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的無「齒」之徒其實不少,外國有食蟻獸、犰狳,而在中國臺灣鄉土動物之中則有穿山甲。穿山甲又名臺灣鯪鯉,在臺灣的俗諺裡面,有一句是「鯪鯉假死呷狗蟻」,意思是「扮豬吃老虎」。據說穿山甲會裝死,等螞蟻爬到它身上時,它再走到水邊泡水,讓螞蟻漂在水面上,然後開始享用螞蟻大餐。
話說回來,既然俗諺中會提到穿山甲,顯然在從前,穿山甲的數量是很多的。但是,現在知道鯪鯉就是穿山甲的人並不多;看見過穿山甲、知道它是臺灣本地動物的人寥寥無幾;而了解須眼見為憑、俗諺不能盡信,知道穿山甲平時是找蟻窩或是其他「土壤動物」吃的人更是屈指可數。不曾親眼見過穿山甲的人,就不會知道穿山甲的鱗片生長方式,更不會知道在鱗片下面還長有數根毛。而近年來由於穿山甲的數量越來越少,使得這句俗諺幾乎成了讓人鴨子聽雷的冷笑話。
全世界只有亞洲和非洲有穿山甲,加起來一共7種,臺灣的穿山甲則是臺灣特有亞種。除了因開發而導致棲息地減少外,它們還面臨著會被獵捕、用以食用、製作中藥或皮革製品的危機。據說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為止,臺灣每年被加工做成皮革製品的穿山甲皮高達數萬張,而像通乳丸等中藥,至今仍在添加穿山甲鱗片磨成的粉,甚至連包裝盒上都畫有穿山甲的照片呢。
最近幾年,大概是因為動物保護風氣漸盛,從前大家視而不見的路邊動物,現在許多人都會撿起來送到專門機構收容與救治,所以動物園每年都會收到不少大大小小的各種動物,其中也不乏穿山甲。
不過因為穿山甲很不好養,尤其是因各種理由而被送到動物園來的個體更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存活率並不高,所以在農委會林務局的支持之下,林試所、動物園基金會、臺北動物園、臺大森林系等機構,從2002年就開始執行穿山甲保護計劃,目的在於制定收容穿山甲的醫療檢驗流程、確立穿山甲的飼料配方,並觀察飼養及野生穿山甲的行為、個體對洞穴的使用方式等。
簡單地說,就是要替每隻穿山甲都留下個體記錄,為它們量身高體重、做體檢、抽血、打晶片,建立穿山甲的資料庫。飼料配方的重要性在於剛送進動物園內的穿山甲起初都不吃東西,常撐不了半個月就死了,而飼養狀態下的穿山甲又經常會發生胃潰瘍,所以得調整配方才能既讓穿山甲身強體健,又不至於過胖。至於行為及洞穴使用的觀察,不但可以增加人們對穿山甲的認識,更可以用來計算野外的穿山甲種群數量,或是改善動物園展示場的環境以更符合穿山甲的需求。
這個保護計劃執行了幾年下來,的確累積了不少基礎資料,就連穿山甲相親相愛的「十八禁」錄影帶都拍到了呢!根據這些資料,我們知道:在氣溫低於20℃時,穿山甲就會流鼻涕、發抖,所以在飼養時要注意環境的溫度和溼度;它們自己挖的天然洞穴冬暖夏涼,可以保持比較穩定的溫度;穿山甲要是只吃螞蟻也會營養失調;穿山甲的媽媽會育幼,小穿山甲會緊抱著媽媽的「腰」,讓媽媽帶著走來走去,在到6個月大離開媽媽之前,都會受到很好的照顧等。
在野外生活的穿山甲捕食的食物除了螞蟻還會有白蟻、雞母蟲、馬陸、蛞蝓、甲蟲類等。可是因為在飼養時這些「食材」很難取得,所以在動物園裡面,飼養員會用果汁機把麵包蟲、蜂蛹、蘋果、蛋黃、酵母粉、椰子粉等打成泥狀,蒸熟後再放到食盆裡給穿山甲舔著吃。要是再給它們加一點紅土的話,土中原本含有的各種營養鹽就會讓便便變得很漂亮。
不過,這些都是在撿到受傷或流離失所的穿山甲以後的措施。保護它們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棄養寵物(因為流浪狗也會咬穿山甲)、減少開發、不要食用穿山甲,更不要使用包括中藥在內的穿山甲製品。否則就會雪上加霜,讓原本就已經日漸稀少的穿山甲以更快的速度從棲息環境中消失無蹤。
材料:
蘋果兩個,煮好的薏仁兩大匙,椰子汁兩罐(1瓶),芝麻少許(一小勺),糖適量(依個人喜好)
製作過程:
1. 把蘋果洗乾淨,切成2~3釐米大小。
2. 連同薏仁、椰子汁一起放到果汁機裡面打成汁,可依個人喜好加點糖。
3. 倒在杯子裡以後,撒幾粒芝麻在果汁上(也可以把香蕉或酪梨等軟軟的水果一起加進去)。
評價:
薏仁看起來像小粒的蜂蛹,蘋果、椰子則是穿山甲原本的飼料。再加上小若螞蟻的芝麻,嗯,喝的時候聯想力不必太豐富。而且製作相當簡單。
感覺今天「無齒精力湯」還是挺簡單的,
決定回家試試,
如果成功,發圖告知!
——E N D——