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荒原,風雪雜飛,皮裘加身,仍覺寒意侵體。懸釜取火,保溫取暖,惡劣生存環境,亦可抵制饑寒。火鐮之存在,為藏族人民生存、生活提供了基本的條件。
《格薩爾降生篇》中記載,人們採取各種樹枝,杜鵑花,柏樹,紅柳等一百馱,籌集起來,舉行煨桑,格薩爾的神聖火鐮打出吉祥之火種,引燃祭神的樹枝。火鐮,於藏族群眾來說,是神聖的。
圖為四川省甘孜州博物館展出的火鐮。火鐮的外形,像扇形小提包,由裝石英石和絨草的小袋子、打火的鐵刃組成。千年時光,藏族群眾已把火鐮的製作工藝發揮至極。攝影:孔夏
摩擦起火 受風生焰
火鐮,又名火刀,是人類在鑽木取火和擊石取火的基礎上研製出來的一種取火工具,看似土笨,卻很實用,其突出的優點是便於攜帶,且陰雨天也不妨礙炊飲涉獵時使用。火鐮利用了摩擦起火的原理。使用時反覆讓火鐮與火石摩擦使之發熱,然後用力向下猛擊火石,產生的火花點燃墊在火石下面的艾絨,再將冒煙的艾絨包在幹細茅草中,使其受風生焰,加上幹枝劈柴,便可燒火煮東西。由於火鐮取火方便、效率高,成為中國古代廣泛使用的人工取火方法和工具。
圖為四川省甘孜州博物館展出的火鐮。攝影:孔夏
實用轉裝飾 拾憶民俗文物
歷史上,易燃、可以攜帶且不易損壞的火鐮為生活在高寒陰溼的藏族農牧民群眾立下了汗馬功勞。面對飛速發展的社會,火鐮多成為收藏家的收藏品。
但也有不少人,不願丟棄這件古老而代代相傳的寶貝,將它賦予新的生命,那就是將其實用性「轉型」為裝飾品。這種造形特異,美觀大方的藏式火鐮裝飾品,佩掛在彪悍的藏族小夥子身上,透露出了一股遠古的質樸和神奇。
圖為四川省甘孜州博物館展出的清代皮質嵌珠打火鐮(一級文物),形如鐮刀,鑲嵌瑪瑙、紅珊瑚、綠松石等寶石,極具奢華之氣。攝影:孔夏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曾使用鑽木取火、火鐮打火、火柴點火、打火機打火等多種方式取火。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火鐮成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如今,兼具實用和收藏價值的火鐮已成為一種記憶,但它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見證了人類歷史的發展。(中國西藏網 記者/孔夏)
(責編: 胡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