡收養的一隻流浪貓趴在織機旁,似在默默陪伴。

素色經絲在織機上密密排列,緯絲則穿在一枚枚小舟形狀的竹梭裡,每一個竹梭內都是一種不同的顏色,織物的圖案花紋就是靠這些竹梭的穿插變換緙織出來的。紋樣越複雜,顏色越多,使用的竹梭越多,也更費工費時。

「這麼大一幅作品,配線能裝滿一個中號拉杆箱。像這片荷葉,就要用到40多種不同的綠色。」王鵬巍介紹,畫面中荷葉上的一枚小水珠,可能需要100多次穿梭才能完成。

緙絲常被用來摹緙書畫,然而繪畫可以對圖案進行反覆皴染,緙絲卻只能一次織成。緙絲工藝中的戧色技巧,就是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線對紋樣進行調色、和色,使紋樣更具層次感和立體感,達到運絲如運筆的效果。緙絲的戧色技法多種多樣,考驗的是織作匠人對畫理的理解與運用。

這是楊曉璨的第二幅《魚躍龍門》,第一幅織了11個月。曾學過多年美術的她,將油畫的表現手法運用到緙絲作品中,創新了6種技法——超短戧、套戧、輻射戧、曲線尾巴戧、對稱結、子母經戧,與傳統的技法比起來,對各種物體質感的表現更精準,畫面呈現出三維立體的效果。

「這是我們的第八代傳人,她的水平已經超過我了。」誇讚起自己的學生,王鵬巍笑得全然沒有一個被「後浪」超越的「前浪」的自覺。

緙絲「回家」之後,如何做到活態的傳承,是王鵬巍這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她都不會拒絕各種創新的嘗試。在思本堂內陳列著一幅油畫與緙絲「混搭」的畫作。那是在2019年,義大利畫家路易·吉來定州體驗緙絲工藝,恰好王鵬巍的弟子薛璐正在織作一幅比較靈動的圖案。王鵬巍突發奇想,建議路易·吉在素色底色上作畫,從而有了這次絲綢之路兩端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偶遇。

年過五旬的王鵬巍,一直看重年輕人的創意。近年來,她與國內外年輕的設計師合作,將緙絲工藝運用到時裝設計中,還開發了緙絲飾品、包袋、伴手禮、空間裝飾等多種文創產品。王鵬巍一直在努力降低欣賞緙絲、體驗緙絲的門檻,讓這種古老的奢侈品走近年輕人,走進日常生活。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四

「我想擁有更好的未來」

17時許,王鵬巍騎上她的電三輪來到冀中職業學院。兩間古色古香的教室內燈火通明,李卓蔓等幾名學生正圍在桌前,調試一臺微型織機。她們在為即將舉辦的一場發布會做準備。

織機曾是王鵬巍推廣緙絲過程中的一道難關。緙絲使用的是平紋織機,時至今日,上面的竹筘等零部件都沒什麼工匠會做了。王鵬巍買了一臺舊織機,找來木匠拆掉後研究其結構,再根據需要進行調整,最終做出了一批新織機。不僅如此,思本堂還自行設計研發了這種用於教學和展示緙絲技藝的微型織機。

織機的某處零件似乎出了一些問題,王鵬巍見狀立即加入了討論。檢查完織機的問題,她又去查看了學生們正在製作的作品,從華燈初上直談到夜幕降臨,全然忘記了旁邊還有「外人」存在。

近年來,思本堂與冀中職業學院合作成立了大師工作室,培養緙絲專業人才,22歲的李卓蔓就是這個專業第一屆畢業生。

事實上,李卓蔓還在讀中學時就已開始學習緙絲製作了。那還是四五年前,她跟著畫國畫的母親來看王鵬巍組織的一場緙絲文化展。展覽現場很多老師傅一起織緙絲的場景一下子吸引了她,「感覺特別美好」。從此,她便利用寒暑假的時間來思本堂學習,直到後來徹底走上了職業道路。

這正是王鵬巍希望看到的。緙絲的技藝,歸根到底還是要傳下去。多年來她四處奔走,就是為了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傳承緙絲技藝的隊伍,並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發展平臺。除了與各大中專院校合作外,王鵬巍還在社會上廣收學員,定州孩子在她這裡可以免費學習緙絲。

王鵬巍還與定州特殊教育中心合作,針對有聽力障礙的學生開展緙絲培訓,讓他們可以通過作品與人交流。薛璐當年就是被語言康復學校的老師推薦來學緙絲的。那時的她只有18歲,家離得遠,只能住在店裡。晚上一個人害怕,王鵬巍就留下來陪著她。經過幾年的學習,她現在已是王鵬巍的得力助手。

32歲的楊曉璨是名弱聽女孩,是在大學畢業六年後開始學習緙絲的。與老師當年對緙絲的「一見鍾情」不同,從事緙絲織作是她經過多次考察了解和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職業規劃。楊曉璨認為緙絲技術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失去上升空間,在女性的職業發展中有很大的優勢,「我想擁有更好的未來。」

經歷了生死,才知道什麼最重要

「有的時候你甚至感覺緙絲是種活的東西,你可以跟她對話。」王鵬巍說。多年來緙絲幾乎佔據了她生活的全部,談起一路走來的艱辛,她講述了一段很少向人言及的往事。

大概是2016年的時候,王鵬巍帶著工作人員赴山東辦展覽的途中遭遇嚴重車禍。事故現場大家忙著送傷者就醫,事後才發現車上攜帶的緙絲展品不見了。王鵬巍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當年打開車廂那一瞬間的心情,那時候她才意識到緙絲在自己心中的地位。說著,王鵬巍的眼圈紅了,她說經歷了生死之後,才明白生命中什麼東西最重要,從此以後,其他的東西她都放下了,一心一意只想著如何把緙絲做好。

任何一項技藝的修習,都會從技術的磨鍊最終上升至心性的磨鍊。王鵬巍將自己多年從事緙絲事業的體會,概括為「絲絲真情,表裡有道」。她說緙絲之所以能傳承千年而不朽,是因為緙絲匠人在一絲一線織作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而緙絲織物表裡如一,一如做人的要求。傳承緙絲技藝,更要傳承其中的文化內涵。(燕都融媒體記者唐晶 文/圖)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守藝|定州緙絲,一座古城的文藝復興
    原創 唐晶 燕趙都市報 收錄於話題#守藝13個定州崇文街,思本堂緙絲藝術館。「這是緙絲。上面的圖案不是繡上去,而是織出來的。」緙絲,織中聖品,一項至今無法為機器取代的絲織工藝。提起絲綢,人們想到的往往會是溫婉的江南,很少有人知道,歷史上河北曾是衣被天下的絲織品產地,而緙絲這門冠絕絲紡織業的技藝,就是源自定州這座華北平原上的北方古城。
  • 好物丨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因緙絲織之不易,自古就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  在手工業式微的當下,古城蘇州就像是侏羅紀公園。保存著其它地方早已滅絕多年的物種。作為工藝品的緙絲開始努力從「工」向「藝」轉變——緙絲藝人們開始臨摹文人畫。最初,他們只是試圖依葫蘆畫瓢試圖在緙絲機上複製名人字畫。沒現到緙絲畫藉助彩色絲線的表面力,甫一出世就達到「奪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長」的效果。緙絲畫引起了畫家們的注意力,他們試圖借用緙絲這一全新的表現形式在突破中國畫的邊界。於是緙絲畫便的從一種民間工藝品搖身一變,變成了一種全新的畫種「緙絲畫」。
  • 崇文街┃【非遺】緙絲技藝
    非遺傳承人簡介:王鵬巍,定州王氏緙絲傳人。為緙絲的傳承推廣四處奔走,幾乎把緙絲視作自己的全部。緙絲(音同「刻絲」)起源於漢朝時期的河北定州,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自古為皇家所壟斷,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美譽。
  • 寸金緙絲,復刻一段傳奇|國風
    因為圖案精美,工藝極為複雜,得之不易,因而又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自宋元登堂入室,向來一直都是皇家御用織物。然而自清王朝滅亡後,朝廷這一最大的買主消失,緙絲逐漸衰落。至建國之初,緙絲已經瀕臨滅絕。17歲開始學習緙絲,如今已76歲高齡,近60年從未間斷的緙絲之路,見證了當代緙絲從潦倒到中興,再到衰落的歷史,甚至可以說,中國當代的緙絲業也是和王金山捆綁在一起的。  不專心,不專藝,做不了緙絲
  • 徐志摩口中的翡冷翠,一個被「獅子家族」守護了300年的古城
    這個聽上去高冷又清雅,極具詩意的名字確實更符合這座古城的身份。佛羅倫斯市區至今仍保持著古羅馬時期的格局,城中多為中世紀建築。是一座非常古樸典雅的城市。在15~16世紀時期,佛羅倫斯是歐洲最著名的藝術中心,這裡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歌劇的誕生地,還擁有世界五大教堂之一的聖母百花大教堂。
  • 61歲緙絲女大師:20個竹梭在手中舞蹈般上下翻飛
    全國掌握「織中之聖」緙絲技藝達到大師水準的,不過三人。  與一些名繡相比,緙絲是寂寞的,一種因稀有珍貴、技藝難以掌握而帶來的高處不勝寒的寂寞。  歷代留存的緙絲精品,或是龍袍等御用品,或是為帝王所摹的書畫欣賞片,如今大多藏於各家博物館,繼續寂寞著。  回溯緙絲歷史,當從西漢回鶻(今新疆地區)說起。初以麻毛為材料,唐代傳入中原後以絲代毛,至北宋,即以緙絲聞名於世,且流行將名人書畫製成緙絲後裝裱,作永久收藏。
  • 「紅緙絲雲蝠壽字紋荷包火鐮」在省博展出
    為進一步提升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激發他們探索自然奧秘的熱情,並宣傳和弘揚祖國傳統文化,以博物館優美的展示環境和良好的藝術氛圍為依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一件件珍貴的館藏精品,12月26日,「每月一星」系列展覽之一百二十四期「紅緙絲雲蝠壽字紋荷包火鐮」特展正式在省博物館展出。
  • 新疆一座古城,在沙漠中出現一次就消失,比樓蘭還要神秘
    在新疆壯闊悽涼的沙漠中有一個神秘的古城,位於且末縣城西南約6公裡的老車爾臣河岸臺地上的且末古城,也叫幽靈之城。且末古城的遺址沙化嚴重,地表已經沒有植被了,它是古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因為很多原因,且末古城跟樓蘭古城、尼雅古城一樣,成為了很多人渴求的探險之地,但是且末古城的鮮為人知更具神秘色彩。
  • 亳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
    樸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裡進行了樸州活動。安徽省、安徽省,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在這裡活動,自秦代安徽安徽安徽安徽省建立以來,王朝改動,大多在州、郡或縣建立制度,在此期間,元朝和政府在15年(1355年)發動了士兵,劉福通在半圓國家發動了軍隊,圍繞著韓林雅,從樸柱成為皇帝,建立了「宋」政權,將樸珠作為國家。
  • 守藝中華•行走日記 |檳榔谷中瀕臨滅絕的黎族非遺技藝
    2016年,守藝中華之旅正式開啟,我們走到黔東南,去到湘西、潮州、漳州……講述了發生在那裡的民俗風情,記錄了隱藏在山間鄉野裡的非遺技藝。2017年11月,守藝中華·錦繡中國行再度啟程,首站貴州在前方採風團的依依不捨與後方看客們的意猶未盡中圓滿收官。
  • 中國版龐貝古城——撫仙湖水下古城
    」的牆基顯影,但是由於湖水太深,始終沒有發現確鑿的證據能夠證明古城的存在。經過此次科考,「撫仙湖底存在著一座水下古蹟」的說法被逐步證實。 直到2005年12月,撫仙湖「水下古城」全貌展露無遺。這座在此靜靜地沉睡了上千年的「水下古城」比著名的龐貝古城還大近一倍,而如此大型的水下古城的發現,在中國尚屬首例。
  • 四千年前一座古城遭逢厄運,5萬人一夜死亡,專家懷疑:死於核爆
    如果說我告訴你,一座擁有上萬人的小鎮,一夜之間便消失,居民都被一種神秘的力量奪去生命,估計大部分人都會嗤之以鼻。西瓜視頻創作人【捕月說】該作品【4000年前古城發生怪異事件,5萬具骸骨瞬間死亡!專家:死於核爆】中就為我們詳細的講述了「死丘事件」,感興趣的朋友一起去西瓜視頻看一下吧。
  • 三千多年前的一座印度古城,一夜之間被熔毀,當時發生了什麼
    在經過幾次大規模的發掘後,一座曾經繁盛一時的古城,完全暴露在世人眼前了。(印度古城廢墟)這座古城佔地約8平方公裡,分為上城和下城,人口接近5萬。但真正讓考古學家們震驚的是,在古城遺址中,發現了海量的人體骨骸。從這些屍骨的形狀可以看出,似乎他們在同一時間就集體死去了。有人在沐浴,有人在逛街,有人在勞作,有人正躺在床上休息。因此,科學家們將這座一夜之間消失的城市,稱為「死丘」。而且,專家們還發現,城市裡到處都留下了高溫灼燒的痕跡,並找到了一個爆炸中心。
  • 值得一看的古城琉森
    無論是旅遊還是自駕遊,到了瑞士一定要看一看瑞士的古城琉森。琉森又譯「琉森」,它是瑞士中部的城市。1300多年前,盧賽恩還是琉森湖畔的一個小漁村,1178年才正式建市。歲月的悠久給這座城市留下了古人類歷史的文明。
  • 馬丘比丘,一座隱藏在山中的古城
    1911年時,有一位美國的考古學家在秘魯當地嚮導的帶領下穿越了崇山峻岭找到了這座沉睡了幾百年的印加古城,並且向全世界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後人無法知曉這座古城原來的名字,就借用了它現在所在的山的名字,為它命名—馬丘比丘,意思為古老的山。後來,馬丘比丘被列入了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 好看的古城千遍一律,自在的古城萬裡挑一 古城正定等你~
    好看的古城千遍一律,自在的古城萬裡挑一 古城正定等你~ 2020-07-06 12: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西最後一座未開發的千年古城,至今有2200年歷史,很多人沒去過
    江西最後一座未開發的千年古城,至今有2200年歷史,很多人沒去過 2020-11-
  • 賈樟柯造節:一位導演和一座古城的中年焦慮
    在他們身上,在此時此地,我們想找到一位導演和一座古城如何度過中年。1「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氣候特徵和出行慣性,11月的平遙在往年應該已經進入到旅遊淡季。電影展讓平遙的這個周五變得不一樣。剛下車時就接到了客棧老闆的電話,擁擠的接站人群中,很多人都高舉著和影展有關的牌子。
  • 中華網「守藝中華風物之旅」:到福建漳州,你得嘗嘗龜足
    地道風物和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志願者協會攜手發起的「守藝中華風物之旅」來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點「漳州」,探訪本地生活,了解當地文化,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守護百年傳統技藝。 跟著「守藝中華.「守藝中華.風物之旅」的第三站,隊員們來到了臺灣海峽的這一邊 -- 福建漳州,到了漳州,自然不能錯過飽嘗海鮮的機會。這不,外派的東山島海鮮小分隊來到了東山龍島挖龜足,為大家原本已經豐富的美味海鮮大名單再添一款新品 -- 龜足。
  • 古老阿爾卡拉大學,文藝復興的助推器,見證著西班牙的發展
    但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一座見證文藝復興的古老大學——阿爾卡拉大學。它結合了當時最先進的教育模式,在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的鼎盛時期,承擔起了先鋒者的角色,成為培養優秀人才的搖籃。可以說它不僅是一座大學,更是文藝復興的主要推動者之一。在大學校園內,三語庭院是遊人不可錯過的地方。因為在其東側,有一扇看上去非常精緻的門。儘管它看上去非常低調,但是裡面卻別有洞天,因為從這扇門進去,就是大學城中最古老的建築——聖伊德方索祈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