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帝國的覆滅》作者常博逸:別讓機器掌控我們的生活

2020-11-28 澎湃新聞

作為近兩年迅猛發展、備受矚目的一項技術,人工智慧早已悄然地滲入了我們的生活,但大多數人對人工智慧依然一知半解。對那些對人工智慧充滿好奇又不知從何開始了解的人們來說,閱讀這本《人類帝國的覆滅》是個不錯的選擇。它以一個2038年的機器人視角,講述人工智慧研究及應用的歷史與現實,並對未來20年人工智慧的發展做出了精彩而豐富的預測。

在短短的200頁篇幅裡,作者常博逸(Charles-Edouard Bouée)回顧了人工智慧的發展史:從眾星雲集的1956達特茅斯會議,到1970-1990年代的停滯摸索、邏輯推理與概率統計的路線之爭;再到21世紀前20年的人工智慧再勃興——配套技術和算力的發展使人工智慧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部分,無聲但快速地改變著人類的日常生活及工業生產。而在未來,人工智慧又會推動人類社會走向怎樣的方向,它究竟是能促進人類的解放和提升,還是會導致人類群體的分裂和人類統治的瓦解?

常博逸作為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羅蘭貝格的高級合伙人及全球CEO,是世界經濟學論壇、達沃斯論壇的座上客,著有《中國如何改變世界》《孔夫子與機器人》《輕足跡管理》等。《人類帝國的覆滅》由他與法國《論壇報》前任主編弗朗索瓦·羅什(François Roche)合著而成,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於2018年12月推出中文版。近日,澎湃新聞記者對常博逸進行了專訪,請他談談《人類帝國的覆滅》背後的創作故事,以及他對人工智慧技術的種種思考。

常博逸

這是一本歷史與科幻結合的書

澎湃新聞:

作為一名商人,你為何要寫一本關於人工智慧的書?

常博逸:

我在中國住了12年,一直都非常關注全世界的科技發展。2012年我開始寫作《孔夫子與機器人》,在寫作這本書期間,我同時也在尋找一種能夠改變世界的技術。2013年,我發現人工智慧就是這樣的一種技術,於是詢問我的出版商能否為此寫一本書。所以這本書的寫作始於2012至2013年,當時人們尚未開始關注人工智慧。而那時我就意識到了,它將會成為一項偉大的技術。

澎湃新聞:

你是如何寫作《人類帝國的覆滅》這本書的?

常博逸:

作為一名諮詢人和公司CEO,我很擅長收集信息。於是我走遍了全世界,拜訪了全球三四十多名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與他們深入討論這一技術。我向他們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人工智慧的現狀以及它背後的歷史是怎樣的?第二,如果我們採取了措施去保護自己,接下來的十年會發生什麼?最後一個問題則是,如果機器能夠思考,它們會如何思考?這本書就是我這一系列採訪的成果。

澎湃新聞:

《人類帝國的覆滅》有兩名作者,你們是如何合作的?

常博逸:

我的搭檔弗朗索瓦·羅什是一名作家,他也是法國《論壇報》的前任主編。我之所以選擇與他合作,是因為他並不了解人工智慧——他現在已經60多歲了,對技術一竅不通,所以他也不會對人工智慧懷有偏見,就像一臺全新的電腦。他負責將我的想法整理成文字,確保我的所有想法都能體現在書中。閱讀他的文字,就像透過鏡子看著我自己。我本可以只在封面上放上我自己的名字,但為了尊重他的工作和我們的友誼,我將他當作合著者並排出現在書籍封面上。

澎湃新聞:

你為什麼選擇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向讀者介紹人工智慧?

常博逸:

因為我想寫一本簡單易讀、能夠引起人們興趣的書,而人人都愛讀故事,這比一本分很多章節的專業書籍要有趣多了,人們一旦翻開了它,就會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後面發生了什麼。我的朋友、客戶和讀者都告訴我,這本書很容易讀,而且閱讀體驗非常愉快,正因為它是以故事的方式呈現的。

同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適用於任何讀者。無論你是7歲的孩子還是70歲的老人,人人都願意聽故事,否則它只會成為一本針對特定人群的書。閱讀這個故事時,人們可以很輕易地將自己代入故事所在的年代去感受故事中的起伏,無論那時他們是剛剛出生還是已經成年。目前我們才站在這個故事的初始部分,關於人工智慧你可以寫出成千上萬本書,但是從過去寫起並一直推進到未來,會讓這個故事擁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所以這個故事是由一段歷史和一段對於近未來、未來展開想像的科幻小說構成的。

澎湃新聞:

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你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常博逸:

首先,我比其他人更早意識到人工智慧的重要性,但在我們的寫作過程中,一切都在不斷加速發展,人工智慧領域不斷發生新的進展,例如AlphaGo。所以我們需要不斷修改,以確保這本書能提供給讀者最新的訊息。第二項挑戰則是,人工智慧這一概念太過寬泛和複雜,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控制在200頁的篇幅內,讓讀者能在兩三個小時裡讀完,在火車、飛機或沙灘、草地上享受閱讀。我和我的合著者費了很大心思來讓這本書變得有趣易讀,不讓它變成一本無聊的課本。

如何阻止人類帝國的覆滅

澎湃新聞:

你為什麼要選擇從一個機器人的視角來講述這個故事?

常博逸:

當我開始寫這本書時,我想我需要追溯人工智慧的過去,所以我選擇了1956年作為起點,這是人工智慧誕生的時刻。而後,我想到故事的結局,機器人露西的形象慢慢浮現出來,她成為了我構思的核心。於是我想到,為什麼我不能讓機器來講述這個故事?因為我討論的是人類帝國的覆滅,這種故事通常會由歷史學家來講述,所以我覺得讓博物館裡的機器人露西來講這個故事最合適不過了。一切由她開始,再由她結束,形成了一個圓。這也能幫助讀者找到一個錨而不至於迷失其中。當讀者看到最後一頁,會意識到為什麼她是故事的講述者,因為她正是故事的一部分。是的,她就是這個故事,是故事的敘述者,而且她在博物館裡。總而言之,這個故事關乎一個新型物種對於人類的挑戰,所以我選擇機器人露西作為故事的主角。

澎湃新聞:

通過這個故事,你想傳達給讀者怎樣的理念?

常博逸:

首先,我想讓讀者知道人工智慧並不是當下才有的事物,它的歷史開始於1956年,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也不是剛剛出現的新事物;其次,我想告訴人們接下來的十年還會發生什麼;最後,我想讓人們思考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人類能夠使用和控制這項技術來讓我們生活得更好。因為很多人對於人工智慧的想法很消極,認為它會掌控世界,取代人類的工作,而我的想法要積極得多,只要人類能夠意識到面臨的風險,就能更好地利用人工智慧來改善生活。

我也希望這個故事能吸引更多的投資人關注人工智慧技術。投資人想要知道怎樣的事業是值得投資的,而我認為人工智慧是值得的。機器正在進入我們的人類帝國,我們應該如何掌控它們?我希望這個問題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澎湃新聞:

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你給出了非常詳盡的預測,甚至預測了具體在哪一年,這項技術會怎樣發展。你是如何做到如此精確的?

常博逸:

我諮詢了世界各地、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例如,關於人工智慧發展的奇點,有些專家認為會在2038年,有些認為會更快,2028年就會發生。在書中,我的重點在於表達專家們的共識:在2028年,世界會變得有所不同,人工智慧技術會更加繁榮,我們的商業和娛樂業都會更加豐富;而人工智慧也會在某一天迎來一個奇點,變得更加智能。我的工作並不是做出精確的預測,而是為人們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對於今後十年、二十年,人工智慧會走向怎樣的方向,我是很有把握的,因為我們已經看到了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今日的發展。今後一切都會加速發展,在未來的十年我們就能看到。

澎湃新聞:

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你是否想過一些可能性,卻沒有寫入書中?

常博逸:

寫作《人類帝國的覆滅》時,我對於結局有兩種考慮。未來究竟會是一個機器掌控一切的悲觀世界,還是人類利用人工智慧做出壯舉的樂觀結局?我把這兩種可能都寫進了書裡。書名叫作《人類帝國的覆滅》,我認為兩種情況都是可能會發生的,所以我已經把自己對於人工智慧的所有想法都寫進了書中。我沒有傾向於其中的一種,因為我覺得這樣對讀者並不公平,這本書不應該只導向單一的結論。所以我們究竟是能成功地掌控人工智慧,還是迎來人類帝國的覆滅?我認為成功的可能性是80%;但依然有20%的可能性,我們會失敗,人們可能會變得懶惰、貪婪,做出種種危害到我們自身的事。如果我們沒有引起警戒,這些因素就可能會扼殺我們的帝國。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變得懶惰,沉溺於娛樂消遣而讓機器完成所有的工作,所以我認為,如果我們讓機器掌控我們的生活,那麼我們就會面臨人類帝國的覆滅。

澎湃新聞:

那麼此時此刻,我們應該如何避免人工智慧的風險和威脅?

常博逸:

你無法避免,因為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從未能阻止任何技術的發展。人類發明了生化武器和核武器,它們的威力都足以毀滅這個地球,卻依然在人類手中誕生了;而人工智慧未來也可能會導致這樣的危機。人類會因為自己的貪婪和自私自利放任危機擴大,但最終人們會跨越種種界限團結在一起對抗它們。目前還沒到達這樣的境地,所以我們無法現在解決。我們只能覺察到風險,並為此做一些準備,但還不能宣稱我們已經齊心協力在對抗人工智慧帶來的威脅,因為還有太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每個人都在等待人工智慧成為一股超級力量。所以我的書是為未來準備的。我很確信我在書中寫下的關於2038年的預言都會發生, 因為它是合乎邏輯的。我在歷史中的工作就是一個諮詢人,我觀察歷史,為客戶提出建議,而我的同行也在這麼做。我已經提醒了讀者們人工智慧的危險性,並給予了建議。

在中國,下一個阿里巴巴或百度隨時可能誕生

澎湃新聞:

你個人對於技術的態度是怎樣的?

常博逸:

我想我的態度已經表明在這本書裡了。我花費了大量時間去了解科技,了解公司,投資給一些公司並為他們提供建議。我也會與客戶探討未來十年人工智慧對他們公司的影響,無論人工智慧在不在他們的業務範疇之內。我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在於幫助客戶理解十年後的未來,並建議他們如何從中受益。我也經常會與朋友、政府和客戶討論一些哲學思考,關於我們如何保護人類社會,如何保護地球,以及如何面對人工智慧的威脅並讓這項技術為我們所用。

澎湃新聞:

似乎你的目光總是聚焦在未來,是不是?

常博逸:

我的理念是,我們必須要掌握未來,所以我們就要看見未來,並且採取行動。但人無法活在未來,人只能活在當下。我們都必須意識到,未來尚未到來,但它可以通過你的行動來實現。人要學會享受當下,不能沉溺於過去也不能空想未來。將現在作為橋梁,連結過去與未來,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健康與幸福。

澎湃新聞:

在中國生活多年,你是如何看待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的?

常博逸:

人工智慧會滲入人類社會的每一個領域,在每一個層面改變我們的世界,其中也包括軍事這種由政府掌控的領域。所以人工智慧的發展需要政府的關注,提高它的優先級。而中國在這方面的優勢是,中國有一個非常強大而高效的政府,這能夠推動人工智慧向一個明確的方向快速發展,就像一臺高效的引擎。另外,由於人工智慧的應用領域非常廣,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正在投身這一行業,新公司正在不斷出現,下一個阿里巴巴或百度隨時都有可能誕生。我很看好中國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這裡有豐沛的可能性。但中國也不能感到自滿,因為這場競爭才剛剛開始。

澎湃新聞:

除了《人類帝國的覆滅》,你也寫過很多書,例如《中國如何改變世界》《孔夫子與機器人》。對你而言,寫作的意義是什麼?

常博逸:

我開始寫作是個偶然,我的第一本書是在我市場團隊的建議下誕生的。後來我週遊世界,在從事我的諮詢人工作時,了解了很多新模式和新想法,我意識到自己可以將它們整理在一起,變成一本書。對我來說,寫作能夠讓我與更多人分享我的思考,也能讓我認識更多的朋友——因為寫作中我會去見很多人,與他們探討問題。此外,它也能幫助我梳理自己的想法,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我喜歡寫作,這對我來說是很棒的體驗。它能夠幫助我與人們交流思想,獲得愉悅與進步,並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

澎湃新聞:

你未來還有怎樣的寫作計劃?

常博逸:

接下來的兩年我會寫作一本關於未來發展趨勢的書;還有一本書,我將與一名著名的中國企業家共同完成,他會幫助我採訪50名CEO,以探究中國的商業管理模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銀河帝國與基地的覆滅,新的異族崛起,人類淪為次等生物和奴隸
    基地與帝國第一次戰端發生於基地紀元300年後,這是兩個帝國第一次的正面較量,基地代表自由民主的體制,帝國代表了封建專政的體制,一個由獨立行商而成的經濟共同體與一個腐朽帝制體系的對抗,一次自由與桎梏的對抗。由於歷史的必然性,基地在差點被覆滅時,反敗為勝,從此謝頓沉底成了基地如神一樣的信仰。
  •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國到底是如何覆滅的呢?
    導語:與其他大一統王朝一樣,唐朝的邊境也有許多少數民族政權,其中持續時間最長的就是吐蕃帝國,吐蕃帝國建立於公元618年,與唐朝同一年建立,覆滅於公元842年,可以說吐蕃帝國幾乎陪伴唐朝走完了它的一生。青藏高原地區各部落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情況逐漸被改變,通過一系列建設,各部落政權逐漸結成聯盟,藏地語言以及整個地區在文化層面上得到相互溝通,青藏高原地區的文化得到了整合與壯大,那麼吐蕃帝國究竟是如何覆滅的呢?
  • 未來人類將面臨三大災難,文明可能有覆滅的危險,我們要足夠重視
    我們常說,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人類文明的發展也不例外。 文明迅速發展,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有些問題是能夠把人類推向深淵的。在生命發展的道路上,一個物種的滅絕不過是平常事,就像生命的演變歷史中出現的多次生物大滅絕,每次都有一半以上的物種消失,人類能不能逃脫下一次生物大滅絕還是個未知數。
  • 遊戲論·書評丨「帝國」理論與遊戲帝國:全球資本與電子遊戲
    此外,這一系列還包括關於遊戲與性別話題的多篇文章,考察作為推動遊戲「進化」的原動力——性/別,討論遊戲中的性/別議題;以及關於遊戲的人的多篇文章,聚焦網管、主播、金幣農夫、代練、電競選手等年輕人,他們多是遊戲這一領域裡的邊緣/異色人群;最後還會為讀者推介一些海外書目,這些著作以遊戲為媒介,討論遊戲背後的宏大構圖,曾經並且正在為日韓的遊戲批評提供著參照系。
  • 劉慈欣的《三體》,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誰對科學更警惕?
    在大劉的文學思想中,人類想要更好的發展,更好的抵禦外來文明的入侵,科學永遠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利器,最重要的是,科技的發展除了帶給我們更好的生活以外,還能讓我們對生活有更多選擇的餘地。在阿西莫夫和西方科幻作品中,人工智慧的發展始終是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極大的道德倫理爭議,這個新興的技術並不完全是為人類文明服務,假如我們的發明太過於智能,那麼在它們眼中智力遠遠落後的人類文明,憑什麼可以發號施令?憑什麼可以穎指氣使?這些不確定性的因素導致了這個發明註定帶有極其危險的動機和無法掌控的變化。
  • 《掌控自我》生活前先了解並掌控自己,簡單輕鬆的自我療愈方法
    因為我不知道要了解自己的什麼才算了解自己,如何才算掌控自己就掌控了生活。11月我的書單裡多了一本《掌控自我》,毫不誇張的說似乎解決了我這十幾年的關於自我了解的困惑,也解開了曾經千千結的情感 之謎。看了作者更真的讓我眼前一亮,朱建軍老師是我們本土非常優秀的一位心理學家,也是國內最早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那一批人,到現在有三十多年了,他是我國第二位獨自創立心理諮詢與治療方法——「意象對話療法「」的學者。
  • 【薦書】《銀河帝國》,人類歷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說!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一套作者和書都被「封神」的書,書很長,但也長不過橫跨十萬光年的銀河帝國,美國政府給了它一個稱號:「國家的資源和大自然的奇蹟」。 他的著作幾乎覆蓋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上天下海、古往今來、從恐龍到亞原子到全宇宙無所不包,從通俗小說到羅馬帝國史,從科普讀物到遠東千年歷史,從聖經指南,到科學指南,到兩性生活指南…… 而他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被評選為人類歷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說(Best All-Time Novel Series)的《銀河帝國》系列
  • 《最後一個人類》未來的生命形式與機器形態
    前段時間看過《最後一個人類》,作者對人類的未來給出了簡單的預測,並且用了厚厚的一本書寫了下來,例子也有很多。之所以借出來是想看看有什麼高論,但是看了之後感覺很多地方值得探討。全書的結構也很簡單,分為三部分。
  • 阿拉伯帝國的崛起:為什麼穆斯林可以在短時間內徵服拜佔庭帝國?
    翻閱世界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人類文明的發展和沿革都是伴隨著偉大王朝的興起和衰落。這些王朝的出現某種意義上改變了這個世界的很多軌跡。在亞歐非大陸上曾經出現過一個非常龐大的帝國,這個帝國的興起不僅結束了拜佔庭帝國將近一千年的統治,而且還誕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蘭教。
  •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人類還能掌控地球嗎?
    可是別忘記了我們的祖先在當年也是很猛,吃植物也就算了,還吃肉,而且還會使用石頭等工具充當攻擊工具。恐龍遇上人類,都不知道是誰怕誰,搞不好,人類還直接把恐龍端上餐桌,變成一頓恐龍盛宴,而恐龍上的皮毛能做禦寒衣物,至於恐龍的指甲還能當成裝飾品。如果恐龍沒滅絕的話,現在的生活環境對於它們也不是一件好事。
  • 當人類進入「一級文明」後可以掌控地球的一切資源!甚至地球溫度
    因為一級文明的概念就是至少可以99%的控制地球,利用地球上的所有資源,這樣才能算得上一級文明,先從地球上的自然災害來講,無論是狂風裡的力量,還是雨天的閃電,又或是太陽,這些潛在的能量都是可以被我們完全的發掘並利用,雖然說在目前某些方面已經可以使用這些能量了,比如說太陽的能源,但我們所能用到的能量也只是微乎其微的,而一旦進入一級文明後,這些無論是能源還是災難都是我們可以掌控的,我們可以預知海嘯,地震,
  • 【單本強推】《銀河帝國之刃》作者:淮上
    持續千年的聯盟統治解體,大銀河帝國崛起;聯盟最高軍事統帥加文·西利亞拒降,戰死殉國。「陛下,薄荷花在古地球時代被認為是重逢的先兆,它的花語是————願與你再次相見。」正文 2Chapter 1銀河紀元三千四百年,蛇夫星座三號星。廣袤的大地在戰火裡化作焦土,紅色赤|裸的巖石在風裡發出陣陣黑煙。
  • 滅亡500年,印加卻成了我們認知中的「失落帝國」_遊俠網 Ali213.net
    越研究歷史和文明的發展,我就越能感受到這個世界和人類物種的奇妙。明明都是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靈長目類人猿亞目人科人亞科人族人屬下的同一物種,卻因為對環境的高度適應能力,在各種環境下發展成不同膚色,體型各異的個體,甚至連文明歷程也存在巨大的差異。
  • 《蘇菲的世界》作者:我們依舊是自然的一部分
    《蘇菲的世界》作者:我們依舊是自然的一部分 2017-05-27這些人類普遍關注的問題,被賈德以文學的筆法與哲學的智慧來演繹探求,因而有了世界性的視角,贏得了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讀者共同的興趣。  27日賈德在京接受此間媒體採訪,面對科技對人類社會影響的相關提問,這位長於思考哲學問題的作家表示,「確實長期以來技術還有機器已經取代了人們的一些勞動,這應當是積極的一面。
  • 《黑客帝國》令人毛骨悚然的科幻電影,電腦控制人類,這腦洞太大
    大家好, 我是帶你們看電影的,樹懶看看~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電影是《黑客帝國》,一部非常酷非常經典的電影。這部電影由華納兄弟公司發行的系列動作片,該片由沃卓斯基兄弟執導,基努·裡維斯、凱莉·安妮·莫斯等主演,這部電影到目前已經上映了三部了,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99年出品的這部《黑客帝國》。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一名年輕的網絡黑客尼奧,發現看似正常的現實世界實際上是由一個名為「矩陣」的計算機人工智慧系統控制的。總的來說就是一場人類與機器的戰爭。
  • 日本帝國覆滅記——決定瓜島命運的海戰開打,美日打得有來有回
    本文節選自《落日:日本帝國的覆滅》,作者:安德魯·威斯特,格裡高裡·莫特遜
  • 人類被自己發明的人工智慧所淘汰:黑客帝國深度解析之電影背景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薩沙看電影系列第47集人類被自己發明的人工智慧所淘汰:黑客帝國深度解析之電影背景黑客帝國大部分的背景介紹,是在動畫版上。就技術上來說,母體是毫無問題的,人類的身體完全相信它是現實。甚至在母體中被殺,人類在現實世界也會死。而母體的作用就是讓人類生活在夢中,一生都在安靜的發電。所以,人和機器出現了共存關係。
  • 人類與機器的未來會是哪一種?
    無論是春晚上表演舞蹈的機器人,還是火鍋店裡滑行送菜的機器人,都在告訴我們:機器人真的越來越常見了。然而,隨著機器人智能化的發展,人類會不會有一天被機器人控制?未來的人類與機器人會發展成怎樣的關係呢?為保護人類而囚禁人類機器人安全嗎?在2035年,機器人成為人類重要的生產工具和生活夥伴,它們嚴格遵守著保護人類的法則。然而,當機器人推算到人類戰爭會使人類毀滅時,為了保護人類,它們要把所有人囚禁在家中,人類與機器人的衝突就爆發了。
  • 我們學著用計劃掌控生活的步伐,看看人家哈佛大學的是怎麼做的
    中上層;60%的人生活安穩,沒有什麼特別的成就;剩下27%的人,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其實,我們很多人對未來的方向都有明確性和不明確性。不明確性是什麼呢?為什麼又會產生這種不明確性呢?我們總是想要將自己的未來掌控在手中,但是,我們要將自己的未來之路明朗化,又會遇到什麼難題呢?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於自己的未來都是茫然的,我們會錯過很多東西,正是因為我們對未來的不明確。
  • 它是《盜夢空間》的始祖,比《黑客帝國》更燒腦,科幻片的經典
    它和大名鼎鼎的《黑客帝國》同期上映,因為其鋒芒太甚,導致這部神作被很多人遺忘忽視。其實《黑客帝國》的劇本是《移魂都市》,和今天胖哥要介紹的影片《異次元駭客》的綜合體。《黑客帝國》在特效上的確勝人一籌,加上混血帥哥基努裡維斯的勾魂顏值,使得該片轟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